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裡說過:當歌聲和傳說都已經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築還在言說。建築訴說的,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歷史、情感和文脈,對於博物館來說,建築絕不僅僅是外殼,它是文脈的載體,也是城市的地標。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天讓我們把目光從展櫃內的奇珍異寶上移開片刻,看看那些本身就是文物的博物館建築,穿越歷史的迷霧,聽聽它們在向我們訴說著什麼。
南京博物院
文運即國運
走進南京博物院大門,縱深開闊的廣場盡頭,一座黃色玻璃瓦鋪頂的仿古建築坐落在三層臺基之上,它的背後就是蒼莽綿延的紫金山,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下顯得樸實、氣派而又靈動。這座建於民國時期的展館被稱為「老大殿」,已經被列為江蘇省級文保單位。
老大殿是民國建築探索的中西合璧風格的結晶,當時的建築師們主張用西方建築工藝來表現中國傳統建築之美,在南京留下了很多「大屋頂」官式建築。南博的前身是「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35年4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召開了一次會議,由梁思成、劉敦楨等著名建築師組成的評委會對李宗侃、徐敬直、楊廷寶等13人各自提交的場館設計方案進行評審,最後徐敬直的方案入選。評委會希望博物館的場館儘量體現中國早期建築風格,而當時大型完整的唐代建築還沒有被發現,但是營造學社已經發現了遼寧義縣奉國寺、天津寶坻縣廣濟寺、山西薊縣獨樂寺等一批遼代建築,因此建議將設計方案仿清式改為仿遼式,最終徐敬直、李惠伯以奉國寺為藍本,設計了現在的老大殿。
老大殿1936年5月動工,1937年7月發生盧溝橋事變,8月淞滬抗戰打響,12月南京淪陷,工程被迫停工。抗戰勝利後,工程再度繼續,直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中央博物院」也沒有竣工。今天,走進老大殿的觀眾會發現,鬥拱和室內屋頂均無彩繪,就是保留了當年工程進度的結果,這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南博老大殿就是這句話的最好寫照。中國從戰亂到安定到富強的每一步,都投射在它的身上,如今它身邊又有了潘谷西、陳泰寧等建築大家設計的建築,它們一起組成了中國博物館一部濃縮的歷史。
南京市博物館
延續千年的建築群
春天玉蘭花開,香氣四溢;秋天銀杏葉落,如黃金鋪地。這是近兩年在博物館粉絲中人氣頗高的一處網紅打卡地——南京市博物館。在古城南京,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這兩家博物館很容易被人混淆,為了區分,博物館愛好者們往往將後者稱為「市博」。南京市博物館擁有文物藏品十萬件左右,在江蘇省各博物館內位居前列。而她所坐落的地點——朝天宮古建築群同樣是「國保」級文物,被稱為「江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
早在公元前472年範蠡在南京築越城(南京建城史的開端)之前,吳王夫差就在朝天宮所在的冶山上設置「冶官」,冶鑄兵器。此後漫長的歲月中,朝天宮建築的命運隨整座南京城的變遷而載浮載沉,先後「變身」為東晉西園、南朝總明觀、唐代太極宮、北宋天慶觀、元代永壽宮、明清朝天宮、太平天國紅粉衙等。
清末的戰火中,朝天宮建築群遭遇破壞。戰後,兩江總督曾國藩撥款重修朝天宮,將道觀改為孔廟,原來在成賢街的江寧府學被搬到這裡。這次重修,奠定了我們現在所見的朝天宮建築群的大體格局。
從最南面的「萬仞宮牆」開始一路拾級而上,經過泮池、「德配天地」坊、「道貫古今」坊、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敬一亭,一直到最後的飛霞閣、景陽閣、御碑亭,建築群的龐大令人驚嘆。不知不覺中,遊人已登上了冶山,體會到和遊覽鎮江金山寺一樣的「只見寺,不見山」的奧妙。而這僅僅是朝天宮建築群中間的中軸線。專家介紹,朝天宮建築群分為東、中、西三條軸線。中軸線是當年的江寧府學文廟,西軸線是卞壼祠和卞壼墓;東軸線是府學所在地,目前尚存明倫堂和少量房屋,現為江蘇省崑劇院。
1973年,南京市博物館遷入朝天宮建築群,古老的廟宇內陳列著承載南京厚重歷史的文物,常設有「龍蟠虎踞——南京城市史展」、「玉堂佳器——館藏精品展」、「雲裳簪影——館藏宋明服飾展」等展覽。
朝天宮建築群還承載著幾代南京人的孩提記憶。欞星門前的石頭臺階,是南京最有名的「滑梯」,孩子們樂此不疲地爬上再滑下,收穫速度帶來的歡樂,這是當年在這裡打造莊嚴府學的曾國藩不會預料到的歡樂圖景。
南通博物苑
展館與園林有機結合
作為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坐落於南通濠河之濱的南通博物苑內依然保留著多座歷史建築,見證著創辦者——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興辦博物館事業的艱辛與滄桑。
1905年,晚清狀元張謇憑藉著個人的財力,在通州師範學校以西購地移冢,平土築垣,興建南通博物苑,以「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為辦館宗旨。用現在的眼光看,這個誕生於114年前的博物館在整體布局規劃上,依然有如今的文博場館值得借鑑的地方。
張謇認為,博物館展館之間「貫通之地宜間設廣廳,以備入觀者憩息」,「隙地則栽植花木,點綴竹石」,通過環境的營造來減少或消除觀眾的「博物館疲勞」。除陳列文物標本,南通博物苑還飼養禽鳥,開闢花壇藥圃,廣植花木,安排假山、池沼及亭臺樓榭等園林設施,形成一個既是博物館又兼具動植物園及傳統園林性質的優美組合。
百年風雨滄桑後,如今的南通博物苑內還留存有南館、中館、北館等歷史建築。建於1906年的南館是英式二層洋樓,曾是苑內最主要的陳列室,今設「南通博物苑早期陳列復原展」 ;中館是苑內最早建成的場館,為三開間中式平房,最初為測候所,現在常設「南通博物苑苑藏碑帖展」;北館1911年9月落成,是上下各五開間的二層樓房,目前是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
南通博物苑歷史保護區
南通博物苑的歷史建築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館、中館、北館構成南通博物苑的中軸線,兩側是蒼天的古木和鬱鬱蔥蔥的花壇苗圃。今天的南通博物苑依然呈現出陳列館舍與園林環境有機結合的形式,散發出濃鬱的本土化民族特色。
蘇州博物館
繪得出錦繡繪不盡滄桑
王建康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作為蘇州博物館的一部分,保持古典園林風格的忠王府與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新館比鄰而居,共同構成了既傳統又現代的建築風格。
忠王府原本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府邸。但是從三國時起,一直是名人宅第,原本還是大名鼎鼎的拙政園的一部分。1860年,李秀成攻破清軍江南大營,隨後攻佔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等地建立蘇福省。當年10月,李秀成在拙政園一帶修建忠王府,百餘年滄桑,這座雄偉壯麗、錯落曲折的宅院是全國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組集公署、住宅、園林於一體的太平天國歷史建築群,早在1961年就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文保單位。
忠王府內最有人文氣息的要數文徵明手植紫藤,在庭院中亭亭如蓋,枝蘿漫捲。相傳拙政園主王獻臣與吳中才子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等交好,每年春天藤花開放時諸人常在此處宴飲,今天的「臥虯堂」匾額出自唐寅手筆,臥虯既指紫藤蟠屈似龍,又有名士隱逸之意。每年10月,蘇博的工作人員摘下紫藤莢,取出種子製成1000盒禮盒,成為蘇博最渾然天成也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
忠王府的彩繪堪稱一絕。忠王府自大門、儀門、大殿(包括正殿和後堂)梁枋均施彩繪,梁頭、枋端亦多飾有如意頭式的彩繪。經統計,忠王府共有彩繪495方,其中3/4為山水、花鳥、走獸及絢麗的錦紋,寓意吉祥,如錢蝠寓意全福、柏鹿寓意百祿、蝠磐寓意福、蜂猴寓意封侯等。其中最能代表太平天國藝術特徵的當屬龍鳳紋,可惜大多在李鴻章攻佔蘇州後被塗刷,僅有正殿東西次間脊桁上的兩方「鳳穿牡丹」倖存。「蘇式彩繪」以描繪精緻、風格秀麗著稱於世,忠王府的彩繪與壁畫是清代「蘇式彩繪」的代表。
從拙政園到忠王府,其後還先後被改建成江蘇巡撫衙門、八旗奉直會館,直到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歷史在這座府邸投下層層印記,就像那些被層層塗抹的彩繪,只是再好的丹青手,畫得出錦繡圖卻畫不盡歷史的滄桑。
鎮江博物館
西式建築見證近代風雲
走近位於鎮江雲臺山麓、毗鄰西津渡古街的鎮江博物館,首先出現在視野中的是一組精緻的西洋建築。這就是鎮江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
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籤訂《中英天津條約》,開放包括鎮江在內的多座城市為通商口岸。英國人在鎮江五十三坡建造了領事館,山下沿江就是租界。鎮江英國租界見證了清政府的屈辱與軟弱。1888年初,洋巡捕毆打中國小販,激起了群眾怒火,人們放火焚毀了英國領事館及巡捕房等。在洶洶民意面前,無能的清政府竟選擇了向英人屈服,出資賠款,於1980年重建了英國領事館。1927年,北伐軍兵臨鎮江,英國被迫交出租界,並於1933年10月將領事館的房產賣給了當時的江蘇省民政廳長趙啟騄,結束了英帝國主義在鎮江享有的特權。
如今坐落在鎮江博物館內的英國領事館舊址共有五棟,主樓為東印度式,是當年總領事的辦公樓。其他四幢為歌德式建築,分別是當時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領事官邸、職員宿舍以及服務設施。五棟建築造型優美,裝飾華麗,牆壁為青磚,全鉤白色燈草縫,屋頂為瓦楞鐵皮,木材是花旗松。五棟老樓如今作為辦公區和展廳使用,設有「館藏佛教文物精品陳列」。
徐州博物館
漢墓、採石場、清代行宮
一座博物館內聚集了漢代採石場遺址、漢代諸侯王陵墓、清代帝王行宮,這該是多麼魔幻的場面,這幕奇景就在漢風楚韻的徐州博物館內呈現,彰顯著徐州這座文化名城深厚的歷史底蘊。
漢代採石場遺址位於徐州博物館西南側,「我們分別於2004年、2011年末至2012年初兩次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前後發現採石遺蹟68處、採石坑五個,以及多處大小不等的平臺及臺階遺蹟。」徐州博物館副館長原豐介紹,採石場遺址內出土了陶器、銅器、鐵器等遺物,包括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缽、甕、罐、盆、釜等生活用器。徐州漢代採石遺址直觀地展示了西漢時期石料開採業特別是採石技術的狀況,為研究漢代石工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州博物館的北側有一座土山,歷史上曾長期訛傳這裡安葬著項羽的「亞父」、著名謀士範增,甚至連《魏書地形志》、《水經注》都稱這裡為「亞父冢」。傳說在1969年被打破,考古工作者對土山下的古墓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一號漢墓,墓中出土了全國第一件完整的銀鏤玉衣,以及包括鎏金獸形銅硯、鳥獸飾銅壺在內的近百件各種隨葬品,從而證實這裡是一座東漢古墓。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裡,土山相繼發現了二號漢墓和三號漢墓,墓主推斷為東漢時期某位彭城王、王后以及一位王室成員。
乾隆行宮坐落於徐州博物館的東南側。原豐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駐蹕徐州,徐州地方官員在原禹王廟基礎上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行宮。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南巡四次來徐州,三處住這裡,對此地宜人的風景甚是喜愛,親筆題寫兩幅對聯:「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徐州乾隆行宮目前還存有行宮大殿,內設「乾隆皇帝與徐州」史料展。
乾隆行宮
土山漢墓和乾隆行宮目前均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們與漢代採石場遺址、碑園、徐州博物館陳列主樓一起構成了以漢文化為鮮明特色的考古遺址和博物館展示區。
附件:江蘇還有哪些博物館歷史建築
江蘇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大省,博物館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除了文中提到的這幾座,還有哪些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兼具的博物館建築呢?
蘇州全晉會館 現為中國崑曲博物館
南京民俗博物館使用的是有「九十九間半」之稱的甘熙宅第,是南京城南規模最大的民居建築群;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以無錫茂新麵粉廠保存的老建築為基礎改建而成;徐州民俗博物館坐落於徐州戶部山上,館址是戶部山民居建築群中的餘、翟兩家大院;位於蘇州人民路的蘇州碑刻博物館,坐落於蘇州文廟府學內,所收藏的「四大宋碑」名聞天下;平江路歷史街區的全晉會館同時也是中國崑曲博物館,是展示和傳承崑曲藝術的重要平臺;南通的如皋博物館坐落於著名的水繪園之內;海安博物館使用的則是民國名人韓國鈞的故居;被列入大運河世界遺產點的揚州天寧寺內,開設有揚州佛教文化博物館。
交匯點記者 於鋒 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