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兔,屬足陽明胃經。胃經在大腿正面,與膽經與鄰。治心跳過快、心慌及調節心臟功能,可用掌跟輕揉伏兔穴。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風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溼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隨風氣飄揚和隨經水衝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如停伏之狀,故名。《會元針灸學》說:伏兔者,伏是潛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時肉起如兔之潛而不伏也,故名伏兔。
【取穴位置】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保健作用】本穴歸屬足陽明胃經,堅持按摩,可以舒經通絡、養護心臟。
在古人眼裡,大腿的肌肉特別多。當人走路和跑步的時候,這裡的肌肉就像一隻趴著的小兔子,平時形容心跳過快、心裡慌時,老愛說就像懷裡揣著個兔子似的。伏兔穴就是治療心慌、脈快、脈搏「咚咚咚」猛跳這些症狀的。
有些朋友有時會莫名地心慌,甚至沒碰見什麼事或者是稍微遇到一點刺激,心裡馬上就慌了、亂了,這個時候要好好按揉伏兔穴。按揉時不要點揉和強刺激它,要用掌根仔細按揉。可以順時針揉,有重有輕,揉完後便會覺得心裡非常踏實,而且對心臟也有一種補血的效果。實際上,正是因為心臟補足了氣血,心裡才會覺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