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這些老建築該如何活化利用? 有機更新,讓...

2020-12-25 四川在線

改造後的廣東會館延續其「交流」的社會功能,成為一處配備齊全的多功能活動場地,以現代形態詮釋獨特歷史價值。 成都市住建局供圖

翻新後的筆帖式街老宅院舊址「變身」博舍酒店入口大堂。 成都市住建局供圖

禾創藥業倉庫「變身」完美文創公園,打造出了「文創公園+產業高地+創新社區+工業遺產」多元共生的產城生態體系。  完美文創公園供圖

《成都市第十八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日前出爐。至此,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它們猶如時代的遺珠,散落在蓉城各處。

歷史建築,是一座城市發展中的歷史與文化肌理,尤其在成都,循著這些建築的軌跡,人們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理由。今年,《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築進行活化利用」。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煙塵中走來的老建築,如何在當下綻放新生?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內幾處老建築,探尋城市有機更新究竟是如何再次賦予它們全新生命力的。

四川在線記者雷倢

保護歷史建築

一處處建築訴說著成都記憶

古香古色的大廳、牆體、屋面、石柱,充滿韻味的赤柱、橫梁及照壁上的浮雕……在太古裡商圈,有一座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廣東會館。如今,這裡依然古香古色,卻同時也是一處配備齊全的多功能活動場地,在延續「交流」這一社會功能的同時,以現代形態詮釋著獨特歷史文化價值。

像廣東會館這樣的歷史建築,在太古裡商圈還有多處。為了保留其鮮明的建築特性及其所承載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在太古裡相關工程推進過程中,項目方頗費了一番心思。

「基於『少拆多改、注重傳承』的原則,我們採取『留改建』相結合的方式,在改造過程中以保護傳承、優化改造為主,拆舊新建為輔,讓商圈內的5處歷史建築實現了原址保護,相關修繕、改造和利用都是在尊重建築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原成都乾豪置業有限公司董事、成都遠洋太古裡項目操盤手陳雷介紹,正是在一系列巧思妙想下,包括集中呈現近代川西城鎮住宅典型風格的欣廬、具有中西合璧公館式門頭的筆帖式街老宅院等商圈內的歷史建築都與廣東會館一樣,得到了較好的繼承與保留。

活化歷史建築

「好鋼用在刀刃上」

依託太古裡項目,延續老成都的城市風貌、文化傳統和精神氣質的歷史建築不僅被保留下來,更注入了新的生機。同時,依託重煥新生的歷史建築,如今的太古裡,也成為成都又一地標。

「如果歷史建築只是單純放在一邊保護,卻無法給予其生命力,就失去了城市更新的意義。」正如陳雷所指出,太古裡商圈的每一處歷史建築,如今都有了新的使命——記載清代成都文韻風騷的筆帖式街老宅院,經過翻修改造,如今成為博舍酒店的入口大堂,項目方在保留老宅院原有結構和風貌的基礎上,融入文化創意元素與嶄新生活方式,實現了「騰籠換鳥」;建於清末民初的欣廬,經過改造後,如今成為經營某國際知名手錶的商鋪,厚重的歷史疊加時間的沉澱,進一步彰顯了品牌的價值……

《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中也著重強調對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在城市更新中,老建築得到保護,又為城市增加了多樣性。在保護的基礎上,又開發新用途,才是『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行為。」成都市住建局城市更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市政建設中,成都將從原來的「拆改建」轉型為「留改建」,以城市更新項目為抓手,運用「策劃、規劃、設計、運營一體化」驅動模式,在棚戶區改造、老舊院落改造、舊城更新等項目推進中,將歷史建築融入所在區域成片打造,在有序更新中接續城市文脈,同時對原有建築進行空間再造和功能轉換,融合新業態培育新動能,使之滿足現代社會生活需求,既保留歷史價值,又凸顯現實意義,實現城市環境與功能品質綜合提升。

分類施策

因地制宜推進多元利用

成都的歷史建築活化並不只有太古裡一種模式。根據相關建築的不同屬性,成都更是分類施策,賦予它們不同場景。

在成華區,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禾創藥業倉庫「變身」完美文創公園,完美世界公司以影視、遊戲、音樂等數字文娛應用為產業內容集群,打造出了「文創公園+產業高地+創新社區+工業遺產」多元共生的產城生態體系。走進現在的園區,紅磚廠房、工業雕塑、林蔭小道、音樂噴泉廣場……隨處可見的潮流元素,構建起全新的公園城市消費場景。

經過精心修繕,成都中醫藥大學原行政辦公樓「變身」國醫館,已於2018年4月營業。該館依託原建築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各項功能,打造出集中醫診療預防、康復養生、醫師培訓、中醫藥文化展示、研究等為一體的大型醫教研綜合性場景,不僅服務民生大眾,更傳承川派中醫藥文化,成為向世界介紹我國中醫藥文化的又一窗口。

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成都將根據歷史建築的區位情況、權屬性質、價值功能等因素,分類推動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支持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保護利用方式,在儘可能保留原有居民、生活形態和歷史環境的基礎上,改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

支持有條件的都市歷史建築作為博物館、展覽館、文創、民宿、商業設施等向社會開放。鼓勵通過文旅商融合,提升業態層級,發展工藝美術、文化傳媒、創意空間、休閒旅遊、體驗經濟等產業形態。

相關焦點

  • 成都公布第十四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平樂花楸村歷史建築、川鍋廠...
    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近日成都市政府公布了第十四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高新區壇罐鄉李家祠堂等32處建築被認定為成都市歷史建築。截至目前,成都市已認定公布十四批次共188處歷史建築,建立起了覆蓋全市22個區(市)縣的歷史建築全域保護格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上海嚴格保護歷史建築風貌,活化利用城市...
    這條650多米的小路是上海市井文化與歷史結合的典型。兩邊有魯迅、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以恆豐裡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裡弄,這些歷史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同時裡弄中也有雜貨鋪、小麵館、買手店和老上海民宿。為了更好保護城市歷史風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實行了修改後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公布了五批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437處不可移動文物,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84條風貌保護河道,44片包括山陰路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250處風貌保護街坊。
  • 西板橋等8處老建築躋身西城「文保」
    隨著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深入推進,一批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從大雜院中突圍,向世人展露真容。近日,記者從西城區文化委獲悉,該區有8處歷史建築被新認定為區級文保單位。這8處新增文物的發現,最富戲劇性的是西板橋。這座古橋是2017年8月什剎海街道在拆違過程中發現的。古橋位於恭儉胡同南口,景山西街與景山后街交會處,工作人員在拆違時發現,水泥橋面下竟然覆蓋著一層古舊的石板。隨後,市文物局組織市文物研究所對該橋及河道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此處正是歷史記載中西板橋所在地。
  • ...街區8個裡院修繕方案出爐,青島這些百年老建築將變身咖啡店、靜吧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1日訊 青島老城區有機更新又迎來新規劃。今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網站發布了市南區寧陽路街區有機更新項目的修繕更新批前公示方案。按照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要求,市南區政府擬組織實施寧陽路片區(肥城路泗水路-湖北路-泰安路圍合區域)有機更新,項目位於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內,本次修繕涉及8個裡院,其中2個裡院為區級文保建築,6個裡院建築為風貌保護建築。總建築面積約9526.48平方米。
  • 在文物建築裡品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文物活化利用讓「老」沙面煥發...
    作為廣州的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設立十多個國家的領事館,建有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這些充滿歐式風情的建築,體現了中式與西式文化的和諧融合。近來,沙面街加強文物的活化利用,深入思考沙面「老」的魅力與「新」的時代活力,進一步展現沙面歐陸風情,打造廣州人的「會客廳、後花園」。小e了解到,沙面街道以整島綜合提升工程為契機,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引進高端商業、文化特色產業,由民間資本介入將其租下,對建築核心價值要素進行妥善保護,實施有機更新。
  • 成都市公布第十七批歷史建築 同治龍窯、流沙河故居等30處建(構)築...
    7月17日,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了解到,日前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成都市第十七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同治龍窯、流沙河故居等30處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構)築物位列其中。截至目前,全市已認定公布歷史建築283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 從化溫泉小鎮崛起嶺南文化公園 專家建議民國建築可活化為小型博物...
    該公園位於流溪河畔,不僅要臨河打造綠地開敞空間,還有專家建議把片區內的兩座民國建築「用起來」,可活化為小型博物館。不過,由於老溫泉旅遊服務區的服務能力不足、服務設施相對落後等,使從化溫泉的發展面臨較大挑戰。2017年10月,廣州市領導到從化調研,提出打造立起來的高新區,展示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窗口的定位要求,並提出重新擦亮從化溫泉名牌的工作要求。2018年2月,《廣州市從化區溫泉小鎮更新策劃方案》在廣州市城市更新領導小組會議上審議通過。
  • 老建築保護要保持「青島特色」
    老建築保護要保持「青島特色」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9.25 星期一     晚報訊 住房城鄉建設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做好歷史建築的確定、掛牌和建檔,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不拆除和破壞歷史建築
  • 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文化街區,發現這裡有千年前的遼代古塔,有偽滿時期滿鐵附屬地的日式軍營,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蘇式建築群,不同時代的城市建築風貌並存,展現出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引發人們對如何活化保護這些歷史遺產的思考。
  • 北京市西城區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市場化運作加強文物保護
    12月5日,在西城區召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上,記者獲悉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 廣州第二、三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規劃公布施行
    獲市政府批覆的這項保護利用規劃,增加「建議保護價值要素」金羊網訊 記者趙燕華、通訊員穗國規宣攝影報導:記者從廣州市國規委獲悉,廣州市第二、第三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規劃近日獲得市政府批覆,並正式公布施行。本次批覆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規劃,共涉及第二批80處和第三批88處歷史建築。
  • 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上海黃浦區拉開新一輪城市更新
    如何應對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複雜前置問題,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又該如何從物質更新轉化為產業、文化、社會的內容更新?業內人士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策略可以從文化引領、業態升級、物質優化三個方式來進行。黃浦區歷史文化街區實現高質量迭代活化作為上海歷史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黃浦區是上海中心城區風貌保護區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
  • 成都253處歷史建築將擁有3D「身份證」
    連建築都要有「身份證」了,還是3D立體的!6月15日,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成都市將開展歷史建築測繪建檔三年(2020-2022)專項行動,將採用傾斜攝影、三維點雲、全景影像採集等數位化方式為成都的歷史建築測繪建檔。也就是說,成都的每一座歷史建築都將擁有3D「身份證」。
  • 長沙市歷史建築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揭牌
    長沙市歷史建築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揭牌。紅網時刻長沙12月7日訊(記者 彭超)12月7日,長沙市歷史建築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記者獲悉,長沙首個老舊工業建築有機更新試點項目—錦秀拾光將於明年春節後啟動建設,長沙市歷史建築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將以這一項目的試點及開發建設為契機,以專業化的要求及市場化的手段推進項目快速健康有序發展,為長沙市、全省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開發項目的商業運營提供有益借鑑。錦秀拾光項目位於長沙市嶽麓區觀沙嶺街道,佔地約為153畝,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
  • 成都市公布第十八批歷史建築 31處建(構)築物入選
    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11月27日,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成都市第十八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出爐,石盤鎮萬壽宮舊址(狀元橋)、寄廬等31處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構)築物位列其中。截至目前,全市已認定公布歷史建築314處。
  • 這些老建築鮮為人知,它們卻代表重慶的歷史!
    祖輩居住的老樓、舊時的糧倉、廢棄的工廠……你無意間路過的這些老建築都見證了重慶的歷史如果失去這些優秀歷史建築我們的城市將失去靈魂5月11日,重慶舉行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掛牌啟動儀式,為南岸區米市街合記堆店等優秀歷史建築掛牌,以發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利用。據悉首批掛牌的優秀歷史建築共有176處。
  • 花上千萬元活化文物、歷史建築 廣州這些網紅餐廳為何只能無證經營?
    建築遺產活化利用辦證難(上)新冠疫情過後,由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百年英式紅磚倉庫改造而成的美食、休閒地標廣州太古倉的餐廳又迎來了一批批的食客,但4號倉的一家主題餐廳卻黯然退場,而佔其空間一半的休閒餐飲出租卻一直虛位以待。「因為是倉庫性質,去年底餐廳開業後一直未辦到場地使用證明,消防審查也不被受理,所以不能辦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
  • 15個典型案例揭曉,這些廣東的歷史建築「活」了!
    古蹟活化15個典型案例包括如下:1、廣州楊匏安舊居活化利用項目;2、廣州東平大押活化利用項目;3、廣州鄧村石屋活化利用項目;4、深圳大鵬所城活化利用項目;5、珠海會同祠及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6、汕頭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活化利用項目;7、佛山碧江古建築群活化利用項目;8、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9、韶關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項目;10、河源仙坑村榮封第活化利用項目;11、惠州東湖旅店活化利用項目;
  • 福州這座老建築終於回來了!還有這場大型論壇也備受關注……
    上午以「城市更新」為主題,探討不斷向前的城市進程中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面對改造,下午的「社區營造」則以眾多案例來展示從更新後老街區的活化利用方式。 在演講的伊始,張松教授便玩笑說,這次演講的主題「浦江兩岸綜合開發過程中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上海歷史風貌保護和城市有機更新的實踐」,是他歷來最長的演講題目,他與福建有著頗深的淵源,從最早的土樓到如今的煙臺山,他在實踐中總結了很多的經驗。
  • 西城首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預審,林海音故居等7處文物入選
    今天,西城區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西單飯店舊址等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