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告訴我》揭秘古建築專家堅守之路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建築開始呈現「千篇一律」的態勢,而中國傳統的古建築也面臨尷尬的境地:到底是應該保持原本的建築風貌,還是應該不斷適應城市化的「審美」而進行革新?

尋胡同、訪古村,馬炳堅感嘆現代建築「千篇一律」

馬炳堅與張曉龍來到古建築名村諸葛村進行實地考察,慶幸的是他們發現諸葛村依舊保持著中國傳統古建築的特點,當地民俗和建築風貌都得到了最大化的留存:「肥梁胖柱」的建築風格、「不生根」的木結構設計以及榫卯等獨屬於中國的建築營造工藝都體現了古人的建築智慧。

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各地民居的優點,但在張曉龍一行人走訪北京東城區胡同博物館時發現,部分老胡同因城市規劃等原因改變了其原有的樣貌而變得千篇一律,為此馬炳堅深感惋惜。

 探討中西方建材差別,講述不同圈層文化差異

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他們認為房屋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中國古時候建築房屋的首選材料是木頭;相比於西方直接澆築混凝土作為地基的方式,馬炳堅解釋道木頭因其自身的柔韌性和緩衝能力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更能「抗」一些,這也是中國古建築千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每個文化圈的建築特色不一樣,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建築形式。在節目中馬炳堅拿江浙、徽州一代的建築來舉例說明不同地域的建築所具備的特點,甚至還講到不同的建築環境對人也會產生不同影響。面對中國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時,馬炳堅在節目中說道:「這些古建築都是不可再生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傳承下去,別斷了根。」

 讓時間沉澱答案,優秀民族文化是不竭動力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在建築領域所做的突出貢獻時,馬炳堅表示:「凡是有成就者,都是一門心思的去幹一件事。」馬炳堅躬身力行,奮鬥在古建築研究與保護一線的信念從未動搖。

縱觀節目,《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為我們挖掘了很多新時代有關時間和傳承的人物故事,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新的思考:從中國高定設計師勞倫斯·許打造不一樣的中國高定,到第三代梅派男旦傳人胡文閣傳承梅派藝術,再到最後一期馬炳堅對傳統古建築的匠心堅守,每一期節目的背後觀眾更多能感受到的是在時間沉澱下優秀民族文化帶給人的無窮力量。

期待下一季節目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有關時間沉澱的東方故事!

(來源:環球網綜合)

相關焦點

  • 《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馬炳堅追憶兒時往事,探尋古建築的奧秘
    馬炳堅與張曉龍來到古建築名村諸葛村進行考察。在探尋過程中他們一同感慨中國建築的先進理念。通過節目了解,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裝配式建築,這種建築方式有效的節省了時間。馬炳堅回想起明代建北京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西方卻要花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所以現在世界建築看中國叫做「中國速度」!
  • 探尋臺北古建築活化之路:老房子如何長出新芽?
    米洛克公司企劃經理陳韻如告訴記者,Miracle House是「老房子文化運動」中,第一棟由民間全額修繕的日式歷史建築,投入資金超過千萬元(新臺幣,下同),未來這裡將成為展示創意生活的平臺。  由米洛克公司創立的Miracle曾是臺灣數一數二的高端首飾品牌。然而,近幾年來,因經濟低迷,這一品牌日漸沒落。
  • 古建築專家張十慶透露:千年保國寺大殿即將大修
    古建築專家張十慶透露:千年保國寺大殿即將大修 昨天,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十慶在市圖書館「天一講堂」作了題為《保國寺大殿與古建築研究》的講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如是表示。  對保國寺的一次「全身檢查」  張十慶與保國寺的情緣,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我對保國寺大殿的接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6年,我還是學生,老師讓我來做古建築考察。
  • 古建築營造專家杜德貴:淺談古建築匠人匠藝、匠德的傳承與發展
    文/杜德貴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古建築營造專家 杜德貴一、古之何為「匠」《說文解字》中對「匠」的解釋是他們的這些操作功夫和專業經驗,就是大學生畢業後真心願意去學也不是三五年就可以掌握的,想達到和超越他們的水平,至少也得誠心跟隨實習鍛練五至十年或更長時間。在技術上,他們一般都甘心聽師傅的。傳統過去師徒就是個團隊。這個有傳言也合乎傳統,因為在古代連軍隊都是家軍制,沒有提槍上陣的本事是做不了將軍的,很多歷史文學中描述連大元帥也得自己有陣前迎敵、率隊衝殺的本領!否則,沒人服氣。
  • 匠心妙手 看古建築維修隊的工作日常
    回放 匠心妙手 看古建築維修隊的工作日常
  •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聽聽故宮、頤和園講述中國古建築文化故事
    中國古建築眾多,通常這些古建築是我們旅行中的景點,然而,它們不應該僅僅是觀光對象,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它們開頭說話了,會說些什麼?我的小名叫紫禁城,家住北京,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也就是皇上的家,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古建築群。我特別自豪!新中國成立後,皇上也成為歷史,我的使命也結束,趁機休息幾天,後來專家們把我改成中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著90多萬件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很有許多稀世珍寶。
  • 這個業餘攝影師,拍出了最美中國古建築
    我一直以為他是專業拍建築的攝影師,沒想到原來是人民警察。由於工作壓力大,為了緩解壓力,蘇唐詩在2006年買了一臺相機,開始了自己的攝影創作之路。▲《翩然》 攝於濟源濟瀆廟蘇唐詩在6年時間裡給故宮拍了3萬多張照片,他從這3萬張照片中挑選出148張精品做成畫冊,取名為《看見,不一樣的故宮》。蘇唐詩在接受採訪時說:花開的多少,花開的位置,他全都如數家珍。點幾分光線會到什麼地方,哪個角落的站位會有什麼樣的場景,甚至連御花園中花開的時間都記得清清楚楚。這幾年故宮的變化他一眼就能看出來,最有發言權。
  • 堅守自己夢想:亨利·盧梭的逆襲之路
    人人都會有夢想,很多人在還沒有踏上夢想之路前就已經「逃」走了。真正傾其一生堅守自己夢想的人卻是鳳毛麟角。自學成材的法國畫家亨利·盧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懼挫折和磨難,堅扨而有尊言地生活在藝術夢想的追求中,最終實現了自己夢想的逆襲……亨利·盧梭1844年5月21日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拉瓦爾市。
  • 揭秘藍色跑道的爆紅之路!
    但這幾年,藍色跑道似乎越來越多了,那麼藍色跑道是如何成功上位的呢,小編帶您揭秘它的爆紅之路!藍色跑道是博爾特捧紅的?事實上,藍色跑道2009年才首次出現。對此,專家表示,藍色跑道造價更高,採用的是噴塗顆粒的方式,施工時間更長一些,同時更美觀、耐用,顏色也更持久;質量和環保方面的效果也超過普通紅色塑膠跑道。此外,走在藍色塑膠跑道上,能感覺到與傳統紅色塑膠跑道的區別,藍色跑道彈性更大,可以讓學生「倒而不傷」。
  • 李紅梅:20年堅守的創業之路
    「生產安全和健康食品,打造高端食品品牌,做有社會責任擔當的誠信良心企業,是我們20年一直堅守的精神信念和發展理念!」李紅梅話語中堅定和自信溢於言表,微生物專業出身的他一直致力於食品產業發展,專注而執著。在創業之路上,取得了一個有一個突破。
  • 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堅守傳承手工製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海峰 實習生 朱雷通 如今傳統磚雕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但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仍堅守傳承手工製作,堅持手工刻制四合院,樓臺寺廟等古建築。現在磚雕不像過去,家家蓋房都請磚雕匠來刻制裝點住宅,而現在很多防古建築都是成品定製的了。6月10日,在商丘古城陳家大院裡,記者見到了潘明生,他告訴記者:「現在磚雕活都是機械化了,傳統磚雕也越來越不賺錢。」邊說邊拿著刻刀一上一下刻著。
  • 湖北首家私人古建築博物館誕生 展出明清古建築
    如詩如畫的古建築博物館。記者蔣太旭 攝     長江日報消息(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董靜)佔地3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20餘棟明清古建築、上千件古玩文物。經過數年籌建,湖北省首家私人古建築博物館——武漢李莊古建築博物館日前經省文物部門批准註冊。記者昨日從市文化局獲悉:這是今年來武漢市繼青菱文農藝術博物館後第二家獲批的私人博物館。至此,武漢市登記註冊的私人博物館數量已達8家,約佔全市博物館總數的15%以上。     穿過明代石柱牌坊和一棟清代門樓,一處小橋流水的古宅群落躍入眼帘,仿如世外桃源。
  • 專家告訴你早餐第一口吃什麼最養生
    導語:養生揭秘:專家告訴你早餐第一口吃什麼最養生(圖)。俗話說「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由此可見,早餐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早餐是一天開始的第一餐,所以在早餐要吃什麼一定要講究。那麼,早餐第一口吃什麼才最養生呢?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兩岸業界專家通過視頻連線分享古建築保護與傳承的經驗與做法。近日,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福州、臺北兩地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同步舉行,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成功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高校師生「屏對屏」,共同探討閩臺古建築的文化淵源、保護傳承及活化轉型。
  • 杏璞96位專家老師為愛堅守,因為堅守所以認可
    杏璞96位專家老師為愛堅守,因為堅守所以認可 時間: 2020-05-14 16:58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最早前寶媽帶小孩人是找人「替我做」,隨後過渡到「幫忙做」,再到現在「找人教我做」。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母嬰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標準也越來越高。  杏璞打造24小時育嬰師服務體系,始終秉持「用對家人的心服務客戶」的理念,進一步規範母嬰健康行業標準,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滿足母嬰家庭健康需求。
  • 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榕舉辦
    央廣網福州9月27日消息(記者謝良建)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9月27日上午在福州舉行,活動設主會場於福州大學、分會場於臺北,通過網絡連線方式,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及臺灣臺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逢甲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
  • 「正青春」王昱璇:守護古建築的小萌新
    在校期間,她帶領團隊參與古建築保護32處,收集古建築歷史資料15萬餘字,撰寫調研報告36份,協助施工方完成300多張修復設計圖。故事「老朋友,我又來看你了。」望著眼前這棟古樸的老建築,王昱璇輕輕地打了聲招呼,然後嫻熟地支起測量儀器,開始上次未完成的測繪工作。
  • 上海九亭當年如何「空降」一座古建築:從桂林公館到薈珍屋
    經過在收藏圈近40年的摸爬滾打,20年前,趙文龍斥資在九亭買下一塊土地,開始利用自己收藏和搶救的古建築構件建造「薈珍屋」。《從桂林公館到薈珍屋》的作者、「薈珍屋」主人趙文龍古建築一開始是鮮少有人問津的,那是全國拆除舊民居的高潮,得益於一批有眼光的藏家深入山區收藏老房子,才保留下一批優秀的,甚或來不及編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古建築、古民居。
  • 北京大學古建築規劃設計專業人才研修班
    第七期北京大學 古建築規劃設計專業人才研修班 為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古建築規劃設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建築風格與技藝,北京大學將於2019年12月舉辦第七期「
  • 古建築防火:舊時與今日
    「當火災真正發生時,要做的是第一時間滅火,這時就體現了消防設施的重要性。」王貴祥介紹,消防最重要的即是水,建築周圍設置的大量水缸實際上就是古代的消防設施,類似於現在的「滅火器」。  根據《大清會典》記載,紫禁城內共有太平缸308口,每口缸可容水2000升,達到現在一輛水罐消防車的儲水容量。而且每口大缸有16名太監編制專門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