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的廣東會館延續其「交流」的社會功能,成為一處配備齊全的多功能活動場地,以現代形態詮釋獨特歷史價值。 成都市住建局供圖
翻新後的筆帖式街老宅院舊址「變身」博舍酒店入口大堂。 成都市住建局供圖
禾創藥業倉庫「變身」完美文創公園,打造出了「文創公園+產業高地+創新社區+工業遺產」多元共生的產城生態體系。 完美文創公園供圖
《成都市第十八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日前出爐。至此,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它們猶如時代的遺珠,散落在蓉城各處。
歷史建築,是一座城市發展中的歷史與文化肌理,尤其在成都,循著這些建築的軌跡,人們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理由。今年,《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築進行活化利用」。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煙塵中走來的老建築,如何在當下綻放新生?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內幾處老建築,探尋城市有機更新究竟是如何再次賦予它們全新生命力的。
四川在線記者雷倢
保護歷史建築
一處處建築訴說著成都記憶
古香古色的大廳、牆體、屋面、石柱,充滿韻味的赤柱、橫梁及照壁上的浮雕……在太古裡商圈,有一座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廣東會館。如今,這裡依然古香古色,卻同時也是一處配備齊全的多功能活動場地,在延續「交流」這一社會功能的同時,以現代形態詮釋著獨特歷史文化價值。
像廣東會館這樣的歷史建築,在太古裡商圈還有多處。為了保留其鮮明的建築特性及其所承載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在太古裡相關工程推進過程中,項目方頗費了一番心思。
「基於『少拆多改、注重傳承』的原則,我們採取『留改建』相結合的方式,在改造過程中以保護傳承、優化改造為主,拆舊新建為輔,讓商圈內的5處歷史建築實現了原址保護,相關修繕、改造和利用都是在尊重建築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原成都乾豪置業有限公司董事、成都遠洋太古裡項目操盤手陳雷介紹,正是在一系列巧思妙想下,包括集中呈現近代川西城鎮住宅典型風格的欣廬、具有中西合璧公館式門頭的筆帖式街老宅院等商圈內的歷史建築都與廣東會館一樣,得到了較好的繼承與保留。
活化歷史建築
「好鋼用在刀刃上」
依託太古裡項目,延續老成都的城市風貌、文化傳統和精神氣質的歷史建築不僅被保留下來,更注入了新的生機。同時,依託重煥新生的歷史建築,如今的太古裡,也成為成都又一地標。
「如果歷史建築只是單純放在一邊保護,卻無法給予其生命力,就失去了城市更新的意義。」正如陳雷所指出,太古裡商圈的每一處歷史建築,如今都有了新的使命——記載清代成都文韻風騷的筆帖式街老宅院,經過翻修改造,如今成為博舍酒店的入口大堂,項目方在保留老宅院原有結構和風貌的基礎上,融入文化創意元素與嶄新生活方式,實現了「騰籠換鳥」;建於清末民初的欣廬,經過改造後,如今成為經營某國際知名手錶的商鋪,厚重的歷史疊加時間的沉澱,進一步彰顯了品牌的價值……
《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中也著重強調對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在城市更新中,老建築得到保護,又為城市增加了多樣性。在保護的基礎上,又開發新用途,才是『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行為。」成都市住建局城市更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市政建設中,成都將從原來的「拆改建」轉型為「留改建」,以城市更新項目為抓手,運用「策劃、規劃、設計、運營一體化」驅動模式,在棚戶區改造、老舊院落改造、舊城更新等項目推進中,將歷史建築融入所在區域成片打造,在有序更新中接續城市文脈,同時對原有建築進行空間再造和功能轉換,融合新業態培育新動能,使之滿足現代社會生活需求,既保留歷史價值,又凸顯現實意義,實現城市環境與功能品質綜合提升。
分類施策
因地制宜推進多元利用
成都的歷史建築活化並不只有太古裡一種模式。根據相關建築的不同屬性,成都更是分類施策,賦予它們不同場景。
在成華區,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禾創藥業倉庫「變身」完美文創公園,完美世界公司以影視、遊戲、音樂等數字文娛應用為產業內容集群,打造出了「文創公園+產業高地+創新社區+工業遺產」多元共生的產城生態體系。走進現在的園區,紅磚廠房、工業雕塑、林蔭小道、音樂噴泉廣場……隨處可見的潮流元素,構建起全新的公園城市消費場景。
經過精心修繕,成都中醫藥大學原行政辦公樓「變身」國醫館,已於2018年4月營業。該館依託原建築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各項功能,打造出集中醫診療預防、康復養生、醫師培訓、中醫藥文化展示、研究等為一體的大型醫教研綜合性場景,不僅服務民生大眾,更傳承川派中醫藥文化,成為向世界介紹我國中醫藥文化的又一窗口。
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成都將根據歷史建築的區位情況、權屬性質、價值功能等因素,分類推動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支持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保護利用方式,在儘可能保留原有居民、生活形態和歷史環境的基礎上,改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
支持有條件的都市歷史建築作為博物館、展覽館、文創、民宿、商業設施等向社會開放。鼓勵通過文旅商融合,提升業態層級,發展工藝美術、文化傳媒、創意空間、休閒旅遊、體驗經濟等產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