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時代發展的助推劑,且看古代人才選拔之「科舉制度」

2021-01-08 網易

  引言

  在南北朝時期,伴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庶族地主階層開始興起。官員的舉薦制度,容易存在私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極大,已經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了。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需要把任免權從地方收回到中央,這樣就可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面對這樣的情況,以注重門第為標準的九品中正制度已經沒有辦法再實行下去,必須進行改革。需要產生一個嚴密而且選拔相對公平的考察制度,將有才能的官員留以重任,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去工作。經過各統治者的不斷改革試行,最終確定了新的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就順應歷史潮流而出現。

  

  圖 ▏科舉審卷

  一、 舊時選官制度已不適合選拔人才,科舉制度應運而生

  從秦朝開始的繼承制度,後來的軍功爵制,漢朝時期的徵辟制,再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仔細觀察會發現選舉制度在不斷地進行創新改革,都與統治者鞏固自己的權力息息相關,就是因為她不斷地在進行改變,所以說明了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來選拔官員。在不斷地探索之中,科舉制逐漸成形,後來被廣泛地運用。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科舉制的形成,那一定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息息相關。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評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這樣就不利於統治者穩固政權,統治者希望通過各種選拔制度的改革來改變這一局面。

  到了隋文帝任職的第三年,他便開始以考察策論來選拔人才,並且要求各地的官員向朝廷推薦人才。這也是科舉演變的一個階段,科舉制度的產生可以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憑藉才能來獲得重任。地方的官員發布下去,考試以自願報名為原則,解決了當時需要被推薦才能為朝廷效力的情況。

  

  圖 ▏舉子看榜

  吸引了一大批前來報名的百姓,讓更多的下層有才能的人參與到這次的選拔之中,考試通過後順利的為朝廷效力。科舉制對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激起了知識之間的碰撞,對士族階級進行打壓。直到隋煬帝時期,統一了選拔官員的標準,把個人品德和才學見識作為測試的標準,從地方到中央進行一批又一批的比拼,此制度逐漸得到普及。

  二、 科舉制的發展,不同時期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同,考試科目也不斷變化

  在唐朝的時候,統治者對科舉制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把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並確立每年同一時間進行考試,常設科目是集中同一時間進行考試,而制科是由皇帝親自出題目,根據情況而舉行的科目。

  常設科目主要考察的內容是對朝廷事物的看法,有什麼好的建議,是否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念,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以及對詩詞歌賦的了解和寫作的能力,考察方式一般都是筆試。

  在唐高宗時期,進士科受到了極大的重視,此時朝廷中的許多官員都是來源於科舉考試。來自普通平民家中寒窗苦讀的學子,或者來自貴族家庭並在京師學堂中學習的學生,他們都有著平等的機會,前來朝廷參加考試。

  

  圖 ▏科舉放榜圖

  唐高宗對地方考試進一步劃分,在縣級的考試被稱為解試,省級的考試稱為省試,這樣一級一級的往上通過,對應試者確實很大的挑戰。考試內容沒有做很大的修改,但這仍然要求應試者要有超級高的詩詞歌賦能力,完美的表現能力這樣才能讓自己更能在考官心中留下印象。

  武則天時期為了選拔出具備知識和學問的人才,增加了進士科舉考試的難度和內容,增加了帖經,使得眾多的非貴族出身的人參與科考。考試內容涉及到了儒學,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能夠鞏固讀書人的思想,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武則天對殿試也尤為重視,為縮短與考生的距離,親自主持殿試。在其快稱帝之時,各地精英前來參加殿試的達數萬之多。

  隨著科舉制度的逐步興盛,軍人的地位在慢慢的下降,希望從軍建功立業的人越來越少,鑑於此情況,武則天開創了武舉制度。從此打破了只有文人墨客才能考取進士的限制,為學習武藝的人開闢了升遷之道,也為軍隊輸送了人才,鞏固了其統治地位。

  

  圖 ▏唐朝武舉考試

  到了宋代的時候,科舉制繼承了唐朝時的基本形式,但宋代對人才的選拔觀念為重文輕武,導致科舉考試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在考試的科目上進行了減少,但統治者對進士科進行了難度升級,這樣更利於自己的統治。

  如果通過進士科的考試,最高可以擔任宰相的職位,所以它的報名範圍變得更加的透明和寬泛。進士分為三個等級,受歡迎程度最高的肯定是第一名,每個人都想要取得最高榮耀。如果殿試也順利通過之後,不需要再經過分部門的管理,直接被授予官職,想要一步登天不再是夢想而成為了現實。

  宋代藉助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向朝廷推薦有才之人,經過發展變得更加制度化,下層百姓都可以參加,沒有限制身份地位,導致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增加。加上當時的印刷業十分的發達,百姓也可以得到教育,獲得知識變得更加輕鬆了。

  許多平民百姓想要出人頭地,都紛紛立志要參加科舉考試,想要通過考試使自己的階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當時的階級分層不太明顯。科舉考試與社會的聯繫日益緊密起來,讀書人不看出身只看才能,隨著不斷發展,逐漸變成科舉社會。

  

  圖 ▏高中狀元

  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沒落,統治者開始限制考試內容,八股文的考試制度使得讀書人及人民的思想逐步禁錮

  科舉制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到了元朝的時候。蒙古統治者對科舉考試的了解狹隘,對科舉考試不重視,所以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平平淡淡,很少有人通過科舉考試受到重用。元朝的種族歧視非常的嚴重,很多寒門弟子本想滿懷熱血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卻受到現實的打擊。

  明朝時候,統治者十分注重科舉考試,參加科舉考試便成了每個青年人的必走之路,這也為國家培育了許多的人才。雖然統治者注重科舉考試,但是由於統治者對科舉考試有偏見,把考試的內容限制為八股文,導致四書五經成為考生學習的重點,這具有十分大的局限性,學習內容的單一乏味,限制了考生的思維發展,更多的是要求考生死記硬背。

  

  圖 ▏科舉考試考場復原圖

  這不適合的考試內容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禁錮了考生的思想,考生不需要具有良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需要熟讀四書五經就可以通過考試。這種種的原因,導致了當時選拔官員效率不高,而且這些官員思想方面並不適合統治者的需求。

  科舉制逐漸成為統治者利用儒學來禁錮人民大眾的思想工具,考試的內容長期限定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之內,注重考生的人文水平,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導致了國家缺乏科技人才,阻礙了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明清時期也一步一步走向沒落。

  

  圖 ▏清朝科舉考場

  結語

  科舉制這一選官制度在歷史上被沿用的時間最長,對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世界開創了新河,也成為了歷史上選拔人才的優秀制度。科舉考試經過那麼多朝代的發展,總結起來還是利大於弊。科舉考試對考生的選拔和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利於官僚體系的發展,科舉考試也成為了統治者鞏固對地方和中央統治的核心制度。

  選官制度的不斷改變,打破了以階級為主的情況,而是讓更多有才之人登上歷史的舞臺,進入朝廷並被予以重任。除此之外,科舉制促使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人們都想通過讀書來獲得成就,改變自己的人生,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唐朝時唐詩的繁榮,留下了許多遺留在世的千古名句,成為我國文學領域的無價之寶。

  

  圖 ▏科舉放榜

  科舉制需要進行不斷地變革和發展,這樣才能適應不同朝代的發展,適用於不同朝代選拔官員做出了貢獻。科舉制前期也讓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激發出知識之間的碰撞。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科舉制也一樣,我們不可以否認科舉制為歷朝歷代發展做出的貢獻。我們應該以辯證的思想看待科舉制在歷史上的影響。科舉制就像一個蓄水池,中國人把能量注入進去,然後再流出來,從而促使了社會的流動發展。

  參考文獻:《通典》 《新唐書》 《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代公平的人才選拔,選官制度已不能支撐,科舉制度應運而生
    而在古代,也有像高考一樣的考試,可以讓寒門弟子通過才學成就自我,那就是延續了一千四百年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在古代社會第一次摒棄了貴族勢力的壟斷,公平的選拔人才。而科舉制度的提出,也為中國古代那些輝煌的朝代提供了許多優秀人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吧。
  • 人才選拔小史1:日本人眼中科舉制度的前世今生 | 有料的文史
    提到我們的人才選拔,大家很容易想到高考,這是目前最公平也最為人認可的方式,它是覆蓋全國的考試選拔制度,萬千莘莘學子為之奮鬥不止。其實,人才從來不止是「21世紀最貴的東西」,而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不過,僅僅存在了幾十年的高考制度相對於漫長的中國歷史而言,實在還是太新鮮的事物了。在我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且最為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當屬「科舉制」。
  • 科舉廢除後的清末人才選拔機制
    現代的高考,古代的科舉,都是寒門學子逆襲的進階之路。從科舉廢除到高考設立,經歷了約50年的歷史。清末廢科舉、辦新學,是一大拐點,不僅終結了存在1300年的科舉制,更是近代教育的發端。從1905年科舉制徹底廢除到1912年宣統帝溥儀退位宣告清朝滅亡,科舉制廢除後的七年裡,清朝的人才選拔機制,是一鍋「舊制既去、新制未成」的夾生飯,還是一劑「教育救國、實業興邦」的續命藥呢?
  • 科舉制度的創建,只是為了選拔人才嗎?完善機制,並加強中央集權
    科舉制度在我國存在留了1300年左右,從隋朝開始建立,完備走向巔峰時期則是在唐宋時期,直到清末才走向衰敗,並且走向了廢除的道路。科舉制在當時是屬於先進的政治制度,採取了公平競爭的方式,對各種人才擇優而用,同時也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前言「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狀元一直都是我們讀書時終其一生的夢想,而在古代考取狀元的艱難程度卻是我們現代難以想像的。「科舉」,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時期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 高考結束,來看看古代怎樣選拔人才
    這足以見得高考作為全國統一的考試制度、人才選拔制度在國內是深得人心的。那麼人才選拔制度為何如此重要?中國幾千年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又是如何演變完善到今天的呢?期間經歷了什麼故事?今天博物山西就帶大家走進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變遷史。
  • 科舉制持續了1300年,在人才選拔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中科舉可是最熟的,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考試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是有叫科舉。具有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和主要以成績定取得三個顯著特點。科舉由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的歷史。
  • 科舉制度:西方人崇拜的中國發明,影響了歐洲文官選拔制度的確立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獨有的人才遴選制度,它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根基,對於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比如中國人對於歷史、考試的重視,就是科舉制度影響民族性格最明顯的代表。
  • 科舉與高考同為選拔人才考試,高考生放在古代能算秀才嗎?
    高考,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也是人生走向的一個岔路口,通過考試,將決定萬千學子今後的人生走向,有人因此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有人將從此走向社會。選拔人才考試,今天叫高考,而將歷史退回一百多年,那時候叫科舉。同樣是選拔人才的考試,這兩個不同稱謂的考試方式有什麼不同?
  • 古代官員選拔-科舉制度了解古人通過科舉當選官員的複雜艱難之路
    科舉是一種文官的選拔制度。因以分科考試選舉官員,故名「科舉」。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發明,對中國社會和文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打破了中國自古在選拔官員時對出身的束縛,使得如魏晉時「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這樣的由門閥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在中國幾乎消失。同時科舉也催生了一個影響中國千餘年的階級——「士大夫」。
  • 古代科舉制度與當代「高考」「國考」間的異同
    封建專制下的科舉取士制度較「察舉制」「徵辟制」,其最大的進步意義在於:它打破了過去封建官僚統治集團長期壟斷國家機器、官民階級固化的格局。使黎民百姓有機會走上政治舞臺參與社會管理,同時國家也擴大了人才選拔的範圍,尤其是身處社會最底層的懂民、愛民、憂民的勞苦大眾階層。
  • 童子舉——中科大的少年班,古代選拔「神童」的制度
    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考取一所理想大學,一定程度上現在的高考制度和過去的科舉制度一樣,過去科舉是為國家政府機關選拔人才的大考。而現在高考褪下了過去仕途高升的政治背景,實現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化。當然高考的含金量依舊很高,通過高考登上人生新臺階同樣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但除此之外,一些天才少年班偶爾會出現在新聞資訊中,選拔頂級人才從小培養,這就是高校少年班的意義所在。
  • 一張圖看明白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為分科舉人之意。我國真正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楊堅,繼行於隋煬帝楊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從史書上看,楊廣推廣科舉選仕制度,並非是政治作秀。當年確實是出於選拔優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並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
  • 從《範進中舉》切入,深入探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
    ,正式開啟了我國古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 科舉制度雖說給了底層人民開放了晉升的途徑,但是由於選拔時間長(一般三年一科),選拔人才數量少,每次最多二三十人,最少幾個人,所以競爭依舊非常激烈,這才有了十年寒窗的說法。 也正因為最終選拔的人才極少,所以科舉制度的層級非常嚴格,等級分為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今天高考,那歷史上的人才選拔機制都有哪些呢?
    今天是2020年7月7日,作為人才選拔、改變階級層次的高考在今天拉開帷幕,無數莘莘學子在今天走入考場進行人生中最為激烈的一場競爭。高考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這種制度相對公平公正,為我國選拔出一大批新生代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1.科舉制度概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明清科舉考試流程表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別重視選拔人才,設立御史府,每年都取進士補充國家的人才庫。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視察御史府,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
  • 隋朝文化——隋朝的科舉制度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隋朝時,587年隋高祖文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才堪將略,則拔之以銜侮,膂力驍壯,則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藝可取,亦宜採錄,眾善必舉,與時無棄。……文武有職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於此,不必求備。聯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  該詔書已明確提出十科舉人的項目和標準 ,且較為明確、具體。
  • 科舉制度略考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具有自由報考、分科考試、取士權歸中央和以成績定取捨等特點。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由隋文帝創立。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5)開設進士科起算,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延續整整1300年。科舉制度雖然創立於隋朝,但其淵源卻可追溯至先秦。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別重視選拔人才,設立御史府,每年都取進士補充國家的人才庫。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視察御史府,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實,關於人才選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篩選的方法。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