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興旅萬象新
——遵化市文化旅遊發展紀實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翟麗豔、洪櫻方、周宏武)
金秋時節,遊客們行走在遵化大地,一股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遍布三山兩川的文化旅遊項目競放異彩,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活動如火如荼;一個個高標準的文化廣場,一支支活力四射的文體團隊,一曲曲耳熟能詳的紅色旋律,一串串農家院裡學唱皮影調傳出的朗朗笑聲……無不為遵化文化旅遊寫下生動註腳。
「文化旅遊」已然成為遵化發展的關鍵詞。
一個順應潮流的判斷,一個恰逢其時的決策,「一城、一區、一廊道、兩基地」規劃順勢而生,催動新形勢下科學發展的求索
「一鋼獨大」曾是遵化的產業特點,發展優勢在鋼鐵,軟肋也在鋼鐵。面對鋼鐵市場的寒流、資源的日益枯竭、環境的日益惡化,決策者們深刻意識到靠大量消耗資源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子已難以為繼,調結構、促轉型迫在眉睫。
乘著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強勁東風,這市從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深思熟慮,反覆論證,毅然提出以「文旅聯姻」破題,將旅遊資源整合開發擺在繁榮綠色幸福新遵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推動文化與旅遊大發展、大融合,大力實施旅遊轉型、以文興市工程。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的深層意義就是文化的體驗,文化旅遊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有前途的『朝陽產業』。我們完全具備發展文化旅遊的天時、地利,必須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力促文化旅遊業儘快成為優化經濟結構的先行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遵化市委書記趙山語氣堅定而鏗鏘。
在「十二五」這幅恢弘的發展藍圖上,曾經只為經濟「搭臺唱戲」的文化和旅遊被遵化定位為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成為戰略主角,站到了發展舞臺的中央。
新春伊始,這市組成「取經團」,市委書記趙山親自帶隊,行程千裡,赴山東、江蘇、廣東三省「換腦」,深入學習先進地區文化旅遊發展的先進經驗。隨後,全市上下發起了「文化旅遊發展大家談」活動,邀請知名專家到遵化,共同探討文化旅遊的突破發展之路……
於是,這市先後出臺了《加快文化旅遊的實施意見》《文化產業大發展實施意見》《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古樹古木保護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為文化旅遊科學發展謀篇布局。同時,嚴格落實領導分包、定期調度、現場辦公制度,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堅決打好「文旅聯姻」戰。
思路一變天地闊。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新型工業強市、京東旅遊名城」的發展定位和「科學發展、富民強市」的總體要求,「一城」「一區」「一廊道」「兩基地」的文化旅遊格局應勢而生。「一城」,即遵化老城,圍繞建設「文化古城、山水靚城、現代新城」,完善老城區改造規劃方案,把城區打造成一流的城市遊憩地。「一區」,即清東陵大旅遊區,構建清東陵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產品體系和湯泉溫泉度假、龍門湖和上關湖濱湖休閒度假體系,建設集山水休閒、溫泉度假、文化觀光於一體的皇家山水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一廊道」,即北部長城沿線旅遊帶,開發周邊村莊發展農業觀光、農家院、採摘、狩獵等一系列鄉土氣息濃重的鄉村文化旅遊項目,打造百裡綠色旅遊長廊。「兩基地」,即依託原生態山水風光,建設以鄉居地產、創意農業、休閒農莊為特色的南部創新型鄉村旅遊基地和依託沙石峪村、西鋪村及魯家峪村的紅色旅遊資源,以「共和國鄉村記憶」為主題,打造集紀念性、教育性於一體的東部紅色旅遊基地。
其時,遵化已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在152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風生水起。
一項項擲地有聲的舉措,一個個蓄勢勃發的項目,「以點帶面、以線串整」的「三步走」戰略,叩響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強音
1月23日,為期一周的首屆清東陵福地廟博會暨第二屆清東陵萬眾祈福盛典精彩上演,皇家文化、清代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輝映,為雙節獻上了精神盛宴。幾天時間,接待國內外遊客10萬人次。
3月1日,這市在廣泛徵求專家、領導和相關部門意見建議基礎上,清東陵旅遊景區新一輪總體規劃提升全面展開,推敲和斟酌清東陵旅遊區的地位和概念,為清東陵乃至全市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5月18日,遵化啟動投資1000餘萬元的康熙皇帝景陵大碑樓修復工程,這是該建築1952年被雷擊焚毀後的首次大規模修復,恢弘壯觀的歷史原貌將重放異彩。
7月17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溫泉旅遊協會以及國家住建部、國家旅遊局等部門的院士和專家齊聚遵化市湯泉福泉新宮,評審通過了《中國溫泉聖地——湯泉皇家休閒度假區總體規劃》,在深入挖掘以祈福文化、孝悌文化為主旨,建築文化、風水文化、人文文化為支撐的清東陵核心文化價值基礎上,重點打造古湯泉旅遊文化產業項目,共同為推進大清東陵旅遊區建設把脈支招。
一項項舉措緊鑼密鼓,「做強大清東陵文化旅遊龍頭」作為序曲唱得格外動聽,標誌著這市「文旅聯姻」戰略強勢鋪開。
構築文化旅遊發展新格局。本著「布局優化、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區域聯合」的原則,著手打造遵化古城、清東陵明清文化,沙石峪、西鋪艱苦創業文化,魯家峪、長城抗戰文化,湯泉、狩獵休閒文化「四大名片」,以文化為魂,以旅遊為體,實現文化旅遊共生共融。截至目前,投資4億元的清東陵「五路、一館一河、兩心」項目,投資2.03億元的湯泉福泉新宮度假村項目,投資1.3億元的尚禾源農業觀光項目基本完成;計劃今年投資0.8億元的禪林寺古銀杏風景園滑雪場、大石峪歡樂谷項目,估算投資8900萬元的龍鳳山園旅野生林木觀光、休閒垂釣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計劃總投資3億元的黃花山景區開發和投資3億元的明月山莊國際度假中心項目已完成規劃;計劃投資3000萬元的西鋪大禮堂重建和「窮棒子」村史館項目已和清華大學建立合作關係……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紅色旅遊和綠色旅遊的「雙結合」路徑,把分散的、單獨的文化資源整合為群體的旅遊亮點,催生了區域小循環、相互有對接的精品線路迅速形成。
延長文化旅遊產業鏈條。旅遊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體現在吃、住、行、遊、購、娛等各個環節。這市大力實施「三產」提檔升級工程,做大做強餐飲、住宿、商貿等服務業,增加文化旅遊相關產業附加值。中國駐蹕旅遊書院正式開院,名列世界500強的亞洲第一商業零售企業樂天瑪特、五星級酒店伊水貴賓樓正式營業;金緣購物、天潤購物、唐百集團遵化購物廣場「三大商業中心」已投入運營;宏通古典家具等項目即將入園;滿清特色古城、滿清文化街、海爾集團歐洲風情小鎮、特色城市小品等一大批以旅遊為主題的城市建設項目,正在悄然啟動……
旅遊轉型、文化興市的破題之作接連不斷,猶若如椽的巨筆在三山兩川書寫著新名片,為遵化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一個個「量體裁衣」的策劃,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實踐,「山水+人文、歷史+現代、傳統+創新」的自然雕琢,為繁榮綠色幸福新遵化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初級旅遊看表象,高級旅遊看內涵。」這市注重挖掘本地人文、民俗風情,與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和包裝,豐富旅遊內容,彰顯地域特色,提升旅遊檔次。
為提高紅色旅遊吸引力,魯家峪景區跳出「展板加解說」的單一模式,設計了一系列寓愛國主義教育於其中的體驗式紅色旅遊。遊客們既可以瞻仰革命遺址,又可以像當年的八路軍一樣坐下來,上一節黨課,重溫一遍入黨誓詞,追尋「閣老灣會議」的記憶。「魚水人家」「紅色客棧」等,則是一個個極具特色的農家樂。穿上當年戰士的服裝,走一段紅色路,唱一首紅色歌,吃一頓憶苦飯,喝一壺壯志酒,感觸自然深刻。
在沙石峪,用創業歷史感染遊客,用石頭構築特色,用農家採摘營造氛圍,用綠色旅遊撬動農民致富的項目日漸興旺。他們重建了紀念館,還在有限的土地上做起了文章,建起了葡萄、櫻桃、核桃生態採摘園。如今,以前讓人發愁的窮山禿嶺變成了遍地生財的寶地,曾經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吸引著八方來客。沙石峪村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與此同時,獨特而又鮮活的民間文化也為旅遊增加了多姿色彩。春末夏初,遵化市秀雅手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揭牌儀式隆重舉行,這是一家以發展特色民間手工藝品、傳播民間傳統文化為理念,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由遵化市委、市政府扶持成立的民營企業,短短6個月已吸納專兼職手工藝人3000餘人,圍繞滿族文化、帝王及陵寢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多彩時尚文化五大主題創作了上萬件手工藝品,其中很多作品暢銷國內外,既豐富創新了本市旅遊休閒紀念品,又為群眾就業創業開闢了廣闊渠道。
山水與文化水乳交融,歷史與現代相得益彰,打造文化旅遊品牌就要把遵化「遍地風流」的文化效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伴隨著禪林寺古銀杏園風景區的花團錦簇,遵化首屆古銀杏旅遊文化節拉開帷幕。與此同時,禪林寺銀杏科普館正式揭牌迎客,古銀杏呵護行動及書畫筆會等系列活動同時展開。僅開幕當天,就吸引遊客3000多人次。為期一個月的2012年鄉村旅遊文化藝術節暨娘娘莊鄉生態採摘節在金鳳湖畔拉開帷幕,推出了吃果木燒烤、品農家飯菜、露營野炊、採摘垂釣、賞皮影、開心農場等一系列特色鄉村文化休閒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賞花節、農家遊系列活動陸續登場……
走馬遵化,所到之處,一幕幕文化旅遊大戲正在上演,而這僅僅是遵化旅遊「四季歌」中的一曲,是遵化打造文化旅遊勝地的精彩一面。
堅持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遵化的文化旅遊步入了黃金髮展期。截至7月底,全市共接待中外遊客2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和34% 。
「文化提升旅遊,旅遊傳播文化。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開發旅遊的文化內涵,發展文化旅遊的路徑越來越清晰,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撐力更加凸顯,把遵化建成特色文化旅遊城市指日可待!」市長蔡洪魁信心滿懷。
作為城市的靈魂,遵化不僅將文化保護好、傳承好,更讓它與旅遊有機結合,在建設「繁榮綠色幸福新遵化」的宏偉藍圖中閃爍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