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南北朝時期,伴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庶族地主階層開始興起。官員的舉薦制度,容易存在私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極大,已經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了。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需要把任免權從地方收回到中央,這樣就可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面對這樣的情況,以注重門第為標準的九品中正制度已經沒有辦法再實行下去,必須進行改革。需要產生一個嚴密而且選拔相對公平的考察制度,將有才能的官員留以重任,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去工作。經過各統治者的不斷改革試行,最終確定了新的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就順應歷史潮流而出現。
圖 ▏科舉審卷
一、 舊時選官制度已不適合選拔人才,科舉制度應運而生
從秦朝開始的繼承制度,後來的軍功爵制,漢朝時期的徵辟制,再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仔細觀察會發現選舉制度在不斷地進行創新改革,都與統治者鞏固自己的權力息息相關,就是因為她不斷地在進行改變,所以說明了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來選拔官員。在不斷地探索之中,科舉制逐漸成形,後來被廣泛地運用。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科舉制的形成,那一定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息息相關。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評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這樣就不利於統治者穩固政權,統治者希望通過各種選拔制度的改革來改變這一局面。
到了隋文帝任職的第三年,他便開始以考察策論來選拔人才,並且要求各地的官員向朝廷推薦人才。這也是科舉演變的一個階段,科舉制度的產生可以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憑藉才能來獲得重任。地方的官員發布下去,考試以自願報名為原則,解決了當時需要被推薦才能為朝廷效力的情況。
圖 ▏舉子看榜
吸引了一大批前來報名的百姓,讓更多的下層有才能的人參與到這次的選拔之中,考試通過後順利的為朝廷效力。科舉制對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激起了知識之間的碰撞,對士族階級進行打壓。直到隋煬帝時期,統一了選拔官員的標準,把個人品德和才學見識作為測試的標準,從地方到中央進行一批又一批的比拼,此制度逐漸得到普及。
二、 科舉制的發展,不同時期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同,考試科目也不斷變化
在唐朝的時候,統治者對科舉制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把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並確立每年同一時間進行考試,常設科目是集中同一時間進行考試,而制科是由皇帝親自出題目,根據情況而舉行的科目。
常設科目主要考察的內容是對朝廷事物的看法,有什麼好的建議,是否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念,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以及對詩詞歌賦的了解和寫作的能力,考察方式一般都是筆試。
在唐高宗時期,進士科受到了極大的重視,此時朝廷中的許多官員都是來源於科舉考試。來自普通平民家中寒窗苦讀的學子,或者來自貴族家庭並在京師學堂中學習的學生,他們都有著平等的機會,前來朝廷參加考試。
圖 ▏科舉放榜圖
唐高宗對地方考試進一步劃分,在縣級的考試被稱為解試,省級的考試稱為省試,這樣一級一級的往上通過,對應試者確實很大的挑戰。考試內容沒有做很大的修改,但這仍然要求應試者要有超級高的詩詞歌賦能力,完美的表現能力這樣才能讓自己更能在考官心中留下印象。
武則天時期為了選拔出具備知識和學問的人才,增加了進士科舉考試的難度和內容,增加了帖經,使得眾多的非貴族出身的人參與科考。考試內容涉及到了儒學,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能夠鞏固讀書人的思想,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武則天對殿試也尤為重視,為縮短與考生的距離,親自主持殿試。在其快稱帝之時,各地精英前來參加殿試的達數萬之多。
隨著科舉制度的逐步興盛,軍人的地位在慢慢的下降,希望從軍建功立業的人越來越少,鑑於此情況,武則天開創了武舉制度。從此打破了只有文人墨客才能考取進士的限制,為學習武藝的人開闢了升遷之道,也為軍隊輸送了人才,鞏固了其統治地位。
圖 ▏唐朝武舉考試
到了宋代的時候,科舉制繼承了唐朝時的基本形式,但宋代對人才的選拔觀念為重文輕武,導致科舉考試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在考試的科目上進行了減少,但統治者對進士科進行了難度升級,這樣更利於自己的統治。
如果通過進士科的考試,最高可以擔任宰相的職位,所以它的報名範圍變得更加的透明和寬泛。進士分為三個等級,受歡迎程度最高的肯定是第一名,每個人都想要取得最高榮耀。如果殿試也順利通過之後,不需要再經過分部門的管理,直接被授予官職,想要一步登天不再是夢想而成為了現實。
宋代藉助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向朝廷推薦有才之人,經過發展變得更加制度化,下層百姓都可以參加,沒有限制身份地位,導致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增加。加上當時的印刷業十分的發達,百姓也可以得到教育,獲得知識變得更加輕鬆了。
許多平民百姓想要出人頭地,都紛紛立志要參加科舉考試,想要通過考試使自己的階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當時的階級分層不太明顯。科舉考試與社會的聯繫日益緊密起來,讀書人不看出身只看才能,隨著不斷發展,逐漸變成科舉社會。
圖 ▏高中狀元
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沒落,統治者開始限制考試內容,八股文的考試制度使得讀書人及人民的思想逐步禁錮
科舉制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到了元朝的時候。蒙古統治者對科舉考試的了解狹隘,對科舉考試不重視,所以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平平淡淡,很少有人通過科舉考試受到重用。元朝的種族歧視非常的嚴重,很多寒門弟子本想滿懷熱血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卻受到現實的打擊。
明朝時候,統治者十分注重科舉考試,參加科舉考試便成了每個青年人的必走之路,這也為國家培育了許多的人才。雖然統治者注重科舉考試,但是由於統治者對科舉考試有偏見,把考試的內容限制為八股文,導致四書五經成為考生學習的重點,這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學習內容的單一乏味,限制了考生的思維發展,更多的是要求考生死記硬背。
圖 ▏科舉考試考場復原圖
這不適合的考試內容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禁錮了考生的思想,考生不需要具有良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需要熟讀四書五經就可以通過考試。這種種的原因,導致了當時選拔官員效率不高,而且這些官員思想方面並不適合統治者的需求。
科舉制逐漸成為統治者利用儒學來禁錮人民大眾的思想工具,考試的內容長期限定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之內,注重考生的人文水平,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導致了國家缺乏科技人才,阻礙了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明清時期也一步一步走向沒落。
圖 ▏清朝科舉考場
結語
科舉制這一選官制度在歷史上被沿用的時間最長,對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世界開創了新河,也成為了歷史上選拔人才的優秀制度。科舉考試經過那麼多朝代的發展,總結起來還是利大於弊。科舉考試對考生的選拔和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利於官僚體系的發展,科舉考試也成為了統治者鞏固對地方和中央統治的核心制度。
選官制度的不斷改變,打破了以階級為主的情況,而是讓更多有才之人登上歷史的舞臺,進入朝廷並被予以重任。除此之外,科舉制促使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人們都想通過讀書來獲得成就,改變自己的人生,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唐朝時唐詩的繁榮,留下了許多遺留在世的千古名句,成為我國文學領域的無價之寶。
圖 ▏科舉放榜
科舉制需要進行不斷地變革和發展,這樣才能適應不同朝代的發展,適用於不同朝代選拔官員做出了貢獻。科舉制前期也讓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激發出知識之間的碰撞。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科舉制也一樣,我們不可以否認科舉制為歷朝歷代發展做出的貢獻。我們應該以辯證的思想看待科舉制在歷史上的影響。科舉制就像一個蓄水池,中國人把能量注入進去,然後再流出來,從而促使了社會的流動發展。
參考文獻:《通典》 《新唐書》 《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