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服源自13世紀初葉的法國,是巴黎大學首創學位制度的衍生物。20世紀初,國外學位服分為兩派,一派以義大利、英國為代表,基本保持中世紀風貌,服色與款式都有信仰時代的印痕。另一派則以美國為代表,在1903年統一樣式後,又在1936年和1960年繼續修訂,逐漸形成簡練明快之風,融入新時代的意趣。如今,世界各地的學位服雖然稍有差異,但款式已經沒有很大的區別了。
在學位服方面,中國也是一步一步與國際接軌。民國初年,國門大開之後,不僅傳教士把學位服帶到中國,那些在國外獲得學位的留學生也把穿著學位服的照片帶回中國,這在當時以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為己任的中國知識界引起強烈反響。新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階段因無學位制而無其服裝;上世紀80年代,全國人大通過並實施學位條例;199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並推出具體翔實的《學位服簡樣》和《學位服著裝規範》。從此,學位服便如星垂四野、花開春樹一般,成為大學校園的一道景觀。
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垂布等部分組成。學位帽的方形造型象徵著書本智慧的崇高位置和傳承責任,也從視覺形象上增益穿著者的書卷氣息。不同的服色界別著不同的學位和身份:博士學位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帽流蘇為深藍色,學士學位帽流蘇為黑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博士學位袍為黑、紅兩色,碩士學位袍為藍、深藍兩色,學士學位袍為全黑色,導師袍為紅、黑兩色,校長袍為全紅色;垂布則以飾邊的粉、灰、黃、綠、白、紅等顏色來界別文、理、工、農、醫、軍事等學科。
當文化自覺的觀念不斷滲透到具體實踐層面時,學位服也聽到了要求民族化的聲音。且不說國外原有歐洲派與美國派的區分,僅從近年來國內的爭論來看,亦有守望者與變革者的交流。其實,如果憶及學位服進入中華本土的情境,便知它如西服系列款式一樣,原是順暢無阻礙的,甚至有諸多款式還進入了中華禮服系列之中。就款式而言,博衣大袖原本是中華服飾的特色,我們在孔孟老莊墨韓的服飾論說中都能找到具體而充分的敘述。就服色而言,博士、碩士、學士服著意強調的黑色、紅色和藍色,都是中華歷史上特別崇尚的服色,如夏代與秦代尚黑,周代尚赤紅,歷代均以青藍作為青天之色而予以尊崇,這些服色至今在民間仍然有著崇高地位,仍然積澱著吉祥福瑞祝禱的意味。此外,中國的學士服在袖口處往往繡有長城圖案,袍的前襟紐扣採用中國傳統的布制黑色「如意」扣,套頭三角兜形垂布採用織有中國民族特色花紋的織錦緞製作。
一襲學位服,博衣大袖,簡潔而莊嚴,神聖而溫馨。從心理學角度講,學位服似乎還有心靈護佑的功能。當學子答辯成功,確知學位授予儀式在即,穿起學位服之時,可能會照照鏡子,會看到周圍穿著同樣衣裝的人們。這時,再回看鏡中的自我,在鏡像與他人之間反覆交替,就形成了一種真實而不容懷疑的感覺,使其內心真實而完整。當學位服群體聚合時,確能將彼此潛隱的破碎感和虛幻感轉化為腳踏實地的真實感和整體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樸素的學位服會帶來內心深處斑斕的色彩,莊嚴的儀式會挑動青春激蕩的心靈。無論是答辯現場、學位授予場所,還是隆重熱烈的畢業典禮,學位服都為這些活動增添了莊嚴的氛圍感、神聖的儀式感。多年潛心學術的奮鬥和探索,在這裡以感性顯現的形式得到肯定和褒揚。倘若置身其中,每個人都會如入人間樂園一般,從內心深處升騰起一股幸福的暖流,在音樂妙曼的節奏和旋律中展開。詩人們一再憧憬的詩意棲居,不就是相看兩不厭的人間樂園嗎?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服飾文化研究專家)
《中國教師報》2017年01月18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