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建築裡品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文物活化利用讓「老」沙面煥發...

2020-12-11 大洋網




在快節奏的當下,最愜意的生活是遠離城市的喧囂,沐浴在午後的陽光下,一邊喝茶,一邊看書,耳邊不時傳來老人和孩子們嬉戲的聲音……這樣的生活,在沙面便能擁有。


沙面,曾稱拾翠洲,形似鵝蛋,是珠江衝積而成的沙洲。作為廣州的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設立十多個國家的領事館,建有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這些充滿歐式風情的建築,體現了中式與西式文化的和諧融合


近來,沙面街加強文物的活化利用,深入思考沙面「老」的魅力與「新」的時代活力,進一步展現沙面歐陸風情,打造廣州人的「會客廳、後花園」。小e了解到,沙面街道以整島綜合提升工程為契機,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引進高端商業、文化特色產業,由民間資本介入將其租下,對建築核心價值要素進行妥善保護,實施有機更新。


沙面大街38號正是這一努力方向的成果結晶 ——




沙面大街38號,是國家級文物建築(B類)。露天的廊道放置了兩張長桌,看上去有點像吧檯。旁邊,一把大傘遮蓋了兩張圓桌,為坐在這裡的客人遮風擋雨。驟眼看,會誤以為是咖啡館,其實,這是一間茶室。




茶室分為室內、室外兩個區域。室外放置幾張長桌、圓桌,讓客人在露天環境品茶。老闆娘告訴小e,店鋪特意設置了看上去像吧檯的長桌,「沙面具有歐陸風情,所以設計時候,我們增加了一些歐式元素,讓客人可以在歐陸的環境下品嘗中式的茶種,讓中西元素相結合。」


而室內裝潢以木色為主。原木色的桌椅、暖白色的燈光,木窗上倒映著斑駁的樹影。一架子的茶餅、充滿傳統元素的書畫,則讓整個環境顯得清幽又帶著點文藝範,讓人感覺格外舒適愜意。老闆娘介紹,客人品茶時,統一著茶服的茶小妹會介紹大益茶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等茶文化,「客人來到沙面品茶,不僅僅是拍照留念的遊玩,還能學習到茶的知識。」







裝修風格看似簡約,卻十分有設計感,看得出老闆娘花了不少心思。老闆娘告訴小e,客人品茶時,會有攝影師免費給客人拍照,讓客人在這個獨特的文物建築留下記憶。「喝茶喝得多了,但是試過在在文物建築裡喝茶嗎?試過在具有歐陸風情的文物建築喝茶嗎?」老闆娘介紹,未來將會把這裡打造成「網紅」打卡點,讓沙面大街38號成為沙面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老闆娘告訴小e,接手經營茶室前,這裡被劃分為多間住宅。接手後,按照建築文物的規定,修舊如舊的方式,對室內進行了裝飾,儘量恢復舊時模樣。






如今,坐在沙面大街38號品茶,可目睹沙面大街上長長的花壇美景,學生、遊客、居民共處,各自迎著陽光漫步,安靜悠然。還能聆聽附近住宅主人在廚房料理的聲響傳出,外表歐式典雅的建築頓時添上煙火氣。


在這裡慢悠悠地品茶、閒聊、拍照,才是沙面遊的精髓。「我喜歡這樣的時光,三、五知己坐在這裡,聊聊天吹吹水,美好的時光將留在我們深深的腦海裡。」客人梁先生說。




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北京市西城區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市場化運作加強文物保護
    12月5日,在西城區召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上,記者獲悉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 西城首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預審,林海音故居等7處文物入選
    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西單飯店舊址等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這7處文物建築,單項佔地面積372平方米至1404平方米,均已完成騰退,並列入政府文物修繕計劃。項目對申報機構提出了文物利用原則,要保護及體現文物建築的文化歷史內涵和價值,讓市民最大程度享受文化發展成果。申報的機構必須遵循公共屬性,不得以各種名義對公眾參觀設置門檻;不得將建築作為轉租、承包、轉讓、抵押等資產運營。
  • 《廣州市文物活化利用試行辦法》政策解讀
    第六、第七條為活化利用的具體要求,依次包括:闡明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明確在活化利用中確保文物安全的內容和要求、從正反兩個方面將合理利用原則具體化、指明在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活化利用的重點領域、路徑以及要求。第八至十一在尊重現有文物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和流程的前提下,依照文物活化利用的基本原則,規劃和設計文物活化利用的管理與服務機制。第十二條為本《辦法》的立法期限。
  • 西城區公布晉江會館等七處文物將啟動活化利用
    日前,從區名城委辦公室了解到,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 北京:西城首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完成騰退共涉及7處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今年,西城區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目前,共有97家社會機構諮詢接觸,最終33家機構提交了53份利用方案,西城區相關部門已經對利用方案進行預審。記者了解到,西城區第一批發布的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有7處文物項目,均具備歷史文化價值高、地理位置佳、周邊資源好等特點。
  • 這七處文物將啟動活化利用
    北京文旅資訊【這七處文物將啟動活化利用】晉江會館,林海音寫作《城南舊事》的藍本之一;梨園公會,尚小雲、荀慧生等在京戲曲界人士曾在這裡組班、邀角;西單飯店舊址,曾見證過蔡鍔與袁世凱周旋的歲月……西城區正在對七處文物的活化利用方案進行預審,這些文物建築有望變身文化、旅遊、非遺傳承的場所,在講述城市過去的同時,重新走入市民的生活。
  • 上海交通大學調研組來閩調研文物活化利用工作
    2019年11月,福建省文物局與上海交通大學就「文物數字傳播合作基地」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今年6月,福建省文物局與上海交通大學籤訂了《建設「遇見福建文物,發現福建故事」文物內容資料庫委託合同》。福建省文物局對此次上海交通大學來閩調研高度重視,福建省文旅廳黨組成員、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專門聽取童清豔的「遇見福建文物,看見福建故事」內容資料庫建設工作進展情況的匯報,傅柒生就雙方合作中如何做好福建文物活化利用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後續工作的努力方向。
  • 老宅子變身「打卡點」、老廠房變身「初心地」……浦東文物建築...
    這片承載了「中國夢」的土地上,還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全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文物保護點372處,共計435處不可移動文物。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以陳桂春住宅為代表,一批浦東文物建築從著手保護,到後續修繕利用,都鐫刻著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印跡,以及文保觀念的轉變更新。
  • ...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在陳家祠舉行
    此次入選的典型項目形式多樣、做法各異,為我市的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有益借鑑。同時,我市在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上進行了一系列嘗試,產生了一批優秀文創產品。此次活動集中展示了廣州文物活化利用最新成果,助力廣州文化建設出新出彩。
  • 《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深度解讀
    由於導則的內容比較簡約,而各地文物建築利用情況差距較大,更為深入細緻的推進文物建築的開放利用工作,2017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的課題工作,目的是向社會和公眾倡導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推介正確的開放利用方法,並積極鼓勵地方政府、管理部門和文物建築管理使用單位進一步加大文物建築開放力度。
  • 文物+科技 讓革命文物更有「氣質」
    目前,他們利用網際網路遠程監測技術,對一些革命文物建築的檢測和保護進行跟蹤和覆蓋,「遠比單靠人力效率要高。」   此外,博物館還用數字為館藏文物「建檔」,對平面類文物進行高精度掃描,對實物類文物實行360°環拍,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為文物本體「復原」,對革命遺址建築本體及附屬文物進行了精細化三維測繪、紋理採集及3D虛擬漫遊模型製作,並開發了建築周邊及內部的虛擬漫遊程序,同時進行了720°實景採集,實現全景漫遊。   「以後這些文物有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利用數字檔案進行修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上海嚴格保護歷史建築風貌,活化利用城市...
    兩邊有魯迅、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以恆豐裡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裡弄,這些歷史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同時裡弄中也有雜貨鋪、小麵館、買手店和老上海民宿。為了更好保護城市歷史風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實行了修改後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公布了五批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437處不可移動文物,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84條風貌保護河道,44片包括山陰路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250處風貌保護街坊。
  • 廣州推介首批15個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為總結數年來全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有效做法,樹立典型,4月1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局)主辦,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協會等單位協辦,正式啟動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推介活動。
  • 老城市如何煥發新活力?廣州汕頭佛山潮州四城話你知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  汕頭:遵循最小幹預原則加快小公園保育活化 「汕頭的城市地標是位於老城區的小公園。我們遵循不改變原狀、最小幹預原則、整體性保護及區別對待原則,堅持修舊如舊,修新如舊,加快小公園開埠區的保育活化,修繕建設17個專題博物館,逐步打造形成全面立體展示汕頭歷史文化和人文形象的小公園博物館群。
  • 「湖南省文物建築保護利用重點科研基地」揭牌
    新湖南客戶端1月6日訊(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司念偉)在今天上午召開的全國「建立不可移動文物風險監測及評估體系」學術研討會上,由湖南省文物局聯合湖南理工學院共同成立的「湖南省文物建築保護利用重點科研基地」正式揭牌。
  • 惠州東湖旅店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日前,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在北京舉行,由惠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惠城區委宣傳部、惠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報送的「惠州市惠城區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作為廣東省唯一入圍項目,以全票通過、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入選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當文物保護迎來剛性監督
    本文轉自【光明網】;【法眼觀】光明日報記者 陳慧娟公益訴訟是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設置的一種訴訟制度。2.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難點在哪裡文物建築按照級別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5058處,而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全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已達766722處,建築遺產佔比達到一半以上。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
  • 花上千萬元活化文物、歷史建築 廣州這些網紅餐廳為何只能無證經營?
    建築遺產活化利用辦證難(上)新冠疫情過後,由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百年英式紅磚倉庫改造而成的美食、休閒地標廣州太古倉的餐廳又迎來了一批批的食客,但4號倉的一家主題餐廳卻黯然退場,而佔其空間一半的休閒餐飲出租卻一直虛位以待。「因為是倉庫性質,去年底餐廳開業後一直未辦到場地使用證明,消防審查也不被受理,所以不能辦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
  • 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地名
    4年來,已調查採集收錄地名數據27萬餘條,一批瀕臨消亡的老地名得到了搶救性保護,並已初步形成長沙市地名文化遺產目錄。  (3月22日 《長沙晚報》)  一座城市善待老地名,就是呵護城市文化;規範老地名,就是留住城市「文脈」;讓老地名在新時代煥發新風採,就是增強城市軟實力。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中,這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和行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