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和算法:一些人生重大決定算法替你做了,活在算法中的人們

2020-09-03 知識圈Plus

貝多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那個年代沒有大數據、算法。假如他活在今天呢?

大數據、算法、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物聯網......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在靜悄悄地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軌跡和命運。

假設,如果中國有一年取消高考,用算法根據歷年成績給每個應屆畢業生打分,然後大學根據這個分數決定是否錄取,錄取到什麼專業。

英國今年的中學畢業生對算法的這種威力有切身體驗。

因為新冠疫情而取消了決定數萬名中學畢業生命運的考試,用電腦算法( algorithm)給學生打分,讓機器根據學校往年的考試結果,經過一番運算,得出今年畢業生的成績。

決定命運的是高中畢業生的A-level 考試也決定了能否上大學,能上哪所大學。初中畢業,不再上學而開始求職謀生的,需要憑GCSE考試成績去找工作。如果準備繼續上學,日後申請大學時,這組成績也是重要參考數據。

除了這種「十字路口」式的人生關鍵節點,算法在現代人生活中很多方面扮演著「無形之手」的角色,而我們未必知道。

記者克雷頓(James Clayton)和克萊恩曼(Zoe Kleinman)梳理了幾個算法左右命運的平臺。

社交媒體

從許多方面來看,社交媒體平臺基本上就是龐然大物般的算法。

它們根據你所提供的,以及來自其他各種渠道的數據,確定你的興趣、愛好、口味,然後為你推送更多它們認為你喜歡的內容。

這些數據包括你點的每一個「贊」,看的每一條訊息或視頻,點擊的每一個連結,都被記錄存檔。大部分應用軟體還會從你的上網習慣和特點,以及地理位置等信息提取更多數據,關於你的數據。這些數據用來判斷你喜歡什麼,哪些內容吸引你的眼球,能讓你在網上流連。

這個算法對你了解越多,對你生活的影響力就越大。 除了推送更多合你口味的內容,它自然還會用這個知識向你推銷產品。

社交媒體公司收集儲存的數據也被用來定製個人化的廣告,定向投放,而且精準度高得令人咂舌。

當然,這類算法也會犯很嚴重的錯誤,惹大禍。比如它發現極端的、刺激的、重口味的、充滿仇恨和煽動性的內容,在社交媒體上很吃香,比平淡普通的內容更賺眼球、點擊和轉發更多。所以有些人發現自己收到各種極端主義的、暴力的、仇恨的推送內容。

臉書針對民權問題做過一次內部審計,審計報告中明確提到,公司必須盡一切所能阻止它的算法把用戶「驅趕到極端主義自我強化的回音室裡去」。

算法還有一個盲點,那就是對種族歧視和仇恨類產品不加分辨地推送,導致投訴甚至吃官司。

如果搬家,你的房屋保險或汽車保險保費可能會變,因為不同郵編的風險和「索賠機率」不同

保險

保險公司需要評估風險,要做精算,無論是房產險、汽車險、壽險、醫療險,保費的多少依據這個評估結果來定。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保險業很早就開始探索利用歷年積累儲存的數據來分析、預測未來;在電腦和算法尚未普及的時候就開始了。

有了算法,保險公司如虎添翼。

哈克尼斯(Timandra Harkness)是這方面專家,有一部關於大數據的專著(Big Data: Does Size Matter)。

有些顯而易見但人們通常不太在意的事,背後就有算法的無形之手。

她舉了個例子,比如家庭住址的郵編就決定了你的保費高低,而你在這些問題上毫無發言權,完全被動。

你的房產或車保險保費在搬家後漲了還是降了,跟你個人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跟這個地區的其他居民曾經,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受害者,或者遭遇水淹,或者出車禍,等等。

現在比較普遍的行車記錄儀,汽車上的「黑匣子」,可以用來記錄司機的駕車習慣,如果記錄顯示車主基本上是安全駕駛,即使其他指標都屬於高風險群體,他/她的汽車險保費也可能降低。

這是利用算法制定個人化保險產品的一個例子。

保險行業的 實質是風險分攤,人人交保費,需要的人從錢庫裡取。個人化的保險產品能否普及,或許還需要算法來幫忙,確定這類新業務對保險公司有何利弊。

看片子診斷病灶,比如乳癌,人工智慧比醫生肉眼更精準

醫療

人工智慧(AI)在疾病診斷方面的應用日益普及,有些地方AI甚至可以提出治療方案和療法建議。

2020年1月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通過X光片子診斷乳癌,算法的表現超過醫生。

其他例子也有,比如可以預測子宮癌患者生存率的工具,這個工具還能幫助確定治療方案。

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發的人工智慧可以分辨出哪些病人最容易忘記就診預約,因此需要提醒服務。

海量數據是訓練人工智慧的必要前提。這就涉及到許多棘手的問題,包括病人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

2017年,英國信息委員會裁定,皇家自由醫院NHS信託沒有妥善保管病人數據,跟谷歌的人工智慧子公司DeepMind分享了160萬病人的數據。

警務

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對警察機構來說具有顛覆性的巨大潛力。

理論上,算法具備了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種「預測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的功能,可以利用歷年刑事罪案的數據分析來確定警察資源的部署。

問題在於這種算法有先天缺陷,容易產生算法偏見,甚至形成算法種族歧視。

科技智庫WebRoots Democracy專家喬杜裡(Areeq Chowdhury)解釋說,這就跟算法確定考試分數類似,實際上是根據別人過往的學業表現來給你打分,有什麼道理?

他說,根據算法,一個特定社區很可能被不成比例地突出和強調。

國防和安全智庫RUSI今年稍早發表了一份報告,闡述算法在警務實踐中的應用。

報告提出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包括沒有全國統一的準則,也沒有影響評估機制。

另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是算法如何放大、加劇種族主義傾向。

警務部門已經在使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受到批評,矛頭集中在用於機器學習的資料庫是否會導致算法種族主義。

比如,用於人臉識別的攝像機識別白人更準確,是否因為它們背後的資料庫裏白人的面部數據更多?

這方面,數據是否足夠多,足夠多元化,就至關重要。

喬杜裡說,最應該避免的是因為算法誤判而錯抓無辜。

相關焦點

  • 算法 — 日常和人生十字路口陪伴你的「無形之手」
    大數據、算法、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物聯網......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在靜悄悄地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軌跡和命運。假設,如果中國有一年取消高考,用算法根據歷年成績給每個應屆畢業生打分,然後大學根據這個分數決定是否錄取,錄取到什麼專業。英國今年的中學畢業生對算法的這種威力有切身體驗。
  • BBC | 算法——日常和人生十字路口陪伴你的「無形之手」
    大數據、算法、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物聯網......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在靜悄悄地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軌跡和命運。假設,如果中國有一年取消高考,用算法根據歷年成績給每個應屆畢業生打分,然後大學根據這個分數決定是否錄取,錄取到什麼專業。
  • 程序算法與人生選擇
    又正值年底,就像去年的那篇《三個故事和三個問題》一樣,讓我想到寫一篇這樣的文章。還有一網友在創新工場的某團隊和考研之間抉擇,不知道去創新工場行不行,覺得那個項目一般,但是感覺那個團隊挺有激情的,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學歷還不夠,讀個研應該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還有一些朋友問題我應該學什麼技術?不應該學什麼技術?或是怎麼學會學得最快,技術的路徑應該是什麼?有的說只做後端不做前端,有的說,只做算法研究,不做工程,等等,等等。因為他們覺得人生有限,術業有專攻。
  • 人臉識別算法中的一些重要的算法
    這些算法的涉及面非常廣泛,包括模式識別、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統計學習、神經網絡、小波分析、子空間理論和流形學習等眾多學科。所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對這些算法進行分類。根據輸入數據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和基於視頻圖像的人臉識別。因為基於靜態圖像的人臉識別算法同樣適用於基於視頻圖像的人臉識別,所以只有那些使用了時間信息的識別算法才屬於基於視頻圖像的人臉識別算法。
  • 影響你生活重大決定的算法,你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在網際網路留下痕跡
    有許多算法示例可以對我們的生活做出重大決策,而我們不必知道他們如何或何時這樣做。這只是其中的一些。社交媒體在許多方面,社交媒體平臺只是巨大的算法得來結果。在他們的心中,他們會計算出您感興趣的內容,然後再為您提供更多信息-使用儘可能多的數據點。
  • 算法是什麼:計算機領域中算法的科普
    每當你使用手機、計算機、筆記本電腦或計算器時,其實都在使用算法。那麼,什麼是算法?如果你想做數學運算,比如說兩個數字相乘(不使用任何電子設備),那麼你需要在紙上做乘法。你按照一定的規則獲得正確的答案。你也可以使用耗時更少的方法來做計算。這就是算法。算法是為執行特定的任務而設計的一組指令。
  • 一個數據挖掘大牛,用程序算法做人生選擇
    還有一網友在創新工場的某團隊和考研之間抉擇,不知道去創新工場行不行,覺得那個項目一般,但是感覺那個團隊挺有激情的,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學歷還不夠,讀個研應該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還有一些朋友問題我應該學什麼技術?不應該學什麼技術?或是怎麼學會學得最快,技術的路徑應該是什麼?有的說只做後端不做前端,有的說,只做算法研究,不做工程,等等,等等。
  • 數據算法 | 主要算法的概念、分類及應用
    我請我的博士生元方同學整理了算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分類,已經有段時間了,分享給同學們!一、什麼是算法算法是一系列有助於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的規則。按照一定步驟建立這些規則時,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算法,通常也叫做程序或構建人工智慧(其實人工智慧的狹義特指一種電腦程式算法)。
  • Reading Club | 算法和人生抉擇:午飯到底吃什麼?
    春節前,大數據文摘啟動了最新音頻欄目——Data Reading Club,我們為大家推薦的書籍是Algorithm to Live by(生活中的算法),上一期我們跟大家探討了算法與人生伴侶的選擇——神奇的37%法則本周,我們繼續聊聊【選擇】這個人生中的重大話題。
  • 算法與算法工程師,技術與技術人員
    顯然,這些算法工程師們也正是這麼做的。然而,等算法輸出結果以後,又需要人的工作了——怎樣用結果解釋實際問題,應用到業務中去。顯然這個過程和前面數據清洗、人肉特徵的性質類似,都是只有人能完成,機器做不到的任務。做過數學建模的同學對這個過程可能很熟悉——如何把一個問題描述成數學問題,再如何把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上。
  • 我的讀書算法之九段心法
    今天看完了喻穎正的《人生算法》上半部分——九段心法,藉此機會梳理一下自己的讀書的九段心法。什麼是算法?什麼是人生算法?算法是解決某個問題的計算方法和可重複的實施步驟,「人生算法」是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應對人生旅途中的不確定性,也可以稱為人生的章法。
  • 貪心算法與近似算法
    實際上,算法可能簡單得讓你大吃一驚。具體做法如下。 (1) 選出結束最早的課,它就是要在這間教室上的第一堂課。 (2) 接下來,必須選擇第一堂課結束後才開始的課。同樣,你選擇結束最早的課,這將是要在這間教室上的第二堂課。重複這樣做就能找出答案!下面來試一試。美術課的結束時間最早,為10:00 a.m.,因此它就是第一堂課。
  • 算法之下,以人為「資本」
    要改變算法對個人的固有定位很容易,多搜索一些其他關鍵詞就可以實現,但現實是很多人並不會刻意去改變這些東西,只會在不斷接收類似推送時抱怨一句:怎麼還是這些。只有實在厭煩了,才會選擇「不感興趣」,但這樣做的收效並不大。
  • 前端學習數據結構與算法系列(一):初識數據結構與算法
    前言作為一個對算法沒有任何認知,非科班出身的前端程式設計師,如果想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再只寫業務代碼當一個應用工程師,算法是必須掌握的一門本領。算法也是一種思想,當你去讀一些優秀框架的源碼,如果對算法和數據結構一無所知,讀起來很困難,你無法理解人家為什麼要那樣寫,那樣寫的好處是什麼,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下作為一個前端程式設計師,如何學習數據結構與算法。
  • 法師說 | 汪慶華:算法透明的多重維度和算法問責
    歐盟2019年6月19日通過的《平臺和商戶間公平性和透明度法》第5條的規定和我國《電子商務法》第35條的規定非常接近。就其規定的形式而言,是通過規制搜索算法的參數,要求向公眾披露參數來實現對平臺權力的有效規制。《平臺和商戶間公平性和透明度法》第5條規定:「線上中介服務提供商應在其條款中列出決定排名的主要參數以及這些主要參數相對於其他參數的相對重要的理由。
  • 和你聊聊哈希算法
    和你聊聊哈希算法1.1 引言哈希算法又稱散列函數算法,是一種查找算法,應該說哈希算法是最快的查找算法,沒有之一。對於查找問題,哈希算法一直是首選算法。那麼,為什麼名字起的這麼「嘻哈」的算法會如此強大,本文將為你揭開謎底。
  • 算法中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 人工智慧
    譯 as人類容易出錯和有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算法一定會更好。儘管如此,技術已經在對你的生活做出重要的決定,並可能決定你看到哪些政治廣告,如何篩選你理想工作的申請,如何在你的社區部署警察,甚至預測你家的火災風險。
  • 人生的底層算法有千千萬萬,但最容易成功的「內核」只有這一個!
    文/第一職場網文馨「我無法駕馭我的命運,只能與它合作,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導的方向發展。我不是心靈的船長,只是它鬧鬧嚷嚷的乘客。」——奧爾德斯·赫胥黎1.人生的底層算法是什麼?前幾天,我學了一部分老喻的《人生的算法》,有些內容比較晦澀,「孤獨大腦」一詞久久迴蕩在腦海。
  • 算法的算法:人工神經網絡
    在這個意義上,它不僅僅簡單的是一個算法,而是一個框架和理念,這也為構建神經網絡提供了更加廣泛的自由空間:比如它包括不同的隱層數量和節點數量、各種形式的激活(傳遞)函數、優化工具、損失函數、網絡類型(卷積、遞歸等)以及一些專用處理層(各種批處理模式、網絡參數隨機丟棄:Dropout等)。
  • 算法圖解 | 遞歸算法和棧的應用
    其實,遞歸就是函數自己調用自己來解決問題我們用下面這個例子講解一下遞歸的概念開盒子找鑰匙有一天,你需要找一把開啟寶庫的鑰匙,你知道這個箱子能給你一些線索,鑰匙很可能在這個箱子裡,你知道鑰匙一定在這些盒子裡,你打開了發現,箱子裡有盒子,盒子裡還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