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實現過程,最大的區別在於使用了不同的但卻有效的激勵方式。
在美國的教育中,總是善於用自我激勵來提高民族的上進性,而在中國更善於用外部激勵來挺高民族的自信心。
美國小孩子學的最多的童話故事是託馬斯小火車頭的故事。
託馬斯小火車頭他每天拉車廂都非常高興,有一天拿到一個非常大的任務單,可是行駛路線卻要爬過一個山坡。
他覺得他過不去了,可是他又問自己,託馬斯,你是一個能幹的人啊,你自己可以完全爬過坡去啊。
然後他就給自己唱歌,給自己鼓氣,不知不覺就爬過去了。
這個故事是全美的小朋友都學的故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說,這樣的民族成就一定是非常高的。因為他的小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自我激勵。
我們國家小朋友小的時候學的故事都有什麼呢?狼來了的故事是在教育我們講誠實;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頭懸梁、錐刺股告訴我們要刻苦讀書。
但所有的這些都是靠外部的力量來激勵自己,要努力才能成功。而且我們在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是講到成功,這個過程一定是經過層層困難才能達到的。
但是在企業或職場中,如果僅僅靠外部的力量刺激自己,他的後勁一定不足。按照麥克利蘭的理論,成就性需求是依賴於自我激勵的,所以企業管理中應該選自我激勵的員工。
或者說怎樣將工作績效和需求有效組合,在於企業或部門中是否存在那些成就機率高的人。而那些成就機率高的人,大多數是自我激勵高的。如果企業可以錄用到自我激勵很高的人,他來了之後,他一定可以做的很好。
此外,在整個公司或組織形成的氛圍當中,要習慣用表揚去肯定那個自我去解決問題的人。因為只要他自己願意去解決問題,他能夠去幫助你主動承擔責任,企業都給予表揚和肯定的話,實際上一種屬於自我激勵的氛圍無形中就存在了。
那一旦這個能力形成,那這時組織的成就感覺會非常高,組織的成就也會變得非常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