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一直有個奇怪的現象——每次和管理層交流,我發現他們最終都會說到農業這件事兒上。
半年前,他們拉著我去看他們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舉辦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初賽答辯。
我對農業研究不多,一開始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一眼看上去這好像就是個拼多多贊助的活動,但有意思的是,這件事據說是拼多多的最高管理層親自拍板、親自推動的,又找來了院士、長江學者坐鎮。他們在這件「小事情」上反常的深度參與,讓我產生了好奇。
誰來當「新農人」?
前不久,這個比賽的決賽剛剛落幕。從初賽到決賽,我斷斷續續關注了半年,看到了不少以前不了解的農業故事。比賽完結時,自己覺得還是有些收穫的。
這個比賽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召集了全球不少青年科學家、以及頂尖農業人士展開了一場草莓 AI 種植挑戰賽,說白了就是 AI 組的青年科學家們要琢磨怎麼用代碼遠程「種出」好吃、經濟的草莓,甚至要比農業專業人士種得更好。
有幾支隊伍讓我印象很深刻。AiCU 隊的 7 個人全程都在荷蘭遠程參賽,他們的專業分別涉及電子工程、機器學習、數學等不同學科。在這個比賽之前,他們沒有種草莓的經驗,但最終竟然還拿下了第三名。
算法遠程控制下,在「空中」長出的草莓
一支叫「紅海行動」的隊伍,他們在初賽中,提出了利用機器人來實現在合適的時間自動精準地採摘草莓的方案,進而提升商品果率,減少人力成本。不過因為算法是這次比賽的重點,他們也遺憾沒能進入決賽。
我記得還有一支隊伍直接拿著電腦在農地裡遠程答辯,背景就是果園。那位 1996 年出生的隊長擁有自己的果園,目前還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讀研,志向就是「將農業和智能化結合」。這可能是我見過最接地氣的「科技答辯」。
過去這麼多年,網際網路、智能硬體、AI、新造車領域,熱鬧非凡、人才輩出。但我發現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如果把科技應用於農業,想像力也是相當可以的。
其實我曾經和幾位在農業領域的創業者探討過,科技創新能在農業怎麼發揮的問題。他們的觀點非常一致:中國農業生產的瓶頸在於人才與技術。
如今農村中正出現「三化」現象,比如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未來沒人種地首先就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人才就更別提了。
但這樣下去是令人擔憂的,因為中國農業本身屬於「小農經濟」,98% 的農民都是在小於 2 公頃的田地裡作業,土地割裂,要實現規模化、數位化種植,難度很大。說到底,終究還是得交給新一代的年輕人和科技,去最終解決這個問題。
這次挺熱鬧的賽事,真正能解決多少問題我不好說。但至少,這讓我看到了在農業領域一批手裡有技術,腦子裡有想法,心裡有野心的不同學科背景、經歷的年輕人。
當我們看到遠程 AI 種草莓、農場裡的主角變成了機器人的場景時,我覺得也是件看得到一些新的期待,甚至很酷的事情。
未來在根源
今年疫情帶來外貿受阻,很多水果只能在國內銷售,結果我發現買到的國內水果變得好吃又便宜。
過去,家人網購水果抱怨最多的就是,買回來的水果,即便是同一個產地的,但每一次的口感可能也有所不同。
這是個普遍問題,過去基本上無解。因為人工種植很難保證每次種出的水果大小、甜度是相同的,畢竟每個農民的經驗、習慣、環境變化是不同的。但這樣很難讓水果形成標準化、品牌化。
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農業並不能真正享受到網際網路發展的紅利,這些貢獻主要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農民,總是處於價值鏈條的底端,很難分享消費側這些年巨大的效率提升和價值成長。
同時,不穩定的品質。很可能讓人買過一次,就不再會嘗試第二次了,這也是困擾電商平臺和農戶的問題。雖然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在流通環節進行投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水果損耗,但也治標不治本。
我查了下資料,截至 2019 年,中國農產品流通各渠道佔比調查中,電商渠道佔比其實只有 2.8%,這預示著確實存在著巨大的流通渠道變革空間。
但是如果不在供給側改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沒有人力留存和人才留存,最後可能只會是流通環節價值鏈收緊帶來的效率提升,這種不是全價值鏈獲益的效率提升,只會是個「半吊子革命」。
因此,即便是電商平臺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最終也還是得回到「根」上,那就是種植環節。
雲南昆明,每支 AI 組決賽隊伍都會配備一個獨立的智能溫室大棚
怎麼能像工業流水線一樣生產蔬菜、水果?據我了解,國外從上世紀 60 年代就開始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農業上的探索。有學者開發出基本作物生長模擬器,通過光合速率對於糧食產量進行預測。
而這次認識了幾位農業專家後,他們說這些技術中國不是沒有,但實際落地有限。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高額的數字設施投入與農業的微薄利潤之間無法平衡,導致停留在「面子工程」。
這件事最終還是要用商業和市場去解決,從過去的經驗看,第一步就是要來點新鮮血液,新的 Player,會帶來新的思路。
比如這次「農研大賽」AI 組冠軍的 CyberFarmer·HortiGraph 聯隊比賽過程中建立了一個草莓知識庫,將種植草莓的相關數據標準化成知識。比賽結束後,他們計劃向全國草莓種植戶開放,使小農戶也可以獲得頂尖專家的種植經驗。
智多莓隊研發的數字農業系統,已經應用在昆明滇池旁的草莓大棚裡
來自雲南的 AI 組亞軍智多莓隊,這支橫跨農業科研、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複合型團隊,在商業化上更進一步。他們在比賽過程中驗證了數字農業的可行性,便成立了公司,用 AI 來幫助草莓種植戶解決種植問題,甚至已經在昆明滇池旁與一百多戶草莓種植戶完成籤約。而受這次比賽的啟發,AiCU 隊也已經決定待疫情結束之後,回國創業。
其實對於中國「大國小農」的情況,數位化更多是生產模式的改變,不一定非要依賴非常「高精尖」的傳感器、探頭,它本質上是一種探索,探索用新技術幫助小農主體的生產經營方式帶來改變和提升。
以前人們總說,我國農業領域是人力流失,但在我看來,可能說「人才」流失更準確。
人力不夠的根本原因是農業不夠賺錢,不賺錢當然也沒有人才願意在這裡「淘金」,智慧的聚焦就不夠,創新也難以發生,對資本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生產力就難以提升和跨越。農業的升級,確實需要從人才和科技的「冷啟動」開始,需要有人推一把。
當網際網路語境被討論大數據殺熟、信息繭房、算法公平的情緒所填充時,田間地頭同樣需要數據和算法,需要年輕人帶來的新思路。
科技降維,農業才能升維,這件事值得多些關注。對帶頭推動這件事的拼多多,雖然開始的時候我看不懂,但看完這半年的故事,我願意給個五星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