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賈誼《過秦論》
秦,中華大地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從那裡開始了綿綿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同時也產生了一種制度—科舉制。從《過秦論》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任王朝為了防止百姓叛亂,採取的是愚民政策,可見封建王朝伊始,底層民眾根本沒有機會躋身上流社會。
賈誼畫像
幾種代表性選拔制度
世官制
顧名思義,在「世官制」這個制度下,官職可以世襲,也就是說父親的官職可以由兒子接替,而這種制度的實行的時期是先秦時期。在當時,世官制在秦的人才選用方面佔據重要地位,而其形成的歷史背景也是由于氏族的血緣關係。
「此外,在周天子下面還有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三公』或『三保』。自天子和諸侯以下各官職都是世襲的」—節選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
看似簡單粗暴的制度下,卻又有其在當時背景下的合理性,秦時,知識是一種奢侈品,並未向大眾普及,底層百姓幾乎是未開化狀態,學習的成本很高,而大氏族從小耳濡目染,各方面的能力和資源也是底層百姓所不能比擬的,從這裡來講是有一定的優勢所在。
利弊同行,有優點就有缺點,這種制度的確定顯而易見,而且非常致命,那就是資源基本聚集在極少數人手裡,而且貧富分化加劇,不可調和的矛盾就直接導致了這種制度的瓦解,到戰國中後期這種制度就基本消亡殆盡。
飲宴圖
察舉制
「所謂察舉制,即按郡國及人口比例察舉孝廉。推舉明經明法、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節選自《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初探》
察舉制度始於漢朝,由漢高祖劉邦頒布第一份求賢詔,在漢武帝時期正式確立,察舉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由各地官員進行審查,優秀的人才可以推薦給中央,中央審查通過就會進行任命。
我們所熟知的孝廉就是始於這一制度,這一制度考核了人才的各個方面,品德,才學、才能等等都納入了考核標準,不過這種制度也有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沒有將選撥人才和選拔官員區分開,導致選舉目標不明確。
這種制度下,給了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脫離底層的機會,但也有很多弊端,察舉制下將品德的考核放在第一位上,但是有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所以導致品德評判變成了作秀,而且地方的權利過大,標準不明確,所以後期就直接導致了察舉制度被大氏族所控制,漸漸遠離了底層人民。
諷刺察舉制歌謠
科舉制
中國古代經歷的制度比較多,比如還有九品中正制,前面我們摘取其中一部分比較有代表性的來分析,在經歷了王朝的變更之後,各種制度也被歷史的車輪甩在了身後,科舉制度應運而生,科舉制度允許舉子自己報名參加考試,不是必須經過當地的長官推薦,這也是科舉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根本區別,正是這種區別,讓底層的人民有了一條晉升之路,正所謂「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到目前,史學界關於科舉制度的起源還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有說法認為開始於唐朝,有說法認為開始於隋朝,但其結束時間是確定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是歷史上的最後一場科舉考試,至此綿延一千三百餘年的科舉制度正式落下帷幕。
科舉制模擬圖
科舉制的發展與完善
隨著氏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九品中正制因為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被廢除,後開始出現科舉制度雛形,科舉與其他制度的重要區別有三點:
第一:世子應舉,即允許自己報名,而不是只能由官員推薦
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即考生的去留由成績作為決定性結果
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即又了目的和固定時間
以上三點的確立,正式開啟了我國古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
科舉制度雖說給了底層人民開放了晉升的途徑,但是由於選拔時間長(一般三年一科),選拔人才數量少,每次最多二三十人,最少幾個人,所以競爭依舊非常激烈,這才有了十年寒窗的說法。
也正因為最終選拔的人才極少,所以科舉制度的層級非常嚴格,等級分為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基本來說,低級別的考試,要考到第一名才有資格進入下一級別的考試,換算一下,如果你不能在鄉鎮考取第一名的話,是不能參加市裡的考試的,而三年一科的時間也間隔非常之大,這也直接導致了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們壓力非常之大。
科舉等級表
王朝的更迭,科舉停辦過,但是從未停止過,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發展到達頂峰,明以前,學院只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之一,可是到了明朝,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就必須要進入學院學習。
「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明史》
也因為發展的過於昌盛,所以很多規定就變的非常細緻和腐朽,比如科舉制度內是以八股文為重,要義八股文章的優劣,評判名次的高低,所以很多讀書人的畢生精力都放在了八股文章的學習上,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酸書生這個詞。
範進中舉
「範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吳敬梓《儒林外史》
正是在科舉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時候,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寫了《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範進正式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其背景正式科舉制度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腐朽到極致的時期,50多歲的範進還在參加者考試,知道自己得中之後直接暈了過去,差點發瘋,吳敬梓深刻的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敗,也形象的描繪了腐敗制度下對士人的摧殘。
範進中舉後身邊的鄰裡一改往日的尖酸嘴臉,有送田地的,有送房產的,甚至還有自己自願投身為奴的,而範進這個人物也絲毫沒有拒絕,一一接受,搬了新家,連日請客、喝酒、看戲,到此文章結束,我們可想而知,後續的範進將腐朽成什麼樣子,進而可以發現在此制度下選拔出來的人才有能夠好到哪裡?
範進中舉
談科舉制度利弊
利
制度的誕生是為了王朝服務的,而選拔人才的制度更是帝王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而設計的,必然是當時歷史背景下,最有利於王朝的發展,我們從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度的產生和沒落可以看出,不同制度直接映射了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王朝意願。
科舉制度的最大優點是公平公正,打開了底層階級晉升到上層階級的大門,很大程度餓緩和了當時各個階層之間存在的矛盾,讀書人有了出路,直接防止了受壓迫人民的起義,最大程度的保證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也是由於科舉制度給了讀書人出路,而底層人民想要晉升就只能讀書,所以促進了時下社會的讀書風氣,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引以為傲的唐詩宋詞元曲,同時也使得底層人民的知識更為豐富。
弊
制度的腐朽必然是因為它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已經滿足不了當時王朝的最根本利益,科舉制度也是一樣,經歷了明清兩朝的大發展之後,科舉制度由頂峰衰敗,光芒不再。
「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極端腐朽的科舉制度已經腐蝕了知識分子的靈魂,讀書人不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大的願景,而是為了做官,而通過讀書做成官的人,大都成了帝王最忠實的奴僕。
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考核重點,文章的每一點內容、格式都有嚴格的要求,而八股的來源又只有四書五經,士人如果想做官,就要竭盡全力學習四書五經,這雖然是經典,可是做官這個功利的目的也讓經典變了味道,選拔人才的制度卻達到了比秦始皇焚書坑儒更好的愚民效果。
「科舉之弊,詩、賦祗尚浮華,而全無實用。」---《清史稿》志八十三
明狀元殿試考試
結語 範進中舉雖然只是一部小說裡面的虛擬人物,而小說又會有作者的虛構渲染,以點見面,我們從範進這個虛擬人物的經歷足以看出當下制度的腐朽,從未中舉前的人人嫌棄,到中舉後的人人巴結;從未中舉前的窮酸迂腐,到中舉後的奢侈糜爛;從未中舉前的小屁民,到中舉後的官老爺。 整個一篇文章看似虛擬,其實直指當時的社會現實,一個由選拔人才為開端的制度,經過上千年的演變,竟然變成為腐朽的根源,真的讓人唏噓,而這一切的根源是因為帝制,統治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才導致了這一系列的悲劇。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