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炳堅與張曉龍來到古建築名村諸葛村進行考察。在探尋過程中他們一同感慨中國建築的先進理念。通過節目了解,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裝配式建築,這種建築方式有效的節省了時間。馬炳堅回想起明代建北京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西方卻要花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所以現在世界建築看中國叫做「中國速度」!
在他們感嘆中國古建築發展速度的同時,又來到了東城區胡同博物館探尋北京典型四合院的建築方式。馬炳堅向張曉龍表達了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各地民居的優點。而這些建築都是在一個系統上發展延續,這是一種「千篇一律」,是屬於東方的智慧與創造力。
節目中,諸葛村的村民們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先人有遺訓言「不為良鄉便為良醫」,因此諸葛後人在外面開藥店賺回來的錢,用來建房子。中國人有故鄉情節,致仕歸鄉,修繕房屋是一種傳承。這讓馬炳堅回憶起自己的家鄉雄安新區,據馬炳堅描述兒時的故鄉有蘆葦、荷花、稻米和魚蝦,這些場景讓他記憶猶新。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的薰染,對個人的志趣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每個文化圈的建築特色不一樣,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建築形式。同樣中西方也會產生不同的建築修復技術及理念。馬炳堅在節目中說道「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希望我們幾千年的生活方式能夠傳承下去,別斷了根」。亦如中國歷史建築修復理論中「修舊如舊」的思想,將一切沉澱於歲月中。
馬炳堅作為《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的第六位嘉賓,也是最年長的一位。當節目的主理人張曉龍問道:「一件事情做了50年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馬炳堅表示:如果做成一件事情,不花費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凡是有成就者,都是一門心思的去幹這件事。馬炳堅本人在古建築行業,已經歷五十年的打磨,他在節目中調侃自己:剛工作時是「小妖」,現在已變成了「老妖」。而張曉龍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古建人的熱愛、執著與精進。
我們常說隨著歲月的沉澱,時間留給我們的不是新鮮的。但對於古建築而言,正因為有了歲月的痕跡才更具厚重的歷史感,是一種美的體現。這檔節目向觀眾傳遞了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中國文化才能夠傳承得更好,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