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學學生設計的混合動力太陽能汽車,實現了零排放。
你是否設想過,將來到KTV高歌一曲,也能為城市發電?昨日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的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上,豐富的奇思妙想和科技發明令人大開眼界。
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由教育部高教司主辦,本屆賽事共收到2059件參賽作品,來自73所高校的141件作品入圍決賽。
創意1 地板磚變身發電機
記者在決賽展示區看到,貼近生活是這些作品最突出的特點。哈工大(威海)選手的作品是《生活中被我們忽視的微小能量收集與換能系統》,包括4個發電模塊。其中壓電地板磚發電模塊,行人踩一次地板磚可產生100毫瓦的電量,能點亮16盞LED燈。「別看這點電力不起眼,如果在地鐵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場所安裝這種裝置,產生的電量不容小視。」選手趙宇飛說。
微小氣流擾動發電模塊就像一串風鈴,有風吹過就能產生電能,充滿一塊260毫安的鋰電池約需2個多小時。震動發電模塊看上去像伸直了腿的八爪魚,輕微的震動就能讓「腿」晃個不停,產生電能。
創意2 城市噪聲也能發電
噪聲是城市難以解決的汙染,而在選手的眼中卻成為發電的動力來源。西安交大選手的作品正是通過聲電轉換實現噪聲發電。
這種發電系統每個小單元都有一個共鳴腔,像口小腹大的杯子,通過放大聲波,驅使振動膜帶動線圈切割磁感線,從而產生電能。記者對著一個「杯子」說話,相連的LED燈立刻就亮了。
選手胥鵬告訴記者,把這些小單元排列成噪聲發電板,設在KTV包廂牆上,不僅能發電,還能吸聲降噪。保守計算,一間KTV包廂每天經營8小時,產生的電能可供40瓦燈泡點亮10小時,基本滿足包間照明。一個城市按200家KTV計算,一年可發電250萬度,足夠1萬戶家庭使用一個月。
「如果把這一系統應用在大型工廠、火車隧道、飛機跑道等場合,產生的經濟效益更為可觀,真正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胥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