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臺北古建築活化之路:老房子如何長出新芽?

2020-12-23 中國臺灣網

  

    修繕一新的Miracle House外觀。(劉深魁/圖)

  當我們穿行於臺北的尋常巷陌時,一些古樸清幽、頗具歷史感的老房子會不經意間映入眼帘。千百年前,那裡發生過什麼?你想探知,若無法叩開大門,那便是一種遺憾。但如今,一段段屬於老臺北的記憶,逐漸從這一棟棟老房子裡「甦醒」,並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帶你領略新舊臺北融合之美。

  自2012年以來,臺北市文化局發起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讓古建築在保留歷史原味的基礎上,活化出新「故事」,成為彰顯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

  好文創,變廢棄房為「珠寶盒」

  一間新建的現代玻璃屋,與修復後的兩層古建築比鄰而居;古建築外,有一面經年累月的舊磚牆;屋內的珠寶首飾則靜靜陳列著,講述著「和而不同」的融合之美……

  很難想像,這棟建於1949年、位於新生北路的日式洋房,曾是蚊蟲滋生、鼠患橫行的廢棄建築。如今,通過一家民間企業——米洛克股份有限公司的修繕,變身為充滿歷史韻味與現代感的城市「珠寶盒」——Miracle House。

  「『打開老房子·發現珠寶盒』,正是我們的修繕與管理維護計劃。我們希望用『珠寶盒』的概念,去詮釋和延續這所老房子的故事。」米洛克公司企劃經理陳韻如告訴記者,Miracle House是「老房子文化運動」中,第一棟由民間全額修繕的日式歷史建築,投入資金超過千萬元(新臺幣,下同),未來這裡將成為展示創意生活的平臺。

  由米洛克公司創立的Miracle曾是臺灣數一數二的高端首飾品牌。然而,近幾年來,因經濟低迷,這一品牌日漸沒落。因此,米洛克團隊一直在尋找多元化的發展路徑,而Miracle House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Miracle House走上一圈,你會發現許多奇思妙想。為保留老房子原貌,米洛克團隊先將屋內的隔間、窗框、舊屋瓦等拆除,並將支撐屋頂的梁桁拆解,然後再重新組裝回去,融入新設計中,通過舊料的再利用,留住老房子的記憶。一樓是意式料理餐廳,二樓則是包場聚會的場所;樓內展示的珠寶既可供觀賞,也可現場銷售,這些皆成為米洛克公司多元化經營的新起點。

  「未來,除了經營餐飲、辦聚會、銷售珠寶外,Miracle House還會納入更多文創產品,讓這裡成為人們感受創意生活的好去處。」陳韻如說。

  再利用,讓古建築價值更多元

  「其實,臺北有許多有特色的古建築,它們大多屬於臺銀、臺鐵、臺電等部門,由於長期失管和經費匱乏,一直得不到有效修繕,成了治安死角和都市景觀的『敗筆』。」臺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林長傑告訴記者,過去臺北修繕古蹟都由政府部門編列預算,並負責修復經營,但「老房子文化運動」打破了這種方式。

  據介紹,「老房子文化運動」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徵集民間經營團隊加入,中標者要編制老建築的修繕與管理維護計劃,修繕後也相應取得了該建築物的經營權。2年來,「老房子文化運動」已促成臺灣22棟古建築的修復,節省公共資金3億多元。

  「當然,僅僅修復是不夠的,活化古建築的根本目的在於『再利用』,讓它的靈魂得以延續。」林長傑認為,過往臺北市的老建築在硬體修復完成後,就告一段落,但是「老房子文化運動」則不然,設計團隊不但要修復老房子,還要負責後續的利用。

  位於八德路二段的「一號糧倉」,原本為二戰後期存放稻米的倉庫,活化之後負責提供全臺最優良、安心的農副產品,供臺北市民享用。

  位於杭州南路二段的「樂埔町」,是日據時代的宿舍群,活化之後將作為餐廳、植物染工藝教室,為遊人提供休憩的處所。

  類似Miracle House、一號糧倉、樂埔町這樣獨具特色、活化再用的老房子,在臺北正越來越多,它們既為人們提供了追憶歷史、感受生活的空間,也為許多民間經營團隊帶來了商機。誠如「老房子文化運動」計劃評選委員吳漢中所說,這場運動為臺北注入了新的生命與記憶,一些原本乏人問津的老房子,變成了藏書閣、博物館、文創會所、青年旅社等,讓使用者、經營者皆受益。

  採訪手記>>>

  活化是更有效的保護

  臺北在探索古建築保護之路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民間團隊+原味修復+活化利用」的路徑。這種模式不僅改變了以往地方政府「一手抓」帶來的資金匱乏、經營不力等問題,也給了許多民間團隊多元經營的商機,更重要的是為古建築注入新生命,使之成為臺北文化的鮮活肌理。

  在古建築保護中修復只是基礎層面,如果修好後仍然將之封存,那麼經年累月之後,古建築將難以避免地重返頹敗腐朽之態。唯有活化,也就是將它科學合理地再利用,以與時俱進的思維賦予它新的使命、引入與民生需求相契合的項目為它注入新鮮血液,從而聚合旺盛的人氣,才能使之成為發綠芽長新枝的「活物」,不斷地煥發生機與活力,矗立為一道臻於永恆的人文風景。至於如何「活化」,臺北的「老房子文化運動」給我們不少啟示。

  古建築是人類的寶貴遺產。通過活化更好地保護古建築,將這一「看得見、摸得著、能參與、享受得到」的民生工程做好,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記者 劉深魁)

相關焦點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近日,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福州、臺北兩地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同步舉行,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成功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高校師生「屏對屏」,共同探討閩臺古建築的文化淵源、保護傳承及活化轉型。
  • 雁翅樓變身書店 "活化"古建築
    [摘要]古建築裡開不打烊書店,既構建了一個新的閱讀空間,又保護了文物資源,是「活化」利用古建的有益嘗試。24小時書店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開在有600年歷史的古建築裡,卻是頭一遭聽說。近日北京地安門附近雁翅樓24小時書店開門迎客,古建築裡開不打烊書店,既構建了一個新的閱讀空間,又保護了文物資源,是「活化」利用古建的有益嘗試。
  • 臺灣寫真:「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中新社臺北12月26日電 題:「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中新社記者 葉小剛 董會峰  臺北的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個多星期,25日下午終於停下來,恰逢聖誕節,記者驅車來到臺北近郊的旅遊景區陽明山,探尋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勝跡「中山樓」。
  • 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臺北5月22日電 題: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始建於18世紀50年代的大稻埕迪化街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榕舉辦
    央廣網福州9月27日消息(記者謝良建)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9月27日上午在福州舉行,活動設主會場於福州大學、分會場於臺北,通過網絡連線方式,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及臺灣臺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逢甲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
  • 古建築老房子正一一甦醒 文藝轉身背後是手工匠人的初心
    王苗達是彌陀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負責人。60歲的王苗達是彌陀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負責人。他來自紹興,雖然現在工程已經完工,他還會時不時過來轉轉看看,自豪感滿滿。  「我們這個團隊的師傅,都做了很多年古建築修復,是從臨海、東陽等地方請來的。」 王苗達說的這些工匠們,平均年齡60歲,年紀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經驗豐富。
  • 臺北模樣之五:臺北「華山」和「寶藏巖」
    新華網臺北1月14日電(記者陳鍵興 茆雷磊)臺北有個「華山」,是一處由閒置酒廠改建成的文化園區;臺北還有個「寶藏巖」,是一處由老居民與年輕藝術家組成的「共生聚落」。這兩處「舊建築」停駐在臺北的街市中,有些「另類」。  我們往往都忽略了,那些距離當下不遠的「舊建築」,正以迅猛的速度被抹掉。
  • 把博物館建在古建築裡
    如何活化文物古蹟,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事實上,龍崗區早在2016年就開始了一條探索之路:在歷史文物建築上打造博物館。在大田世居的古蹟活化上,龍崗推廣「政府指導、市場化運營、多元合作」的模式,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曾經沉寂的古建築搖身一變,化身融合高科技互動展示的博物館,成了一個社會力量參與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樣本。
  • 探訪臺北古蹟保護再利用之道 如何活化煥發生機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臺北「老屋新生」記
    由藥鋪到博物館,小樓見證了街區行業興衰,也摸索著臺北老屋新生之路。  自18世紀初「陳賴章墾號」開拓此地,靠近淡水河的大稻埕地區逐漸成為重要市集。1877年沈葆楨到此設府,臺北逐漸成為大都會。此後臺灣風雲變幻都在這座城市留下印跡。「迪化街的建築多建於清朝,而延平北路的建築多建於日據時期。」寧培傑說。兩條相隔不遠的平行道依次展現了臺北的「歷史切面」。
  • 社區營造|臺灣Artqpie:為老房子注入新想像
    Argi和他的夥伴們,是四個專門修葺臺中的老房子,並用木頭、家具將其重新打造成公共空間的青年人。他們先後改建過三家臺中舊城區的老房子,試圖用另類方法活化老屋。在臺灣,有許多老房子,既有日據時期的老建築,也有戰後的臺式長屋,但它們都抵不過拆除,或被改建為咖啡店、餐廳或文創商店的命運。
  • 嵩縣萬氏故居(探尋河洛百座古建築)
    故居二門  近日,記者來到嵩縣閆莊鎮閆莊村,走街串巷探尋萬氏故居及萬氏佳城。  萬氏故居是民國時期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萬選才的故居。  讀者朋友,您的家鄉或者您所了解的範圍內有沒有珍貴的古建築?您對保護這些古建築有何建議?請聯繫本報記者曾憲平(電話:13592024156),或在「河洛影像」微信公眾號上留言,我們將篩選有價值的線索前往拍攝,共同為保護洛陽古建築貢獻力量。(洛陽日報記者 梅佔國 通訊員 張利兵 攝)
  • 繡球花冬季才長新芽,會影響繡球花越冬嗎,如何保證明年早開花
    大家好,我是城市綠化養花匠,愛綠化愛養花,今天有網友問到,繡球花現在才長很多新芽,會影響繡球花越冬嗎?如何保證明年早開花。繡球花修剪以後,及時補充水肥,很快又會出現新芽,如果繡球花的枝條旺盛,還會出現很多腳芽,這些芽是來年的主力部隊,正常養護的話,沒必要修剪,讓這些新芽通過競爭的方式來消掉,或者冬季掉光葉以後,按照去弱留強的方式來去掉一些芽。
  • 上海九亭當年如何「空降」一座古建築:從桂林公館到薈珍屋
    經過在收藏圈近40年的摸爬滾打,20年前,趙文龍斥資在九亭買下一塊土地,開始利用自己收藏和搶救的古建築構件建造「薈珍屋」。《從桂林公館到薈珍屋》的作者、「薈珍屋」主人趙文龍古建築一開始是鮮少有人問津的,那是全國拆除舊民居的高潮,得益於一批有眼光的藏家深入山區收藏老房子,才保留下一批優秀的,甚或來不及編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古建築、古民居。
  • 春季,繡球花沒有新芽?按照方法做,滿盆都是新芽
    先給大家看一下底部長滿新芽的現象,密密麻麻的新芽,只要好好管理,肯定是能給爆發一波的。到時候開花就是直接爆盆的效果。有朋友肯定會問到如何做到的,其實很簡單。首先,繡球花本身要足夠健壯,分枝足夠多,這樣才能給長出多個新芽。只有一根枝條的,那就別想了,拼死長完出來也就多幾個芽,開花也就多那麼兩三簇。
  • 《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馬炳堅追憶兒時往事,探尋古建築的奧秘
    馬炳堅與張曉龍來到古建築名村諸葛村進行考察。在探尋過程中他們一同感慨中國建築的先進理念。通過節目了解,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裝配式建築,這種建築方式有效的節省了時間。馬炳堅回想起明代建北京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西方卻要花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所以現在世界建築看中國叫做「中國速度」!
  • 期刊精粹 | 在地活化策略研究——以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城市更新為例【2019.2期】
    因此,如何建立社區營造的獨立自主,進行「在地活化」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急迫解決的重要議題。回首寶藏巖聚落漫長的抗爭與協商過程(表2),寶藏巖聚落的成功在地活化,得益於居民、藝術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學界人士、公司、NGO等多元組織共同參與老城區更新活化,以及完善的後期運營管理,促進了老城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圖10)。
  • 探訪臺北青田街 老屋庭院幽幽
    在圍牆外時,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顏色的木大門,探出牆頭的樹梢和幾行青瓦。進院發現別有洞天,日式庭院綠意蔥蘢,泥地上青石鋪出寫意小路,與端莊精緻的木屋合成養眼的圖畫。   進屋先聞到一股檜木糅合香茅的清香。老屋的外牆是檜木所制,檜木防蟲,所以歷經七八十年風雨仍保存完好。客廳臨窗擺一張木頭長桌,幾個人正坐在合抱粗的木長凳上品茗談天,琥珀色的茶映著窗外綠意,令人頓忘塵勞。
  • 臺北市原副市長:如何以社造和文創復興歷史街區
    我在擔任臺北市副市長時,做了涉及城市文旅的很多工作,其實根本沒想做旅遊觀光。因為觀光傳播局不屬我分管。可是,最終的效果卻是城市觀光產值大增。所以,帶動城市的觀光產值是結果,要切忌倒果為因。那麼要如何切入呢?我的經驗是,從社造入手,以文創為魂。「社造」簡單來講,就是老城街區的重塑與再生。
  • 探訪臺北青田街 品嘗地道日本美食
    在圍牆外時,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顏色的木大門,探出牆頭的樹梢和幾行青瓦。進院發現別有洞天,日式庭院綠意蔥蘢,泥地上青石鋪出寫意小路,與端莊精緻的木屋合成養眼的圖畫。  進屋先聞到一股檜木糅合香茅的清香。老屋的外牆是檜木所制,檜木防蟲,所以歷經七八十年風雨仍保存完好。客廳臨窗擺一張木頭長桌,幾個人正坐在合抱粗的木長凳上品茗談天,琥珀色的茶映著窗外綠意,令人頓忘塵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