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溫州民間的皮鞋製造業有著百年歷史,縫合鞋工藝體現了近現代溫州乃至中國鞋業製作發展的歷史變遷。一雙頂級的手工皮鞋最重要的是手工縫製工藝。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
陳文華父子在店裡探討製鞋。 翁卿侖 攝
守藝:完善溫州縫合鞋技藝
歐泊鱷手工鞋工作室位於市區墨斗小區一樓,創始人陳文華是國家一級鞋類設計師,也是溫州縫合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歐泊鱷的成品。
「我師傅做手工鞋,師公做手工鞋,到我這裡,算第三代。」陳文華15歲學手藝已堅持了40年。期間他做過生意,但都與皮鞋相關。他坦言,自己最熱愛的工作是做皮鞋,靠「手藝」吃飯。
溫州手工製鞋的歷史很長。據陳文華回憶,他學手藝時師傅經常提到:解放初期在溫州市區府前街一帶的皮鞋作坊很多。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解放北路、百裡坊一帶手工鞋店在全國開始小有名氣,再到後來市區水心一帶鞋廠林立。溫州皮鞋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能興起,和本地有一批高超的手工製鞋匠人有很大關係。
這幾年陳文華潛心挖掘、整理老一輩工匠的「老手藝」,收集、補充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的文字資料,不斷完善溫州手工皮鞋的製作工藝流程。
「我碰到過很多老一輩手藝人,他們的『守藝』精神給了我繼續做匠人的動力。」陳文華說,自己堅持做手工鞋受到老一輩手藝人的關注。例如上海的一個製鞋老師傅,特意把制蠟的秘方寫給他;溫州一位83歲鞋工阿婆來店裡,手把手教授他「搓鬃毛」;還有位老師傅剛從醫院出院,就送來了一塊「狗鏈子皮」,講授制皮工藝,這些都讓他受益匪淺。
陳文華想邀請更多老藝人成為工作室的常客和顧問,把這些手藝整理出來,出一本有溫州手工皮鞋製作教程書籍。
傳承:讓手工皮鞋「潮」起來
「對孔,穿線,拉繩,每一雙鞋的對針縫線必須緊密有序。」陳文華的兒子陳昉給一名實習生演示手工縫製。他大學讀得是製鞋專業,又傳承了父親的手藝,現在在溫州鞋革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當老師,周末時間都在工作室裡幫父親打理。
陳昉學手工製鞋已經8年,他還記著第一天學手藝,就把手指頭割傷的情景。「以前不喜歡做鞋,現在是越做越有味道!」他的目標是想把工作室做成像義大利那些知名的家族工作坊。
「這雙皮鞋是一位律師要求定製的,他每年會在我們工作室定製三雙手工鞋。」陳昉告訴記者,這雙鞋的皮面縫合需要高難度的挑縫技術,一般國外高端手工鞋才會採用。
陳舫在製鞋。 翁卿侖 攝
如今,手工鞋的顧客主要有兩撥人,一是結婚訂婚的年輕人,女方為新郎官定做2雙手工皮鞋,漸漸成為一種時尚選擇;另一撥消費群體則是事業有成的中年消費者,他們對著裝要求比較高,崇尚服裝定製、皮鞋定製。
「手藝需要傳承,但是皮鞋的款式不能墨守成規,手工皮鞋也可以很時尚。」陳舫對於手工鞋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我做的手工鞋,是年輕人喜歡的潮鞋!」
心願:建手工皮鞋技藝博物館
手工皮鞋最關鍵的是手工縫製工藝。溫州縫合鞋技藝的特點是用上蠟的12股麻紡繩將牛皮延條開槽、倒角等工藝後,把鞋和真皮延條巧妙有序的縫製。再用6股麻紡繩把牛皮大底與鞋以「對針」縫法緊密有序的縫合,最後,裝跟、打磨、上蠟處理,這是溫州民間手工鞋匠特有的傳統製鞋技藝。
「這本書是國外手工皮鞋的製作指南,完整記錄了整個流程。」據陳文華介紹,一雙手工鞋分上手、下手、配底等工序,百餘道工序,所用工具就有幾十件。
陳文華在展示他製作的獲獎的鞋樣。 翁卿侖 攝
「製鞋的工具也逐漸在消失,像這樣一把披刀,國內很少有人會做。」陳文華拿出了一把自己使用的手披刀,刀柄皮套是他根據使用習慣手工縫製的。「這種刀刃和鋒口角度,是當年溫州製鞋師傅與打刀師傅根據實踐經驗不斷調整後所得,凝結了這個行業手工匠人的心得。」
為了讓披刀、鞋鑽等製鞋工具得以傳承,陳文華從去年開始為溫州尚存的一家「打刀」店跑「申遺」,幫助這個行當生存下來。「手工皮鞋的工藝鏈不能斷啊!」
這幾年,父子倆陸續走訪老一輩匠人,收集民間實物。他們最大的心願是:建成首個溫州手工皮鞋技藝民間博物館,能讓更多人知道溫州皮鞋背後的故事。
來源:溫州新聞客戶端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昭普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