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2020-12-20 上觀

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

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12月17日,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不僅展示了特色石庫門門頭,不同年代的道路修築技藝,而且設有9個外牆粉刷操作工位,5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並擁有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多個實操區等功能空間。

345傳習工坊

在上海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凸出。「上海存量歷史建築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這些老建築除了日常維修,還要活化利用,對修繕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會長時筠侖說,345傳習工坊將對外輸出一批成熟人才,培養一支技工隊伍,從中再選拔技師乃至上海工匠,同時打造一套規範工藝培訓教材、模式、流程,並吸引更多師資力量。

345傳習工坊將呈現集「授」「學」「操」「考」為一體的運作模式,計劃通過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整合行業內優質師資,同步引入老技師老工匠、歷史建築專家,輔以多媒體教學、工藝及構件的長期展示等方式創造良好的「授」學條件;通過查閱數字檔案、參觀現場模擬實景及展廳陳列的工藝工法,營造立體的「學」習環境;通過提供拉毛、壓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九種牆面工藝和平瓦、中瓦等多種屋面及細部工藝的實操場地,營造可模擬複製的「操」練環境;通過工藝工法研究和展示、技術研討、舉辦技能比武、申請核發專業類培訓證書等的形式,傳習工坊還要以「考」的形式公平公正地檢驗授學成果。傳習工坊不是「一味考古」,為了進行現代化改造,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也將在這裡進行。 

上海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要加大修繕行業人才培育力度,在普陀和浦東再落地兩個修繕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傳統工藝「抓毛」展示

傳統工具展示

相關焦點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 培育行業人才
    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匠人。昨天,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不僅展示了特色石庫門門頭,不同年代的道路修築技藝,而且設有9個外牆粉刷操作工位,5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並擁有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實操區等多個功能空間。    在上海舊區改造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突出。「上海存量歷史建築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這些老建築除了日常維修,還要活化利用,對修繕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上海首個歷史建築修復傳習工坊揭牌 打造工匠的搖籃
    這裡還原了中共一大會址、毛澤東舊居等歷史保護建築的石庫門頭,宋慶齡故居、哥倫比亞總會的木窗、思南公館、淮海大樓的牆面……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上海擁有豐富的近代建築遺產,然而,理論實操兼備的修繕人才缺存在大量缺口。傳習工坊的成立,將為修繕人才的培養提供難得的課堂,為「留改拆」提供更多的經驗積累。
  • 故宮600歲生日背後,這位匠人默默無聞堅守7000天
    他就是李永革,原任北京故宮修繕技藝部副主任,同時還是"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從青絲到白頭,永革做修繕工作整整40年,去年11月退休。但是令他憂心忡忡的是,第三代匠人招收的14名學員,如今留在故宮的只有9個,這9個也就是現在的故宮第四代匠人。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這裡能學到歷史建築修繕「十八般武藝」 上海首個傳習工坊今揭牌
    歷史建築修繕操作難、後續無人等話題曾引起多方關注。今天上午,徐房建築實業公司承建的實訓基地揭牌(345傳習工坊),對歷史建築修繕中的「十八般武藝」推行系統化教學、訓練、考核,以培養更多修繕人才。這也是上海市第一個歷史建築修繕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未來,上海還將推出兩個培訓基地。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
    根據文物病害現狀、穩定程度、品種造型的不同,她的修複方法也會做出調整,比如在修復一件仿釉瓷器的操作中,她對修復工具進行不同方式的處理,通過不同用筆方式配合,力求實現與原來瓷器一樣的紋路和顏色。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原本清冷的文物修復行當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 一位故宮大匠的7000天
    六百年,滄海桑田,日新月異,唯故宮不曾黯然,聲名照舊顯赫,仰賴的就是一代代故宮工匠悉心的修繕與呵護。無名大匠棲息處何在?故宮外西路,修繕技藝部。這裡原是內務府造辦處,製造皇家御用品。清代鼎盛時期,造辦處下設24個工坊,薈萃了全國能工巧匠。沉寂過,蕭瑟過,而今,能工巧匠再會於此。大匠張奉兵,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城。
  • 2020年故宮整體開放面積將擴大到80%
    比如,故宮文物醫院的『開張』,在動工修復文物本體之前,項對文物進行分析、檢測、探傷,建病例、出診斷、研究修複方案,徹底『體檢』之後再下手修復。」單霽翔表示,古建築的修復也要借鑑這方面的成功經驗。過去,古建築修繕工程的流程是:古建部參與設計,工程管理處負責管理,修繕技藝部進行修繕,完工後轉給展覽部進行布展,之後再交由開放部組織開放展示。
  • 建築遺產修繕,你了解多少?這個有腳手架、戴安全帽看的特展告訴你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對文物修復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甚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這個專業產生嚮往。那不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呢,你知道多少?今天在閔行區博物館揭幕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為人們做了一次科普。1878年徐家匯天主堂的地磚、跑馬總會舊址樓梯欄板花飾、天后宮的蝴蝶瓦……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建築構件,既呈現了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歷史剖面,也傳遞出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複雜性、專業性以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
  • 故宮養心殿啟動修繕 「閉門謝客」兩年選拔培訓匠
    明天(3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將正式啟動對養心殿的修繕。而在這之前養心殿已經「閉門謝客」兩年零八個月了。兩年多的時間,故宮人到底在做什麼?養心殿的修繕工作此前為何遲遲沒有開工?始建於永樂年間的紫禁城,再過兩年就600歲了。這裡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上海歷史建築修繕之困:老工匠屈指可數,傳統工藝或後繼無人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修繕完成的大提琴圖案地板。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賈茹 圖「我們這一批老技術工人,當時30多個同學,如今只剩我一人還在做歷史建築修繕,其他人早就轉行或『下海』了。」58歲的吳公保有些無奈。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8點檔,跨年播出,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3日電(任思雨)兩年前,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大江南北,讓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師傅成了「網紅」,因為精湛的技術和儒雅的氣質,觀眾們親切地稱他為「故宮男神」。
  • 王津:再為故宮多修幾座鐘
    58歲的王津是個「時間魔法師」。他在故宮修了四十二年的鐘表。故宮所藏多為明清時期特製的西洋鐘錶,屬於國家級文物,每一個款式只保留有一件或一對,哪怕是一對鐘錶,也各有特色,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工藝。文物修復是幾代工匠間的對話從故宮西華門沿著宮牆往北走,文物鐘錶修復室在這排新修的灰瓦青磚建築裡,繞過院牆,穿過長夾道,再繞過院牆,是王津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西三所。1977年,在故宮文物修復廠老廠長帶領下,16歲的王津第一次走進故宮西三所的小院。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際網路上大紅,一直隱藏在深宮裡的鐘表、木器、織繡、青銅器等珍奇文物背後的修復師,第一次向普羅大眾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日常。故宮古董鐘錶修復師亓昊楠與他的夫人、故宮紡織品文物修復組組長陳楊分別出現在第一、第二集當中。古老修復工藝引發的熱潮仍有餘溫。如何定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 上海交大支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協辦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近現代...
    故宮博物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單霽翔特意為會議準備了精彩的學術講座,圍繞「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的思考」及「故宮博物院的維護」兩個課題進行。專委會還召開了「近現代歷史建築保護技術研討會」,由兩個分會場同時進行了四項專題研討——近現代建築的預防性保護、城市更新中的近現代建築保護、近現代建築的活化利用、近現代建築保護的新技術與新型材料,對近現代建築的保護進行了全面的探究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