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到三十多年前,我的導師蘇東水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知道誰是管理學之父嗎?」學生們回答:「泰勒。」他又問:「誰是管理學之母?」學生無語,他說:「王熙鳳。」
本文摘自《管理的中國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何志毅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紅樓夢》王熙鳳劇照,圖源網絡。
有多少人知道,這個題目曾經是一位中專生的作文題目。他的老師給這篇文章打了105分。當時他並不是老師最得意的學生,在老師眼裡名列第三。我沒有考證這是否為命題作文,但是我現在要求我的各種學生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
我這本文集的名字叫做《管理的中國心》,把心和力組合一下,有四種:有心有力,有心無力,無心有力,無心無力。一般而言,第一種是強者,第二種是智者,第三種是蠻者,第四種是病者。早年,我們對中國管理的研究無心也無力;後來言必稱美國,有力而無心;再後來國學漸熱,但是對於如何與管理結合,有心而無力;現在,應該進入有心且有力的狀態了。
中國文化獨具特色,中國的企業管理在某些行業和某些領域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沿,例如以微信為平臺的管理、網絡營銷、高鐵管理、航天工程管理、橋梁與隧道工程管理、中國文化為主導的跨國公司管理,等等。過去我們只從管理的藝術性方面研究中國管理,現在無論從管理的藝術性還是科學性方面,中國管理都應該出一些成果了。
前年我在瑞士,就如何培訓中國公司的外國骨幹僱員的話題拜訪華為瑞士公司的副總經理——一位瑞士人。與他交流了不久,他就打斷我,問有中國管理的共同模式(Common Style of Chinese Management)嗎?他自己回答說:「沒有!所以你們不用來教育我們,應該回去教育華為總部的人,那裡懂國際化的人很少!」後來我們又拜訪了總經理——一位中國人。他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華為瑞士的外國骨幹僱員進行培訓,他認為在500人左右的僱員中有30人需要這樣的培訓。我們也拜訪了TCL法國公司和中石化用76億美元收購的瑞士Addax公司,深深地感覺到,在中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裡研究和實踐如何在中國文化和母公司文化下融合外國僱員,尤其是中高層骨幹,已經刻不容緩。因此,中國管理的維度在科學性、藝術性外,還要加一個全球性。
回想起十多年前,我在巴黎對春蘭歐洲公司採寫案例,春蘭歐洲公司總經理十分認真地陪了我一天,臨別時我謝謝他,他卻說謝謝我。我問他,為什麼這麼說?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北京大學的教授,沒想到在巴黎見到了。這個情景使我認識到中國社會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尊敬和期許,這也是激勵我當知識分子的強大精神動力。
回到三十多年前,我的導師蘇東水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知道誰是管理學之父嗎?」學生們回答:「泰勒。」他又問:「誰是管理學之母?」學生無語,他說:「王熙鳳。」從那個時候起,他進行了三十多年的中國管理研究,並為中國管理登上世界舞臺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我陪他在日本、法國、西班牙、瑞典等地參加國際會議,在中國組織IFS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cholarly Associations of Management)的雙年大會和單年小會。我第一次陪他出席國際會議是1992年,我想那時老外們可能既聽不懂也不大有興趣聽我們講中國管理,不然你試著翻一翻「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人為為人」?不像那時我們對西方文化、西方管理那麼如饑似渴,「To be, or not to be?」不懂也得懂。
回到二十年前,我的導師厲以寧教授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的基礎上,組建了光華管理學院,據說因為當時沒有學院被冠名的先例以及這個名字是一個臺灣商人組建的基金會的名字,因此一直上報到了國務院的層面,才同意、批准了這項捐贈和這個冠名。「光華管理學院」,多麼響亮的名字,多麼深刻的寓意!不管它今天做得如何,「北京大學」和「光華」這個名字,就註定了它的歷史使命。厲以寧老師的理論和實踐,厲以寧老師的精神與人格,厲以寧老師主筆起草的《證券法》《基金法》,厲以寧老師推動的「民營經濟三十六條」,厲以寧老師提煉的「團結、博採、實踐、創新」的光華院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我們這些學生。
我的兩位導師(博士導師、博士後導師)更多的是經濟學教授,我的博士論文也屬於工業經濟學範疇,我的博士後論文則屬於教育經濟學範疇,而我更認為自己是中國第一代管理學教授。我們的使命不僅是傳播西方管理學,更是要建立中國管理的思想和理論體系。我們必須在老師的經濟學基礎上,搭建管理學的屋子。
我重複一下我十多年來的一貫觀點:首先,中國管理學一定會產生。並不是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可以產生自己的這學那學,例如,國際上有「Sinology」即「漢學」或曰「中國學」,試問以國家或民族為學的還有幾個?其次,中國管理學的來源有三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含儒、釋、道、兵、法、墨、俠、醫,等等);二是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管理(含毛澤東、鄧小平、劉少奇、林彪,等等);三是從中國企業中融合的管理實踐(如海爾、聯想、華為、小米,等等)。
我也重複一下對中國管理形成時間的預測,它會誕生於中國GDP居世界第二到世界第一的過程中。那是從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的時點起的十年至二十年之間。
我也再重複一下,我認為中國管理理論會由中國人總結出來,而不像日本管理那樣由美國人總結出來。
二十年前我構建了「富、貴、雅」人生三維價值體系,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價值選擇,決定轉型成為學者。十年前我總結了中國管理的「道、法、術、器」體系,沉澱之後現在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心、道、法、術、器」管理體系。五年前,我提煉了創業者培養的「金、木、水、火、土」教育體系。我認為,由此三者構建起自己的一種「學說」已經基本成熟了,當然還需要從內容上和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我把這些內容串成一首小詩《語出何典》:「人生三昧富貴雅,金木水火土綻花。西取後覺東方韻,心道法術器漸佳。」
本書是近三年來我寫的散文式文章的集錦,其中主要是《北大商業評論》的刊首語,以及在不同場合發表的與中國管理和管理教育有關的文章。雖非學術性論文,但都是一些小小的思想火花。行文至此,我自嘆自己的水平比當年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的那位中專生還差得很遠。他的《心之力》開篇寫道:「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發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結尾的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故吾輩任重而道遠,若能立此大心,聚愛成行,則此熒熒之光必點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翻天覆地,扭轉乾坤。戒海內貪腐之國賊,懲海外漢奸之子嗣;養萬民經濟之財富,興大國農工之格局;開仁武世界之先河,滅魔盜國際之基石;創中華新紀之強國,造國民千秋之富祉;興神州萬代之盛世,開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為不可。」請記住這位當時23歲的中專生的名字:毛澤東!如果你不服,無論你現在什麼年齡、什麼學歷、什麼職務、什麼閱歷,你也寫一篇命題作文《心之力》,然後與他的比一比。可以不比別的,僅僅比中文水平就行。
讓我們發中國管理之心,聚中國管理之力!以熒熒之光匯通天之亮,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則中國管理必促進中國夢的實現而閃耀世界!
《管理的中國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圖書簡介
《管理的中國心—何志毅教授管理散文集》,何志毅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本書是作者近三年來所寫的散文式文章的集錦,共分為五個篇章:中國心與中國管理、創業與創新、信仰的力量、中國全球化、家·國·天下等。作者從中國文化和全球視野的高度入手,針對中國當下的管理熱點和事件、案例進行分析評論,給人重要啟示。在書中,我們看到一個管理學教授的管理底蘊、人文情懷和全球意識;在書中,我們看到作者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菲爾普斯教授攜手共創中國創業創新教育事業,與任正非先生縱論華為,與老師厲以寧為中國經濟調研、研究貧困地區發展戰略,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知行合一的精神。
本書選材寬廣、行文優美、內容豐富、寓意深遠,將管理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融為一體,可以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之中啟迪智慧。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