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對文物修復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甚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這個專業產生嚮往。那不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呢,你知道多少?今天在閔行區博物館揭幕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為人們做了一次科普。1878年徐家匯天主堂的地磚、跑馬總會舊址樓梯欄板花飾、天后宮的蝴蝶瓦……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建築構件,既呈現了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歷史剖面,也傳遞出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複雜性、專業性以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
此次展覽共有展品86件,歷史原物48件,90%以上為首次對外展出。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廳模擬建築修繕工地,隨處可見腳手架,迎面的一面牆上掛滿了各式顏色、圖案和大小的安全帽,參觀者可以選擇一頂心儀的戴上,遊走穿梭在腳手架之間,實實在在體驗一段「我在修文物」的歷程。
「我們希望在這裡,文物保護工作者可以找到自己撒過的汗水,孩子們可以看到父輩成長的城市,學生們可以學到書本裡沒有的知識,老克勒們可以找到少年時的記憶……」主辦方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學術顧問沈三新如是說。
展覽分為「昔日芳華」、「技護瑰寶」、「再現榮光」三個部分。各式建築構件是展覽的一大亮點。比如,僅「磚」就有來自華東政法大學的清水牆磚、原跑馬總會外牆的豎向裂紋清水紅磚、卜內門洋行外牆的LUNHING磚、徐家匯天主堂的花磚等。「瓦」有天后宮的蝴蝶瓦、葉家花園的綠色琉璃筒瓦、上海歷史博物館的紅色西班牙筒瓦等。此外,還有柚木壁爐、五金構件、藻井模型等。
其中,年代最久遠的一件展品是徐家匯天主堂的花磚,生產於1878年,距今有128年的歷史。據沈三新介紹,上海徐家匯天主堂是1906年動工建設的,為何使用1878年的花磚,目前是個謎。「很可能是從之前的建築上挪用過來,因為原址上以前也是一個天主教堂。」
除了花磚,該歷史建築的排水構件——石雕滴水獸也頗具特色。據專家推測,大致原理是:雨水從獸尾部的進水口進入,通過脊背上的流向槽引向頸部和獸口的排水口。雨量較小時,從滴水獸頸部的排水口排水;雨量較大時,滴水獸頸部和獸口的排水口可同時排水。此次展出的滴水獸缺了一隻耳朵,是一個殘缺的構件,但仍能從中感受到當年的精美雕工。
「上海之所以有『萬國建築博覽群』的美譽,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傳統施工工藝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看來,正是匠心的傾注,成就了上海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而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便是將建築修復的優秀案例、精湛工藝和工具搬進了展廳。清水牆修繕工藝、傳統水刷石施工工藝、天花修繕工藝……這一個個專有名詞聽起來有些許陌生,但它們卻與歷史建築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息息相關。
比如,上海總商會舊址的外立面90%所採用的是清水磚牆工藝。所謂的「清水磚牆」工藝主要是通過磚的排列和磚縫的形式來表現出清水磚牆的美麗。
原跑馬總會(現在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外立面採用「水刷石」工藝,通過水泥和石渣攪拌,塗抹在牆上,而後用刷子刷去表面水漿,用水衝洗,形成整個牆面有小石子凸起的紋理作為牆面主裝飾。據介紹,「水刷石」1916年開始在上海逐步推廣使用,成為上海近代建築主流的外牆裝飾形式。眼下正在修繕的上海展覽中心(原中蘇友好大廈),其外立面也是「水刷石」, 這次修繕也是採用原始工藝。
而「網紅建築」武康大樓,其外立面採用的是面磚貼面的形式。這也是上海比較普遍的一種近代建築的裝飾形式。
「傳播這些技藝知識的同時,我們還想藉此契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修繕隊伍中來。」沈三新坦言,因為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文物建築修繕領域的技術工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層現象。上海在文保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有些技藝也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上海市歷史建築保護事務中心曾舉辦了三次技能大賽,比拼的是清水牆修繕工藝、傳統水刷石施工工藝和天花修繕工藝。結果,整個上海近五六家公司能夠較好地掌握這些技能。
「文物建築的修繕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除了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必須要有實打實的真本領。」文物保護專家李孔三表示,伴隨著全社會保護意識的增強,相關修繕任務逐年在增加,這需要足夠的專業力量去做這件事。「希望有更多人加入進來,把傳統工藝繼承下來、傳承下去。畢竟,歷史建築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們不僅是建築大師的智慧體現,更是城市精神與內核的象徵!」
圖片: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提供
作者:李婷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邵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