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紫璇
5月19日,Keep宣布於今年年初完成 8000 萬美元E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時代資本 (Jeneration Capital)領投,GGV紀源資本、騰訊、晨興資本和 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等老股東跟投。
至此,Keep已完成7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2.5億美元,成為運動科技領域唯一獲得E輪融資的企業,領跑國內市場,並被認為是該領域首家「獨角獸」企業。資本寒冬中獲得融資,Keep再次證明,其商業模式為投資者所看好。
疫情催生之下,讓更多企業看到了線上運動的商機,相信會有更多類似Keep的科技軟體正在崛起,而Keep作為業界領跑者,其商業模式是否可以成為後起之秀們模仿的對象呢?這其中還存在哪些隱患?
Keep是怎樣玩兒轉的
數據顯示,成立於2014年年底的Keep,截至目前,已擁有超 2 億用戶,業務覆蓋線上運動平臺App、運動品牌消費品及線下運動空間 Keepland。
Keep之所以能夠成長為如此龐大體系的運動科技軟體,不僅是依靠用戶熟悉的線上健身課程,它在用戶體量、零售產品、會員服務等方面已經打造出非常完整的業務閉環,利用大數據打造高粘度的用戶規模。
從線上到線下,從消費品到運動空間,Keep不斷拓展邊界,打造運動產品生態,多線業務初步成熟。
據Keep副總裁生態業務線負責人劉冬向《企業觀察報》介紹,Keep當下的重心在於線上、線下領域的共同發力,內容與服務場景的打通。據了解,2019年,Keep線上業務全年營收同比增長286%,線下消費品業務營收也有300%的增幅。此外,Keep亦在拓寬並完善運動內容生態。
如今Keep已擁有包含專項訓練、動作精講、私家課在內的超過1200多套自研課程,覆蓋健身、跑步、瑜伽、騎行、操課等多種運動品類;同時,Keep也在逐步開展與更多運動達人的PUGC內容合作,並計劃今年在海外運動內容版權方面進行探索。
截至目前,平臺上已聚集2200多位運動達人,生產超過1000套PUGC 課程;App仍將為用戶提供創作UGC內容平臺環境。與此同時,Keep先後與創維、TCL、三星等多家品牌終端合作,共創運動內容生態場景。
劉冬向《企業觀察報》介紹,Keep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分為三部分,「如果用A代表App用戶規模,我們已經到了2億的用戶規模;用C看消費品的銷售規模,我們也已經到了10億元的規模,這兩個是我們的底座。通過App發展線上的用戶,通過消費品去發展消費品的用戶,但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這兩個用戶結合起來之後,我們能夠在運動的解決方案層面去產生一些B的價值,也就是一些增值服務,所以大家關注到會員、關注到單車付費的課程,這就是往B的方向去努力。這是整個Keep的商業模式。」
而當被問到,A、C、B哪一種業務在Keep盈利中佔比最大時,劉東對《企業觀察報》表示,從規模上來講運動消費品更大,但是從利潤率來講線上業務最大,而合併起來是標準網際網路公司大概的利潤比例。
2020年,Keep將發力三大運動解決方案,App之外,還有智能器械訓練和非智能器械訓練,前者包含內容+Keep智能硬體,後者涵蓋內容+運動器械。三類解決方案會加入社交、娛樂等多維度服務,滿足用戶多元需求,帶來更好的運動體驗。
Keep在賽道上的對手是誰
「Keep App的規模確實已經到了行業最高,大家更看重的是在這個賽道上Keep能不能做出商業化的探索,而已經不是用戶規模還有沒有競品能夠超越的問題了。」劉冬向《企業觀察報》表示。
GGV參與Keep所有輪次融資,紀源資本(GGV Capital)執行董事李浩軍表示,「中國運動人群約有3.6億,消費需求巨大,一定會誕生以數據和科技驅動的、符合新一代年輕健身用戶需求的新型運動品牌公司。」
對比全球平均3.7%的健身滲透率,中國健身滲透率僅為0.8%,有廣闊的商業空間可待挖掘。因此Keep的對手,既有賽道上其他的同類App,也有自己。
劉冬坦言,目前Keep更多的是完成自身的突破,「我們不是在看誰還有多少用戶,更多的是在思考商業化進程應該是怎麼樣的。在A和C同步基礎上面,不管是規模還是利潤是有一個邊界的。我們覺得最重要的突破口是B的環節,是如何給用戶提供更高價值服務的環節。」
同時,雖說如今Keep已經算是整個行業中的翹楚,但仍然面臨著同類運動科技APP努力追趕的挑戰。
艾媒北極星系統數據顯示,2019年4月運動健身類APP榜單中,前五名依次為:Keep、咕咚、小米運動、悅動圈和華為運動健康。
據了解,排名第二的咕咚也是大眾較為喜愛的運動科技APP,在市場布局方面,咕咚也是有不少舉動的。日前,股東與知名的國民運動服裝品牌安踏達成戰略合作,基於大數據技術,開發出一雙國民跑鞋。
不僅如此,咕咚還與搜狐聯合舉辦「2020最美笑臉線上挑戰賽」,通過線上參與的形式召集了超過25.5萬名跑步愛好者踴躍參與。不難看出,這類合作的線下活動也為雙方帶來了不小的用戶體量。
除了同類運動科技APP,Keep也面臨著來自其他運動品牌領域的威脅。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國際商務研究中心王健對《企業觀察報》表示,實際上跟keep相關的競爭者或者在某一領域,特別是體育設備的製造商和銷售商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當然,王健指出,Keep可能做得比較早,同時它的商業模式綜合性也比較強,所以Keep可能獲得一些先行者的優勢。
Keep可被複製嗎
「Keep的行業可替代性是相對比較強的,因為像Keep這樣的APP門檻是比較低的,不存在文化觀念方面的問題,最大的問題也只是如何獲取更多用戶。」王健對《企業觀察報》表示。
王健進一步解釋到,就像阿里巴巴的模式,最早這個平臺很容易被複製,比如說ebay,實際上也在市場上存在。但是如何能夠適應市場,能夠在市場當中佔有主導,那必須要有企業的拓展戰略思維。
然而同樣站在企業全局戰略的角度,在可複製性的問題上,劉冬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劉冬向《企業觀察報》表示,在運動消費品方面,Keep主要面向家庭健身的大眾用戶,提供運動過程中用戶所需的產品。用戶想運動買一種器材,然後通過其運動形成數據,反饋到APP上,當這個鏈路打通之後,競爭對手從任何一個方向想切進來都會很難。
其實不論是哪一種觀點,最終落腳點一定在用戶規模上,而Keep作為早期就開始的運動科技產品,在產品科技和生態都相對趨於完善的狀態下,的確是佔有一定用戶優勢,就類似於滴滴在出行領域一樣。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可複製性,也並不意味著不會出現同款的替代品。
複製Keep的突破口還在於產品當中提供的課程是否足夠專業。畢竟如今的消費者在選擇消費項目時越來越趨於理性化。這就涉及到線下健身教練與線上視頻課程教練的對比。
未來在行業上,一定是線下健身房與線上運動科技APP共同打通的。王健對《企業觀察報》描述到,未來Keep這類運動科技APP也可能會跟線下健身房合作。線下健身房的所有健身數據很可能都要網際網路化、數位化和網絡化。也許Keep會開發一個網絡服務,專門讓線下的健身房跟他進行數據對接。當然這取決於未來技術的發展,包括硬體和軟體。
同時,在資本層面上,當未來Keep這種運動科技類APP行業做到體量更大,生態系統更加完善的時候,除了可能存在更多外部競爭者和模仿者,也可能被BAT這三家大佬盯上,進行大規模投資或者收購,來完成「同一個世界,同屬BAT三家」的歸屬。
(編輯:王星)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