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低處,而有著向上的莊嚴本性;在安靜的修辭圖景中,緩緩地滲透,探尋生命的疑慮、悲憫和堅持。近期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詩集《低處的迴響》,是唐新果2008年重拾詩歌后十年作品的精選之作,有近200首短詩。該處女作詩集分為「彼岸」「指認」「遇見」「歸途」四部分,充分體現了純粹寫作的努力和對平凡生活的思考力。
詩人運用精熟的詩歌語言,通過對外物世界和自我內心的深刻發掘,把現實經歷和精神細節相融合,實現詩意和哲理的傳達,構建了自己獨特、自然而純淨的詩歌世界。
沉寂的只是詩 詩心卻從未消失
《低處的迴響》是唐新果出版的第一部詩集,人卻是老詩人。他是湖南株洲人,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讀於湘潭師範學院中文系。「那是一個青春被詩歌浸泡的年代,寫詩成為我們大學生活的一大主題,文學對我們而言特別純粹,就像我在北方看到的雪花一樣。」
從1982年開始,唐新果的詩歌開始在《中國詩歌》《詩歌月刊》《詩歌報》《湖南文學》《株洲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也被不少廣播播報過,已經「小有名氣」了。但1993年來東莞實驗中學教書,在《珠江潮》發表了兩首詩歌后便從此銷聲匿跡了。「那時,學校剛創辦,工作壓力大,隨後又結婚生子,生活壓力也大,加上缺少獨立空間,雜事繁多,心定不下來,就中斷寫詩,直到2008年到管理崗位有獨立辦公室後,才稍微能安靜下來思考生活,關注自己內心,從而萌生了重新寫詩的欲望。」
「一些簡單的事,反覆去做/也可尋味。比如我,人到中年/深居簡出,一壺茶,反覆喝/可以喝出淡泊的味道;一本書/不停地翻,也能翻到生活的底色/一個人,一遍一遍地愛/愛到彼此無需言語/我的這種執念,原也是自然的/法則……」唐新果因為工作生活的原因,詩歌創作中斷了15年,但這15年安安靜靜的教書生涯也讓他有了人生積澱和心態上的沉潛,對待生活、生命更加淡泊,對待詩歌更加純粹,讓他能在煩躁的資訊時代保持鎮定的創作。
正如他將詩集命名為「低處的迴響一樣」,他教書近40年,一直埋首三尺講臺,孜孜不倦,對詩歌的初心也只是控制在工作之餘,以純粹的熱愛默默讀,默默寫,寫完放抽屜,從不邀名利,也從未加入任何文學協會。「這是我最私人的民間寫作,所寫也是個人生活觀察與思考,是一種低處看生活後的發聲,發給自己聽。之所以出版,無非是對這種純粹熱愛的一種總結回應與內心期許,與其他無關。」
每首詩都很短 卻富有韻味
《低處的迴響》裡面的每首詩都很短,但語言洗鍊而富有韻味,這與唐新果的工作和個人意趣息息相關。「我的主職是教學和管理,只能用邊邊角角的時間寫作,而且寫作是一種純粹的愛好,寫短一些讀起來沒有負擔。作為語文老師,我對語言也有要求,中國古代的流傳下來的名篇多為短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所有我是有意識地去寫短詩的。」唐新果說,他希望詩歌寫得短些,便於人「悅讀」,同時寫明朗一些,雖然沒有太多抽象的意象,但同樣可以有餘味,能讓人回味。
為此,唐新果對自己詩歌的語言要求比較高,他的詩歌很少一氣呵成、文不加點,而是會從寫作的角度、修辭上反覆推敲,甚至推倒重來。因為在他心目中,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需要經過多次打磨才能趨近完美,才能有言外之意,思想才有張力。比如《幻》:我越來越喜歡打量天空/對它一無所有的時候更是無限/著迷。我心思浩蕩,常常把自己/放倒在水光中,自嘲/是個輕狂的人//我出門不看路徑,入夢忘記/歸返。除了自己收藏的那些天色/對什麼都輕描淡寫,包括印在窗上/的暗淡表情,夜幕下月光的響動/以及書頁裡遮遮掩掩的悲傷//我獨來獨往,一心想著/在不知名的地方種下沒有信仰的生活/讓風從後面吹,讓陽光/從裡面往外照耀,而被時光擊傷的/一切,卻總能完好地明亮起來。
從這首詩中,還可以看出唐新果是善於處理詩歌結構的,他總是能將激情與內斂渾然一體,寫得新奇而精緻,詩句精煉卻富有彈性,形散神不散地表達豐富克制的情感和平淡中蘊含耐人琢磨的哲思。而這一切又得益於詩人的細心,得益於他敏銳而善於發現的眼睛。正如,本詩集題材上並不宏大,反而是處處都是平凡之食物,卻通過它獨特的語言、視角和思索,讓讀者在細讀慢品中發現我們周身平凡生活的詩意。這種詩意往往是有深度的,是溫暖的,即便是哀思,也往往是哀而不傷的。
文字:沈漢炎
攝影:受訪對象供圖
編輯: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