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倒屋不塌」——看中國古建築結構的神奇奧秘

2020-12-20 古建家園

近年來,因為建築大樓倒塌而釀成悲劇的事例不在少數,豆腐渣工程給百姓們帶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鋼筋、水泥這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建築材料,在那些千百年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面前,真有些自慚形穢。

古代建築為何能夠屹立千年不倒?民間對於中國古代建築有"牆倒屋不塌"之說,這都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期,我們一起來探尋下中國古建築結構的神奇奧秘。

「梁柱」結構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梁柱結構是屋架的重要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支撐重荷的立柱,二是聯繫這些立柱關係的梁和枋,三是橫梁之上的梁架、檁、椽等附屬木構造。

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它們共同支撐著建築的重量,每一種構件都有特定的裝飾手法與之相適應。

如果把屋頂比作一個有生命的人,那麼梁柱就是其堅韌的骨骼,桁架則是附在梁柱上的結實肌肉,而鬥拱則屬於生命體敏感的神經,這種形象的描述是古建房屋重要構件的最好詮釋。

柱是一種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載的構件,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中國古代建築受材料的制約和功能的需求,每一個單體建築在平面上都要設置柱子來承託上部構架,因此,在古建築木構架中,下架的柱子作為承重構件,是非常重要的。

類型有直柱、梭柱之別。直柱即無卷殺的柱,此外還有人像柱、束竹柱等。柱礎,建築物所用木柱下墊的石墩。主要用來承載與傳遞上部的負荷,並防止地面溼氣腐蝕木柱。為了不影響柱子在結構上的承重作用,一般不在柱身上作雕刻處理。

梁是一段橫斷面大多呈矩形的橫木,梁承託著建築物上部構架中的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築上部構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依據梁的具體位置、詳細形狀、具體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大多數梁的方向,都與建築物的橫斷面一致。

中國古代建築大都是以木構架為主體結構形式,梁架結構的構架形式最常見的是抬梁式、穿鬥式、抬梁穿鬥結合式。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木構架形式梁架就是幹欄式和井幹式。建築的規模夫小、平面組合、外觀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結構類型與材料特性的制約。

一般來說,採用抬梁與穿鬥式結構的民居,在建築規模與平面變化上,比幹欄式和井幹式為優。民間建築中的梁架,不僅具有結構功能意義,還富於結構美與裝飾美。

中國古代建築有「牆倒屋不塌」,是因為古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先從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起橫向的梁枋,再在梁枋上鋪設屋頂,所有的屋頂重量都由梁枋傳到柱子,經過柱子傳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間的牆壁,只起到隔斷作用,而不承重房屋的重量。

榫卯結構

除了上述的梁柱結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榫卯結構。

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特色之一,亭臺樓閣,飛簷翹角,在中國古代,人們造房子不用一顆釘子,單用榫卯結構,就能讓房屋形成渾然天成的神奇構架。

榫卯是中國古代木構件利用凹凸相互扣合實現連接的一種獨特方式。「凸榫凹卯」,在榫卯結構中,榫是木構件凸出的部分,又叫榫頭。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餘部分則稱為榫肩。卯是凹入的部分,又稱榫眼、榫槽。榫和卯相互咬合,形成產生1+1>2的支撐力量。

從唐宋代到明代,經過不斷改良和發展,榫卯結構生出了百變的花樣,推動著傳統家具、傳統房屋建築的變化和發展都趨漸成熟,不僅完美利用力學原理,也更加注重美學的表現。

作為古代木匠必備的基本技能,榫卯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家具及其他木製器械中,榫卯技藝在明清時達到最高水平。

因為工藝複雜繁瑣、可替代的材料越來越多,榫卯用的越來越少。但由榫卯結構建造的古建築,仍散發著中國古老智慧的光。

榫卯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作為中國古建築精髓的榫卯結構,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於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相互支撐,這種結構成了古建築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雖不再日常,但也不乏傳承者。現代家居中榫卯結構的應用,將中式極簡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中國人心中,榫卯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與縮影。

中國五千多年的建築主流,始終是沿著木結構為主的方向發展,木構架系統在世界古代建築中獨樹一幟。

從大氣磅礴的故宮到精美細緻的江南園林,中國古建築設計精巧,一磚一瓦都蘊藏著老祖宗的高超智慧和審美。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為建築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建築+網際網路+文化的產業生態平臺。

相關焦點

  • 「牆倒屋不塌」是真相還是假象?聊聊我國「以柔克剛」的建築結構
    在古建行當有一個通行的諺語就是「牆倒屋不塌」,其大概就是講在古代的時候遭遇了十分強烈的地震使得建築中的牆壁都倒塌了但是其的木構屋架仍然屹立不倒,也就是說有著很強的抗震能力。而這場地震之後,關於「牆倒屋不塌」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一.我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情況我國地廣物博,有著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廣大國土,其的地震區也分布十分地廣泛,對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潛在的威脅。
  • 土木為中國古建築之魂 四梁八柱房子牆倒屋不塌
    而了解一些中國古代建築的一般方式,看看我們的老祖先們是怎樣蓋房子的,倒是一件頗有趣味的事兒。  四梁八柱  房子牆倒屋不塌  與現代建築相比,傳統古代建築中「高個兒」罕見,即使是身材最魁梧的故宮太和殿,連上基座,也不過30餘米,僅相當於10層樓左右的高度。
  • 為什麼中國古建築可以做到「牆倒屋不塌」
    中國古建築設計精巧,一磚一瓦都蘊藏著老祖宗的超凡智慧和審美。1996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專家到中國實地考察雲南省麗江縣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專家一行到了北京,麗江地區卻發生了大地震。一場地震可以震倒新建的現代房屋,卻震不毀歷史悠久古代建築。這要歸功於中國古建築的木結構體系。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作為房屋的承重結構。
  • 居然敢亂拆承重牆,真是不怕入住後房倒屋塌!
    很多業主在購房的時候都喜歡買毛坯房,因為毛坯房的裝修有很大的空間,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以及想法對家裡的格局進行裝修設計,大家為打造心目中理想的家,難免會在裝修的時候進行一定程度的結構拆改。居然敢亂拆承重牆,真是不怕入住後房倒屋塌!
  • 中國最美古村之一,保存了南方最好的古建築,被贊「民間故宮」
    上下五千年歷史,為中國遺留了大量古遺址。而中華文明最遙遠綿長的根就在我國古民居中,像北京四合院、西北窯洞、安徽古民居等都極具特點。 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南方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之一,有著濃鬱的客家人文氣息,人們稱其為「中國南方莊園」它就是培田古民居。
  • 《房倒屋塌》Bringing Down the House
    《房倒屋塌在加州州立大學就讀哲學時,開始加入劇團表演丑角。60年代畢業後他以編寫電視喜劇在好萊塢起家,但其時在電影界並不出名。直到進入80年代後,斯蒂夫·馬丁在大銀幕上的表演才越來越受到觀眾們的歡迎。其後他不僅在喜劇片的表演上精益求精,更憑藉一張機敏且充滿幽默感的巧嘴成為熱場高手,是熱門電視節目"周六夜現場"的常客,也曾多次受邀主持奧斯卡電影獎與格萊美音樂獎頒獎典禮。
  • 迷戀古建築,他把鬥拱做成積木賣到世界各國
    劉文輝祖籍山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出生在這塊滿是地上文物的土地上,迷戀古建築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2016年,他來到杭州做了兩件事情,考取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創辦了杭州晚峰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前者是為了在美術上繼續深造,後者是想把自己在古建築文化獲得的喜悅傳遞給其他人。
  • 這個迷戀古建築的山西人把鬥拱做成積木,賣到了世界各國
    2016年,他來到杭州做了兩件事情,考取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創辦了杭州晚峰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前者是為了在美術上繼續深造,後者是想把自己在古建築文化獲得的喜悅傳遞給其他人。劉文輝總在思考,古建築不應該只是建築公司需要關心的東西,而應該走進生活。然而古建築文化太龐大了,最終他選擇鬥拱作為領略此間風光的「敲門磚」。
  • 俗話說:「女人當家,房倒屋塌」,其實下半句才是不變的古訓
    首先,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女人當家,房倒屋塌」。這句話聽著就是那麼的不順耳,仔細想想的話,那就更不中聽了。如果大多數人都覺得這句話不中聽的話,那麼,說明這句話就一定是有問題的。
  • 山西農村一座晉商大院,荒草叢生,牆倒屋塌,但「三雕」精美絕倫
    晉中、晉北、晉東南、晉南等地的晉商豪宅中,現存有近1300座古建築,其中最精美的部分,多分布於晉中、晉南等地。這幾處古宅院統稱山西宅院,是漢族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以深厚、富麗著稱。這裡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的意思。
  • 廣西發現一座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真武閣為木質結構的三層樓閣,閣樓周圍還有廊舍、垣牆、鍾磐、鼎爐等附屬建築和設施,經過數百年的風雨、幾度興廢,現在僅存中間的真武閣仍巍然屹立,保存至今。真武閣有幾大神奇之處,其中最為神奇的是二樓大廳有四根柱子是懸空的,整個真武閣共有二十根筆直挺立的巨柱,其中八根從一樓直通頂樓,是三層樓閣全部荷載的支柱。
  • 農村老話「房倒屋又塌,農民發了家」,什麼邏輯,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房倒屋又塌,農民發了家」,什麼邏輯,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近年來社會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城市圈不斷的擴大,農村經濟的活力也逐步的提高。然而,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下的今天,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一部分是因為土地確權後,可以進行流轉,而大多數還是因此相比城市,農村務工的機會更少,而且土地釋放的紅利還未顯現!
  • 上海九亭當年如何「空降」一座古建築:從桂林公館到薈珍屋
    《從桂林公館到薈珍屋》趙文龍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海上聞人黃金榮的桂林公館(今桂林公園)的花匠,他自小在桂林公館玩耍,耳濡目染,對中國的古建築、古園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在收藏圈近40年的摸爬滾打,20年前,趙文龍斥資在九亭買下一塊土地,開始利用自己收藏和搶救的古建築構件建造「薈珍屋」。
  • 老話「女人當家,房倒屋塌」是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
    在我國古代,都是有著嚴格等級制度劃分的封建社會,對三綱五常和禮義廉恥都有著很多規定,尤其對中國的女性,更是禁錮她們的思想。古人要求女人要恪守本分,不要多管閒事,在家庭中也禁止女性掌權。如果一個女性在家中掌握太多的事情,會遭到很多人的非議,會認為這個女子不守婦道。
  • 濟南一文保單位老建築被拆 施工方:不小下心弄塌
    不料,這些僅存的老建築又突遭橫禍,被人扒塌,幸虧村民及時報警,才保留下一些殘垣斷壁。  施工方稱是不小心弄塌的  19日上午,記者趕到位於遙牆機場附近的大陳家村,找到了「陳家閣」所在地。這是個很大的院落,大門緊閉,圍牆高聳,透過門縫還能看到殘存的「陳家閣」建築的部分房頂。
  • 破解古建築的抗震「密碼」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在地震帶影響下,我國地震活動不僅頻度高、強度大,而且範圍廣泛。正是在這片地震頻發的土地上,有些保留至今的古建築卻似乎擁有獨特的抗震「密碼」。
  • 破解中國古建築的秘密
    中國現代建築設計施工能力可以說是獨步天下,每年都會出現讓世人矚目的新地標,可謂建造「神速」。那麼在你的印象裡,中國古建築與現代建築相比,會不會因為資源以及技術條件限制,就建得比較慢呢?唐宋木建築除了建得快之外,作為木質結構,還十分結實。很多建築保存至今,可以說是千年不倒。
  • 《房倒屋塌》電影原聲大碟
    《房倒屋塌
  • 來自中國古代的「積木」,揭秘鬥拱的故事
    三大問題,一個對策鬥拱(dǒu gǒng)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20世紀30年代幾位號稱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的日本學者得意洋洋地對外宣稱:中國大陸已經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構遺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們京都、奈良!
  • 用情感解析俗語:「女人當家房倒屋塌」男人有何不同?
    當然,一個長期被寵著的人遇到事情,就不計後果,意氣用事會認為理所當然;而男人,沒有人來寵著他們,因此遇事冷靜,會客觀理性地對待問題,否則後果自負。因為現在社會,女人在男人的眼裡是這樣的形象: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