新華社上海11月22日電(記者郭敬丹 吳振東)73歲的上海市民趙文來已經搬進寬敞的新居兩年了,但幾乎每周他都要回老房子看看。
他這是對舊居所的眷戀,更是對一段歷史深厚的敬意。
老趙的老房子位於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號,人們習慣稱之為「老漁陽裡2號」。這幢看似平平無奇的石庫門建築,見證了早年建黨的歷史風雲——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此成立,同時,這裡還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1978年,趙文來妻子的單位把這幢房子分給他們「有條件」居住。「條件」包括房屋結構不能動,臥室東牆上記載相關歷史的漢白玉石碑不能移、不能擋等等。
從1978年到2018年,老趙一家在此整整居住40年,其間對房子沒做任何裝修,家具是量好尺寸後去買的,衣櫃、大櫥等比較高的家具都是靠西牆擺放,屋內陳設也幾乎沒變過。
「雖然一開始我對那段歷史沒什麼了解,但這麼多人來參觀,說明這肯定不是一般的房子,我也愈發珍視它。」老趙說。
老趙記得,有兩位北京來的學者臨走時和他說:「你住在這裡很榮幸,這座房子是有靈魂的。」
2014年,老趙加入漁陽裡歷史文化研究會,每周固定時間和會員們學習、交流中共黨史,對「自家房子」的歷史也越來越清楚。
參觀者越來越多,最多時一天能有近百人。老趙自己準備了講解詞,為參觀者義務講解,擔心參觀者大老遠來卻遇上自己不在家,他就把電話號碼貼在門上。「我講得並不好,不專業,但他們都願意聽,也很尊重我。我知道,這是因為大家尊重這座老房子,對紅色歷史心存敬意。」
「守門」40年,老趙結交了很多朋友。他有一本留言本,上面寫滿各地參觀者的感受、心得。「我最喜歡和大學生交流,他們有朝氣、有見識,我能跟他們學習,他們能自發來到這裡了解光輝的歷史,我真是高興。」
守護好百年老屋,守護好紅色歷史,老趙視為己任。「我不是共產黨員,但對黨極有感情。」講到這,他情緒有些激動:「我是母親生的第11個孩子,家裡最小。以前生活太苦,10個哥哥姐姐全都沒養大。我從小就聽母親說,要不是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哪裡還會有你這個人?」
「我一輩子感謝共產黨。」老趙說。
2014年,上海市文保部門對老漁陽裡2號進行了修繕。隨著上海「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不斷深入,2018年,這裡被列入革命遺址保護項目,房屋徵收工作啟動。老趙一點沒猶豫,一家人告別了老房、老弄堂。
人離開,情結在。老趙常「回家」看施工的進展,門窗按原來樣式做了新的,牆壁「修舊如舊」,柱子換了新木頭……每一處變與「不變」,老趙記在心上。近些年,他學會了使用微信,給自己取名「漁陽老趙」。
今年7月,「老漁陽裡2號」作為紅色紀念場館對外開放。「星火初燃」史跡陳列展在此展出,參觀者絡繹不絕。老趙受邀參加了開館儀式,笑容滿面。
「我是個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沒啥大能力,但我會一直關注漁陽裡,我打心底裡希望大家都來漁陽裡,了解星火初燃的紅色歷史。」他說。(參與採寫:記者許東遠、蘭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