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36位軍事家之一,他與賀龍、周逸群一起創建了湘鄂西蘇區;他是彭德懷元帥的入黨介紹人和革命引路人,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軍長。
段德昌卓越的軍事才能,體現在湘鄂西根據地的一系列著名的戰鬥中,在襲擊皂市戰鬥中,段德昌指揮紅軍誘敵作戰,分割包圍應城西南的陳家河與龍王集兩個制高點,攻勢甚急。當時,國民黨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漢綏靖區主任何成浚,知道這二個據點戰略地位重要,一旦丟失,應城將無險可守,應城側後便是武漢。
因此,急調孝感、花園兩地第4師的第12旅張聯華部前往解圍。張聯華不知深淺,督軍急行軍趕往戰場,幾千人的部隊被拉成一條長龍。這時,段德昌乘夜埋伏於龍王集至應城的公路兩側。此一戰,僅僅用了一個多小時,紅軍全殲敵第12混成旅,生俘張聯華,殲俘敵軍4000餘人。這次戰鬥繳獲的戰利品堆積如山,其中步槍3000餘支、迫擊炮20餘門、輕重機槍100餘挺,還用繳獲的戰馬裝備了騎兵團。
龍王集戰鬥後,賀龍率紅7師渡過襄河,襄北紅軍兵威大盛,當地的地主、豪紳紛紛外逃武漢。何成浚重新調整兵力部署,從洪湖中心區抽調十一個團組成三路縱隊,限令在半個月內肅清襄北紅軍,文家墩戰鬥打響。
段德昌帶領紅9師冒著滂沱大雨,經過一夜急行軍,拂曉趕到文家墩,向敵人發起突然進攻。韓旅官兵都在蒙頭大睡,外圍手榴彈響成一片,還以為在打雷。等到紅軍衝進帳篷,才倉促應戰。很快,全旅4000餘人被殲,韓昌俊被擒。
在粉碎第三次「圍剿」的過程中,段德昌率領紅9師先後取得了龍王集、新溝嘴等戰鬥的勝利,共殲敵一萬多人,繳槍一萬餘支。
段德昌在襄北的連捷遵循的是遊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原則,在戰術上做到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他創建了洪湖革命根據地,建立了江陵、石首、監利三縣紅色政權。段德昌機智勇敢地帶領遊擊隊和紅軍在那河港交錯、蘆林茂密的洪湖與敵人作戰,後來他從洪湖遊擊隊隊長成長為紅6軍政委、軍長,打過許多勝仗,被稱頌為「常勝將軍」。
對此,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評價。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稱讚:「紅軍時代的洪湖遊擊戰爭堅持了數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帶能夠發展遊擊戰爭並建立根據地的證明。」
段德昌,湖南南縣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毛澤東通過中共湘區委員會派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他刻苦學習和訓練,被周恩來等師生譽為「文武全才」。「中山艦事件」後,段德昌因為具有共產黨員的鮮明鬥爭精神,被蔣介石下令開除出校。
毛澤東與段德昌結下了濃厚的友誼,後來,段德昌以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3師第2團黨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後,段德昌受周恩來的指示,遵照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確定的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轉入鄂西農村領導和開展武裝鬥爭,點燃了荊江兩岸的革命烈火,開闢了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根據地。
1931年,毛澤東在江西瑞金主持了各革命根據地代表參加的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向大家介紹了湘鄂西蘇區的代表段德昌。此次大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段德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段德昌的才華、戰績和情操,給世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令人惋惜的是,1933年,由於蘇區內部「肅反」擴大化,在「肅反」中遭夏曦誣陷被捕,在湖北巴東被殺害,年僅29歲。他的上級、戰友無不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嘆息。同時,他的冤屈也使他成為整個湘鄂西在內部「肅反」中蒙難者的代表。
1945年,中共中央在起草《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任弼時同志詳細介紹了段德昌忠於革命、堅貞不屈的事跡,聞者無不潸然落淚。同年,黨的「七大」正式為段德昌恢復名譽。1952年,毛澤東親筆給段德昌籤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烈士證。
1955年授軍銜期間,當彭德懷提到段德昌時,毛澤東兩眼淚花,他不停地自言自語:「段德昌!段德昌!」此情此景,彭德懷和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一起陷入了沉思,匯報不得不改日進行。段德昌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人稱,按照當時的級別,段德昌不過早冤殺犧牲,評上將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