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共計5118門入選,其中北京高校457門課程上榜。這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 「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併亮相。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分為五類: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以及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教育部此次推出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包括1875門線上一流課程、728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463門線下一流課程、868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和184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名單顯示,入選課程中不僅有經過兩個教學周期檢驗的新認定課程,也納入了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因為這些課程在推進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教育部希望,這些課程繼續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記者梳理發現,首批名單中,北京高校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457門,包括線上一流課程126門,例如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數據機器學習》,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人工智慧與信息社會》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27門,例如北大《清官式大木作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國人民大學《重大主題融媒體報導與公共決策支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等;線下一流課程222門,例如,北大《哲學導論》《中國經濟專題》等;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62門,包括中國人民大學《資料庫系統概論》,北京交通大學《電子商務系統的分析與設計》等;社會實踐一流課程20門,例如,北大《社會綜合實踐調查》等。
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分析,此次推出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課程質量高。一大批兩院院士、資深教授踴躍參與一流課程建設。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等知名學者領銜建設的課程也出現在名單中。課程類型多樣。既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也有公共基礎課、通識課、思想政治課;既有理論課,也有實驗課、社會實踐課。參與範圍廣。首批一流課程來自於639所本科院校,既有「雙一流」高校課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課程,實現了所有本科專業類全覆蓋,積極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教師廣泛參與一流課程建設,主動對接國家、行業、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示範效應強。課程突出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課程建設新理念與各學科專業的結合,有效推動優質資源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共享。
教育部透露,將通過使用評價、定期檢查等方式,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繼續建設進行跟蹤監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內,未能按照各類課程要求開放共享或持續建設的課程,將取消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資格。
近期,教育部高教司將對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評審遴選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制定第二批一流本科課程遴選方案,做好推薦申報準備工作。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任敏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