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臺北古蹟保護再利用之道 如何活化煥發生機

2020-12-23 中國臺灣網

  昔日荒廢的郭氏古宅經民間運作,成為郭子儀紀念館。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臺北並不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從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創建臺北府算起,臺北成為行政區域也不過138年歷史,對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如今,臺北人對古蹟的保護卻有高度一致的共識,330多項古蹟或歷史建築被法定保護,保護力度為大陸很多城市所罕見。

  古蹟被保護以後該怎麼處理?很多地方的做法是「畫地為牢」,成為僅供遠觀的老古董,或是將一些熱門古蹟「坐地起價」,收門票掙錢。古蹟與群眾的生活毫不相干。

  古蹟如何更好發揮功用,是一大難題。歷史建築當初的功能往往在社會變遷下變得不合時宜,因此必須使古蹟有其他利用的價值,而且這種再利用不會對建築本身造成破壞。臺北市文化局研究員林絮霏介紹,臺北市的做法是,讓古蹟「活化」,變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活化」後的用途,要和古蹟本身的氣質相吻合,並且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公益服務性質。

  政府委託運營

  紀州庵古蹟變身文學森林

  上個月,《文訊》雜誌社在紀州庵主辦10場系列論壇,每場邀請10名作家,共計100名作家展開文學思辨與交鋒。紀州庵文學森林的講座空間場場爆滿。每晚的紀州庵,成為文學愛好者聚會交流的理想場所。

  紀州庵位於臺北同安街,始建於1917年,原為日本人經營的河畔料理店,臺灣光復後移做公務人員眷舍,著名作家王文興曾在此居住,並成為小說《家變》的主場景。2004年,紀州庵被確定為市定古蹟。

  如何讓這座日式歷史建築更好發揮作用?「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封德屏對記者表示,紀州庵是臺灣當代文學發展的重要地標。市政府根據紀州庵的區域特性,將之規劃為「臺北文學森林」,委託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營運,以提供文學藝文活動內容和空間為經營目標。

  政府主導修復的另一處古蹟剝皮寮老街,也在鼓勵和吸引民間參與運營。剝皮寮老街建成於清朝中葉,是臺北現存最古老的街道,兩側都是清代和日據時期的歷史建築,見證了艋舺地區昔日的繁華。市政府在2009年完成修復工作,在電影《艋舺》熱映後,剝皮寮已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也成為很多電影電視劇的取景地。

  據西京淡水河文化工作站負責人黃適上介紹,政府無償出租給文化工作站鋪面,作為艋舺民俗文化的推廣場所。

  經營者要是改變用途,利用政府提供的旺鋪做起生意怎麼辦?黃適上說,政府會馬上收回,況且我們是公益文化組織,審核入場的時候就很嚴格。

  在不改變原貌的前提下,大量相關文化創意活動植入古蹟,古蹟變成與市民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所,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臺北以「古蹟活化法」保護歷史建築(圖)
    ……  臺北並不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從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創建臺北府算起,臺北成為行政區域也不過138年歷史,對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如今,臺北人對古蹟的保護卻有高度一致的共識,330多項古蹟或歷史建築被法定保護,保護力度為大陸很多城市所罕見。  古蹟被保護以後該怎麼處理?
  • 探尋臺北古建築活化之路:老房子如何長出新芽?
    再利用,讓古建築價值更多元  「其實,臺北有許多有特色的古建築,它們大多屬於臺銀、臺鐵、臺電等部門,由於長期失管和經費匱乏,一直得不到有效修繕,成了治安死角和都市景觀的『敗筆』。」臺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林長傑告訴記者,過去臺北修繕古蹟都由政府部門編列預算,並負責修復經營,但「老房子文化運動」打破了這種方式。
  • 臺灣寫真:「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中新社臺北12月26日電 題:「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中新社記者 葉小剛 董會峰  臺北的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個多星期,25日下午終於停下來,恰逢聖誕節,記者驅車來到臺北近郊的旅遊景區陽明山,探尋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勝跡「中山樓」。
  • 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臺北5月22日電 題: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始建於18世紀50年代的大稻埕迪化街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深圳啟動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推介活動,將公布首批案例清單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夏和順△深圳古建築之一記者獲悉,經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批准,深圳市古蹟保護協會等單位日前正式啟動「深圳市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將遵照公平此次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推介活動,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和廣東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行動計劃》文件精神,總結數年來全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有效做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宣傳,增強社會影響,共同探索文物古蹟活化利用的新途徑、新模式。
  • 探訪臺北青田街 品嘗地道日本美食
    探訪臺北青田街 品嘗地道日本美食 2013年08月02日 11: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此次探訪的是青田街8巷12號的青田茶館。在圍牆外時,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顏色的木大門,探出牆頭的樹梢和幾行青瓦。進院發現別有洞天,日式庭院綠意蔥蘢,泥地上青石鋪出寫意小路,與端莊精緻的木屋合成養眼的圖畫。  進屋先聞到一股檜木糅合香茅的清香。老屋的外牆是檜木所制,檜木防蟲,所以歷經七八十年風雨仍保存完好。
  • 探訪臺北青田街 老屋庭院幽幽
    記者此次探訪的是青田街8巷12號的青田茶館。在圍牆外時,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顏色的木大門,探出牆頭的樹梢和幾行青瓦。進院發現別有洞天,日式庭院綠意蔥蘢,泥地上青石鋪出寫意小路,與端莊精緻的木屋合成養眼的圖畫。   進屋先聞到一股檜木糅合香茅的清香。老屋的外牆是檜木所制,檜木防蟲,所以歷經七八十年風雨仍保存完好。
  • 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原標題: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近日筆者走訪遼陽幾個歷史
  • 兩岸專家臺灣彰化探討古蹟保護
    新華社臺北11月24日電(記者付敏)首屆成美文化節暨「成美文化國際論壇」23至24日在臺灣彰化縣永靖鄉成美文化園舉行,來自兩岸的專家深入研討「建築與古蹟修復」、「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等議題。中國民居建築專家、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黃漢民在文化節中分享了保護和利用福建傳統民居的理念。
  • 臺北市圓山坑道首次曝光 或列入歷史古蹟(圖)
    (臺媒圖)  中國臺灣網12月10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文化局今啟動臺北市兒童育樂中心「圓山坑道」文資價值鑑定,邀4位文資委員進行現場會勘,圓山坑道位在兒育中心入口處附近的地面層,昔日為臺北市府圓山戰時指揮所,長約200米、寬約2米,今日首度對外亮相,內部還保有政戰部主任室、副主任室等10多處小房間,且通風不悶熱,文資委員認定具有保存價值,但以歷史建築或古蹟方式登錄仍在討論中
  • 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
    原標題: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 貴州省赤水市素有手工製作油紙傘傳統,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製作工藝包括削傘骨、網傘邊、裱皮紙、糊傘紙、上桐油等70多道工序。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受式樣繁多的鋼架自動傘、摺疊傘衝擊,赤水手工油紙傘日漸式微,面臨傳承危機。 2019年6月,「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活化改造老街區讓城市更有魅力
    堂吉偉德據了解,汕頭現有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11個,全面展現了汕頭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此外,還採用「分片實施,重點示範」的策略,分步以老舊街區為修復單元,循序漸進開展活化利用。(11月16日《南方都市報》)除了大量作為記錄、宣傳與陳列的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還以修復老街區進行活化利用,讓看似陳舊破落的老街區煥發出生機,成為具有濃厚地方文化和歷史風貌的載體。自然,有了特色文化和傳統底蘊的加持,一個城市就具備了旺盛的生命力、強大的吸附力和巨大的感召力,自然也就有了無窮的魅力,有了成為聞名內外的資本和資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上海嚴格保護歷史建築風貌,活化利用城市...
    為了更好保護城市歷史風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實行了修改後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公布了五批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437處不可移動文物,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84條風貌保護河道,44片包括山陰路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250處風貌保護街坊。
  • 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2)
    新華社照片,遵義(貴州),2020年12月20日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12月19日,在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李珍霞在裱傘面。貴州省赤水市素有手工製作油紙傘傳統,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製作工藝包括削傘骨、網傘邊、裱皮紙、糊傘紙、上桐油等70多道工序。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受式樣繁多的鋼架自動傘、摺疊傘衝擊,赤水手工油紙傘日漸式微,面臨傳承危機。2019年6月,「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探訪臺灣生態保護典範金瓜寮溪(圖)
    在臺灣 「八八水災」一周年之際,關於「如何保護自然」、「人不與自然爭地」的反思頻繁見諸媒體,更常聽於民眾日常閒談。相比於選舉議題呈現「媒體熱炒,民眾冷對」的情形,環保議題才是各界共同關心的焦點。  臺灣多山,自從9·21大地震改變了整個地質結構,每逢颱風大雨,不時從各山區傳來災禍,人們多心懷忐忑。
  • 活態保護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聚焦泉州文化保護經驗成效
    兩天時間裡,採訪團深入泉州的大街小巷,市鎮鄉村,在金魚巷、中山中路和閩南技藝展示館等老宅舊街巷中探訪歷史文脈的清晰延續,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中體會尚未商業化的閩南特色歷史風貌,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中感受舊工廠園區如何煥發新活力,了解泉州在傳統文化活態保護方面的成效與先進經驗。
  • 臺灣一級古蹟淡水紅毛城漏水嚴重 封園整修一年(圖)
    中國臺灣網3月3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臺灣一級古蹟淡水紅毛城漏水情形極為嚴重,臺北「縣政府」自3月起封園,進行古蹟修復工程與古蹟再利用計劃,預計明年,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參觀,2003年7月26日「內政部」移交紅毛城予臺北縣政府管理。
  • 香港文化新地標——香港「大館」古蹟藝術館
    1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荷里活道10號,有著一片佔地1.36萬平方米的建築群,是舊時香港的警察總部,昔日香港人稱之為「大館」。警察總部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組法定古蹟組成,共有16幢歷史建築物及戶外空間,它見證著香港的發展成長,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
  • 臺北「老屋新生」記
    中新社記者 孔任遠 攝  本世紀初,臺北開始推動老建築的保護。很多屋主在立法前夜將老屋拆掉重建——一旦列為法定保護建築,便不能私自拆建或買賣。  「那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誰都知道老房子值錢。」在迪化街長大的計程車司機高興泉說。如今,臺北市民對於老建築的保護意識已有很大進步,全市300多處古蹟和歷史建築被法定保護。
  • 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這些老建築該如何活化利用? 有機更新,讓...
    完美文創公園供圖《成都市第十八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日前出爐。至此,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它們猶如時代的遺珠,散落在蓉城各處。歷史建築,是一座城市發展中的歷史與文化肌理,尤其在成都,循著這些建築的軌跡,人們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