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馬炳堅追憶兒時往事,探尋古建築的奧秘

2020-12-24 貴圈探姐

馬炳堅與張曉龍來到古建築名村諸葛村進行考察。在探尋過程中他們一同感慨中國建築的先進理念。通過節目了解,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裝配式建築,這種建築方式有效的節省了時間。馬炳堅回想起明代建北京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西方卻要花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所以現在世界建築看中國叫做「中國速度」!

在他們感嘆中國古建築發展速度的同時,又來到了東城區胡同博物館探尋北京典型四合院的建築方式。馬炳堅向張曉龍表達了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各地民居的優點。而這些建築都是在一個系統上發展延續,這是一種「千篇一律」,是屬於東方的智慧與創造力。

節目中,諸葛村的村民們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先人有遺訓言「不為良鄉便為良醫」,因此諸葛後人在外面開藥店賺回來的錢,用來建房子。中國人有故鄉情節,致仕歸鄉,修繕房屋是一種傳承。這讓馬炳堅回憶起自己的家鄉雄安新區,據馬炳堅描述兒時的故鄉有蘆葦、荷花、稻米和魚蝦,這些場景讓他記憶猶新。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的薰染,對個人的志趣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每個文化圈的建築特色不一樣,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建築形式。同樣中西方也會產生不同的建築修復技術及理念。馬炳堅在節目中說道「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希望我們幾千年的生活方式能夠傳承下去,別斷了根」。亦如中國歷史建築修復理論中「修舊如舊」的思想,將一切沉澱於歲月中。

馬炳堅作為《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的第六位嘉賓,也是最年長的一位。當節目的主理人張曉龍問道:「一件事情做了50年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馬炳堅表示:如果做成一件事情,不花費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凡是有成就者,都是一門心思的去幹這件事。馬炳堅本人在古建築行業,已經歷五十年的打磨,他在節目中調侃自己:剛工作時是「小妖」,現在已變成了「老妖」。而張曉龍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古建人的熱愛、執著與精進。

我們常說隨著歲月的沉澱,時間留給我們的不是新鮮的。但對於古建築而言,正因為有了歲月的痕跡才更具厚重的歷史感,是一種美的體現。這檔節目向觀眾傳遞了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中國文化才能夠傳承得更好,歷久彌新。

相關焦點

  • 《時間告訴我》揭秘古建築專家堅守之路
    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各地民居的優點,但在張曉龍一行人走訪北京東城區胡同博物館時發現,部分老胡同因城市規劃等原因改變了其原有的樣貌而變得千篇一律,為此馬炳堅深感惋惜。在節目中馬炳堅拿江浙、徽州一代的建築來舉例說明不同地域的建築所具備的特點,甚至還講到不同的建築環境對人也會產生不同影響。面對中國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時,馬炳堅在節目中說道:「這些古建築都是不可再生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傳承下去,別斷了根。」
  • 《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獨家對話肖全
    在新的一期《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中,節目組邀請到被稱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肖全來做客,肖全與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兩人二十年間亦師亦友。在時間沉澱中成就了肖全這樣一位攝影師,而他的作品也成為具有社會意義的影像工程。縮影過去,沉澱這時間的故事肖全用自己十年青春記錄著一代人的生活,在時間裡留下了很多的珍貴影像,把握鏡頭後的每一位人物。
  • 《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探索肖全人像攝影
    在新的一期《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中,節目組邀請到被稱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肖全來做客,肖全與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兩人二十年間亦師亦友。他本人還花費十餘年拍攝完成了《我們這一代》這部作品,其中幾乎囊括了那個年代文學藝術界風雲一時的各色人物,其中有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等人。
  • 《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勞倫斯·許打造不一樣的中國高定
    繼2018年《時間告訴我·大師印象》之後,新的一季深度文化訪談類節目《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拉開帷幕,本季張曉龍將帶領觀眾一起去破解時間的答案,感受時間沉澱下來的民族底蘊。也正是勞倫斯·許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在時間中慢慢打磨的精神,才讓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以更加新穎的符號走向了世界,讓這些時尚成為經典流傳下去。
  • 《時間告訴我》黃豆豆與張曉龍重返母校
    黃豆豆與張曉龍重返母校,憶青春歲月新一期的《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節目組請來了中國內地舞者黃豆豆。此次他將與節目的主理人張曉龍重返母校北京舞蹈學院,共同追憶青春歲月。當張曉龍見到黃豆豆時調侃到:「兩個人應該開一檔養生、駐顏類節目」 並不斷感慨黃豆豆二十年來沒有變化,這或許是舞蹈這一職業所賦予他的青春活力。舞蹈見證了黃豆豆的成長,他從學生時代斬獲各種大獎,再到如今站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名頂尖的舞者,黃豆豆以各種方式奮戰在臺前幕後,而舞蹈對於黃豆豆來說是他的一整個青春。
  • 舞蹈家黃豆豆《時間告訴我》談父母教育往事
    近日,著名舞蹈藝術家黃豆豆亮相《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並分享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並大談父母對他的教育理念。視頻截圖黃豆豆出生在一個熱愛藝術的家庭,其父母都是舞蹈愛好者。《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播出後,引發不少孩子家長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多方面審視,還有網友對黃豆豆父母的教育方式展開了討論。據悉,《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在搜狐視頻播出。(來源:中國新聞網)
  • 塞爾吉奧·萊昂內:追憶義大利往事
    事實上,當昆汀·塔倫蒂諾的《姜戈》在大銀幕上火熱開演,那些描寫美國西部生活與賞金獵人的故事情節,以及昆汀代表性的暴力場面都在告訴觀眾,那位來自義大利的西部片導演萊昂內從未走遠——關於他的「義大利往事」遠比《西部往事》和《美國往事》更值得回味。  他如何成為「義大利西部片之父」  1960年代,好萊塢電影公司的日子也不怎麼好過。
  • 「牆倒屋不塌」——看中國古建築結構的神奇奧秘
    鋼筋、水泥這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建築材料,在那些千百年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面前,真有些自慚形穢。古代建築為何能夠屹立千年不倒?民間對於中國古代建築有"牆倒屋不塌"之說,這都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期,我們一起來探尋下中國古建築結構的神奇奧秘。
  • 探尋臺北古建築活化之路:老房子如何長出新芽?
    (劉深魁/圖)  當我們穿行於臺北的尋常巷陌時,一些古樸清幽、頗具歷史感的老房子會不經意間映入眼帘。千百年前,那裡發生過什麼?你想探知,若無法叩開大門,那便是一種遺憾。但如今,一段段屬於老臺北的記憶,逐漸從這一棟棟老房子裡「甦醒」,並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帶你領略新舊臺北融合之美。
  • 讀巖井俊二《情書》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出於對男孩的緬懷和追憶,這有限的與男孩相關的信息引起了博子的興趣。男孩的母親告訴博子,這個地址由於年代有些久遠,幾經拆遷,如今應該變成了無人居住的道路了,而原來他就讀的學校也早已搬遷,所以這有限的信息似乎也只是一個不具意義的符號罷了。
  • 尋味東方「十大名菜」:三層肉蒸梅香魚粽 時光流轉的美味奧秘
    它充分利用時間,將多元化的風味聚集,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今天的尋味東方「十大名菜」將帶您品嘗三層肉蒸梅香魚粽,探尋時間流轉帶來的美味奧秘。記者金歆竹:尋味東方十大名菜,今天去帶您探尋三層肉蒸梅香魚粽的美味,那麼這道菜呢,我之前也是只聽說過,沒有嘗過,接下來呢,我們帶著好奇心一起去看一看。
  • 嵩縣萬氏故居(探尋河洛百座古建築)
    故居二門  近日,記者來到嵩縣閆莊鎮閆莊村,走街串巷探尋萬氏故居及萬氏佳城。  萬氏故居是民國時期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萬選才的故居。  讀者朋友,您的家鄉或者您所了解的範圍內有沒有珍貴的古建築?您對保護這些古建築有何建議?請聯繫本報記者曾憲平(電話:13592024156),或在「河洛影像」微信公眾號上留言,我們將篩選有價值的線索前往拍攝,共同為保護洛陽古建築貢獻力量。(洛陽日報記者 梅佔國 通訊員 張利兵 攝)
  • 炎炎夏日,跟我一起學習如何製作老冰棍,共同追憶兒時的味道
    記得那年我9歲,看著人家賣冰棍兒的,又能吃上冰棍兒,又能賺錢,羨慕的不得了,於是跟爸爸商量了,爸爸手工做了2個木頭柜子,放自行車兩邊,裡面裹上棉褥子,開啟了我的「賣冰棍兒」的體驗。滿滿的回憶,畫面感十足,懷念兒時的味道。
  • 九江市第十一中學開展「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組圖)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玉文報導:為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加深其對人體構造及相應功能的了解,提高其對學習的積極性及準確度,樹立科學學習的方法,12月11日,九江市十一中組織同學們來到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
  • 探尋希望中學發展奧秘
    據了解,《從希望走來,營山縣希望初級中學高品質實踐透視》從目標引航,促階段式跨越發展、培根鑄魂;煉以文化人新內涵、內引外聯;假他山之石增活力、致力教改;劍指師生深度學習、五育互育;育知行合一新青年五個方面探尋了營山縣希望初級中學校的發展奧秘。楊馨程 營山記者站 彭傑來源:南充晚報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古建專家告訴你!
    文/馬炳堅▲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著名古建專家 馬炳堅中國傳統建築有數千年的發展史。它起源於新石器時期,成型於夏、商、周時代,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以及元、明、清等不同發展階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木結構為主體的、獨具特色的東方建築體系。
  • 《追憶似水年華》,一部死活讀不下去的經典
    那麼,《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作者又為什麼要這麼寫呢?《追憶似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出版:譯林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追憶似水年華》的情節很簡單,就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回憶自己一生的生活、戀愛和思考,其中不僅有自己的經歷,還有對身邊人和環境的回憶。
  • 「人文清華」雲講壇古建築之旅收官
    83年後的同一天,7月5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四場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隆重開講,梁思成再傳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剎,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
  • 扶餘:「童軍」走進氣象局 探尋氣象奧秘
    16日,吉林童軍.扶餘分會一群可愛的小童軍帶著疑惑和好奇走進市氣象局,近距離感受氣象科學,探尋氣象奧秘。小童軍們在氣象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先後參觀了氣象臺、觀測場、科普畫廊。工作人員生動的為孩子們講解了風霜雨雪的形成、氣象預警等級以及各種觀測儀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小童軍們認真聆聽著工作人員的講解,並就自己關心的氣象知識和問題不時提出各種問題,積極互動。
  • 家鄉80後導演苗萌:用紀錄片《晚霞中的紅蜻蜓》追憶「哈爾濱往事」
    「晚霞中的紅蜻蜓啊,請你告訴我,童年時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伴隨著這首懷舊的經典童謠,記者聽苗萌導演講述了他的家鄉情結,以及獲2020北歐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紀錄片《晚霞中的紅蜻蜓——關於哈爾濱的記憶》 ( 英文名《純真年代》)幕後的拍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