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
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12月17日,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不僅展示了特色石庫門門頭,不同年代的道路修築技藝,而且設有9個外牆粉刷操作工位,5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並擁有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多個實操區等功能空間。
345傳習工坊
在上海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凸出。「上海存量歷史建築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這些老建築除了日常維修,還要活化利用,對修繕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會長時筠侖說,345傳習工坊將對外輸出一批成熟人才,培養一支技工隊伍,從中再選拔技師乃至上海工匠,同時打造一套規範工藝培訓教材、模式、流程,並吸引更多師資力量。
345傳習工坊將呈現集「授」「學」「操」「考」為一體的運作模式,計劃通過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整合行業內優質師資,同步引入老技師老工匠、歷史建築專家,輔以多媒體教學、工藝及構件的長期展示等方式創造良好的「授」學條件;通過查閱數字檔案、參觀現場模擬實景及展廳陳列的工藝工法,營造立體的「學」習環境;通過提供拉毛、壓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九種牆面工藝和平瓦、中瓦等多種屋面及細部工藝的實操場地,營造可模擬複製的「操」練環境;通過工藝工法研究和展示、技術研討、舉辦技能比武、申請核發專業類培訓證書等的形式,傳習工坊還要以「考」的形式公平公正地檢驗授學成果。傳習工坊不是「一味考古」,為了進行現代化改造,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也將在這裡進行。
上海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要加大修繕行業人才培育力度,在普陀和浦東再落地兩個修繕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傳統工藝「抓毛」展示
傳統工具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