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臺(湖南衛視),幾乎可以說是承包了不少80、90後的童年。
巔峰時期,從電視劇到綜藝,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鎖定它。
可現在的湖南臺,雖然收視上還是大部分都能穩居前列,但是口碑卻並不是太好。
好不容易的爆款《姐姐》,後期口碑也下滑嚴重,再加上之前播出的一些「流量大作」,導致懸浮,狗血,博眼球這些詞成了近些年湖南臺的「標籤」。
事實上,跟著湖南臺一路走來的觀眾朋友會知道,它一直都有做精品的實力。
2007年,湖南臺自製抗日劇《血色湘西》播出,豆瓣評分8.6,儘管十幾年過去,還有網友不斷重溫這部經典。
同年,國劇榜上排名第一的劇也出現了,它就是由張黎導演執導,劉和平擔任編劇的歷史大劇《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9.7,至今都是國劇裡無可撼動的NO1。
而這部「封神」國劇,也是湖南臺自製的。
如今,這個會做好作品的湖南臺終於「醒」了,決定發狠了。
於是就有了下面要說的這部,歷時5年製作,還從央視借來團隊操刀的大「片」——
《中國》
12月7日晚,由湖南衛視出品的紀錄片《中國》出。
首集播出後,紀錄片《中國》在酷雲實時收視第一(還是連續兩天)、歡網全國網實時收視第一、歡網55城實時收視第一、OTT實時收視第一、csm全國網實時收視第一,同時微-博上的相關討論也直接安排。
這個成績,可謂是貨真價實的開門紅。
不僅如此,播出之後,關於《中國》的口碑開始發酵,三期下來,好評如潮,從畫面誇到文案,從演員誇到配樂,從片頭誇到片尾。
有簡單直白的說:
「不愧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看得湖南臺,很棒!」
有高調表白的說:
「娛樂至死玩不過湖南臺,嚴肅文學也玩不過湖南臺。」
但總歸一句話,經由《中國》的播出,可以肯定的是,湖南衛視總算是「翻身」了。
那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竟能幫助湖南衛視「重回巔峰」?
這個咱們還得從頭說起。
紀錄片《中國》的項目在2015年就已經啟動了,由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製片人提出。
當時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剛在央視10套首播,收穫了超高評價,緊接著就決定繼續在央視一套重播。
關於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地位,不了解紀錄片的小夥伴可能不熟悉,直接說成績,豆瓣9.7,B-站9.9,畫面文案表演配樂都是0瑕疵,至今都是國內紀錄片領域的領頭「人」。
《河西走廊》的成功,讓該片的執行製片人李東珅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要拍攝一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
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數千年的歲月從未斷流,橫亙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更是記錄了太多星河璀璨,僅用一部紀錄片來講述的話,該如何選擇和取捨?
但這個問題看著難,這個想法看著「瘋」,最終卻還是落地了。
《中國》的製作團隊幾乎是從央視紀錄片團隊照搬過來的,《河西走廊》製片人李東珅、總撰稿鄧建永,《大國崛起》執行總導演、總撰稿周豔。
而最終的成品不僅沒辜負它的名字,也讓每一個看過的觀眾感嘆:質感爆炸!
那這質感究竟怎麼爆炸,我們不妨接著看下去。
01 寫意風格下的兩個「第一次」,網友看得想換電視。
畫面好看,相信是包括老孟在內的觀眾看這部片子的第一個印象。多說無益,先上幾張圖就能瞬間體會什麼好「好看」。
首先《中國》的第一個「第一次」是在視聽技術方面。
影像上《中國》採用8K高清晰度的拍攝,畫面的每一幀都美到不真實,山水叢林,真實幻境,所有的畫面都在美感上做到了最佳。
和美感一起被放大的,還有人物的情緒,無論是悲傷還是歡喜,都在影片的細節裡被放到了最大。
孔子在和老子會談時的莊嚴敬重,在魯國「周禮」崩壞時的悲痛;
莊子給朋友講「故事」時的聲情並茂,出世後編草鞋時的恣意灑脫;
孟子向國君闡述「民貴君輕」時的激昂,以及被國君拒絕後的失落;
這些情緒全都由畫面傳遞出來,感染力加倍,這也是為什麼評論區和彈幕一大堆網友表示,看紀錄片竟然能夠看到哭。
同時影片還是採用全片五十格的方式進行拍攝,所有鏡頭放慢一倍的速度,既讓眼前的這個畫面多一分寫意的美感,也更容易將我們拉進畫面裡。
就像莊子臨湖看水的畫面,在慢放鏡頭下,水波一點點蕩開,我們的思緒也隨著莊子一點點發散,關於「逍遙」的真諦,似乎也多領悟了幾分。
還有孔子帶領弟子在河邊唱弦歌,一群人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下緩慢起舞,竟然讓人看得有一瞬間想要魂穿這些古人。
在硬體條件都頂到「豪華」的基礎上,紀錄片的攝影指導還請來了國內頂級攝影師羅攀,他的代表作有《芳華》《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我的法蘭西歲月》,是個在構圖上非常講究的攝影師。
在音樂上,也是硬體+軟體的雙保險,不僅運用全境聲前沿技術,還邀請了王家衛導演御用電影配樂大師梅林茂。
全片除了五個基本音樂主題外,每一集的人物和故事單獨還做了自己的音樂主題,其實光是影片片頭部分的音樂,就已經能夠說明一切了。
這些極盡豪華的配置加起來,應該很容易理解網友說的那句:
這部紀錄片畫面震撼,值得換個電視!
第二個「第一次」是《中國》的旁白,影片邀請到原全國青聯常委、北京演藝集團首席演出官、著名主持人周濤擔當配音,這也是歷史紀錄片第一次啟用女聲配音。
這部作品對於觀眾來說是新鮮的,對於周濤來說卻並不是。《中國》不是她配的第一部紀錄片,但卻是她願意拿出來說的第一部。
片中,周濤冷靜理性、中正平和的旁白貫穿始終,我們猶如一個歷史旁觀者,在上帝視角看著先賢演繹他們自己的故事。
但女聲獨有的溫柔也在片中有所體現,片中,年邁的孔子孑然一身,在生命進入倒計時之際,他對前來探訪自己的學生子路說:「你怎麼來的這樣遲啊?」
就這短短的一句,周濤配了12遍,她反覆去思考:孔子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在生命的尾聲如何表達?
配到最後一遍時,周濤熱淚盈眶,而在熒幕前看的我們,也同樣沒逃過。
02 用拍電影的方式拍紀錄片,卻讓意象表現多於劇情。
畫面是好看了,再回到前面講的那個《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怎麼拍?
紀錄片《中國》的模式很特殊,全片下來,沒有人物採訪,沒有紀實段落,只用解說與音畫,比起科教式紀錄片,它更像是用拍電影的方式展現故事。
而且影片沒有局限於一段歷史,而是以思想和制度的發展為主線,採用人像展覽式結構,選取歷朝歷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圍繞他們的故事展開敘述。
按照製作團隊的設想,紀錄片將會分成三季36集,第一季從春秋到盛唐,第二季從唐到新中國,第三季則追溯上古三代。
而且整個團隊還達成了一個共識:
不講宮鬥、權謀,不渲染戰爭、權變,把社會、生活、經濟都作為背景,主要就是去探尋歷史中沉澱下來的思想價值和制度價值。
在這樣的宗旨下,團隊放棄搭建宮殿樓宇,放棄設計劇情,增加對白,而是用大量全景畫面,重點去表現無論古今人們都共通的狀態:
吃飯,喝水,飲酒;讀書,寫字,思考;聚會,爭論,出行;悲傷,喜悅,興奮;徘徊,震驚,憤怒……
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春秋時期的一集,講述了聖賢孔子的兩個故事:
一個是孔子拜會老子的故事,一個是陳蔡之厄。
影片並沒有按照刻板的線性結構展開,而是直接抓取了故事裡最為關鍵,最能表現思想文化的部分。
比如第一個故事孔子拜會老子,這對於孔子來說,是生命中舉足輕重的大事,可片中沒有花筆墨在孔子怎麼見老子,見老子都聊了什麼上。
反而就用了2個畫面來展示孔子前後的心境變化。
一個是孔子在魯昭公的幫助下,終於來到了老子所在的地方,在這裡他看到老子擔任守藏史,掌管大量書籍典章,孔子受到了震動。
一個是孔子和老子在郊外會面,兩人對於各自的理論都抒發了看法,儘管兩人的看法相去甚遠,卻並不影響兩人相談甚歡。
臨別之時,老子對孔子說:「仁人者送人以言。」
兩個畫面,一場「世紀會面」就這樣擺在我們面前,兩位聖賢之間的交談不需要真實的語言,一句「他來了,問了,他聽到了,也表達了。」就表達了所有,而我們就能夠感受到思想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到這裡我們會發現,這雖然是想拍電影一樣在拍紀錄片,卻用意象代替劇情,通過意象來傳遞片子想要表達的文化和思想。
意象,是這部紀錄片用到最多的一個手法,也是非常巧妙的一個手法。
孔子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講究「有教無類」,是因為看到了缺乏禮教的社會現狀,片中用了小孩偷魚的故事來表現禮教崩壞,直觀且客觀,還把複雜性也表現出來了。
同樣的,孔子因為仁政的理念不被敵國所忍,不得已只能辭官週遊,片中也沒有直接表現,而是通過一匹不受管教的馬來表示「反抗」。
第一集末尾的孔子自舞也是如此。
比起平鋪直敘直白的講解,這樣「彎彎繞繞」的意向表達顯然更有意義,至少它讓觀眾在看的過程中多了一層思考。
而這,也是它區別於其他紀錄片「高級」的地方。
03 耳熟能詳不代表淺顯,這其實是個拍給成年人看的紀錄片。
如果更新的3集都追下來的朋友會發現,紀錄片《中國》裡講到的故事都不是所謂的「歷史秘辛」,反而更多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故事。
第一集關於孔子的拜會老子,陳蔡之厄,楚狂接輿,第二集裡的莊子的莊周夢蝶,濠梁之辯,鴟得腐鼠,孟子的民貴君輕等等......
故事看起來都是耳熟能詳,甚至在講故事的同時,不少彈幕還自發的在彈幕裡「背誦默寫全文」,但它想表達的文化內涵,並不淺顯,甚至必須得要是成年人才能看得懂。
拜會老子勾勒出中華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圖景,這一時刻,是中國浩瀚歷史裡的兩顆星星碰面,也是道家與儒家兩大思想體系最初的交流與融合。
還有孔子在什麼情況下喊出「是可忍,孰不可忍?」又是為什麼會想要「周遊列國」?
再比如陳蔡之厄,和緊接著偶遇接輿,聽到他唱的鳳歌,既展現了中國精神早期最嚴峻的時刻,讓我們看到即使先賢,也有困惑的時候,也在表達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執著,而這份執著本身,就遠遠超出了成敗本身的意義。
第二集裡莊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的「民貴君輕」,墨家的「兼愛非攻」更是得到了最為完整的展現,除了機械的會背誦,讀懂它才是
在《中國》裡,它是通過歷史講故事,但是歷史是故事,又不僅僅是故事,更多的是通過這個故事有所表達。
所以要怎麼看待紀錄片《中國》?
既可以用紀錄片的宣傳語——
「那些偉大的人,那些偉大的思想,那些延綿千年的記憶,那些自始而終的堅定,他們,共同組成了《中國》。」
也可以借用主創團隊的一句話——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試圖用一部紀錄片,去認識自己,更理解中國;去了解歷史,更熱愛中國。」
總之,它就是為了解答:中國為什麼是今天的中國,歷史會告訴我們。
當然,紀錄片《中國》儘管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但它還沒做到完美,受限於時長,很多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沒能一一展開細說。
或許能夠解決這個辦法的,就是把《中國》繼續拍下去,而不是只有三季而已。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