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德乾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20年前,黃明端做大潤發時,公開說,他學的是家樂福。現在大潤發已歸阿里巴巴,大潤發的前輩家樂福,今天《財聯社》爆出消息,也有意將中國資產出售給阿里。
老師和學生,都要被阿里以新零售拓展廣泛傳統實體資產的名義,一一予以收購,這或許,是一種中國式緣分。
曾幾何時,中國人談大賣場,言必稱沃爾瑪、家樂福。從兩家分別佔領著世界零售業兩強地位來說,沃爾瑪、家樂福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享有的地位,是合理應當的。
然而,當走進中國23年後,家樂福也到了要告別中國市場,四處尋求買家接盤的時候。曾經的領導者,為什麼最終「黯然離場」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沃爾瑪、家樂福之外,大潤發作為中國綜合大賣場的業績王者,已與本周一(1月15日),正式與阿里巴巴完成股權交割。沃爾瑪方面,也早在2016年,完成聯盟京東的布局。
假如阿里巴巴最終完成收購家樂福中國,中國大賣場前三甲,全都委身於網際網路。阿里巴巴,也將佔有中國實體綜合大賣場半壁江山。
尋求出售給阿里巴巴,是家樂福中國做出出售決定後,可能最中意的買家。
家樂福尋求變賣,最為理想的方案,自然是希望接收方,能利用現有的家樂福完整的業務體系,包括前端門店和後端供應鏈,得到一個強實力的接收方,實施更好的網際網路業務升級改造。
顯然,目前的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具有家樂福期望的強實力方,除了阿里巴巴,確實可選項不多。
尤其是阿里已經完成對高鑫零售(主要是大潤發)的收購,2個月時間裡(11月20日--1月18日),雙方都在加速推進大潤發賣場業務升級改造,驗證快消品類新零售的可信性模式。
第一批天貓網紅商品,也陸續入駐大潤發華東167家門店。
一定程度上,作為家樂福中國最強競爭對手大潤發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整體決策。得到阿里的收購之後,大潤發呈現出的快速變化,更刺激著法國家樂福方堅定出售中國資產的決心。
也就是說,大潤發在11月20日正式公布接受阿里入股的消息,可能會加速了家樂福方面尋求出售給阿里巴巴的決心。
一旦阿里巴巴最終完成收購家樂福中國,阿里將獲得來自家樂福覆蓋至全國的269家門店資產。加上大潤發全國367家大賣場門店,阿里手握636家大賣場(含少部分小店),阿里在整個實體零售市場,將呈鼎立之勢。也將對國內其他實體零售企業,形成進一步吸附靠攏效應。
而這,也是家樂福樂見的最佳併購交易結果。
當然,雙方在談判過程中,或許還會涉及以下方面。
1.收購估值。相比阿里以224億港元,完成高鑫零售36%股份交易。參照這個估值,約佔高鑫零售一半門店的家樂福,最終整體出售價格,或許不會超過350億港元。
2.團隊安置。家樂福在中國23年以來,其中國區總部高層管理團隊,幾乎還是法國本色不改。當家樂福方面整體或部分退出,這些法方職業經理人,可能未必會繼續留守中國,接受阿里巴巴方面的統籌領導。
3.既定計劃。家樂福在過去9年,雖然持續在經歷同店業績下滑和開店關店倒掛的不利局面,但家樂福中國方面也從未停止探索的速度。家樂福目前實施的新店購物中心化,已經和多家物業方談定合作,假如阿里入股之後,這些合作是否繼續,或許存在變數。
綜合來看,阿里不失為家樂福最好的股權出售對象,而家樂福中國是否是阿里理想的又一個大賣場標的,則考驗著家樂福出售中國資產,聚焦歐美業務的全盤眼界。
家樂福中國想賣,可能是中國零售業多年來的公開秘密。
1995年,家樂福首次來中國大陸開店,宣告在其成立的第36年,進軍中國市場。經過10年高速發展,2006年,家樂福在中國門店數突破100家,與沃爾瑪一起,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大賣場冠軍。
由於綜合類大賣場,擁有在整個實體零售業態的領導者地位,此前的家樂福,一定意義上,是中國實體零售業長期的領導者品牌。學習家樂福模式,挖角家樂福人才,也是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從家樂福身上,多年來所獲得的隱性資源。
早期的家樂福,在中國是開一家火一家。如果某新店是開在中部地區的三線城市,開業當天,洶湧來潮的顧客,會擠爆家樂福的大門。貨架上各種開業低價酬賓的商品,如同洗劫般搶購一空。
家樂福成功的在上海、江蘇、廣東、北京,以及四川、雲南等地,建立起自己的市場優勢。
那時的家樂福和沃爾瑪,真是享受著中國大賣場最黃金的時光。躺著掙錢,形容過去10幾年家樂福在中國的紅火日子,毫不為過。
直到2008年,家樂福第一次經歷在華的一次大考驗。
2008年4月,當北京奧運的聖火,在法國巴黎遭遇不公平待遇後,憤怒的中國人,將怒火對準不作為的法國,中法關係一度墜入冰點。在國內的人,在找不到合適的怒火發洩口時,不知為何,將情緒對準了法國在華代筆企業——家樂福。
「抵制家樂福」,在大事頻來的2008年,也是令不少零售行業人士,至今記憶猶新的事件之一。
更為要命的是,不知是什麼原因,經歷2008年風波的家樂福中國,也從此以後,進入到諸事不順的時代。
2009年,家樂福在華大賣場領導者地位,被來自曾經以其為師的大潤發超過。很快,家樂福在華門店數,也被長達半世紀的最大競爭對手沃爾瑪超過。
3年後,家樂福中國業績和利潤,開始進入到雙下滑的階段。
家樂福為此,不是沒有自救改變過。
2013年,受電商帶給實體零售市場的衝擊,家樂福如同國內其他眾多企業一樣,開始觸網轉型,上馬自己的自建電商「家樂福網上商城」。對同店業績下滑的原因分析和自救,統統歸咎於顧客不過是懶於出門逛街。家樂福對電商的理解,全聚焦在送貨上門了。
自然,「家樂福網上商城」,被無情的忽略了。包括家樂福多年來的老顧客,並不認為,去網上家樂福購物,比家樂福門店,購物體驗和需求滿足更好。
外賣模式在中國興起後,家樂福接入過包括美團、百度外賣等各大外賣平臺。雖然每天為各個門店,能帶來幾百個訂單,然對於年營業額上億的大賣場,依然杯水車薪。
家樂福看到便利店的逆勢增長,社區客群對就近購物的需求。2015年,家樂福在上海推出橙色鮮亮的「Easy家樂福」便利店。用大賣場的低價優勢,社區標超的營業面積,做著便利店的就近生意。
家樂福購物中心化,也是其轉型自救的探索之一。家樂福的選址開店,總會選擇城市中心位置,與購物中心的目標人群本身存在著高度的重疊。擅長做商店街招商生意的家樂福,乾脆從2017年開始,對所有新開門店,均以縮小自營賣場面積,擴大體驗性業態的佔比。一個新開家樂福,65%以上為餐飲、服飾、休閒娛樂項目。
終究,家樂福在全球普遍同店業績下滑的態勢,阻止不了心力交瘁的法國總部。收縮海外業務,聚焦歐洲本土市場,成為此次家樂福出售包括中國、波蘭、阿根廷在內三個海外市場資產的主要動因。
而中國在其中,因其體量規模和中國正在經歷新零售巨大變革,造成其出售的決心和放棄應對複雜中國市場的信息,空前強烈。
家樂福要不要賣,家樂福會不會賣給阿里巴巴。答案,遠比中國任何一家實體大賣場,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