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小崗村往事:分田到戶「生死狀」為啥會有三個錯別字?

2020-12-17 上遊新聞

編者按:

改革開放,激蕩40年。

40年前,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徵程。

改革開放,成為過去40年中國發展變遷的最強音,和不同年代國人記憶中共同的關鍵詞。

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40年後,改革開放已然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更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勇於犧牲、壯士斷腕的氣魄。

「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號角已經吹響。

上遊新聞記者在中國大地上尋訪改革者,希望他們的故事能夠對今天的改革有所啟迪。

匯聚向上的力量,將改革進行到底!

△有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美譽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攝影 /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5月10日傍晚,安徽鳳陽小崗村的一座普通農家小院,生人路過時,趴在地上的大黃狗慵懶地站起身吠了幾聲,柴火堆上的雞也跟著咕咕咕叫了起來。

門口端坐的老者,沒有理會這些,眯成縫的眼睛盯著遠方的土地。土地上方的雲霞映著落日,天邊酡紅如醉。

雲霞漸漸暗去時,老者起身回屋,坐在書桌前,右手提筆疾書,夾著香菸的左手翻著「小崗村振興方案初稿」。

老者叫嚴宏昌,1949年9月9日生。1978年11月24日,他領著17位農民,籤下生死狀:「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籤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小崗村18戶村民籤生死狀的情景。翻拍 /上遊新聞記者 牛泰

這份石破天驚的生死狀,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俗稱「大包幹」)。籤下生死狀的次年10月,糧食迎來了豐收,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

能吃飽肚子的嚴宏昌幹勁更足了,他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辛勤耕種著,深知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

40年後,140斤的壯小夥亦變成了遲暮的老者,小崗村漏雨漏風的茅草屋變成了氣派的洋樓。

△40年後的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嚴宏昌。攝影/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嚴宏昌很堅定地對上遊新聞記者(全國新聞熱線:M17702387875@163.com)說:「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在一條正確的路上走下去,我是農民,這條路就是種好地。」

人如是,村亦如此。上遊新聞記者走在小崗村乾淨的街道上看見,街道乾淨、房屋鱗次櫛比,遊人如織。

數據顯示,小崗村已初步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特別是紅色旅遊、鄉村旅遊、休閒觀光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2017年接待遊客74.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2億元,帶動農民增收230萬元。2017年,小崗村集體收入突破820萬元,比2012年翻一番,5年年均增速14.9%。

正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小崗村,堅定不移地走在改革開放之路上。

△小崗村大包幹的生死狀。攝影 /上遊新聞記者 牛泰

大包幹生死狀,故意寫了三個錯別字

上世紀七十年代,皖東農村生產停滯、經濟困難。

1978年,鳳陽又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被當作能人請回來的小崗生產隊幹部嚴宏昌,連野菜糊糊也吃不上了。

「一家人就這樣被餓死?不行。」心裡有了答案後,嚴宏昌開始行動了。

10月的一天,他跑到堂哥嚴學昌家中問,想不想分田單幹?嚴學昌說,集體幹活,磨洋工,單幹好。沒過幾天,他又悄悄跑到村民關庭祖家中,「一畝自留地上,頂二十畝生產隊的地,分田單幹?」關庭祖說,幹。

靠著單線聯繫,嚴宏昌跑遍了生產隊20戶人家,大家都表示願意分田單幹。

1978年11月24日,在村民嚴立華破草房內,20戶人家派出的代表們,神情緊張地在一張字據上寫下名字,按下了21個紅手印,把村裡的田地分給各農戶。作為牽頭人,嚴宏昌按了兩次,20個人手印的上端有他單獨的一個手印。

△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幹紀念館。攝影/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佔地30畝,位於小崗村東頭的大包幹紀念館,向世人展示著這張生死狀。紙張雖已泛黃,但字跡鏗鏘有力。生死狀上寫著:「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籤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大包幹紀念館內,聽著解說員講解當年按手印往事,前來參觀的一些花甲老人嘖嘖稱讚「要膽識,要膽識。」

「隊裡20戶人家,兩戶是家屬代按的,不算數,我牽頭的按了兩次,所以一直說是18戶籤下生死狀。」時至今日,嚴宏昌說,他怎麼也沒想到,這張生死狀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全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當年只想多收點糧,不想吃野菜糊糊了。

生死狀上為什麼會有錯別字?嚴宏昌笑了笑告訴上遊新聞記者,「在」字確實是寫錯了。他與新中國同歲,共產黨是救命恩人,雖抱著殺頭的最壞打算,但心裡總覺得不會坐牢,不會殺頭,更不會如此甘心,所以故意寫成了「作」「剎」「幹」。

一天只睡兩小時,拼命在地裡幹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分田單幹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

「我被帶走了,地委就保我,我又回家了,白天,天天有人找我談話。那一年心理負擔挺重的,不停地抽菸葉子。」嚴宏昌說,1979年幾乎一整年,他白天幹不成活,全是妻子下地。可妻子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60畝土地,他就趁著晚上去幹,經常一天只睡兩小時。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收。1979年10月,他收了兩萬多斤麥子。他自己留下3000斤當口糧,剩下的全賣了。除去還隊裡的外債,那年他賺了200多元錢。

到了1980年,再也沒有人找嚴宏昌談話了。可他家依舊門庭若市,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上他家學小崗精神,他又只能趁著晚上去地裡幹活。

籤生死狀的時候,嚴宏昌有140多斤,一年下來瘦到了110多斤。可他一點也不覺累,他總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他要與時間賽跑,他要把之前耽誤的時間趕回來。1980年,60畝地,一季麥子收了2萬多斤,一季稻穀也收了兩萬多斤。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到了1986年,嚴宏昌有了6000多元的存款。那年他幹了一件大事,花4800元買來了一臺21英寸的黃山牌大彩電,這臺彩電是十裡八村的唯一一臺彩電。嚴宏昌當起了放映員,只要不是農忙,鄉親們總會來到他家看電視。門前空地上,全是歡聲笑語。

「不愁吃穿了,就想豐富下業餘生活,所以買電視。最多的時候有100多個老鄉來我家看電視,電視劇《霍元甲》給我們小崗村民帶來了很多快樂。」嚴宏昌說。當年的稀罕物件,早已淘汰,被他當廢品賣掉了。

分田到戶10年,嚴宏昌不愁吃穿,買了彩電的嚴宏昌又幹了一件大事:推掉了茅草屋,住上了水泥房。

△嚴宏昌坐在自家平房門口。攝影/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跑市場搞養殖,拉贊助幫村民交提留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不安於現狀的嚴宏昌養起了雞、鴨、豬等家禽。最多的時候,僅鴨他就養了一萬多隻。養之前,他就找好了銷路。

「去城裡的市場,先找好了商家,鴨要出欄的時候,就讓他來收。用現在的話來說,算是訂單式銷售吧。」嚴宏昌說,當時他種糧食一年能賺6萬元左右、養殖可賺8萬元。那時,城裡人的工資只有幾百元。1999年的時候,他在平房上面又加蓋了一層,一層平房變成了二層樓房。

籤生死狀後,嚴宏昌沒有再擔任小崗村幹部。直到2000年,村裡舉行不記名投票選舉,他高票當選村主任職務。就任時,他向村民許下諾言,不讓村民自掏腰包,交提留款。

彼時,和許多農村一樣,小崗村村民負擔重,村民們每年總共要上交10多萬元的提留款及稅費。為此,嚴宏昌專程跑到合肥一煙廠,找到煙廠負責人。「我小崗村這麼有名,你就生產小崗村牌香菸,每年幫村民把提留款交了。」兩個多月後,不同價格的「小崗」牌香菸問世,村民們沒有再交過提留款。

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嚴宏昌又拉來贊助:5臺小貨車。經招標,小貨車都招租了出去,承租人每年向村委會按時交納租金。

「我剛當村主任時,村裡的帳上一分錢都沒有,還是我給會計拿了200元錢,讓他建帳,等到了2003年,我卸任村主任職務時帳上有27萬多元。我告訴下一任,用這錢改善一下村裡的基礎設施,發展發展二三產業。」嚴宏昌說。

嚴昌宏的繼任者們正是如此幹的,一條雙向4車道是小崗村的主道,每個路口都裝有紅綠燈;寬闊的馬路邊坐落著健康產業園、小崗村大酒店、農產品示範基地。兩排徽派建築是村民的民宅,民宅間夾著一條乾淨的小道。

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推廣開來,壓在小崗村村民身上的重擔再也沒有了,卸任村主任的嚴宏昌又一頭扎在種糧和養殖上了。

到了2009年,他在二樓樓房上又加蓋了一層,原來的茅草房變成了三層高的小洋樓,洋樓有兩個門,一半分給了二兒子,一半分給了四兒子。小洋樓的不遠處,還蓋了一棟樓房,他把這棟房給了五兒子。嚴昌宏自己則住進了小洋樓後面的平房內。

儘管嚴宏昌已經69歲,但他還是閒不下來,在後院開了一塊菜地,每天都要去勞作一番。堂屋的角落裡有一個大紙袋,整齊地裝著廢煙盒、牛奶盒,「不幹點活,渾身難受。廢品存著,可以賣錢。」

△小崗村夜景。攝影 /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培養出博士兒子,嘆亡妻跟他沒享過福

如今,當年籤生死狀的18人中已有8人過世。在世的10人時常在村裡碰面,時常去村裡開會謀小崗村的發展。見面時,他們很少聊當年的往事,更多的是拉拉家常。「你老二搞的電商,越做越好啊,幫村裡賣了不少東西。」「兒孫自有兒孫事,他們幹他們的。」

嚴宏昌共有五個兒女。兩個女兒嫁在小崗村附近,二兒子放棄了上海的事業,在村裡辦起了電商平臺,幫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和收發快遞,上遊新聞記者看到,在短短十分鐘內,就有兩撥遊客走進營業部,出門時他們手裡拎著小崗村土特產;四兒子從部隊退伍回來後,成了小崗村有名的種糧大戶,還是種著當年分田單幹時分到的60畝地;學歷屬小兒子最高,是博士,還在加拿大留過學。

嚴宏昌介紹,他的教育觀念是,只要孩子會讀書,一直供;實在讀不了,就鼓勵往其他方面發展,「條條大路通羅馬」。

嚴宏昌的小兒子出生於1980年,他從安徽一所大學畢業後進入電視臺當主播;他離職去中山大學讀研時已是電視臺的中層幹部;接著又去了加拿大讀博;回國後,先是在通訊社工作,現在在南方創業。

△嚴宏昌在擦拭亡妻的照片。攝影/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嚴宏昌自說,他的觀念其實很傳統,小崗村是他家的根,走再遠,都要回家。受此影響,小兒媳和小孫子都在小崗村生活。

按嚴宏昌的話來說,他現在是一個退休老頭,每天村頭地裡溜達溜達,陪陪孫兒孫女,看看書讀讀報,接到通知後去村裡開會,發揮發揮餘熱,日子很是安逸。

生性堅強的嚴宏昌,每天都會想起亡妻,心頭就會一陣作疼,「2015年4月9日,老伴早上起床說胸口疼,沒一會就走了,心肌梗塞。我每走一步,都是她在背後支持;現在該享福的時候,卻走了。老伴跟著我苦了一生。我把她的遺像放在房間裡的梳妝檯上,我要天天陪著她,和她說說話,告訴她,咱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小崗村建的比城裡還好。」

上遊新聞記者牛泰 發自安徽鳳陽

相關焦點

  • 安徽小崗村之變:從填飽肚子到鼓起腰包
    人民網鳳陽1月17日電(李家林)40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以「託孤」的形式,冒著巨大的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40年後,小崗村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後,開始大規模流轉,目前,流轉土地面積已佔可耕地面積的60%以上,以集約型現代農業的形式經營,實現了土地經營效益的最大化。
  • 探訪中國農村改革探路者:改革開放締造「冬早蔬菜之鄉」
    (改革開放40年)探訪中國農村改革探路者:改革開放締造「冬早蔬菜之鄉」中新社雲南楚雄9月19日電 題:探訪中國農村改革探路者:改革開放締造「冬早蔬菜之鄉」作者 繆超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提及新中國農村改革,人們首先會想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津津樂道於1978年小崗村的18戶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大膽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鮮為人知的是,雲南省元謀縣大塘子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比小崗村早了約一年。
  • 河南「分田到戶第一村」今昔
    河南「分田到戶第一村」    提起「分田到戶」,第一反應一定是安徽鳳陽的小崗村,而在相鄰的河南省,歐營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1978年,我們第六生產隊有339畝地、305口人,一個人一年只能吃到60斤麥,這還是年景好的時候。收的少吃得多,吃不飽時就吃紅薯幹。」提起分田到戶之前的生活,當時的第六生產隊隊長、今年67歲的歐陽玉超仍記憶猶新。
  • 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怎麼寫 改革開放學習心得素材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點擊查看原文】,那麼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怎麼寫呢?」的口號,開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揭開了改革開放的總序幕,1978-2018,故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所以大家要記清1978年的這次會議。
  • 章光華:分田到戶才能吃飽飯
    浙江新聞客戶端諸暨頻道、諸暨日報特推出「幸福是這樣奮鬥出來的」專欄,對話改革開放40年,再現成長脈絡,解密發展密碼,激勵奮進新時代的力量,再闖一片更加廣闊的新天地,再迎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人物名片章光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任諸暨縣三都公社長連大隊第二生產隊的生產隊長1979年11月的一天,章光華頂住壓力與阻力,帶頭將隊裡的春糧生產分田到戶,第二年豐收時,畝產提高到400多斤,是原來的2倍。
  • 揭秘小崗村"大包幹":打擦邊球創出新名詞-小崗村 大包幹 擦邊球...
    30年前的一個冬天的下午,小崗村的18位農民在一張紙上按下手印,分田到戶,保證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30年後的今天,東方網記者走進小崗村,走訪當年的親歷者。   按手印:給村幹部解壓   9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到訪小崗,在「大包幹」帶頭人之一的關友江家與鄉親們共話農事。
  • 【省級黨報「朋友圈」】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
    40年間,通過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開放要再擴大。」政府工作報告97次提及「改革」,宣示了改革不停步、再出發的決心,也堅定告訴人們,將改革進行到底,就是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
  • 小崗村30年的土地變遷
    三十年前,一個普通的鄉村—小崗村因為率先實行了「大包幹」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然而與多數鄉村一樣,小崗村也一度陷入「一年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的困惑。今天我們就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中國網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名村系列就從中國農村第一村開始。歡迎您,沈書記。
  • 首都大學生記者團「改革開放40年」集體採訪活動啟動
    深圳探訪 廣州速寫 探尋廣州 走進合肥 肥西與小崗村 再遇小崗 首都大學生記者團「改革開放40年」集體採訪活動啟動記者團7月22日從北京出發,分別到深圳、廣州、合肥、同學們將在我國改革的前沿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見證邊陲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創新大都市的「深圳速度」;將前往打響改革開放一聲春雷的安徽小崗村,體會皖北鄉村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同學們還將在廣州、合肥等地考察歷史古蹟、感悟城市變遷,並將深入騰訊、科大訊飛等高新技術企業,實地開展採訪活動,宣傳展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奮進之勢。
  • 分田到戶
    1982年夏收夏種時,我們那裡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田分到組;到了栽雙季稻的第二季,聯產承包就到了戶;再到秋收秋種,就分田到戶了。
  • 壯麗70年 奮進新時代:一粥一飯話變遷
    稀鬆平常的一餐一飯,不著痕跡地記錄著老嚴家幾十年的生活過往。40年前,老嚴和小崗村17位農民摁下分田到戶的「紅手印」,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彼時,食物和美味無關,卻和火熱的幹勁,和解放的生產力有關。70年前,6歲的嚴金昌初嘗飽飯的味道,全家人從新分的土地裡耕耘出一日三餐,時代巨變往往就隱藏在這平凡和日常之中。
  • 改革開放40年間的關鍵詞: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
    40年滄桑巨變,40年砥礪前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積累了無數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無數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有生動的「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有形象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有家喻戶曉的「不爭論」等。
  • 9.2分高能國劇,終於殺回來了…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深夜,18個衣衫襤褸的農民,擠在一間破草屋裡,借著煤油燈光,在契約上按下了血紅指印... 契約上寫著: 我們分田到戶,如能幹成,每戶保證上交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糧。
  • 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到小崗村調研
    原標題:市委書記張祥安到小崗村調研   據滁州市政府網站報導  1月14日,市委書記張祥安在小崗村調研時強調,2018年是改革開放和「大包幹」40周年,要藉助這個契機,再加把力,再努把力,再發把力,力爭在改革發展上實現大的提升,讓村民生活更幸福。縣領導徐廣友、伍春泉、肖繼根等陪同調研。
  • 「封面文章」改革開放40年40人(一)
    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誰是最該被致敬與銘記的人?回顧這40年的歷程,我們最想關注的其實是身處各行各業中的人的故事,他們或為平凡一員,或為行業翹楚,他們不止代表他們自己,甚至代表著一類人的群體塑像。所以,在精心草擬「改革開放40年40人」這份名單,並多方徵求專家意見的時候,我們希望它能夠體現《中國名牌》的獨特視角與人文關懷,既是有品牌的,又是有情懷的;既體現了從小家到大家、到國家的一種大愛,又充滿著創新、包容、奮進的中國力量。
  • 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眼中的農村...
    新華社合肥8月9日電(記者姜剛、水金辰)39年前,為了溫飽,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開啟我國農村改革大幕;如今,為了增收,小崗村民自願把土地流轉出去,踏上現代農業新徵程……  大包幹帶頭人嚴金昌是農村改革的親歷者。近日,村委會旁的「金昌食府」裡坐得滿滿當當,74歲的嚴金昌正在招呼顧客。
  • 央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
    手機人民網11月17日電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公告稱,決定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陸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7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5枚,雙色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100名
    【大會宣讀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名單如下:改革先鋒名單(100名)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 於漪農村改革的先行者 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率先到內地投資的澳門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馬萬祺數字經濟的創新者 馬雲「網際網路+」行動的探索者 馬化騰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人民調解員 馬善祥
  • 逼出來的林改「小崗村」
    老支書鄧文山沒想到,22年前他在村兩委會撂下的這句話,以及當晚與村民開會的場面,如今成為福建省三明市永安林改陳列館中的一景。「分山到戶」的壯舉,讓洪田村不經意成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小崗村」。小山村的這場「大冒險」,推動三明在全國率先完成「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林業興生態美」,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
  • 100元硬幣正面背面圖案 央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陸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7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5枚,雙色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一、金質紀念幣和銀質紀念幣  (一)紀念幣圖案。  1.正面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