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出臺的《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主要內容。《實施意見》稱,到2020年上海實現人工智慧重點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到2030年,上海人工智慧總體發展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發展高地,為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表示,上海發展人工智慧既有自身優勢,又有發展的迫切性。陳鳴波認為,上海產業基礎較好,包括產業自動化,比如上汽等工廠的自動、智能化技術,這是很多人工智慧企業亟需的應用場景。可以通過政府的引導,形成生態環境,給人工智慧企業帶來很大的應用市場機遇。
與此同時,上海科研基礎和實力強。上海的科研院所眾多,比如上海交大的人工智慧學科排名在全球前列;上海的人才資源豐富,據第三方統計,人工智慧科研從業人員佔全國三分之一左右,張江已形成人才集聚區。
除了以上優勢,對上海來說,發展人工智慧還有其迫切性。「上海現在需要轉型,土地、能耗各方面的空間都不大。人工智慧恰恰是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巨大契機,上海必須要抓住。上海的基礎優勢和迫切性加起來,就是我們全力發展人工智慧的動力。」 陳鳴波說。
在新一代人工智慧中,大數據是非常重要核心的要素。上海是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據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張英介紹,上海目前在重點關注兩個方面的工作,以此推動人工智慧發展。
張英表示,第一是推動重點領域數據的開放,上海已經形成最大的開放數據清單,下一步還將建立公共數據分級分類開放制度。第二是加大政府自身數據共享和開放力度。
張英說:「下一步,將建立跟企業合作的開放性行業大數據訓練庫,形成人工智慧應用多場景驗證環境。從政府角度來講,我們也想在政策上做一些探索,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專項資金扶持,幫助創新創業企業獲得開放數據。比如說,有些數據開放某一個時段,安全性比較高,供研究人員進行使用,形成開放數據『共治、共享、共創』的格局。」
實際上,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智能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要求上海在理論和前沿科技上有所創新突破,也需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產品實質。其中,腦科學和類腦智能領域是當前國際重要科技前沿,上海也早已有了重點布局。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馬興發透露,最近上海正積極地跟國家加強「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計劃」方面的溝通,正在編制相關的方案,希望這塊工作在上海能夠落地。
據馬興發介紹,目前,上海在該領域有了一定基礎,特別是神經基礎研究、智能算法、腦功能、精確診療、智能製造方面有多個有紮實基礎的團隊,集聚了一批領軍人才,擁有多個國家級的研發機構和中心。在動態腦圖譜、大規模記錄神經元運動、新型深度理論學習方面,取得了一批理論和算法的成果。在應用方面,腦疾病診斷、智能機器頭腦、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工廠等領域有了試點和探索。
馬興發表示,下一步將聚焦一些重點工作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打造一批功能性平臺,並結合上海特點,以需求為導向加強這方面的人機互動。
以下為《實施意見》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