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彌陀寺屋頂。
王苗達是彌陀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負責人。
精緻的牛腿雕花。
華麗轉身的直飲馬井巷老宅。
浙江在線8月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金丹丹 攝影 林雲龍)歷經滄桑的古建築群,在老匠人的精心修復下,正在一一甦醒:杭州鬧市小巷中的古蹟公園——138歲的彌陀寺,恢復了舊貌。而在最繁華的延安路旁,五座老宅,有了百年後的文藝轉身。站在屋簷下,抬頭是古樸的白牆黛瓦、雕梁畫棟,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彌陀寺和直飲馬井巷老宅僅僅是個縮影。歷史文化積澱越來越豐富的杭州,文藝範背後,是很多手工匠人的初心。
1. 彌陀寺那些被留住的時光
牛腿、琴枋、雀替修舊如舊
光木雕匠人就有10多人
盛夏,鬱鬱蔥蔥的草木間,歷經8個多月的彌陀寺修繕工程完工,現在,這裡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脈延續的城市文化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
彌陀寺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曾是清末、民初杭州四大寺院之一。它所在的松木場周邊,當時是杭州城西的樞紐。時代變遷,又遭遇戰亂大火,彌陀寺歷經滄桑,在這裡,曾辦過工廠、學校,最終成為了民居。
摩崖石刻、山門、大佛殿、念佛堂、藏經樓、老廳、新廳、法雨庵、石經閣……修舊如舊,是彌陀寺公園修繕的宗旨。
在這裡,時光仿佛停住了腳步。
參與修復彌陀寺的民間匠人,有八九十人,光木匠就有三十多位。60歲的王苗達是彌陀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負責人。他來自紹興,雖然現在工程已經完工,他還會時不時過來轉轉看看,自豪感滿滿。
「我們這個團隊的師傅,都做了很多年古建築修復,是從臨海、東陽等地方請來的。」 王苗達說的這些工匠們,平均年齡60歲,年紀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經驗豐富。
大佛殿的屋脊上,有兩個栩栩如生的龍頭,殿的入口兩側,則是馬頭牆,上面有人物、花草,惟妙惟肖。說起這個,王苗達有些得意。「這裡用的是堆塑,全手工堆出來的,難度很大,省內沒幾個師傅能做的。」堆塑,是古建築修復中的一項技藝,用水泥、石灰、麻筋、沙子等材料,通過貼、雕、塑等方式手工堆出來。不僅考驗技術,還很費工時,一個龍頭要花上十來天,一個馬頭牆,則耗費近半個月。
彌陀寺的建築中,用了很多木雕工藝。在一間小屋裡,放有損壞嚴重的幾個老建築物件。王苗達說,老師傅們就是根據這些「原版」,慢慢琢磨,在木頭上描上原先的花紋,再精心地粗雕、細雕。
牛腿、琴枋、雀替,木雕的精緻讓人讚嘆。在彌陀寺公園裡,大約有30多個牛腿雕花,光負責雕花的木工師傅就有十六七個人。
2. 直飲馬井巷5棟百年民居的新生
修房子用的老木頭老瓦片
每一根每一塊都來之不易
延安路西湖大道交叉口,幾個月前的高圍牆已經消失不見,裡頭的危房,現在變成一棟棟白牆黛瓦的江南民居。這些民居,位於直飲馬井巷。
直飲馬井巷南起西湖大道,北至染坊小區,寬兩米左右,長百米不到。據《杭州市志》記載,清朝時附近有軍隊駐紮,軍馬需飲水,這裡多井,稱「飲馬井巷」。
這裡共有5棟老宅,都建造於1933年前,其中36號建於1890年,已100多歲。這些房子,大多是木結構,長年累月下來,已破敗不堪。
今年3月底,直飲馬井巷危房修繕工程啟動,兩個多月的時間,五棟老民居煥然一新,這背後,是三十多位工匠的匠心。這些工匠來自紹興、東陽等地,都是手上有絕活的老師傅,曾經修復了五柳巷、思鑫坊、中山中路等地的老房子。
老房子這些年下來,隨意搭建的情況很嚴重,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想要復原,談何容易。設計師找到當年蓋房子時的手繪圖紙,並研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航拍圖、地形圖,多次走訪老居民,逐步定下來設計方案。
老民居的建築風格樸素,結構是重中之重,怎麼放線、哪裡開榫、都要老木工師傅憑經驗算出來,年紀最大的師傅,已超過七十歲。
「老房子能保留的,就儘量保留下來。修舊如舊。」46歲的祝偉楊是紹興人,工程的項目經理,他從22歲開始當學徒做木匠,已經入行20多年了。
「老木頭對我們木匠來說,就是寶貝啊!」祝偉楊逐根地檢查老木頭,眼睛發光。
這五棟老房子,保留下來的木頭共有30%左右,不夠的部分,要去找老木頭來補。他和木匠們一趟趟地跑德清的舊木材市場,根據大小尺寸一根根淘回來。
「你看,這根放在梁上的木頭,就有很多老釘疤。還有客堂間,這六根杉木柱子都是老的。」祝偉楊說,老木頭可以聞到歲月的馨香。現在的木頭大多是速生的木材,年輪不夠緊密,而自然生長的木頭,可能十年了還是細瘦的,但是強度、牢度很好。
還有瓦片也是老的好。
祝偉楊有些眉飛色舞起來,這些玲瓏秀氣的小青瓦,也有大半是從紹興、桐廬等地收來的。瓦片還是老底子的鋪法,「壓七露三」——這樣即便掀掉中間一塊,也不會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