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裡對孫悟空的塑造引發了爭議,彭于晏能擔起對孫悟空這一叛逆英雄的重塑嗎?
根據今何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悟空傳》7月13日上映了,十年前,小說中諸如「我要這天再也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這樣充滿豪情熱血的句子一時成為網絡流行的金句。十七年後,這部小說的粉絲已經遠離了中二時代,而電影再次搬上大銀幕,也引發了不同的觀點碰撞。這部當年從《大話西遊》衍生出來的作品,編劇、導演皆是曾經參與過周星馳《西遊·降魔》的主創,銀幕上已經有過諸多孫悟空形象,彭于晏究竟能否擔起重塑孫悟空這一叛逆英雄的重任?這部電影究竟是否值得觀看?搜狐娛樂徵集兩方面觀點,為即將走進影院的您做一個參考評判。
正方:可能誕生了第一個中國超級英雄
孫悟空已經是無數次登上大銀幕和電視螢屏裡的孫悟空,經典的悟空銀幕形象也不少,然而根據今何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悟空傳》則可能是銀幕上的第一位原生中國的超級英雄。
由於有原著打底,《悟空傳》的基調實際上已經被預設了,就是一部熱血少年成長史,它第一次拿孫悟空當主角——不再是唐三藏的打手,不是顛倒在輪迴裡的情聖,不是被多年囚禁變得精神不正常的野畜,而是一個生來帶著反骨、不滿足自己生來既定的命運、一定要打破這個天地更換一個人間的大英雄,它沒講什麼心裡有眾生,心裡卻有眾生,他沒說什麼個人理想和價值實現,他就是要「改命」。
「改命」兩個字其實了不得,革掉自己生來就是賤民的命,改出一個新天地,這種血性故事已經越來越少見,甚至聽起來都有些浪漫。出版於2001年的《悟空傳》曾經被捧到炙手可熱的地步,小說中的很多金句在網絡廣為流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這些今天讀上去可能中二的句子,在當年《大話西遊》餘溫尚在、網絡文學還沒有擠入海量玄幻寫手的時候,引起了一代讀者的共鳴,這本小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一個《大話西遊》的衍生作品,但在最合適的時機提供了給了最合適的人群閱讀,天真熱血的《悟空傳》可以說是提煉除了《大話西遊》裡孫悟空的反叛、熱血,凝練成一個真正對體制、對強權敢於說不的血性少年英雄。
電影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小說的精神,在電影設定的世界裡,有一個專制烏託邦,這裡的「至尊」控制著天下蒼生的生殺予奪,任何人的命運和階級都已經書寫好了,所有人都只能待在自己的軌道裡。電影中較為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高校」環境,非常自然地將孫悟空塑造成一個讀高中的不羈少年,滿頭滿臉都寫著「反」字。熟悉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觀眾應該十分敏銳地感受到,這正是超級英雄電影的手法,——是的,爆米花也有它的路數,一個年輕桀驁的男孩子,在卑微的生命中抱有執著的赤子心,最終不斷磨練自己的體力和能力,一朝被打通任督二脈成了超級英雄。他還是一個反抗專制的少年英雄,因此又有些悲壯。
除了一些非常經典的影視作品如80年代版電視劇《西遊記》和動畫片《大鬧天空》,我們看看到的孫悟空也實在不符他「鬥戰勝佛」的稱號,要麼是顛倒在輪迴裡的情聖,要麼是被壓在山底精神不正常的野畜、除了能打不是被壓在幾乎沒有任何優點的野獸。與這些電影相比,《悟空傳》裡彭于晏版的孫悟空就是十分珍貴的角色,這是一個真正以孫悟空為英雄主角的電影,這一版孫悟空敢於反叛和質疑,他有傳統中國俠客的氣質,可能是銀幕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超級英雄。幾年前漫威拍出了上映時皆反應平平的《鋼鐵俠》、《雷神》和《美國隊長》,直到整個漫威電影宇宙展開才能窺見這三部電影的意義,它們開創了一種超級英雄電影的模式,而《悟空傳》在這個層面上也有相當的價值。
儘管是《大話西遊》的衍生,《悟空傳》沒有流於油滑,沒有流裡流氣地模仿周星馳電影的風格,它對於命運的反抗更多過關於成長的自我審視。但電影中許多散落的劇情線沒能交代清楚,動漫感強過真人電影感,對有些觀眾來說可能難以接受。
反方:胡編亂造,一坨耳屎
電影是用來講故事的,如果故事不成立,再有吸粉力的主創陣容,再暴發戶式的視聽呈現,都沒有依附。《悟空傳》最大的敗筆就是講了一個亂七八糟毫無邏輯的故事,簡單地說就是「胡編亂造」,想怎麼扯就怎麼扯。為了把幾個人物聯繫在一起,為了突出愛情和反抗這兩個主題,像寫了一篇命題說明文一樣生搬硬套。
就愛情主題來說,主角悟空和阿紫的感情線嚴重欠鋪墊,一個「面咚」,就莫名其妙地愛上了,就要咯吱觀眾感動了。人物塑造上,彭于晏演的悟空動不動就像抖表情包似的大吼大叫,倪妮演的阿紫刻意扮俏皮,沒覺得這兩個人有什麼可親、可愛之處,臉譜化的特徵倒是不少。然後,導演就安排了他們看雲彩等戲份,致敬紫霞、至尊寶,可這感染力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物和愛情,有什麼可以致敬的根基呢?
再說反抗的主題,這也是電影最核心的部分,可鬧到最後,反抗整個天庭,反抗一種壓制人制度,變成了口號,變成了反抗一個自私自利連自己女兒都隨意摧毀的腹黑女人,這個女人最後還被定性成妖魔,和官方是撇清關係的。反派的設定也是極其套路,穿黑衣,帶黑面具,化作黑煙,就連最後正邪終極決鬥的場景,也是「黑炭」風的,全是西方電影裡用爛的那一套。最好笑的是,點題的幾句臺詞,竟然是在故事結尾,用「大字報」的方式打出來的。
《悟空傳》裡,被認為有所創新的一點,金箍棒是悟空從耳朵裡掏出來的一坨耳屎變的。相信這也是不少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觀感,聽起來響震天,看起來亮燦燦,但它本質上就是一坨耳屎。如果有人硬要說這代表的是我們的電影工業,是真正能匹敵好萊塢的東西,那一定是在侮辱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是一個僅指特效、音效、大片這些名詞的概念,而是一個服務於講故事的體系,你連最基本的故事都講不好,花了很多錢,做了一些並不比人家高明的視聽場景,就是電影了?就是工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