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博(左)身穿披風騎著馬,看上去像小俠客。
在生活中,多數家長會用汽車、摩託車或電動車接送孩子,而壽光市古城街道沙埠屯村王磊接送孩子的方式十分新奇——騎馬。12月8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王磊每次去學校都會穿上「西部牛仔」服裝,然後和孩子各騎一匹馬回家。為了安全起見,他們選擇郊區道路行走,人多時便下馬步行。截至目前,王磊如此接送孩子已堅持一年,孩子通過騎馬鍛鍊了身體、增強了自信心。
騎馬接送兒子,往返需要近兩小時
12月8日下午,眾多學生休完周末紛紛返校,家長們或開車或騎車將孩子送到學校,而壽光市古城街道沙埠屯村的王智博同學返校方式十分别致,他在父親陪伴下騎馬來到學校。
今年7歲的王智博是壽光市世紀東城學校二年級學生,平時住在學校宿舍,每周回家一次,最讓他感到自豪和開心的是,每周五中午放學時父親都會騎馬來接他,而後爺倆一起騎馬回家。
王智博的父親王磊今年41歲,是一名中醫,平時喜歡騎馬。近一年來,每周騎馬接送孩子放學上學,已經成了他的習慣。「我們每周五上午課結束後,中午就可以回家了。每周我爸爸都會穿著西部牛仔服裝、戴著帽子,騎著一匹大馬,在校外等著我。」王智博告訴記者,爸爸還會牽著一匹小馬前來,那是他的「坐騎」,然後他們爺倆各騎一匹馬回家。
起初,王磊的打扮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學生的注意,紛紛圍上前看個稀奇。時間久了,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可是這種接送孩子的方式,在學校裡還是獨一份。「接送的次數多了,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反而喜歡觀看我騎馬。」王磊告訴記者,他家距離學校12公裡,單程騎馬需要近1個小時。
選擇走郊區道路,人多時下馬步行
王磊到學校接孩子放學,在校門口等待過程中,總會有家長圍上來觀看,還有家長會騎上大馬體驗一番,過一把「西部牛仔」癮。
在近一年騎馬接送孩子過程中,曾經有不少人問,馬作為一種牲畜,並不像控制汽車那麼容易,騎馬是否會影響道路交通,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對此,王磊告訴記者,他和兒子騎的馬都經過訓練,能夠很好地被控制。另外,他們家遠離壽光市區,接送孩子會刻意選擇郊區道路行走,只有一小段路位於市區,並且騎行過程中會讓馬靠邊行走。「一說到騎馬,很多人都會想到在草原上策馬奔馳的場景,其實不然,我和兒子都是讓馬步行,一般不會讓它們跑起來。」王磊說,在城區路段上,他都是走最內側的人行道,如果遇到行人,便下馬牽著走。
王磊在騎馬到學校接孩子時,途中遇到過交警,對方還特意提醒他注意安全。「騎馬接送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們在路上走得很慢,否則12公裡路程根本不需要花費近1小時。」王磊說。
從小與馬結緣,偶然機會獲得「寶馬」
王磊從小生活在農村,在童年記憶中,由於機械化水平低,很多農戶家裡飼養著牛馬,用來耕地運糧,他的姨夫家就養著兩匹馬,不僅可以拉運磚頭,而且還可以騎。
王磊經常到姨夫家玩耍,漸漸學會了騎馬,這份情懷留在了他年幼的心靈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如今家家戶戶用上農業機械,牛馬等牲畜在農村不斷減少。
王磊長大後,在當地成了一名中醫大夫,之前青州一名患者經他治療恢復了健康。「這位患者康復後特別高興,約我去青州玩,恰好他經營著一個馬場。」王磊告訴記者,看到馬匹後,童年記憶瞬間被喚醒,他情不自禁地摸著馬並騎了上去,「對方見我特別喜歡馬,就送了我一匹」。
王磊將馬牽回家後,隔三岔五就騎著到處遛彎。「有一次,我到內蒙古出差時,看到當地人表演馬術,騎著大馬在草原上奔騰,場景非常壯觀,當時我也很想上去騎一騎。」王磊說。
2017年,王磊去北京購買了一匹馬,通過繁殖,圈養的馬逐漸增多。「現在我已經建起馬場,飼養著11匹馬。」王磊說,在古代,馬是一種牲畜,可用於運輸貨物,也可作為戰騎。而在現在,馬成了一種寵物,騎馬成為一種時尚運動。
此舉意在讓兒子增強體質,提高膽量
王磊對兒子的成長格外重視,他注意到,雖然兒子長得比較高,但是膽子很小,缺少自信心和意志力。「現在很多孩子缺少鍛鍊,我兒子之前也一樣。雖然我經常帶他到馬場裡玩,但是他對此沒有多大興趣。」王磊說,只要到了周末,他就會帶兒子到馬場,一起餵馬、刷毛,讓兒子與馬建立感情。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王智博漸漸喜歡上了馬,並在父親指引下學會了騎馬。「一般情況下,人騎在馬背上沒什麼問題,但想要騎馬奔騰,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磨練。」王磊說,在近一年時間裡,他每周末都會騎馬去接兒子放學回家,兒子也喜歡上了這種特殊的上下學方式。
「騎馬給兒子帶來了太多好處,首先他不再那麼膽小,平衡力比以前更好了,並且磨練了意志力,身體也比以前結實了,現在很少生病了。」王磊說。
王智博表示,騎馬給他帶來了很多快樂,尤其是每周放學,爸爸騎著馬向他招手時,他心裡格外開心,「學會騎馬之後,上課注意力集中了,學習也有自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