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
奔騰的兩江倒映著
重慶城今夕的繁華
隨著城市的更新和發展
歷史和故事也如江水一般
稍縱即逝
亟需從時間長河裡打撈上岸
圖|顏波
身處南山的黃桷埡
如隱居在鬧市之上的老者
多少年來
俯瞰著山下的風雲變幻
卻始終從容不迫地
守護著自己的一磚一瓦
圖|新華網 李相博
2019年,黃桷埡老街經過修繕
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
那些埋藏了數十年、數百年的故事
也隨這次「亮相」
在這個時空中呈現
非救不可的老建築
承載著重慶人的年代記憶
圖|秦蒸
黃桷埡老街不長
但在時光更迭中
卻遺留下175棟老建築
其中掛牌的歷史建築就有15棟
這些建築散落在600多米長的老街上
構成了一部黃桷埡的近代建築史
時光深處,每一棟建築背後
都承載著某位歷史人物往昔的風採
圖|秦蒸
明末清初
反清復明將領張京在黃桷埡安營紮寨
清同治年間
雲南商人王熾在黃桷埡老街
開辦「天順祥商號」
清光緒年間
商界翹楚李耀庭捐資
在黃桷埡老街開建雲南商會館
圖|顏波
民國時期
著名詞人趙熙為自己
在黃桷埡的居所題字「靜廬」
後來
一個叫三毛的女子
出生在黃桷埡的一個四合院……
圖|秦蒸
走進李奎安故居
條石青磚、雀替掛籠、雕梁畫棟
每一個角落都能帶你進入當時的時空
濃濃的年代感
依稀可見「三界名人」當年
極具格調的生活場景
圖|秦蒸
可在2017年之前
這裡卻是一派破敗、簡陋的景象:
兩層樓的私家宅院擠著20幾家租戶
走廊、天井旁臨時搭建的廚房、廁所
彼此「打架」
常年的煙燻火燎已讓建築
失去了本身的色彩
漏雨和排水不善
導致木材腐蝕嚴重
甚至連建築本身的木質框架
都已出現歪斜,儼然一座危房
圖|秦蒸
一座歷經坎坷的百年木結構建築
能在城市化進程中留存下來
已屬不易
從歷史意義和建築價值來講
這又是一棟非救不可的珍貴建築
圖|秦蒸
為此
南岸給黃桷埡老街的保護方案
定下一個調子:堅持對歷史負責
充分尊重歷史文化
為了修復老街建築
修繕團隊實地探訪
拜訪老住戶,調閱歷史資料
始終用心用情傳承歷史文脈
始終堅持細心保護、不搞大拆建
為重慶留住年代記憶
圖|秦蒸
這是一份
努力保護老街文脈的初心與情懷
這種情懷溫暖又綿長
是一種對老街的懷念
而這份初心與情懷
也對修繕團隊提出了極大挑戰:
如何在歷史傳承和建築安全中
找到微妙的平衡點?
千年老街 重煥光彩
為了堅守初心
團隊施工中的每一塊選材、工藝
都精益求精,因此耗時較多
圖|秦蒸
比如
李奎安故居的那三壁老磚牆
需要按原貌保護
但有的部分已經風化
輕輕一碰,整堵牆都可能倒塌
為了保障安全
修繕中要小心翼翼地將這部分推掉
另外找相同的老磚來填補
推的角度、力度都經過再三研究
既不能損傷到旁邊任一塊正常的磚
又不能殘留任一塊已風化的磚
精細程度可想而知
圖|顏波
條石、磚牆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損毀嚴重、有安全隱患的木結構
只能用新木料按原來的樣式重建
最大的難題是那些老雕花板
原本用的是極易腐朽的杉木
加上住戶常年煮飯的煙燻火燎
修繕前有的雕刻圖案都看不清了
搖搖欲墜
圖|秦蒸
為了重現當年精美的雕花
負責修繕工作的團隊在一個月內
到訪了浙江六次
與當地技術精湛的工匠溝通雕花方案
今天呈現出來的雕花
既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來的圖案
也融入了同時期經典的圖案
每一釐都堪稱藝術品
圖|秦蒸
李奎安故居是老街的「鎮街之寶」
僅此一項的修復就歷時一年多
老街風貌改造共有175棟房屋
每棟房屋的改造都在踐行工匠精神
以挑剔的眼光不放過
任何一個施工角落和細節
雖然以犧牲進度為代價
但換來的是初心的堅守、文脈的延續
圖|秦蒸
黃桷埡老街在修繕的過程中
以居民建築原貌修繕為主
少數歷史建築還原復建為輔
實現了在傳承中發展
在發展中傳承
達到了科學更新、新老融合、
風貌協調、品位提升的實際效果
圖|秦蒸
歷史雖然早已遠去
但每一棟老建築都是歷史的傳誦者
在黃桷埡這條老街上
悉心守護的每個老建築
都在無聲地將歷史傳遞到現在和未來
圖|秦蒸
每一個從黃桷埡老街經過的重慶人
都會在青石板的石痕上
回想起年少和青春
這裡,承載著一代又一代
重慶人的記憶
如今,記憶回來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