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大量海歸人才的回國就為我們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許多國內的優秀學子也會選擇在國內學成以後,再到國外進行深造,然後再回國參加建設。但是現如今,我們的整體科研水平按理說已經不比國外差了,這在每年發表論文和申請專利的數量上就能看出來,但現在到國外留學的優秀學子反而更多了,這是為什麼呢?
更加讓人遺憾的是,「海而不歸」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常見了。一些我們的天之驕子,到國外留學後往往選擇了留在國外工作和生活,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損失。對於科研人才來說,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他們到國外尤其是美國呢?
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青年才俊,現在都在美國工作。比如數學界的知名人物許晨陽,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在美國留學後回到了北大任教,取得了許多科研成績,尤其是獲得了拉馬努金獎,這是只有最傑出的青年數學家才能獲得的榮譽。許晨陽曾信心滿滿,他要在北大培養出一批真正的數學人才。
但幾年之後,許晨陽還是悄悄離開了北大,接受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邀請,現在在麻省理工數學系擔任教授。
再比如一位叫做曹原的少年天才。曹原14歲就參加了高考,以優異成績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曹原18歲那年,就來到了麻省理工大學,並很快成為了麻省理工年齡最小的博士之一。曹原很快就在石墨烯超導領域嶄露頭角,並在2018年成為《自然》雜誌年度科學家的頭名。許多人預測,曹原很可能會成為最小的諾獎獲得者。
這兩個人十分具有代表性,一個是已經成名的學者,一個是少年天才,但他們都在國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科學研究沒有國界之分,但我們依然希望他們能夠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
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沒有可以培養天才的學科體系,學生們從清華北大一畢業,仿佛就走到了科研的終點,想要繼續研究就只能去國外。也就是說,我們的大學只是在為國外大學「選拔」優秀學子。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