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批老技術工人,當時30多個同學,如今只剩我一人還在做歷史建築修繕,其他人早就轉行或『下海』了。」58歲的吳公保有些無奈。
1977年,吳公保畢業於上海市房地產學校土木專業,主攻木工,曾做了9年房屋修繕一線工人,如今任靜安裝飾公司保護建築事業部經理。
外灘海關鐘樓、中共二大會址、友邦大廈、浦江飯店、馬勒別墅等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築項目,都曾由他主持修繕。
然而,在上海歷史保護建築修繕行業,像吳公保這樣懂理論、會項目管理,又掌握傳統修繕工藝的人已屈指可數。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調查發現,隨著老一批修繕工人轉行或退休,上海歷史保護建築傳統修繕工藝有後繼無人的危險——目前的修繕工人普遍欠缺歷史建築知識,上海也缺乏歷史建築修繕的高級技工培訓體系。
2016年上海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曾遞交提案,建議上海建立完善的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制度。「要真心愛護、扶持建築技藝傳承人這一類稀缺專門人才,給予他們相當於高級專家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
近期,上述問題引起了上海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不久前發布的《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十三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加強優秀歷史建築的修繕、改造和使用監管,建立工匠名錄,培育掌握傳統修繕工藝的工匠隊伍。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工人正在修復頂面裝飾石膏線,右側白色柱子為浦江飯店原有羅馬柱。懂歷史建築知識,懂技術,師徒傳承,這是老一批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工人的特色。
1977年,19歲的吳公保進入當時的靜安區房地局系統,成為一名房屋修繕工人,主攻木工。
他回憶說,那時新人都得拜師學藝,跟著學建築修繕的傳統工藝,起碼三年才能出師。師傅們都是老工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按水平高低分初級到八級,一般七級半的工匠都會看圖紙、畫圖紙。
吳公保一共做了8年技術工人。跟了師傅5年,自己獨立做了3年,從第9年起在師傅的推薦下轉做項目管理。之後從質量員、統計員、施工員、工地主任,一直到如今的公司保護建築事業部經理,他在歷史建築修繕這個行業已做了近40年。
在他看來,相比普通建築,歷史建築的修繕要求要高得多:一名優秀的歷史建築修繕工匠,要具備一定的修繕手藝,時間越長越好;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文化水平越高越好,最好還要有不錯的外語水平。「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築,很多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建築風格、歷史文化、所用材料與工藝,都得去研究。」吳公保說。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恢復原貌的羅馬柱。但如今在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築領域,像吳公保這樣懂專業理論,又掌握傳統修繕工藝的工匠已屈指可數。
吳公保說,當初一起畢業的30多個同學裡,泥工、瓦工、木工都有,他們懂專業知識,工作後又有師傅帶,手藝都不錯。但後來大家相繼轉行或「下海」,不願再做一名「又髒又累收入又不高」的技術工人。「我是真的喜愛這份工作,喜愛老建築,希望能為建築保護出一份力,所以一直留了下來。」他說。
如今在靜安裝飾公司,從事建築修繕工作有五十多人,但幾乎都是普通建築工人,懂基本的修繕技術,卻不了解歷史建築的專業知識。為了將傳統修繕工藝傳承下去,公司近年來正對掌握修繕工藝的技術工人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其中比較優秀的,再挑選出來加強培訓。
「在技術傳承方面,靜安裝飾公司做得算是相對較好的。」一名在上海歷史保護建築修繕業從業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上海一些承擔歷史保護建築修繕項目的企業,甚至連一個像吳公保這樣的人都沒有。在靜安裝飾公司,吳公保直接參與管理和沒有直接參與管理的項目,修繕效果也是差別很大。
上述人士坦言,現在絕大多數工人,都是普通的泥瓦工、木工等,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關於歷史建築的專業知識非常欠缺,其修繕手藝能達到一般的房屋修繕要求,但難以達到歷史保護建築「修舊如故」的特殊修繕要求。
困境:無法吸引高文化年輕人修繕工人的收入並不算低。目前,上海一線歷史建築修繕工人的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手藝好點的會更高一些。但因為工作又髒又累、社會地位不高,這一職業無法再吸引文化高的年輕人。
35歲的靜安裝飾公司保護建築事業部副經理陳剛,是吳公保的徒弟,2005年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公司。不過,他學的主要是理論和管理,並未學過真正的木工手藝。「我看得懂一線工人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也知道該怎麼做,但自己不會做。」陳剛說。
「如何鼓勵年輕人願意去學習做一名修復工匠,政府部門要認真考慮。」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安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上海歷史保護建築修繕行業最欠缺的,就是一線的建築修復工匠。
王安石曾在原上海市房管局主持過多年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在他看來,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政府部門對歷史建築修復工匠的培養不夠重視,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他建議提高這類工人的社會地位,考慮給予他們職稱,並細分工種,讓大家都「術業有專攻」。
他目前已著手與多個部門聯繫,計劃在現有的上海市房地產學校內,開設一個專門培養歷史建築修繕工匠的專業班,納入木工、木雕、石刻、石雕等修復手藝,不僅教授理論知識,還實踐工匠手藝,培訓對象可能既有在校學生,也會有從業人員。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恢復原狀的牆面。隨著身懷絕技的工匠消失,一批歷史建築的建造技藝瀕臨失傳,建築遺產怎麼辦?
這個問題讓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憂心忡忡。「上海近代建造技藝,磚工(磚雕)、灰塑、水刷石(打石子)、水磨石、馬賽克飾面、彈簧木地板、鐵花製作、特種裝飾(如拉利克玻璃)等建造技藝及材料技術,由於缺乏師承和現代技術的衝擊,大都瀕臨失傳或漸被遺忘。」常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代的維護和修繕技術如果不與這些傳統技藝創造性融合,將使建築遺產逐漸失去原有的歷史信息和技藝特質。
「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到了非提上議事日程不可的程度。」在2016年上海兩會期間,常青遞交提案,建議上海學習借鑑國內外有關成熟經驗,建立完善的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制度。
「建築遺產是古往今來通過建造活動形成的文化遺產,其中內含著一整套不同時期的建造技藝,有著文化和技術兩個方面的深刻烙印和重要價值。」常青在提案中說,由於建築遺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壞和改變,因而必須進行持續維護和修繕,而其關鍵是讓建造技藝能夠永續傳承。
在他看來,手工業時代和工業化初期形成的建築遺產,身懷絕技的匠師和工匠是建造技藝的主體。然而現在的維護和修繕,正在失去這樣的主體,從而使建造技藝的永續傳承成為問題,技藝失傳甚至會使有形的物態遺產本體走向消亡。
常青認為,上海在建築遺產保護方面雖成就斐然,但和全國其他地方類似,都存在重物態保護,輕非物態傳承的情況。在建築遺產保護實踐中,建造技藝及其傳承人制度並未真正落到實處。
他為此建議,通過學習借鑑國內外成熟經驗,在上海建立完善的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制度。對建築技藝傳承人這一類稀缺專門人才,要像嚴格保護建築遺產本體一樣地悉心發現、認定和真心愛護、扶持,充分發揮他們在上海建築遺產保護工程中的重要技術示範作用,給予他們相當於高級專家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
他還建議上海學習巴黎夏約修復學院在培養高端「國家建築師」方面的經驗,依託同濟大學等建築強勢學科院校,由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領銜參與有關保護與修復教育培訓,爭取在「十三五」期間,為上海市乃至全國培養一批建築技藝遺產保護新生代高級技師和未來的傳承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