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鐵扇公主》到《悟空傳》,被改編40多次的「西遊」IP還經得起無限開發嗎?)
中國電影執著於「西遊情結」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而中國觀眾對西遊系列的追捧,更是不言而喻。
這不,剛剛上映的《悟空傳》就用三天三億元的票房成績,再一次證明了西遊的經典魅力。
7月13日,備受矚目的《悟空傳》公映,雖然遭遇了前期的片源被盜事件,但上映以來,票房成績持續上漲,上映三天票房破三億,截止到19日17:00,累計票房已經破5億,成為春節以來票房成績最好的國產片,也打響了暑期檔的第一棒。
然而「悟空傳」三個字帶來的不僅是熱度和票房,還有巨大的爭議。電影對原小說大刀闊斧的改編讓不少「原著黨」無法接受,導致該片的豆瓣評分也一路跌落到了5.5分。搬上大銀幕的《悟空傳》究竟是保留了原著精神,還是僅僅消費粉絲情懷?
毋庸置疑,西遊是個好故、好IP,從什麼角度解讀都能實現IP的二次開發。不過,主創是不是有獨立思考,開發IP是急功近利還是基於對經典本身的致敬?這些年反覆在銀幕上演的西行之路,究竟是取藝術的「真經」,還是票房的「真金」?相信觀眾自有評判。
這幾年,根據《西遊記》衍生而來的電影不少。無論是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西遊伏妖篇》,還是鄭保瑞導演的《西遊記》系列,都是春節檔的票房主力;《大聖歸來》更是國產動畫的黑馬。而這些作品的成功,某種程度上都是沾了「西遊記」的光,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喜愛。
而電影《悟空傳》備受關注還不僅僅是因為其中的「西遊」元素,更是因為它改編自擁有「網絡第一書」美譽的同名小說。作為《大話西遊》之後最經典的顛覆西遊作品,今何在的《悟空傳》在不少書迷心目中象徵著一種無可替代的精神信仰。
這一切也解釋了電影版《悟空傳》為何會票房火爆而口碑卻嚴重兩極分化。從商業片的角度來看,影片整體風格很燃很熱血,多場打鬥戲的視覺特效也做到了華語片中的頂級效果,而彭于晏、餘文樂、歐豪、倪妮、鄭爽等主演不僅奉獻了史上「顏值最高」的西遊記,更是難得的演技全部在線,可以說是一部合格的奇幻大片。
但從改編的角度來看,電影版《悟空傳》僅僅沿用了原著中的部分人物和性格,故事方面幾乎是重新構架了一遍,原本取經路上的故事變成了取經「前傳」,師徒四人的命運糾葛變成了悟空、楊戩和阿紫的「三角戀」,這些都讓「原著黨」感到無法接受。即使是原著作者今何在親自操刀改編,也擋不住「原著黨」們的不滿。
一個和尚帶著一隻猴子、一頭豬、一個水怪和一匹馬冒險的故事,從誕生之日起,就令國人津津樂道,並無數次被搬上大銀幕。《西遊記》原著作者吳承恩可能沒想到,他在五百多年前寫的這部古典小說,如今已是中國電影人最鍾愛的IP。
有人做過統計,從1926年的《孫行者大戰金錢豹》到現在為止,全世界至少拍攝了80多部跟《西遊記》有關的影視作品。作為一個「超級IP」,這些年以《西遊》IP為主體、以孫悟空為主角的影視劇,締造不少票房奇觀,貢獻不少行業話題。因此,「西遊記」被業界公認為國產電影第一IP。
自1941年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開始,到19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創造超高收視率,到上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大話西遊》系列走紅,再到2013年的《西遊降魔篇》破12億的逆天票房,包括此後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萬萬沒想到:西遊篇》、《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悟空傳》……據不完全統計,幾十年來,根據西遊故事改編的影片多達40多部。而在目前國內票房過10億元的電影中,有4部是近年新創作的「西遊」主題作品。
事實上,近年來,《西遊記》能成為搶手電影題材,主要歸功於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和鄭保瑞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2013年賀歲檔,《西遊·降魔篇》以12.47億元票房成為當年國內票房冠軍,並以顛覆造型、魔幻場景和重新解構的故事,為電影人改編西遊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此後每隔一段時間,都有關於師徒四人的影片上映:《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雙雙破10億元,讓鄭保瑞一躍成為國內票房最高的導演之一;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則以近10億元的票房成為最成功的國產動畫;2017年春節檔,《西遊伏妖篇》成功收割16.56億元的票房,而眼下《悟空傳》正在以不俗的票房引爆暑假檔。
未來,還有一大波取經四人組的故事正在路上。鄭保瑞執導的《西遊記之女兒國》已經提前鎖定2018年春節檔的席位,另一部主演陣容尚未公布的《西遊記之女兒國奇孕記》也已定檔明年2月。此外,還有兩部名為《新西遊記之大戰女兒國》和《春光燦爛豬八戒之情迷女兒國》的電影已經立項。真假美猴王這個故事,目前也有《齊天大聖之真假美猴王》《金箍棒傳奇4:真假美猴王》《西遊記之真假美猴王》三部影片立項。
而動畫片方面,《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的新作《大聖鬧天宮》已在拍攝之中。鄭保瑞「西遊」系列影片的主要出品方星皓影業也已將動畫電影《西遊記之人參果》立項。星皓影業總裁王海峰透露,在未來的15年裡將會總投資35億元,以平均每兩年一部的速度連續推出8部「西遊經典文化系列品牌電影」。
除了西遊,中國就沒有別的故事可拍了嗎?
當西遊題材電影持續井噴,觀眾不禁要問,為什麼大家都盯著西遊,難道中國就沒有別的故事可以拍了嗎?
當然不是。其實,中國還有三國、水滸、封神、紅樓夢等諸多經典題材,只不過比起這些,西遊題材更具備成功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老少鹹宜,承載了大量情懷
西遊的故事情節簡單,人物關係也簡單,又是章回式的,公路片式的,很容易進行全新的演繹和創作。在西遊題材中,孫悟空和豬八戒的關係是最核心的主體,豬八戒更像是現實社會中人的形象的折射,既容易接地氣,又比較富有娛樂性。
唐僧師徒四人位居中國文化最知名的人物形象之列,家喻戶曉,對觀眾來說,對這個故事十分熟悉,而且承載了大量的情懷,把《西遊》故事搬上銀幕,可以最大限度吸引觀眾走進影院。
更為重要的是,西遊題材適合幾乎全年齡段的受眾,老少鹹宜。一部電視劇《西遊記》創造了中國電視劇重播的記錄,他的播放次數超過其他三大名著改編的影視劇的總和。而且,西遊故事主體性比較強,娛樂色彩濃厚,符合這幾年喜劇電影支撐票房的整體需要。
2、資本逐利,票房有保障
《西遊記》一直是影視圈的「真愛」,拋開電視劇不說,電影作品就有近百部。粗略統計近幾年「西遊電影」的票房總和發現,這一題材在大銀幕上已經帶走超過77億元。對資本來說,「孫猴子」常常帶來可觀的流量和收益。
特別是,自從2013年《西遊降魔篇》狂攬12.48億元票房之後, 「西遊IP」儼然成了票房保證:《西遊伏妖篇》總票房16.56億元,《西遊·降魔篇》總票房12.47億元,《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總票房12.01億元,《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總票房10.46億元,《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總票房9.54億元,此外還有《大話西遊3》《大鬧天竺》等天馬行空的改編之作……
可見,只要跟「西遊IP」沾邊的作品,加上明星助陣,票房成績都是直接「億元」起步,邁過「10億元」也不在話下。這在眾多的「IP」開發中,已經絕對處於領先地位。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改編《西遊》、派出猴子來「吸金」,儼然成了資本最保險、最容易達到收益最大化的捷徑。
3、版權已過期,沒有後顧之憂
從創作角度而言,傳承數百年的經典作品也非常適合多次改編。《西遊記》的版權早已過期,不用支付巨大的版權費用,省錢的同時又能隨便改編,不必擔心版權糾紛。所以,開發「西遊」題材,儼然成為躲避高昂版權成本的「避風港」。
而在改編的過程中,與其他小說相比,西遊故事是神話題材,創作詮釋的空間比較大,不像三國、水滸都是寫實題材;與其他神話志怪故事相比,西遊又比《封神演義》《山海經》《聊齋》的群眾基礎更廣泛。
正如編劇馮元良所言,改編西遊故事沒有固定的思路和方向,只要最終成片能自成體系,把故事講圓了,並且有自己的審美,就足以稱作好的改編。
這些天《悟空傳》的上映,可以說是又掀起一段西遊風。回顧近幾年國內西遊題材的影片不難發現,雖然大部分影片票房成績還算不錯,但提到質量卻多是讓人感到遺憾不已。每每提到「孫悟空」,觀眾總是感嘆「六小齡童和周星馳才是經典,這幾年孫悟空都被玩壞了。」
事實上,從《大話西遊》至今,就已有十幾位男星詮釋過孫悟空的角色,比如甄子丹、林更新、彭于晏。而且不難看出,這些男星無論顏值還是表演經歷,都屬於能夠自帶話題的。但是目前看,大部分孫悟空形象都收穫了大量差評。事實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孫悟空這一形象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審美的不同而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但面對各種新的意義,如今的我們已經很難找回孫悟空更為本質性的一面。
不過,孫悟空被逐漸玩壞,也不能只賴明星。很多人都知道,因為《西遊記》不涉及版權交易,所以影視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對孫悟空進行再創作,這也讓「惡搞,山寨,解構」等方式層出不窮。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其實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內核。之所以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十分經典,就是因為影片在搞笑背後其實還討論了很多深刻話題。
從近幾年的西遊題材片來看,儘管創作者們不斷發力,力圖為觀眾展現自己理解的「西遊內核」,這些高票房的「西遊電影」並沒有收穫高口碑也是不爭的事實。從豆瓣評分看出,目前的「西遊電影」僅有四部評分在及格線上,其中三部都與周星馳有關。而在這幾部電影盡力地往上拉分的情況下,13部電影在豆瓣的平均分數仍僅為5.98,尷尬地沒有越過及格大關。
「取經」路漫漫,大聖年年見。可以肯定的是,在投資的追捧下,對西遊改編的「套路」不會停歇。
其實,西遊IP的開發如今並不僅僅局限於影視,包括動漫、網遊、綜藝真人秀甚至歌曲改編,《西遊記》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鏈發展。但是,即使是這麼一個認識度極高的超級IP,也未必經得起無限開發。
僅僅從影視作品來說,如今不少打著「西遊」旗號的作品,大多只是借用了西遊之名,雖不缺經典和創新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惡搞之作。作品的良莠不齊導致IP過度開發,「情懷」對觀眾來說變成一次次的謊言和失落,情感被動透支,實際上已不能說開發經典,而是消費經典。
所以,對於西遊IP的再創作,無論對於導演還是編劇來說都是需要一定功力的,空有一副好皮囊,註定走不長遠。
我們在驚嘆這個超級IP的強大衍生能力同時,事情的反面也值得深思,為何中國的超級IP只有西遊記?而美國卻有迪士尼、漫威等成體系的IP寶庫,日本的動漫IP,如《名偵探柯南》、《海賊王》等更是多如牛毛,而且衍生一部火一部。
近幾年,在資本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也確實湧現了很多優質的IP,這些優質的IP不管是小說還是漫畫,都有極強的生命力。由其改編的電影、電視劇、遊戲也都能取得成功。但對比美國和日本的IP開發吸金能力,現有國產IP的力量還是不夠。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美國、日本在超級IP的打造方面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呢?
1、美國超級IP的養成:至少陪伴一代人的成長
漫威可以說是美國IP養成和開發的一把好手。旗下經典IP包括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託爾、綠巨人、金剛狼、X戰警、銀河護衛隊等,而公司以IP為藍本改編的電影、遊戲以及下遊衍生品不計其數。自08年以來,漫威接連推出了《鋼鐵俠》、《雷神》、《復仇者聯盟》等11部超級英雄系列電影,7年時間全球票房總計83億美金。
以漫畫為IP基礎的漫威,豐富的優秀IP資源自然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他們對IP的經營與管理之道更值得國內電影人深思。這裡不得不說的是,在美國幾乎每一個超級IP都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至少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比如《復仇者聯盟》上映於2012年,但其中的美國隊長誕生於1941年;鋼鐵俠誕生於1963年……每一個重要角色都是陪伴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成長的。而且,幾乎每一部作品的核心價值觀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和可持續性。
而國內一些IP看著似乎有好的苗頭,就立即「收割」,還沒有真正養成堅固的粉絲就盲目開發,開發後的效果肯定不如人意。而只有《西遊記》算是真正意義上陪伴國人成長的IP,所以才會出現一部又一部以之為題材的作品。
2、日本IP開發:版權方嚴格把控開發全流程
智慧財產權是日本企業的核心收益方式之一,因此在版權合作組織方面也非常成熟。日本絕大部分的版權方,都會在開啟談判後聯合相關公司一同成立授權委員會,統一進行合作會談和實際操作。
正是因為版權方對整個IP開發流程的嚴格把關,讓IP產品有質量保證。相比而言,國內一些不負責任、短視短利的開發無疑是對整個IP的傷害。
相信很多人已經對《西遊記》產生了審美疲勞。雖然《西遊記》是個IP寶庫,但國內對其無序的、參差不齊的開發讓《西遊記》也拉低了人們的期望值。相反,日方在整個IP合作中,更加看中長期的收入分成,誰也不希望一個好的IP淪落為一錘子買賣。
所以,超級IP的養成,不光是由票房說了算的,還要看它是否具有精神內核,能否可持續發展。(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