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關心叛逆期的孩子:你以為是愛的溝通,其實是相愛相殺的攻擊

2020-12-19 壹心大哥

作者丨壹心大哥

編輯丨笨拙的老狼

現在很多父母為了叛逆期的孩子教育問題,每天在學習各種家庭教育課程或者看文章、看書籍,希望能通過自身的轉變帶來孩子叛逆帶來的各種問題的徹底解決。

於是我們看到大人們都懂得要用『包容、接納、理解、愛』去關懷孩子,要對叛逆期的孩子的多鼓勵、多安慰、多支持,但是通常孩子的叛逆問題還是並沒有實質性的轉變。

究其原因,除了理論導向與學習途徑及方法是否正確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道理學了很多,但知道做不到』,而『知道做不到』恰恰是壹心大哥最擅長,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為啥大人們願意改變去學習卻『知道做不到』?今天我透過我親自指導的『親子溝通學習圈』家長的溝通案例來說明。

01如何關心叛逆期的孩子

『親子溝通學習圈』的一位媽媽線上電話聯繫我,因為媽媽問我孩子不想上學該怎麼辦才好,媽媽希望通過角色扮演,請我示範如何對話,因此我扮演家長媽媽扮演兒子。

媽媽的扮演:『我明天不想上學。』

我的扮演:『發生什麼事了?怎麼不想上學?』

媽媽的扮演:『我的作業沒有做完,而且很多課我都聽不懂。』

我的扮演:『那你怎麼辦呢?』

媽媽的扮演:『我就不想去上課呀!』

我的扮演:『你不想去上課呀!』

媽媽的扮演:『對呀!』

我的扮演:『不去上課可以嗎?』

媽媽的扮演:『當然不可以呀!』

我的扮演:『那怎麼辦呢?』

媽媽的扮演:『我也不知道啊。』

我的扮演:『你有問過老師嗎?』

媽媽的扮演:『有呀!老師叫我請同學幫忙!』

我的扮演:『你問過同學了嗎?』

媽媽的扮演:『同學們都沒空幫我呀!』

我的扮演:『你希望我幫助你什麼呢?』

媽媽的扮演:『我也不知道。』

我的扮演:『你怎麼問同學的?我可以知道嗎?看看你問同學時,發生了什麼?同學怎麼不幫你呢?媽媽能聽一下嗎?』

媽媽的扮演:『好呀!』

對話停在此處,我問媽媽對話感覺如何?媽媽說:『感覺很舒服呀!覺得被尊重,但是好像有點不一樣啊……』

媽媽接著說:『不同人講話,感覺不一樣啦!』

我好奇地問媽媽:『你講話時有關注自己內心情緒、身體姿態、說話語氣與句中的刻意停頓嗎?』

媽媽說:『我都有注意呀!』

我問:『那麼我們對話的內容都是一樣嗎?』

媽媽說:『老師,我跟你說,我也是這樣說話的,我們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

我確認了一次:『是嗎?一模一樣嗎?』

媽媽很肯定的強調:『老師,真的一模一樣。』

於是我邀請媽媽,重現與兒子對話的場面,由我來扮演兒子,媽媽欣然同意。

我的扮演:『我明天不想去上學。』

媽媽:『你為什麼不想去上學?』

我的扮演:『我的作業沒有做完,而且現在很多課我都聽不懂。』

媽媽:『嗯,你總是這樣!我不是跟你說了很多遍了 ,遇到問題要馬上尋求幫助,當時你應該去問老師啊!你沒有問老師嗎?』

我的扮演:『有啊!老師叫我問同學啊!』

媽媽:『那你有問同學嗎?』

我的扮演:『我問了啊!同學都很忙啊!沒有空跟我說啊!』

媽媽:『你有每個同學都問了嗎?特別是成績好的那些同學你有沒有問啊?我不相信每一個同學都問了啊。』

我的扮演:『我哪能每個同學都問啊?我就問了平時幾個身邊要好的同學。』

媽媽:『你就是這樣的人,膽小逃避、玩心重,問你要好的幾個同學有啥用?他們天天玩手機且成績也不好,能幫到你什麼啊?我早就跟你說了,不要跟他們玩在一起,否則遲早你會變得跟他們一樣沒出息的!』

我的扮演:『他們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他們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對我挺好的。』

媽媽:『你為什麼不能學學你們班上的王小明同學,家裡條件那麼差,但是別人從小就知道刻苦讀書,從不玩手機,每次考試都是班上前三名,從來就不讓父母操心!』

我及時叫停了媽媽,讓她回想一下剛才這兩段扮演示範,是有點不一樣還是大不相同?

幾分鐘後,媽媽回答我:『老師,我明明是想關心孩子、幫到孩子,怎麼這兩段對話給我感覺區別這麼大啊?』

練習好奇對話時,很多大人很容易踏入誤區,忽略了要關心人,而想要去解決問題——就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改變孩子。

一旦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時,而不是關心孩子發生了什麼呢?孩子該如何面對一個困難?就容易在好奇對話中,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或者想要引導入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答案,因而常常踏入誤區中。

我們大人一路走來確實不易,從過往的孩童到現在自己身為父母,不僅承受著外部世界的各種生存壓力,同時上一代原生家庭的「聽話教育」模式耳濡目染,這些讓我們逐漸封閉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對於我們大人來說,我們現在跟孩子對話時,完全處於外在的頻道,感受著社會化的需求、利益、財富和關係,我們已經習慣於從物質的利益來判斷事物的對錯及重要性。

於是,我們就只能用頭腦認知去跟孩子溝通,但是現在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內在的頻道中『安全感、存在感、被尊重、被欣賞、被認同』,而這些沒法用我們頭腦中的認知去良好互動連接的。

大人只有通過好奇開啟自己內心感受之門,以內在的頻道去連接對話,這才是真正的關心叛逆期的孩子,同時在對話中要牢記這個原則:

『先不要急著解決問題,首先要關心孩子這個人本身,要好奇孩子這個人內心受到的衝擊與當下的感受』,這樣孩子的叛逆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

02你與孩子的溝通不是愛

溝通是一門藝術,這個大部分父母都知道,你也不會否認,你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效果越來越差,幾乎到了「油鹽不進」的地步。

這個時候你肯定會自我反省,因為溝通能力差,結果溝通的目的達不到,所以你也非常希望可以提高自己溝通的技巧,也就是很多父母求助我常說的:「家庭教育課程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就是仍然跟孩子不會說話,不知道如何溝通?」。

但親子溝通其實是區別於常規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往往很多大人跟你一樣都沒有意識到這裡面的差異。

知識性的學習,可經由自己的看書或者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方式進行,技能性的學習,類似於學習駕駛、遊泳,可經由自己反覆練習和老師的指導來學習。

但基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背景的親子溝通學習而言,其背後的內涵、精神、思想的部分,決定了我們在這條路上將走向哪裡、走多遠。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教育及親子關係重塑,最終決定我們能否做到『中正、合適』的,是『心法』,『心法』掌握之後,生活中任何與孩子的交集,都可以是你與孩子重塑親子關係的良機。

所以你跟孩子的溝通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技巧的問題,而是你是如何用自己的內心連接孩子的內心,對於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更加準確的說是『你用自己的內在生命力陪伴與引領孩子的內在生命力不斷綻放』。

但是很多大人與孩子的溝通其實都是化了妝的攻擊,當孩子對你說:『我就是你們天天道德綁架才變成這樣的!』,『我現在之所以這樣就是學你們的!』,你也許為孩子的抱怨、憤怒很傷心、沮喪,但是你如果仔細一想,這也並不奇怪。

人的攻擊性,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那是無處不在,誇張一點,可以說,精神分析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研究攻擊性以及研究攻擊性的表達。幫助處理自己被壓抑的攻擊,或者幫助他處理自己未處理的被攻擊。

在心理學裡面,攻擊絕對不僅僅是表面字眼,你看到的那樣,它不僅僅是一種你能看到的行為,比如我打你一下,我虐待你一下,我破口大罵你,攻擊無處不在,我們與孩子的連接裡,無處不在的是語言,所以攻擊就潛伏在無處不在的語言,即溝通裡。

讓我們來通過上面那個案例來看看,潛藏在你與孩子日常溝通裡面的帶攻擊性的表達。

攻擊性言語1:『你應該…』 『你總是…』

媽媽:『嗯,你總是這樣!我不是跟你說了很多遍了 ,遇到問題要馬上尋求幫助,當時你應該去問老師啊!你沒有問老師嗎?』

當大人對孩子說出,你應該如何、你總是這樣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限定孩子他自己的選擇並且指責孩子的犯錯。

很多問題,不是說一句『你應該就能解決的,『你應該,只是為了告訴孩子這個錯誤是你的責任,而並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你本意是想幫助孩子,但是一句『你總是』,卻不知不覺把自己過往對孩子的認知帶入了,讓孩子感覺你對他有偏見,就站在了他的對立面,不是真心幫助他解決問題。

比如:我很想這樣,但是你一直很強硬的和我說,你總是這樣,你應該那樣,你不應該這樣。你沒有理解到我想這樣的感受,你也沒有站在我的位置上,考慮我的選擇對於我的意義。

你只是對我說,應該,而這個應該,其實是你站在你的立場上的思考,那麼當你說應該的時候,你是在強加你的看法和思想給我,而且,當應該反覆出現,似乎就是在表達「我說的才是道理,你沒有道理」。

如果你跟孩子說話很喜歡說『你應該』、『你總是』,那麼你的表達其實透露出的是一種做父母的強勢和對孩子強烈的控制欲望。

這種強勢和控制,實際上是在攻擊著孩子的內心邊界,即使披著道德、道理、正確的外衣。應該與總是這種字眼,需要慎用。

攻擊性言語2:『你為什麼不能…』

媽媽:『你為什麼不能學學你們班上的王小明同學,家裡條件那麼差,但是別人從小就知道刻苦讀書,從不玩手機,每次考試都是班上前三名,從來就不讓父母操心!』

『你為什麼不能…』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表達,是完全不同的含義。它是一個疑問句,還是一個反問句?

但是上面這段話其實一個反問句,這裡面就有媽媽對於孩子學習不上進的不滿。這其實是媽媽在表達一種強烈的要求,並對於孩子竟然反對這個要求,而出現了生氣的情緒,通過反問表達了攻擊性。

如果媽媽換一種說法:『我是覺得成績好的同學幫助會大些,這裡媽媽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不能主動跟你班上的王小明同學請教學習上的問題啊?媽媽這樣問,你會不舒服嗎?』(搭配低沉的語調,看向孩子的疑問配合關切的眼神及柔和的表情)

即使是同樣的句子,表達的意義也完全不同。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媽媽接受和尊重了,並且媽媽看到了孩子與自己的不同,進而關心孩子這種不同的來由,那麼這種方式就給了孩子一個對媽媽去打開自己心扉的機會。

而孩子也會去思考,那種不願意跟成績好的同學請教功課的念頭究竟是什麼,從哪裡來?藉由這樣的談話,孩子和媽媽將分歧和不同化為了彼此更進一步去看對方內心的機會。

「為什麼不能」這樣的句子,如果用反問的語氣說出來,就是在跟對方表達,你不按我想的這樣去做就是錯的,有問題的、糟糕的,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攻擊性言語3:『你就是……』

媽媽:『你就是這樣的人,膽小逃避、玩心重,問你要好的幾個同學有啥用?他們天天玩手機且成績也不好,能幫到你什麼啊?我早就跟你說了,不要跟他們玩在一起,否則遲早你會變得跟他們一樣沒出息的!』

這句話後面跟滿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定義、標籤、評判。

我看到很多媽媽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時,特別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你就是不知道感恩父母的孩子!』

『你這樣下去遲早就是個廢物!』

『你就是個自卑不自信的孩子!』

『你能不能學習不分心,做事有點耐性,好不好?』

『你這樣下去考大學肯定沒指望!』

『我對你已經沒什麼希望了,只要你跟我說話和氣點!』

這些言語標籤,句句都是將一個孩子釘在柱子上的釘子。其實媽媽是想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感受,但是用下定義的方式,則直接將感受變成了不可推翻的強勢的判斷。

這種攻擊,使得親子溝通變得很艱難,而且也消磨了彼此間那種柔軟的愛意。

如果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雖然我們之間有矛盾,但我希望你能更多地體諒下媽媽的不容易啊!』

『你看來現在很生氣,能跟我聊聊為什麼這麼生氣嗎?』

『你這麼晚還沒睡,一直在玩遊戲,你怎麼了?』

『你常常為寫作業分心的事情困惱,是嗎?媽媽這裡有個方法能幫到你,你想聽一下嗎?』

所不同的是後面一種方式,容許了孩子的存在,接納了他的感受然後在這種接納和容許的基礎上,兩個人才能開始真正有效的溝通。

我們都很厭惡被人下定義貼標籤。因為當你被下了定義,也就意味著對方看到的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看到的不是你的「因為,所以」,不是你的內心、你的人格,而只是一個標籤。

「你就是」後面加上標籤,表達的是一種不想溝通,不需要溝通,剝奪了對方向你表達自己的欲望,當你這麼去定義孩子,這個定義就會橫在親子關係裡變成阻礙,你就不可能再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和全貌。

03相愛相殺式的攻擊式溝通

其實溝通裡的攻擊太多太多,這種攻擊有一個共性,就是帶有強烈的評判並且用父母角色的權威阻止對方一步表達的意味,我又稱之為相愛相殺的攻擊式溝通。

例如日常場景中很多類似這樣的相愛相殺的攻擊式溝通:

『一天到晚光知道玩手機,你的功課做完沒有啊!』

『你怎麼又犯這種愚蠢的錯誤,我要說幾次你才能懂事啊?』

『你到底讀書有沒有用心啊!』

『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你再這麼做試試看!』

對孩子的評判,是一種情緒攻擊,阻止孩子真實表達,也是一種相愛相殺行為。

如果你的溝通表達方式一直是用來捍衛父母角色的:『我說的就是權威,而你說什麼都不重要,你也不需要再說,除非你認同我說的。』,那麼你要的不是溝通,而只是服從和認同。

因為通常在大人的世界裡,看得見的現狀才是重要的,我們很多大人很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孩子內在可供發展的前景。

所以大人們會認為在現在這麼一個充滿競爭和多變的時代裡,一個孩子假如不能加倍學習、加倍地努力、聽話懂事,以後就會失去在社會上良好生存的機會。

在這樣的認知基調之下,我們表達對孩子的關心,總是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去不斷評判孩子的外在行為:玩手機、逃學、作業拖拉、早戀、頂嘴、拒絕溝通……,並對這些孩子的言行貼上『叛逆』的標籤。

那麼,你就會在處理與孩子的親子關係當中,會不自覺地以頭腦中認為「正確」的標準來評判孩子,而且還總是打著「愛」的旗幟,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用評判來衡量彼此。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大人們並不知道,我們的眼光與評判,把多少本可以才華橫溢,本可以魅力獨特的孩子「刺」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活不出自己』

你如果一直使用攻擊式的溝通,你的孩子原本堅定的「獨一無二」自我信念開始動搖,或許「我真的不好」的感受在孩子的內心開始蔓延,最終孩子自我生命力慢慢被消磨殆盡。這就是為什麼叛逆期的孩子厭學、網癮一直無法徹底解決的成因。

於是,我看到很多媽媽在回憶自己原生家庭經歷時,大多數媽媽說她小時候很害怕做錯事,生怕做錯事了就會惹來一頓罵。她覺得父母就是權威,父母都是對的。

小時候她曾經嘗試過表達自己沒做錯,可是結果要不就遭到漠視,要不就是父母姿態更加居高臨下的痛罵。「我是你爸!」「我是你媽!」「我為你好!」甚至到後來她畏手畏腳,是不敢做任何事。

在這樣的不被允許表達、不平等、被評判的家庭氛圍中,讓她的害怕延續到成年。她看起來就是弱弱的,在權威人物(例如老師、老闆)面前大氣也不敢出。

因為從小開始,也不知道什麼事在父母眼裡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不知道做了什麼事會引起父母的情緒狂潮,只知道自己「做錯了」就會引來一場風暴。

她已經把父母的憤怒和焦慮通通歸因為都是我的錯,這一輩子都活在跟自己的父母的不斷情感糾纏中,相愛相殺著。

你希望你跟孩子以後也是如此嗎?我相信你,現在心裡肯定有了答案了。

作者:壹心大哥,親子溝通教練,兩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10餘年家庭教育實踐經驗,專注父母與叛逆期孩子的溝通技巧探索與研究。分享有深度的案例,聊聊有溫度的對話。

如果你有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或者想學習更多高效親子溝通技巧,你可以通過關注後私信我,免費幫你分析你與孩子溝通當中遇到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如何關心叛逆期的孩子:你以為是愛的溝通,其實是相愛相殺的攻擊
    這個時候你肯定會自我反省,因為溝通能力差,結果溝通的目的達不到。所以你也非常希望可以提高自己溝通的技巧,也就是很多父母求助我常說的:「家庭教育課程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就是仍然跟孩子不會說話,不知道如何溝通?」。但親子溝通其實是區別於常規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往往很多大人跟你一樣都沒有意識到這裡面的差異。
  • 如何關心叛逆的孩子:你以為是愛的溝通,其實是攻擊
    這個時候你肯定會自我反省,因為溝通能力差,結果溝通的目的達不到。所以你也非常希望可以提高自己溝通的技巧,也就是很多父母求助我常說的:「家庭教育課程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就是仍然跟孩子不會說話,不知道如何溝通?」。但親子溝通其實是區別於常規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往往很多大人跟你一樣都沒有意識到這裡面的差異。
  • 和孩子相愛相殺的痛
    為什麼人們常說,你愛的人往往傷你最深。因為你對他有期待!在婚姻中,在育兒中,我們就能深深的體會這一點。前幾天一位媽媽朋友跟我傾訴,她五歲多的兒子跟他吵架,衝她喊要打死妹妹,打死媽媽。聽到自己心愛的兒子這樣對她說話,她感到無比心寒,自己辛辛苦苦養育孩子,不僅不會感恩,還對媽媽指手畫腳,到底是自己哪裡做錯了?
  • 為什麼你和戀人總是「相愛相殺」?這項心理學研究,說得很清楚!
    你和愛人之間有過這樣的行為嗎?即使沒有,想必也在其他的戀人身上看到過不少類似的情形---「相愛相殺」!浪漫關係攻擊戀人之間,通過操縱或損害關係以達到傷害伴侶的行為, 心理學上稱為 「 浪漫關係攻擊 」。
  • 感情的世界裡,與其相愛相殺,不如體面轉身
    感情的世界裡很多人都在相愛相殺,與其這樣倒不如體面轉身。01兩個人在一起,你儂我儂是戀愛時的情景。當兩個人真正的在一起,必然會經歷一段時間磨合,這段磨合的時間裡,吵架也便成為了家常便飯。當曾經相愛的兩個人,變成了如今爭吵不休仇敵,你的心會感覺很累,有時你也會懷疑這段感情是不是對的。
  • 解我青少年教育:家長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隨著而來的就是叛逆期,這是一個令所有父母都頭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得了心理病,他們跟瘋子似的,管不得,罵不得,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呢?
  • 如何與叛逆期孩子相處:你的討好與指責,讓孩子無法擺脫叛逆
    每個急迫想知道如何與叛逆期孩子相處的媽媽,其實內心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所以我們常說:「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媽媽其實不知道的是叛逆期的女兒不需要媽媽如此「虛偽」地付出,女兒更願意聽到的是媽媽的欣賞與肯定,只是媽媽一直不尊重自己,不斷地用「虛偽」的關心來阻隔女兒內心自我構建的形成,孩子內心的歸屬感一次次被自己的母親打擊,所以她感受到的就只有厭惡與傷心
  • 「相愛相殺」英文怎麼說?
    更多精彩,微信公眾號搜索「華爾街英語」 世界上有很多種關係 有的是義無反顧的愛 有的是刻骨銘心的恨 還有的就是「相愛相殺」英文怎麼說?
  • 二胎家庭孩子相愛相殺,父母如何協調孩子之間的關係?
    其實,不管家長如何偏心,歸根結底是想用一方妥協的方式來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最終的目的還是不希望兩個孩子關係不好,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呢?01、偏心要講究技巧,不要偏心一個傷害一個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心理傷害有多大?
  • 相愛相殺現言文,推葉斐然《你被開除了》,相愛相殺泥石流律師CP
    今天阿肆給大家推薦相愛相殺現言文,推葉斐然《你被開除了》,相愛相殺泥石流律師CP,讓你熬夜也要讀完,現在開始,帶大家入新坑!記得關注我哦,愛你們喲~1.《你被開除了》作者:葉斐然短書評:相愛相殺泥石流律師CP。
  • 叛逆期孩子的正確溝通方式
    孩子的成長要經歷三個叛逆期,當你摸清了孩子們每個叛逆期的生理生活變化和特點,就會輕鬆地逐一擊破。第一個叛逆期,也叫寶寶叛逆期。年齡發生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世界剛開始認知,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自己去聽、去看、去做,家長的懷抱已經滿足不了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多彩吸引。
  • 相愛相殺的婚姻過著過著,就只剩下殺了!
    兩人相愛相殺,過著過著,愛沒了,只剩下殺了。其實愛的過深,反而矛盾更深,最後反目成仇的夫妻很多,所以才有相愛相殺這個詞,也才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敢談真愛,願意回歸過去,聽父母的話、過平穩的人生,找個門當戶對的人結婚。
  • 怎樣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一)原創
    /蘇秦平大多數孩子進入叛逆期的年齡在9—18歲,叛逆期的表現和家庭環境有直接關係。(1)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孩子,在叛逆期有兩種表現,一種平緩型,這類孩子基本不脫離原則問題,除偶爾發洩不滿,在學習上是用功的,大多叛逆表現為對學校老師不滿,還有對成績高於自己的同學不滿,在學校有種為我獨尊的感覺,回家後愛發脾氣,相互把自己封閉起來,但學校成績不會下降。
  • 《夫妻的世界》:最幸福的婚姻,就是相愛相殺一輩子?
    02「你看,老公這麼維護你。還想怎樣?」當然,我也只是挑好話說。珊珊的老公,差點兒在她孕期出gui。發現得算早,珊珊挺著大肚子與小三談·判。而那個男人,知錯能改回頭是岸。珊珊說:「我是不是像《夫妻的世界》的池善雨?為什麼還要原諒這個男人?離婚不就離婚吧,我又不是自己養不起孩子。」
  • 相愛相殺的4對星座情侶,看似不合適的兩個人卻走到一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是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的,愛情的火花不會燃燒太久,熱情消退之後就會回歸柴米油鹽,想要長久地愛下去,就需要兩個人相互磨合,相互遷就,如果彼此的個性相衝的話,互不謙讓就會充滿爭執,大吵小吵不斷,慢慢地消磨彼此的感情。
  • 孩子的人生的三個叛逆期,不要以為孩子的叛逆期的時候長大後才有
    孩子在長大成人這段時間,會經過三個叛逆期,這些叛逆期在哪個年齡段產生,會有怎樣的表現形式,家長們如何提前做好準備並應對?其實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個,孩子思考變得比較獨立,這也是好事,一個孩子什麼東西都聽,不見得是一個非常非常愛思考的一個孩子。第二個學到的知識變得很多,所以他開始在做整合的一個能力。上小學的以後,原來作業裡面有選擇題呀,所以我的人生也應該要有選擇題,而不是只有標準答案。
  • 《致命女人》:相愛相殺?請勿打開婚姻的另類模式
    反正以愛的名義,似乎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都在大力支持。須知道,無論愛情抑或婚姻都經不起任何形式的折騰。其實,我並不能看到完整版的《致命女人》。唯有努力的,從網上找到可以找到的全部信息。我太喜歡劉玉玲了,從《霹靂嬌娃》開始就迷戀她。小小的個子卻有著大大的氣場。華裔女演員,在好萊塢闖蕩不容易啊。片酬比別人少,這是不消說的。接著,就是番位也被強壓到最低。
  • 被獅子座「吃定」的3大星座,相愛相殺,一生虐戀
    導語:被獅子座」吃定「的3大星座,相愛相殺,一生虐戀誰都想要美好的愛情,在感情中就是這樣,不會按照你的思維去進行發展,往往許多事情在不經意之間就會發生。愛情中充滿著折磨,這樣是做這樣一個完美又相當厲害的人。
  • 表面看起來是父母與孩子「相愛相殺」,卻是多種心理因素導致
    導讀:表面看起來是父母與孩子「相愛相殺」,卻是多種心理因素導致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表面看起來是父母與孩子「相愛相殺」,卻是多種心理因素導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相愛相殺的星座配對,其中你們嗎?
    今天一起來看看,那些相愛相殺的星座配對,其中有你們嗎?天蠍座 vs 雙魚座天蠍座的毒舌在十二星座裡面是出了名的,不管什麼話,只要能戳中你的痛處。他才不理合不合適說,先把你搞趴下再說,一點情面都不留啊!雙魚座也是一個相對能適應各種奇葩感情的生物,面對毒舌的天蠍座,也是有樣學樣。呵呵,你毒舌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