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老房子正一一甦醒 文藝轉身背後是手工匠人的初心

2020-12-22 浙江新聞

光影中的彌陀寺屋頂。

 王苗達是彌陀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負責人。

精緻的牛腿雕花。

華麗轉身的直飲馬井巷老宅。

  浙江在線8月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金丹丹 攝影 林雲龍)歷經滄桑的古建築群,在老匠人的精心修復下,正在一一甦醒:杭州鬧市小巷中的古蹟公園——138歲的彌陀寺,恢復了舊貌。而在最繁華的延安路旁,五座老宅,有了百年後的文藝轉身。站在屋簷下,抬頭是古樸的白牆黛瓦、雕梁畫棟,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彌陀寺和直飲馬井巷老宅僅僅是個縮影。歷史文化積澱越來越豐富的杭州,文藝範背後,是很多手工匠人的初心。

  1. 彌陀寺那些被留住的時光

  牛腿、琴枋、雀替修舊如舊

  光木雕匠人就有10多人

  盛夏,鬱鬱蔥蔥的草木間,歷經8個多月的彌陀寺修繕工程完工,現在,這裡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脈延續的城市文化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

  彌陀寺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曾是清末、民初杭州四大寺院之一。它所在的松木場周邊,當時是杭州城西的樞紐。時代變遷,又遭遇戰亂大火,彌陀寺歷經滄桑,在這裡,曾辦過工廠、學校,最終成為了民居。

  摩崖石刻、山門、大佛殿、念佛堂、藏經樓、老廳、新廳、法雨庵、石經閣……修舊如舊,是彌陀寺公園修繕的宗旨。

  在這裡,時光仿佛停住了腳步。

  參與修復彌陀寺的民間匠人,有八九十人,光木匠就有三十多位。60歲的王苗達是彌陀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負責人。他來自紹興,雖然現在工程已經完工,他還會時不時過來轉轉看看,自豪感滿滿。

  「我們這個團隊的師傅,都做了很多年古建築修復,是從臨海、東陽等地方請來的。」 王苗達說的這些工匠們,平均年齡60歲,年紀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經驗豐富。

  大佛殿的屋脊上,有兩個栩栩如生的龍頭,殿的入口兩側,則是馬頭牆,上面有人物、花草,惟妙惟肖。說起這個,王苗達有些得意。「這裡用的是堆塑,全手工堆出來的,難度很大,省內沒幾個師傅能做的。」堆塑,是古建築修復中的一項技藝,用水泥、石灰、麻筋、沙子等材料,通過貼、雕、塑等方式手工堆出來。不僅考驗技術,還很費工時,一個龍頭要花上十來天,一個馬頭牆,則耗費近半個月。

  彌陀寺的建築中,用了很多木雕工藝。在一間小屋裡,放有損壞嚴重的幾個老建築物件。王苗達說,老師傅們就是根據這些「原版」,慢慢琢磨,在木頭上描上原先的花紋,再精心地粗雕、細雕。

  牛腿、琴枋、雀替,木雕的精緻讓人讚嘆。在彌陀寺公園裡,大約有30多個牛腿雕花,光負責雕花的木工師傅就有十六七個人。

  2. 直飲馬井巷5棟百年民居的新生

  修房子用的老木頭老瓦片

  每一根每一塊都來之不易

  延安路西湖大道交叉口,幾個月前的高圍牆已經消失不見,裡頭的危房,現在變成一棟棟白牆黛瓦的江南民居。這些民居,位於直飲馬井巷。

  直飲馬井巷南起西湖大道,北至染坊小區,寬兩米左右,長百米不到。據《杭州市志》記載,清朝時附近有軍隊駐紮,軍馬需飲水,這裡多井,稱「飲馬井巷」。

  這裡共有5棟老宅,都建造於1933年前,其中36號建於1890年,已100多歲。這些房子,大多是木結構,長年累月下來,已破敗不堪。

  今年3月底,直飲馬井巷危房修繕工程啟動,兩個多月的時間,五棟老民居煥然一新,這背後,是三十多位工匠的匠心。這些工匠來自紹興、東陽等地,都是手上有絕活的老師傅,曾經修復了五柳巷、思鑫坊、中山中路等地的老房子。

  老房子這些年下來,隨意搭建的情況很嚴重,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想要復原,談何容易。設計師找到當年蓋房子時的手繪圖紙,並研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航拍圖、地形圖,多次走訪老居民,逐步定下來設計方案。

  老民居的建築風格樸素,結構是重中之重,怎麼放線、哪裡開榫、都要老木工師傅憑經驗算出來,年紀最大的師傅,已超過七十歲。

  「老房子能保留的,就儘量保留下來。修舊如舊。」46歲的祝偉楊是紹興人,工程的項目經理,他從22歲開始當學徒做木匠,已經入行20多年了。

  「老木頭對我們木匠來說,就是寶貝啊!」祝偉楊逐根地檢查老木頭,眼睛發光。

  這五棟老房子,保留下來的木頭共有30%左右,不夠的部分,要去找老木頭來補。他和木匠們一趟趟地跑德清的舊木材市場,根據大小尺寸一根根淘回來。

  「你看,這根放在梁上的木頭,就有很多老釘疤。還有客堂間,這六根杉木柱子都是老的。」祝偉楊說,老木頭可以聞到歲月的馨香。現在的木頭大多是速生的木材,年輪不夠緊密,而自然生長的木頭,可能十年了還是細瘦的,但是強度、牢度很好。

  還有瓦片也是老的好。

  祝偉楊有些眉飛色舞起來,這些玲瓏秀氣的小青瓦,也有大半是從紹興、桐廬等地收來的。瓦片還是老底子的鋪法,「壓七露三」——這樣即便掀掉中間一塊,也不會漏水。

相關焦點

  • 探尋臺北古建築活化之路:老房子如何長出新芽?
    (劉深魁/圖)  當我們穿行於臺北的尋常巷陌時,一些古樸清幽、頗具歷史感的老房子會不經意間映入眼帘。千百年前,那裡發生過什麼?你想探知,若無法叩開大門,那便是一種遺憾。但如今,一段段屬於老臺北的記憶,逐漸從這一棟棟老房子裡「甦醒」,並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帶你領略新舊臺北融合之美。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2020/12/08 06:58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1263
  • 匠人「父子檔」 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一雙頂級的手工皮鞋最重要的是手工縫製工藝。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我碰到過很多老一輩手藝人,他們的『守藝』精神給了我繼續做匠人的動力。」陳文華說,自己堅持做手工鞋受到老一輩手藝人的關注。例如上海的一個製鞋老師傅,特意把制蠟的秘方寫給他;溫州一位83歲鞋工阿婆來店裡,手把手教授他「搓鬃毛」;還有位老師傅剛從醫院出院,就送來了一塊「狗鏈子皮」,講授制皮工藝,這些都讓他受益匪淺。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一雙頂級的手工皮鞋最重要的是手工縫製工藝。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陳文華父子在店裡探討製鞋。「我碰到過很多老一輩手藝人,他們的『守藝』精神給了我繼續做匠人的動力。」陳文華說,自己堅持做手工鞋受到老一輩手藝人的關注。例如上海的一個製鞋老師傅,特意把制蠟的秘方寫給他;溫州一位83歲鞋工阿婆來店裡,手把手教授他「搓鬃毛」;還有位老師傅剛從醫院出院,就送來了一塊「狗鏈子皮」,講授制皮工藝,這些都讓他受益匪淺。
  • 古建築營造專家杜德貴:淺談古建築匠人匠藝、匠德的傳承與發展
    歷史上傳統農業社會漫長,手工業從業人員大多需有或須要有出色的手工操作技藝能力,木匠尤其是那些成熟匠師是很受人們崇敬的(古代沒有「工程師」職稱一說,傳統建築營造行初學為徒,進而徒工、工人,然後工匠、匠人,再提高就是匠師、成熟匠師,也就是古代建築「工程師」了)。
  • 故宮600歲生日背後,這位匠人默默無聞堅守7000天
    故宮600歲生日背後,這位匠人默默無聞堅守7000天 2020-09-12 1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匠人純手工雕琢出超美藝術單品!
    創意usb夜間柔和暖山燈能養魚的暖山燈,匠人純手工吹塑成型,每一盞都獨一無二。增加幸福感的小夜燈山永恆的陪伴,太陽溫暖的守護,造就了溫暖的它。放在書柜上,文藝氣息撲面而來,想看書時拿下來,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放在臥室床頭陪伴著你,起夜不再害怕,也不用去打開刺眼的燈光。還可以放在餐桌上、電視柜上等,成為一件美觀的裝飾品。
  • 手工篆刻緬茄印章匠人「觸網」 登錄輕鬆籌
    但在當今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時代,人們的心早已被浮躁的社會所帶動,心中最初的情懷也有所改變,原先追逐夢想的手工匠人也是越來越少......但近日,在輕鬆籌平臺上,出現了一位專注製作緬茄菩提印章的手工匠人。他憑自己精湛的篆刻手藝與網際網路相結合,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與關注。緬茄果實的華麗變身它,精緻美觀,與眾不同。
  • 5周歲犀牛市集火爆開市 匠人齊發聲為瀋陽代言
    「我是瀋陽匠人,我為瀋陽驕傲」,伴隨著《瀋陽匠人宣言》擲地有聲地發布, 1905文化創意園五周年紀念版犀牛市集正式拉開帷幕。12月1日起,百餘名攤主共同組成的新一屆的犀牛市集現場,將帶來千姿百態、趣味獨特的文創產品。
  • 手工皮具匠人-製作菜籃包全程,簡單包型手工製作也是需要幾天的...
    手工皮具匠人-製作菜籃包全程,簡單包型手工製作也是需要幾天的時間的,純手工的魅力
  • 好物分享|日本匠人手工香薰蠟燭
    tim tom手工蠟燭是日本匠人用椰子殼做的手工香薰蠟燭。因為椰子殼每一個大小都不一樣、所以每一個蠟燭都是獨一無二的。小夥伴說看到這個蠟燭就想起海底撈的椰子殼冰激凌、確實是有點像、但實物真的是精緻太多了、特別有日本匠人手工日系的味道。等蠟燭燃盡、準備把它做成收納哦。
  • 秉持匠心,重慶渝中區選出首批「母城匠心」37名匠人
    經過3個多月推薦、評選,今(28)日下午,首批「母城匠心」的35組(37名)匠人正式出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35組匠人裡,有的是傳統行業的老手藝人,也有新興行業的從業者,包括古建築的修復者、餐飲界的大廚、珠寶界的巧匠等。
  • 潘和平: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更有不計其數的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雕工,個個身懷絕技,人人技藝高超。是他們,建造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徽派建築。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築,在時代演變的轟然巨響中逐漸坍塌破損,煢煢獨立。
  • 手工皮具匠人製作鱷魚皮錶帶,這過程看著好過癮啊
    手工皮具匠人製作鱷魚皮錶帶,這過程看著好過癮啊 2020-12-06 00:00
  • 尋覓手工良作,探索華夏匠心人!
    華夏匠人,中國陶瓷藝術家--林榮獻 上福鴻天,作為古樸生活的倡導者,從作品到展示空間都以手工製造的品質為基礎
  • 她「修復」過姜昆薛之謙的嗓子……來聽聽這些母城匠人的故事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母城匠心》紀念冊集結了33組「母城匠心」首批匠人的故事,這是去年開啟的「母城匠心」項目推選出來的首批匠人。這些匠人包括被稱為「嗓音天使」的嗓音修復專家李嘉莉、古建築修復師朱大武,還有作品最高賣出2.4億元的花絲鑲嵌大師李昌義,以及拍照近50年,留下許多老重慶珍貴記憶的行攝者彭世良……▲拍照近50年留下許多老重慶影像的彭世良接受記者採訪姜昆、薛之謙都向她求醫
  • 快訊|巧手剪紙寄初心 固定黨日很有「文藝範兒」
    唐靜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紅紙在手中翻飛,剪刀上上下下穿梭,這是一次頗具「文藝範兒」的固定黨日活動。5月15日,武侯區半邊街社區黨總支組織開展了「巧手剪紙寄初心」固定黨日活動暨「黨風習習·半邊依一」黨建創新項目——剪紙培訓班開班。活動中,老師先為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剪紙作品,對剪紙文化進行科普,依次為大家講解剪紙的工序,如摺紙、剪紙、翻紙、臨摹剪紙等。大家緊跟老師的節奏,專心聽講,遇到不會的問題相互交流、探討。
  • 從咖啡師到皮具匠人!華麗轉身依然貼合著職人的內涵!
    從咖啡師到皮具匠人,今天的主角Tommi在華麗轉身過後,依然以自身經歷貼合著職人的內涵,在心與手的觀念傳達中延續著對質的堅持。 在今後的事業發展中保持「手工製作」與「機械化生產」的權衡,這點與其他手作者並無二異。 除此之外,相較絡繹不絕的訂單,目前自己的生產能力還十分有限。而自己慢慢成型中的工作室,也會延續生產為主的功能,以發展成具有辨識度的獨立生產商為目標不斷努力。 雖然工作重心已經轉移,但Tommi依然是成都精品咖啡圈的活躍人士。
  • 秉承匠人精神 踐行初心使命——記澳旺特奶粉創始人
    今天筆者採訪的是華人夫妻邱華潮和李美琴在澳大利亞打造澳旺特品牌奶粉的奮鬥歷程——本著一定要讓中國人喝上世界上高品質奶粉的初心,邱先生和太太斥巨資調研世界各地奶源,最後目光鎖定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牧場專家們認為南緯47度是世界上公認適合奶牛生長的地帶,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正處於這樣的緯度。
  •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電 題: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作者 晏紫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  走進其中一座4000平方米、名叫「普天同慶」三層九開間五進的古建築裡,門樓出挑,飛簷翹角,門樓上方的九隻鳳凰展翅欲飛。兩個碩大的冬瓜梁上,雕刻著拜壽、迎親大型主題圖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該建築體由百餘位工匠耗時一年建成,純手工雕刻了2000多塊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