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算法中的一些重要的算法

2021-02-15 Imagination Tech

人臉識別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湧現出了大量的識別算法。這些算法的涉及面非常廣泛,包括模式識別、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統計學習、神經網絡、小波分析、子空間理論和流形學習等眾多學科。所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對這些算法進行分類。根據輸入數據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和基於視頻圖像的人臉識別。因為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算法同樣適用於基於視頻圖像的人臉識別,所以只有那些使用了時間信息的識別算法才屬於基於視頻圖像的人臉識別算法。接下來分別介紹兩類人臉識別算法中的一些重要的算法。

特徵臉

特徵臉方法利用主分量分析進行降維和提取特徵。主分量分析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數據降維技術,該方法選擇與原數據協方差矩陣前幾個最大特徵值對應的特徵向量構成一組基,以達到最佳表徵原數據的目的。因為由主分量分析提取的特徵向量返回成圖像時,看上去仍像人臉,所以這些特徵向量被稱為「特徵臉」。

在人臉識別中,由一組特徵臉基圖象張成一個特徵臉子空間,任何一幅人臉圖象(減去平均人臉後)都可投影到該子空間,得到一個權值向量。計算此向量和訓練集中每個人的權值向量之間的歐式距離,取最小距離所對應的人臉圖像的身份作為測試人臉圖像的身份。

下圖給出了主分量分析的應用例子。圖中最左邊的為平均臉,其他地為對應 7 個最大特徵值的特徵向量。

主分量分析是一種無監督學習方法,主分量是指向數據能量分布最大的軸線方向,因此可以從最小均方誤差意義下對數據進行最優的表達。但是就分類任務而言,由主分量分析得到的特徵卻不能保證可以將各個類別最好地區分開來。

線性鑑別分析是一種著名的模式識別方法,通過將樣本線性變換到一個新的空間,使樣本的類內散布程度達到最小,同時類間散布程度達到最大,即著名的 Fisher 準則。

彈性圖匹配

Lades 等人針對畸變不變性的物體識別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動態連接結構的彈性圖匹配方法,並將其應用於人臉識別。所有人臉圖像都有相似的拓撲結構。人臉都可表示成圖,圖中的節點是一些基準點(如眼睛,鼻尖等),圖中的邊是這些基準點之間的連線。

每個節點包含 40 個 Gabor 小波(一種數位訊號變換方法)係數,包括相位和幅度,這些係數合起來稱為一個 Jet ,這些小波係數是原始圖像和一組具有 5 個頻率、 8 個方向的 Gabor 小波卷積(一種數位訊號處理算子)得到的。這樣每幅圖就像被貼了標籤一樣,其中的點被 Jets 標定,邊被點之間的距離標定。所以一張人臉的幾何形狀就被編碼為圖中的邊,而灰度值的分布被編碼為圖中的節點。如下圖所示:

為了識別一張新的人臉,需要從該人臉中找到基準點,提取出一個人臉圖,這可用彈性圖匹配得到。彈性圖匹配的目的是在新的人臉中找到基準點,並且提取出一幅圖,這幅圖和現有的人臉束圖之間的相似度最大。經過彈性圖匹配後,新的人臉的圖就被提取出來了,此圖就表徵了新的人臉,用它作為特徵進行識別。進行識別時,計算測試人臉和現有人臉束圖中的所有人臉之間的相似度,相似度最大的人臉的身份即為測試人臉的身份。

由於該方法利用 Gabor 小波變換來描述面部特徵點的局部信息,因此受光照影響較小。此外,在彈性匹配的過程中,網格的形狀隨著特徵點的搜索而不斷變化,因此對姿態的變化也具有一定的自適應性。該方法的主要缺點是搜索過程中代價函數優化的計算量巨大,因而造成識別速度較慢,導致該方法的實用性不強。

3D 形態模型

人臉本質上是 3D 空間中的一個表面,所以原則上用 3D 模型能更好地表徵人臉,特別是處理人臉的各種變化,如姿勢、光照等。Blanz 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 3D 形態模型的方法,該方法將形狀和紋理用模型參數編碼,同時提出了一個能從單張人臉圖像還原模型參數的算法。形狀和紋理參數可用來進行人臉的識別。為了處理由於這些參數導致的圖像之間差異的極端情形,通常是預先產生一個通用的模型。而進行圖像分析時,給定一張新的圖像,一般的做法是用通用模型去擬合新的圖像,從而根據模型來參數化新的圖像。

基於視頻圖像的識別算法

一個典型的基於視頻圖像的人臉識別系統一般都是自動檢測人臉區域,從視頻中提取特徵,最後如果人臉存在則識別出人臉的身份。在視頻監控、信息安全和出入控制等應用中,基於視頻的人臉識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目前人臉識別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基於視頻比基於靜態圖像更具優越性,因為 Bruce 等人和 Knight 等人已證明,當人臉被求反或倒轉時,運動信息有助於(熟悉的)人臉的識別。雖然視頻人臉識別是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的直接擴展,但一般認為視頻人臉識別算法需要同時用到空間和時間信息,這類方法直到近幾年才開始受到重視並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目前視頻人臉識別還有很多困難和挑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視頻圖像質量比較差:視頻圖像一般是在戶外(或室內,但是採集條件比較差)獲取的,通常沒有用戶的配合,所以視頻人臉圖像經常會有很大的光照和姿態變化。另外還可能會有遮擋和偽裝。

人臉圖像比較小:同樣,由於採集條件比較差,視頻人臉圖像一般會比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系統的預設尺寸小。小尺寸的圖像不但會影響識別算法的性能,而且還會影響人臉檢測,分割和關鍵點定位的精度,這必然會導致整個人臉識別系統性能的下降。

視頻人臉識別起源於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即識別系統自動的檢測和分割出人臉,然後用基於靜態圖像的識別方法進行識別。對這類方法的一個提高是加入了人臉跟蹤。在這類系統中,通過利用姿態和從視頻中估計到的深度信息合成一個虛擬的正面人臉。這個階段的另外一個能提高識別率的方法是利用視頻中充裕的幀圖像,基於每幀圖像的識別結果,使用 」 投票 」 機制。投票方法可以是確定的,但是概率投票方法一般來說更好。投票機制的一個缺點是計算結果的代價比較昂貴。

視頻人臉識別的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利用多模態信息。因為人類一般會利用多種信息識別人的身份,所以一個多模態系統將比只利用人臉的識別系統性能更好。更重要的是利用多模態信息提供了一種方法,它能全面解決那些只靠人臉無法識別的任務。例如,在一個完全沒有配合的環境(比如搶劫),歹徒的臉一般是蒙著的,這時唯一能進行無人臉識別的方法就是分析歹徒軀體的運動特性。除了指紋,人臉和聲音是最常用於身份識別的信息。它們已經被用於很多多模態身份識別系統。 1997 年以來,每兩年,就會召開一個專門關於基於視頻和語音身份識別的國際會議。

最近幾年,視頻人臉識別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方法的特點是同時採用空間信息(在每幀中)和時間信息(比如人臉特徵的運動軌跡)。區別於概率投票方法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此類方法是在時間和空間的聯合空間中描述人臉和識別人臉的。

視頻圖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是它的時間連續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人臉信息的不確定性。在人臉跟蹤和識別中利用時間信息是視頻人臉識別算法和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算法的最大區別。目前這類算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跟蹤 - 然後 - 識別

這類方法首先檢測出人臉,然後跟蹤人臉特徵隨時間的變化。當捕捉到一幀符合一定標準(大小,姿勢)的圖像時,用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算法進行識別。這類方法中跟蹤和識別是單獨進行的,時間信息只在跟蹤階段用到。識別還是採用基於靜態圖像的方法,沒用到時間信息。

2、跟蹤 - 且 - 識別

這類方法中,人臉跟蹤和識別是同時進行的,時間信息在跟蹤階段和識別階段都用到。

轉自:http://www.cnblogs.com/zhehan54/p/6727631.html

關於 Imagination微信號

權威發布有關Imagination公司CPU,GPU以及連接IP、無線IP最新資訊,提供有關物聯網、可穿戴、通信、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應用信息,每日更新大量信息,讓你緊跟技術發展,歡迎關注!伸出小手按一下二維碼我們就是好朋友!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經典算法實現
    基於特徵分析的方法,也就是將人臉基準點的相對比率和其它描述人臉臉部特徵的形狀參數或類別參數等一起構成識別特徵向量,這種基於整體臉的識別不僅保留了人臉部件之間的拓撲關係,而且也保留了各部件本身的信息,而基於部件的識別則是通過提取出局部輪廓信息及灰度信息來設計具體識別算法。
  • 人臉識別算法常用性能評價指標
    01算法性能測試要到實際場景中人臉識別算法的準確率是
  • 最先進的人臉識別算法:在口罩面前也不靈了
    本周一,美國標準化與技術研究所(NIST)公布最新發現,即便是最先進的人臉識別算法,面對戴口罩的被識別對象,會有至少5%的失敗率,遠超可被接受的0.3%失效率。人臉識別算法依賴於獲取儘可能多的數據點位,而佩戴口罩後,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被帶走。
  • 全民戴口罩,人臉識別算法抓瞎:多種算法出錯,最高錯誤率達50%
    圖|川普(來源:推特)然而如今,美國政府發現,除了預防疾病之外,佩戴口罩還有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影響:阻礙面部識別算法。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協會 (NIST) 的一項研究發現,戴上足夠覆蓋口鼻的口罩會導致一些最廣泛使用的面部識別算法的錯誤率高達 5% 至 50% 。
  • 重磅|中科視拓開源SeetaFace2人臉識別算法
    今天,來自中科院計算所的人工智慧國家隊中科視拓宣布,開源商用級SeetaFace2人臉識別算法。SeetaFace2採用商業友好的BSD協議,這是在2016年9月開源SeetaFace1.0人臉識別引擎之後,中科視拓在人臉識別領域的又一次自我革命。
  • AI大廠算法測試心得:人臉識別關鍵指標有哪些?
    由調查機構發布的《中國AI產業地圖研究》中也有一組有趣的數據,目前中國的AI企業中,有近8成集中在應用層,其中AI行業解決方案佔比高達40.7%,從上下班的人臉識別考勤,到金融App的人臉身份核驗,再到醫院和政務大廳的人臉識別取號,以及車站的人臉核驗檢票……  目前市面上既有OpenCV等開源算法庫,很多晶片廠商的產品也自帶簡單算法,同時專業算法大廠也會開放相關技術,
  • 中國在人臉識別算法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的人臉識別算法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其最好的算法能夠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識別出一千萬人,而不會出現任何錯誤。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周五發布了2018年人臉識別測試結果,根據該測試,全球39種人臉識別算法中排名前五的均來自中國。
  • 人臉識別系列三 | MTCNN算法詳解上篇
    前言我們前面分享了PCA,Fisher Face,LBPH三種傳統的人臉識別算法,Dlib人臉檢測算法。今天我們開始分享一下MTCNN算法,這個算法可以將人臉檢測和特徵點檢測結合起來,並且MTCNN的級聯結構對現代的人臉識別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上篇為大家介紹MTCNN的算法原理和訓練技巧,下篇為大家解析MTCNN算法的代碼和進行demo演示。
  • 人臉識別算法終於超過了人類本身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交流社區
    計算機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人臉識別算法,在識別人臉的能力上比人類本身更加強大。
  • 使用Python+PCA+SVM算法實現人臉識別模型
    現在,讓我們用更簡單的術語來理解算法:假設我們現在正在收集數據,我們的數據集產生了多個變量、多個特徵,所有這些都會在不同方面影響結果。我們可能會選擇刪除某些特徵,但這意味著會丟失信息。因此我們開源使用另一種減少特徵數量(減少數據維數)的方法,通過提取重要信息並刪除不重要的信息來創建新的特徵,這樣,我們的信息就不會丟失,但起到減少特徵的作用,而我們模型的過擬合機率也會減少。
  • 帶上口罩依然能人臉識別?NIST:有的算法錯誤率上升到99%
    【天極網手機頻道】自從人臉識別技術運用在手機上後,不管是手機解鎖還是支付都非常方便。不過由於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戴上口罩之後手機人臉識別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作為被廣泛認為是人臉識別準確率測試的權威機構NIST在7月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指出因為口罩的影響,人臉識別算法的錯誤率從5%到50%不等,黑色口罩比藍色口罩更容易出錯,口罩遮住摳鼻的範圍越大,算法就越難識別人臉,而且研究還透露出一個趨勢:每個算法的錯誤率都出現了增長。
  • 中科視拓開源SeetaFace2人臉識別算法
    集微網消息(文/春夏)近日,中科視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視拓」)宣布,開源商用級SeetaFace2人臉識別算法。SeetaFace2支持的上層應用包括但不限於人臉門禁、無感考勤、人臉比對等。與2016年開源的SeetaFace1.0相比,SeetaFace2在速度和精度兩個層面上均有數量級的提升。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算法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算法,如何讓神經網絡從訓練數據中學習到有效、魯棒的生物特徵是至關重要的。
  • NIST全球權威人臉識別算法測試結果:中國包攬前五名中三位
    NIST 指導下的人臉識別算法測試,數據均來自真實業務場景,意味著測試結果代表該技術在實戰場景中的表現;數據規模是通過對百億對樣本採樣,達到百萬量級。   如此大規模的測試集可以穩定評估算法性能,詳細區分不同算法的優劣;測試數據不公開 (盲測),這保證了測試的公正性,因為參賽的算法團隊無法利用測試數據做模型訓練,可以有效避免過擬合或直接作弊等手段。
  • 命運和算法:一些人生重大決定算法替你做了,活在算法中的人們
    如果準備繼續上學,日後申請大學時,這組成績也是重要參考數據。除了這種「十字路口」式的人生關鍵節點,算法在現代人生活中很多方面扮演著「無形之手」的角色,而我們未必知道。理論上,算法具備了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種「預測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的功能,可以利用歷年刑事罪案的數據分析來確定警察資源的部署。問題在於這種算法有先天缺陷,容易產生算法偏見,甚至形成算法種族歧視。
  • 中國銀聯「刷臉付」發布,百度人臉多模態3D識別算法提供技術支持
    據悉,在人臉識別領域,百度已經擁有超過1000+合作夥伴,落地項目超過10萬個。百度大腦人臉識別公有雲服務日均調用量超過1億,已穩居業界第一。此次「刷臉付」中廣泛應用了百度大腦人臉多模態3D活體算法,可確保業務流程體驗,並有效防禦二維靜態紙質圖像、二維靜態電子圖像、二維動態圖像、三維高仿面具、三維高仿頭模等不同方式的作弊攻擊。
  • 高考帶動人臉識別大規模落地,免費算法助力掘金千億智慧校園市場
    盤點智慧校園中人臉識別應用場景 在政策扶持、技術成熟、市場利好等多方因素的助力下,可以說智慧校園行業已經迎來了落地關鍵一年。而在落地過程中,最息息相關的就應用場景。
  • 人臉識別開發技巧揭秘
    隨著人臉識別終端設備的廣泛應用,很多開發者在實踐中會產生疑惑:為什麼同一款主板,運行性能相仿的算法時,系統資源佔用會相差懸殊?為什麼同樣配備了活體檢測,防攻擊能力卻可以差好幾個級別?事實上,人臉識別算法在實際部署中存在一些編程開發策略,能對識別效果和識別速度產生顯著影響。
  • VH留學|清華大學博士:面向人臉對齊的機器學習算法研究
    面向人臉對齊的機器學習算法研究人臉對齊是幾乎所有的人臉應用場景中必不可少的基礎環節,如人臉識別,3D人臉重建,人臉動畫風格轉換等。本項目主要是以人臉對齊為切入點,從而熟悉人臉任務實現的流程,即如何從人臉檢測到對齊,再到最後的識別,重建等;並對其中涉及到的機器學習算法進行學習,優化甚至創新。
  • 算法工程師分析Center Loss在人臉識別中的應用
    (原標題:Center Loss在人臉識別中有何應用?) 摘要在大家吐槽用softmax訓練出來的人臉模型性能差,contrastive和triplet需要個中謎一樣的採樣方法之際。ECCV 2016有篇文章提出了權衡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