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建築修繕之困:老工匠屈指可數,傳統工藝或後繼無人

2020-12-17 澎湃新聞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修繕完成的大提琴圖案地板。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賈茹 圖

「我們這一批老技術工人,當時30多個同學,如今只剩我一人還在做歷史建築修繕,其他人早就轉行或『下海』了。」58歲的吳公保有些無奈。

1977年,吳公保畢業於上海市房地產學校土木專業,主攻木工,曾做了9年房屋修繕一線工人,如今任靜安裝飾公司保護建築事業部經理。

外灘海關鐘樓、中共二大會址、友邦大廈、浦江飯店、馬勒別墅等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築項目,都曾由他主持修繕。

然而,在上海歷史保護建築修繕行業,像吳公保這樣懂理論、會項目管理,又掌握傳統修繕工藝的人已屈指可數。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調查發現,隨著老一批修繕工人轉行或退休,上海歷史保護建築傳統修繕工藝有後繼無人的危險——目前的修繕工人普遍欠缺歷史建築知識,上海也缺乏歷史建築修繕的高級技工培訓體系。

2016年上海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曾遞交提案,建議上海建立完善的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制度。「要真心愛護、扶持建築技藝傳承人這一類稀缺專門人才,給予他們相當於高級專家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

近期,上述問題引起了上海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不久前發布的《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十三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加強優秀歷史建築的修繕、改造和使用監管,建立工匠名錄,培育掌握傳統修繕工藝的工匠隊伍。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工人正在修復頂面裝飾石膏線,右側白色柱子為浦江飯店原有羅馬柱。

老工匠:師徒傳承掌握傳統工藝

懂歷史建築知識,懂技術,師徒傳承,這是老一批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工人的特色。

1977年,19歲的吳公保進入當時的靜安區房地局系統,成為一名房屋修繕工人,主攻木工。

他回憶說,那時新人都得拜師學藝,跟著學建築修繕的傳統工藝,起碼三年才能出師。師傅們都是老工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按水平高低分初級到八級,一般七級半的工匠都會看圖紙、畫圖紙。

吳公保一共做了8年技術工人。跟了師傅5年,自己獨立做了3年,從第9年起在師傅的推薦下轉做項目管理。之後從質量員、統計員、施工員、工地主任,一直到如今的公司保護建築事業部經理,他在歷史建築修繕這個行業已做了近40年。

在他看來,相比普通建築,歷史建築的修繕要求要高得多:一名優秀的歷史建築修繕工匠,要具備一定的修繕手藝,時間越長越好;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文化水平越高越好,最好還要有不錯的外語水平。「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築,很多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建築風格、歷史文化、所用材料與工藝,都得去研究。」吳公保說。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恢復原貌的羅馬柱。

新工人:不了解歷史建築專業知識

但如今在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築領域,像吳公保這樣懂專業理論,又掌握傳統修繕工藝的工匠已屈指可數。

吳公保說,當初一起畢業的30多個同學裡,泥工、瓦工、木工都有,他們懂專業知識,工作後又有師傅帶,手藝都不錯。但後來大家相繼轉行或「下海」,不願再做一名「又髒又累收入又不高」的技術工人。「我是真的喜愛這份工作,喜愛老建築,希望能為建築保護出一份力,所以一直留了下來。」他說。

如今在靜安裝飾公司,從事建築修繕工作有五十多人,但幾乎都是普通建築工人,懂基本的修繕技術,卻不了解歷史建築的專業知識。為了將傳統修繕工藝傳承下去,公司近年來正對掌握修繕工藝的技術工人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其中比較優秀的,再挑選出來加強培訓。

「在技術傳承方面,靜安裝飾公司做得算是相對較好的。」一名在上海歷史保護建築修繕業從業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上海一些承擔歷史保護建築修繕項目的企業,甚至連一個像吳公保這樣的人都沒有。在靜安裝飾公司,吳公保直接參與管理和沒有直接參與管理的項目,修繕效果也是差別很大。

上述人士坦言,現在絕大多數工人,都是普通的泥瓦工、木工等,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關於歷史建築的專業知識非常欠缺,其修繕手藝能達到一般的房屋修繕要求,但難以達到歷史保護建築「修舊如故」的特殊修繕要求。

困境:無法吸引高文化年輕人

修繕工人的收入並不算低。目前,上海一線歷史建築修繕工人的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手藝好點的會更高一些。但因為工作又髒又累、社會地位不高,這一職業無法再吸引文化高的年輕人。

35歲的靜安裝飾公司保護建築事業部副經理陳剛,是吳公保的徒弟,2005年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公司。不過,他學的主要是理論和管理,並未學過真正的木工手藝。「我看得懂一線工人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也知道該怎麼做,但自己不會做。」陳剛說。

「如何鼓勵年輕人願意去學習做一名修復工匠,政府部門要認真考慮。」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安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上海歷史保護建築修繕行業最欠缺的,就是一線的建築修復工匠。

王安石曾在原上海市房管局主持過多年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在他看來,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政府部門對歷史建築修復工匠的培養不夠重視,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他建議提高這類工人的社會地位,考慮給予他們職稱,並細分工種,讓大家都「術業有專攻」。

他目前已著手與多個部門聯繫,計劃在現有的上海市房地產學校內,開設一個專門培養歷史建築修繕工匠的專業班,納入木工、木雕、石刻、石雕等修復手藝,不僅教授理論知識,還實踐工匠手藝,培訓對象可能既有在校學生,也會有從業人員。

2016年12月16日,上海浦江飯店,恢復原狀的牆面。

專家:設立歷史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制度

隨著身懷絕技的工匠消失,一批歷史建築的建造技藝瀕臨失傳,建築遺產怎麼辦?

這個問題讓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憂心忡忡。「上海近代建造技藝,磚工(磚雕)、灰塑、水刷石(打石子)、水磨石、馬賽克飾面、彈簧木地板、鐵花製作、特種裝飾(如拉利克玻璃)等建造技藝及材料技術,由於缺乏師承和現代技術的衝擊,大都瀕臨失傳或漸被遺忘。」常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代的維護和修繕技術如果不與這些傳統技藝創造性融合,將使建築遺產逐漸失去原有的歷史信息和技藝特質。

「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到了非提上議事日程不可的程度。」在2016年上海兩會期間,常青遞交提案,建議上海學習借鑑國內外有關成熟經驗,建立完善的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制度。

「建築遺產是古往今來通過建造活動形成的文化遺產,其中內含著一整套不同時期的建造技藝,有著文化和技術兩個方面的深刻烙印和重要價值。」常青在提案中說,由於建築遺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壞和改變,因而必須進行持續維護和修繕,而其關鍵是讓建造技藝能夠永續傳承。

在他看來,手工業時代和工業化初期形成的建築遺產,身懷絕技的匠師和工匠是建造技藝的主體。然而現在的維護和修繕,正在失去這樣的主體,從而使建造技藝的永續傳承成為問題,技藝失傳甚至會使有形的物態遺產本體走向消亡。

常青認為,上海在建築遺產保護方面雖成就斐然,但和全國其他地方類似,都存在重物態保護,輕非物態傳承的情況。在建築遺產保護實踐中,建造技藝及其傳承人制度並未真正落到實處。

他為此建議,通過學習借鑑國內外成熟經驗,在上海建立完善的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制度。對建築技藝傳承人這一類稀缺專門人才,要像嚴格保護建築遺產本體一樣地悉心發現、認定和真心愛護、扶持,充分發揮他們在上海建築遺產保護工程中的重要技術示範作用,給予他們相當於高級專家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

他還建議上海學習巴黎夏約修復學院在培養高端「國家建築師」方面的經驗,依託同濟大學等建築強勢學科院校,由建築技藝遺產傳承人領銜參與有關保護與修復教育培訓,爭取在「十三五」期間,為上海市乃至全國培養一批建築技藝遺產保護新生代高級技師和未來的傳承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 培育行業人才
    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匠人。昨天,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    在上海舊區改造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突出。「上海存量歷史建築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這些老建築除了日常維修,還要活化利用,對修繕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會長時筠侖說,345傳習工坊將對外輸出一批成熟人才,培養一支技工隊伍,從中再選拔技師乃至上海工匠,同時打造一套規範工藝培訓教材、模式、流程,並吸引更多師資力量。
  • 黃桷埡老街建築修繕中的「工匠精神」
    圖|秦蒸黃桷埡老街不長但在時光更迭中卻遺留下175棟老建築其中掛牌的歷史建築就有15棟這些建築散落在600多米長的老街上構成了一部黃桷埡的近代建築史如何在歷史傳承和建築安全中找到微妙的平衡點?圖|秦蒸李奎安故居是老街的「鎮街之寶」僅此一項的修復就歷時一年多老街風貌改造共有175棟房屋每棟房屋的改造都在踐行工匠精神以挑剔的眼光不放過
  • 上海首個歷史建築修復傳習工坊揭牌 打造工匠的搖籃
    這裡還原了中共一大會址、毛澤東舊居等歷史保護建築的石庫門頭,宋慶齡故居、哥倫比亞總會的木窗、思南公館、淮海大樓的牆面……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上海擁有豐富的近代建築遺產,然而,理論實操兼備的修繕人才缺存在大量缺口。傳習工坊的成立,將為修繕人才的培養提供難得的課堂,為「留改拆」提供更多的經驗積累。
  • 這裡能學到歷史建築修繕「十八般武藝」 上海首個傳習工坊今揭牌
    歷史建築修繕操作難、後續無人等話題曾引起多方關注。今天上午,徐房建築實業公司承建的實訓基地揭牌(345傳習工坊),對歷史建築修繕中的「十八般武藝」推行系統化教學、訓練、考核,以培養更多修繕人才。這也是上海市第一個歷史建築修繕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未來,上海還將推出兩個培訓基地。
  • 上海百年老建築「榮宅」被進行保護性修繕,華麗裝飾毀掉了美感?
    經過PRADA修繕一新的榮宅內部與世界頂級藝術藏家Franois Pinault的威尼斯海關大樓、葛拉西宮一樣。百年建築榮宅亦是以租賃的形式交付與PRADA,並由PRADA耗費大量時間與心血進行保護性修繕。經過PRADA修繕一新的榮宅內部在上海榮宅的修復過程中。
  • 留住一磚一瓦裡的老上海……看這些建築遺產是如何保護的
    從華東政法大學(原聖約翰大學舊址)的清水牆磚、徐家匯天主堂的花磚、石雕滴水獸到天后宮的蝴蝶瓦、葉家花園的綠色琉璃筒瓦……展覽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既呈現了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歷史剖面,又向公眾傳遞出建築遺產背後的保護和修繕理念。蝴蝶瓦展覽現場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展覽分為「昔日芳華」、「技護瑰寶」、「再現榮光」三個部分。
  • 《百載重光》展,讓你感受上海建築遺產是如何保護修繕的
    為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推廣上海在城市更新中加強建築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經驗,充分發揮文物保護成果惠及社會的積極作用,弘揚工匠精神,彰顯民族自豪感,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導,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和閔行區文化和旅遊局共同主辦,閔行區博物館承辦的
  • 修繕後首次對公眾開放!305歲商船會館,喚醒上海的歷史記憶
    >它剛剛完成修繕如今,首次對外開放更具有不一樣的意義↓↓↓商船會館位於外灘董家渡核心區內,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商船業主同業會館,也是當時上海建築面積最大、建築格局和形勢最為豪奢的會館之一。2019年,商船會館實施修繕。此前,光戲臺和大殿的修繕設計方案就耗費了近一年半時間、超過10次方案論證、專家評審。整個修繕中不僅保留了原來的結構、形制,並大量採用傳統工藝。僅800平方米的修繕面積,就動用了近60名傳統工藝技師。單雕花一個環節,就要經過拓印、描線、粗加工、細加工、上油漆等幾道工序,力求原汁原味保留會館的歷史底蘊與記憶。
  • 305歲商船會館修繕一新後,首次對外開放,喚醒上海的歷史記憶
    商船會館位於外灘董家渡核心區內,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商船業主同業會館,也是當時上海建築面積最大、建築格局和形勢最為豪奢的會館之一。此前,光戲臺和大殿的修繕設計方案就耗費了近一年半時間、超過10次方案論證、專家評審。整個修繕中不僅保留了原來的結構、形制,並大量採用傳統工藝。僅800平方米的修繕面積,就動用了近60名傳統工藝技師。單雕花一個環節,就要經過拓印、描線、粗加工、細加工、上油漆等幾道工序,力求原汁原味保留會館的歷史底蘊與記憶。
  • 「探索」上海如何保護修繕老房子?今起免費開放的這個展覽告訴你
    市文旅局說,「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今日起免費開放,地址位於閔行區新鎮路1538號。此次展覽分為「昔日芳華」「技護瑰寶」「再現榮光」3個部分,共有展品86件,歷史原物48件,90%以上的展品為第一次對外展出。
  • 名人故居路線、老街古鎮路線……上海量身定製「歷史建築深度遊」
    在6月6日舉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現場,四條歷史建築遊覽路線正式發布。市、區房管部門經統籌協調免費開放的歷史建築,組織策劃出上海紅色文化地圖線路、徐匯楊浦虹口等濱江工業遺產路線、名人故居路線、老街古鎮路線。全部活動路線及信息在「行走上海APP」上向社會公告,市民可以就近前往,樂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 「建築界」老城市煥發新活力,廣東多個歷史建築修繕如新
    廣州市住建局針對廣州歷史建築的樣式、材料、施工工藝和價值特色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總結,以「工藝、修繕、改善」三個篇章編制了《廣州市歷史建築修繕圖則》。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中心,擁有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歷史建築,自2014年起,廣州市前後公布了6批815處歷史建築。
  • 上海最古老會館修繕完畢
    本報記者 戚穎璞歷經半年修繕,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商船會館」於12月22日正式落成。這是上海最早建成的會館,擁有300多年歷史。記者昨天從建設方綠地集團獲悉,商船會館將具備一定公益性質,未來考慮開放。
  • 建築遺產修繕,你了解多少?這個有腳手架、戴安全帽看的特展告訴你
    今天在閔行區博物館揭幕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為人們做了一次科普。1878年徐家匯天主堂的地磚、跑馬總會舊址樓梯欄板花飾、天后宮的蝴蝶瓦……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建築構件,既呈現了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歷史剖面,也傳遞出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複雜性、專業性以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
  • 復旦大學校友看過來,71年相輝堂修繕後有望成百年建築
    東方網4月4日消息:相輝堂,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1947年在復旦大學原第一宿舍的廢墟上重建而起。你知道71年的相輝堂有多少瓦片嗎?為還原復旦人心中的精神殿堂,上海建工五建集團費時一年對其進行修繕,建設者們清楚相輝堂的每一片瓦。眼下,相輝堂正在進行完全開放使用前的「壓力測試」。
  • 探訪舊上海市立圖書館修繕:沉睡80年後迎來「考古式原樣修復」
    期間經歷戰火,被迫關閉;曾為同濟中學校舍,後空置多年。近代以來,即便是附近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居民都沒有走進去過,更鮮有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80年歲月在牆樓下大江東去,如今老圖書館終於迎來了重生。一百多名工匠歷時一年修繕,以修舊如舊的工藝,將圖書館裡珍貴的彩繪、琉璃瓦、水磨石、紅缸磚等最大限度地以原樣進行修復,並歷史性地完成80年前原始圖紙上沒有實現的部分。
  • 傳統工藝的「世外桃源」——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東方網記者夏毓婕10月2日報導:在國際都市上海的市中心,藏著這樣一隅傳承傳統工藝的「世外桃源」——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很多人可能只曉得這邊有一棟白色洋樓,卻從未進來參觀過,殊不知「牆內開花牆外香」,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在老外眼裡也是上海著名旅遊景點之一。今日,記者就來到了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探尋傳統工藝之美。
  • 上海和平飯店南樓修繕 將重現「遠東第一」風採
    和平飯店南樓打造「世界藝術中心」  早報記者 俞凱  繼外灘3號、外灘18號之後,又一座舉世聞名的外灘大樓將通過整體修繕完成自己的「文藝復興」。  在昨天的籤約儀式上,錦江國際酒店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合資公司將本著保護文化遺產的宗旨,在政府文管部門的批准下修繕和平飯店南樓,建築外牆和建築結構都將保存原有的風格,修繕工程預計需要1-2年時間。  Hayek向記者透露,整個修繕費用在3000萬美元左右。他說,斯沃琪決定參與和平飯店南樓修繕工程,是源於100多年來斯沃琪特殊的「上海情結」。
  • 探訪舊上海市立圖書館修繕:沉睡80年迎來"考古式原樣修復"
    原標題: 探訪舊上海市立圖書館修繕:沉睡80年後迎來「考古式原樣修復」老市立圖書館承載了太多居民的期盼。近日,隨著新圖書館主體建築基本修繕完畢,每當夜幕降臨,宏偉的圖書館亮起星星點點的燈光,很多周邊居民拿出手機拍照,紛紛驚嘆:老圖書館又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