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腦癱兒用堅毅譜寫勵志人生
他患先天腦癱,三歲勉強走路說話;他長在深山,兩公裡山路阻礙每日求學路;他堅強樂觀,正面迎戰困難不向命運低頭;他非常爭氣,高考以551分考取合肥工業大學。他叫閔登華,一個普通而不平凡的農村孩子。
崎嶇不平
9月8日,記者採訪了解到,2000年,閔登華出生在我市嶽西縣河圖鎮河圖村上鋪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當時,生了個小胖娃,一家人別提有多開心,可孩子到了兩歲多,還不能走路說話,這讓家裡人急壞了。
2002年8月,父親閔學軍和母親餘柳榮帶著小閔登華到省裡的醫院進行檢查,「孩子在出生時出現缺氧情況,導致先天性腦癱」,醫生的一番話讓夫婦二人崩潰絕望。
閔登華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奶奶身體又不好,這樣的厄運降臨在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全家人都備受打擊。閔學軍夫婦倆一邊打工,一邊找醫院給孩子進行矯正治療,但收效甚微。3歲左右,閔登華才勉強能說話;走路需要藉助一個固定支架,身子扭來扭去,像是在跳舞;雙手也不能正常運動,簡單的伸直動作都會覺得痛苦不堪。
時光荏苒,一轉眼就到了讀書的年紀。閔登華的家在大山深處,每天上學要走上四公裡崎嶇不平的山路。那時候山區交通條件很差,村裡幾乎都是土路,到閔登華家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土路,只能穿越山林走一人寬的小路。
閔學軍夫婦倆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交由爺爺照顧,因為行動不方便,閔登華的整個一、二年級,都是爺爺背著、扶著去學校,兩公裡的山路要走上近兩個小時。
慢慢的,閔登華長大了,爺爺也背不動了。再後來,閔登華考上了嶽西縣城的中學。母親餘柳榮便放棄了外地打工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家照顧孩子,在縣城的親戚處租了房子,每天負責閔登華的上學接送和生活起居。
美好時光
學習中,寫字、畫直線……這些很容易做到的小事,在閔登華面前是天大的難題,經常寫著寫著,紙就跑了,字就花了。
為了克服困難,閔登華從小一有空餘時間就寫毛筆字,通過這些簡單的橫豎筆畫,練習如何專心致志,最大程度克服寫字的不足。同時,他也明白了讀書沒有捷徑,更多的時候只有勤動腦、常思考、多練習。
閔登華性格開朗,有不少好朋友,還有不少發小。「在生活、學習上他們給予了我不少幫助,他們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閔登華覺得,每天跟小夥伴們在一起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光。
籃球是閔登華學習之餘最大的愛好,不僅喜歡看,他更想和朋友們一起在籃球場上盡情馳騁、揮灑汗水。「老師對我也很好,課外問問題的時候,老師總是耐心地聽我把問題問完,然後給我作詳細地解答。」閔登華說。
因為家庭貧困,閔登華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些年來,除了師友們的關愛,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也給予了不少幫助。「前前後後享受到了不少教育扶貧政策和愛心人士的關懷,真是太感謝了!」閔登華母親餘柳榮說。
生活總會給你另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叫明天。2018年高考,閔登華以551分考取「雙一流」名校合肥工業大學,他選擇了新能源專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運動能力不強,我想做些幕後研究的工作,儘可能為社會做貢獻。」
克服困難
得知閔登華考取了合工大,不僅是小夥伴們,而且鄉鄰們都前來祝賀。「了不起!」鄰裡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5年前,奶奶不幸患上了腦溢血,每天要麼臥床,要麼在輪椅上度日,生活起居也需要別人照顧,與人交流甚至只能用「嗯、嗯」來表達。閔登華把紅彤彤的通知書遞給奶奶看時,奶奶臉上艱難地露出久違的笑容。
「上了大學怎麼辦?」閔登華常常默默思考,趁著還沒開學,閔登華努力克服身體的困難學做家務,「這些困難我覺得應該能克服。」打上肥皂,手卻使不上勁,閔登華用盡全力揉搓著衣服。
堅毅是閔登華一生的摯友。「給腿部進行固定的護具支架,孩子穿了3年多,無數次摔倒,無數次又艱難地爬起來,念書、背單詞,都是反反覆覆讀過無數遍。」餘柳榮回憶,閔登華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但總是不放棄,從小養成了不服輸的個性,堅毅成了他最好的夥伴。
目前,雖然他吐字不清、行動遲緩,但一個個障礙正在不斷被克服,奇蹟可能才剛剛開始。(安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