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紛紛表示,
孩子的素質教育很有問題,
霸道、不尊重長輩,
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有網友在評論中說,現在許多小孩都有這樣的毛病。這樣說不無道理,現在許多家庭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條件變好了,對孩子寵愛有加,捨不得打捨不得罵,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是爺爺奶奶帶的話,隔代親更是把孩子寵上天。孩子的許多壞習慣和壞毛病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養成的。 看過一句話: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尊重自己的時候,恰恰是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學會尊重孩子的時候。 「我那2歲多的女兒生氣的時候會打我,我跟她講有什麼事情好好地說,不要打我,但是一點用都沒有。」一位媽媽寫道。 「晚上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小姑請我6歲的兒子幫她拿一塊毛巾。淮安,去幫姑姑把杯子拿過來,唉呀,不是這個,是那個綠色的。可能是小姑不耐煩的語氣讓兒子很不爽,他突然衝過來,在我背上猛的一巴掌,痛得我半天說不出話來。這不是兒子第一次打我了,真是讓人傷心。」另一位媽媽在信中這樣寫道。 「我家兒子8歲,喜歡玩手機遊戲,倘若我們沒收手機,他就會大發雷霆,有時對我們拳打腳踢。」一位爸爸這樣說。年齡小的孩子,一個不高興就對父母撒氣、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加;
大一點的孩子,父母跟他說話常常被無視、回懟,溝通困難;
經常對父母冷漠、頂嘴、吵架;對父母講的道理、建議不屑一顧······
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身上,恰恰出在父母身上。每個孩子一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之所以會變得不尊重父母,是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和不被孩子認可的一言一行導致的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教育的失敗。兒童心理專家李玫瑾在《圓桌派》節目中,就提出過家長管教孩子的弊端:「有些家長總是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該管的時候反而不管了。」在孩子小的時候,該說就要說,該立規矩就要立,嚴肅對待孩子成長出現的小毛病。前幾天還在小區碰見一個小男孩,也就四、五歲的樣子,正讓奶奶替他舉著手機看動畫片。奶奶本來就不會鼓搗這些電子產品,結果一不小心碰到了屏幕,把動畫片關掉了。小男孩立馬就不幹了,轉身就對著奶奶又哭又撓,小巴掌不斷地拍在奶奶脖子上、臉上。其實,小男孩的媽媽也在旁邊,但她並沒有對孩子這種無禮、任性的行為做出什麼教育,只是用討好的語氣說:「別哭了別哭了,媽媽再給你打開。」或許在這位年輕媽媽眼裡,孩子的行為沒有什麼大毛病。但是她可能沒意識到,一個對奶奶動手的孩子,既沒有長幼禮節,更缺少一顆感恩的心。孩子年齡小、不懂事,不代表可以被無限縱容。相反,越是年齡小、不懂事的孩子,越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越需要讓他明白分寸和禮儀。如果孩子霸道、目無長輩,檢討下自己是否是下面這樣的父母:有一種父母,是能夠把心都掏給孩子,卻換不來孩子的尊重。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沒有規矩來規範孩子的言行,給孩子各種特殊待遇,傾盡所有給孩子創造快樂、舒適、沒有一點不適的環境。最終,孩子地位越來越高,父母卻越來越卑微。這樣一種溺愛和過度保護,不會讓孩子記得父母的愛和付出,而是認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可以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必須有什麼,否則就是別人的錯。這類孩子,大都自私霸道,心中沒有他人,又怎麼可能會尊重別人。江蘇一個12歲的小男孩,弄壞了茶館裡的物品,想讓媽媽替他償還,媽媽說了他兩句,孩子當場就對媽媽動起手來,當眾死死掐住媽媽的脖子。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在大街上暴打奶奶,他用腿壓著奶奶的頭,用腳直接踹奶奶的頭和臉,面對路人的指責也是相當不屑,甚至破口大罵。而令人氣憤的是,這個奶奶沒有說一句話,甚至還護著孫子。很多做父母的,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一個和自己同樣平等、獨立的個體,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可以任由自己安排、想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尊重是相互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缺少對孩子的尊重,親子關係差,孩子必然也不會尊重父母。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許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明顯變得愛頂撞父母、不把父母放在眼裡,甚至動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那個年齡段,自我意識增強,心理上渴望獨立和更多自由空間、思想上又經常陷入迷惘。
當家長不了解孩子的這些心理特點時,就會覺得孩子沒有以前聽話,總是故意跟自己「作對」。於是父母失去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隨之失去效用。
不管孩子在哪個階段,最需要的都是父母的尊重、接納、理解和欣賞。
還記得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
「我媽媽什麼事也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作為家長,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做一個正面的榜樣?孩子吼老人,作為父母,你是否也吼過家中的老人呢?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然而很多家長,總是用雙重標準來要求孩子和自己,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卻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必然是不能讓孩子信服的。真正能夠贏得孩子尊重和信任的父母,一定是努力做好自己,用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可以在關鍵時刻給孩子有效指導。
一個有規有矩、言行得體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教育孩子要趁早可也不能著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學著做「不缺席」的家長,孩子很多的壞習慣壞思想都會隨著壞情緒迸發出來,家長的教育責無旁貸。免費約車方法
關注」湖北經視「微信公眾號,發送」免費約車「,您會收到我們回復的連結,點擊連結就可進入預約頁面。
關於教育孩子
你有什麼想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