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參半 金基德孤獨地走了

2020-12-13 瀟湘晨報

《聖殤》

《空房間》

他本「草根一族」,卻囊括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獎項,成為世界影壇最負盛名的韓國導演之一;但在距60歲生日9天時,不幸於當地時間12月11日,因新冠肺炎在拉脫維亞去世。

他就是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

離世

因新冠客死拉脫維亞

據韓媒報導,金基德近年住在俄羅斯與愛沙尼亞,並在哈薩克斯坦拍攝以俄語發音的電影。11月20日,他從聖彼得堡經過愛沙尼亞來到拉脫維亞,原計劃在拉脫維亞的海濱城市尤爾馬拉買房並定居。因為和朋友約好一起去看房子,對方當天無法聯繫到他,幾經周折,才知道他因新冠肺炎住院,抵達醫院之後,聽到的卻是他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去世的噩耗。

金基德突然離世的消息令人惋惜,釜山國際電影節執行董事長全陽俊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哀悼:「從朋友那裡,我聽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金基德導演從哈薩克斯坦搬到拉脫維亞,卻在生日前一周因新冠去世。住院兩天後,就匆匆離去,對於韓國電影界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令人十分悲傷。願逝者安息。」

龔琳娜發微博悼念說:「很多年前看了電影《春夏秋冬》,記住了韓國導演金基德的名字,後來老鑼的一首作品我取名為《冬去春來》,就是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今天,這位導演因為新冠離世。他個人紀錄片《阿里郎》充滿了自責與悲傷,如此無奈,最後導演自己演唱的《阿里郎》撕心裂肺。逝者安息!」

根據金基德遺屬意願,因為疫情期間不便於運輸遺體,家屬決定授權韓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館全權處理金基德遺體火化和葬禮事宜,之後將骨灰運回韓國。

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金基德導演都充滿爭議,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都說「人生如戲」,金基德導演的人生,遺憾地以悲劇落幕。

作品

「電影不是學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金基德1960年12月20日生於韓國廣尚北道奉化郡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自小熱愛繪畫。9歲那年全家移居漢城,他就讀於一所農業技校,中學還沒畢業就輟學走進工廠。他20歲時應徵入伍,25歲退伍後,在教堂尋得一份差事,又在一家殘疾人收容所裡幹了5年的體力活。

1990年,30歲的金基德前往法國巴黎深造美術,並靠賣畫為生。兩年後回國,貧困潦倒的他開始嘗試劇本寫作,連續三個劇本均獲得文化部最佳劇本獎。金基德終於在1996年籌資拍攝自己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鱷魚藏屍日記》,從此正式走上職業導演之路,近20年裡拍攝20部劇情長片,幾乎每部作品都會成為話題之作。

這位半路走向影壇、沒有接受過專業電影教育的導演兼編劇,成為韓國第一位在柏林、坎城和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上都獲過獎的導演。他說「電影不是學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2012年,金基德憑《聖殤》摘得威尼斯金獅獎。《聖殤》的拍攝成本只有10萬美元左右。金基德領獎時說:「我是一個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導演,金錢對我來說毫不重要,我拍電影是用我的全部身心來拍,一個人也能完成一部電影。」

爭議

影迷對他愛的愛死、恨的恨死

金基德的作品飽受爭議,他的影片多是關注邊緣人,甚至有違反人倫等的鏡頭。可以說,影迷們對其愛恨分明,愛的愛死、恨的恨死。

2011年坎城電影節,金基德帶著紀錄片《阿里郎》亮相,其滿頭白髮、一臉滄桑的樣子讓人震驚。正是這部電影讓金基德重新找回了創作電影的勇氣。《阿里郎》是一部用相機自拍而成的電影,片中他頹廢地躲在鄉間小屋中一個人生活,而那正是他三年未拍電影的真實狀態。他睡在帳篷裡,化冰雪為水,煮麵、吃醃魚、吃泡菜、餵貓,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不斷拷問自己,為什麼拍不出電影?為什麼三年過著這樣的生活?電影的意義為何?人生的意義為何?

後來,金基德說拍了《阿里郎》後,心中的孤獨、痛苦、抑鬱等情緒都消失了,「那時候對生活的質疑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

有人曾經問金基德為何要拍爭議如此大的電影、為何他的電影鏡頭裡總透著生命的殘忍?金基德回答說:「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拍出明亮、乾淨、健康的電影,但我得先變成明淨的人。可我生存的、目之所見的世界仍舊藏汙納垢,而我混跡其中亦沾染不少。」

生前,金基德曾回應韓國民眾的厭惡:「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來自於討厭我的人們的重新評判。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來重新審視和解讀我的作品。」

知音

在中國有很多粉絲

金基德導演喜歡中國。2012年,他帶著《阿里郎》來到上海電影節,在臺上唱起了歌;之後他又多次來到北京,2015年還擔任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評委,被聘為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與嘉視年華影視製作公司籤約要拍攝商業大片《無神》。

與在韓國被冷落不同,金基德在中國有很多粉絲,他也頗有他鄉遇知音之感。給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講課時,金基德坦言他在韓國做電影早就放棄了有人投資的奢望,「在韓國有很多有錢的投資者,但是他們不給我投錢。原因大概是覺得給我投了錢得不到回報,因為沒有觀眾看我的電影。但我覺得反而正是這樣一個原因造就了我金基德的今天。」

昨天的金基德已塵埃落定,未來的金基德在人們心目中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只能等待時間的判定了。

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劉江華

【來源:北青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韓國導演金基德去世 頂級名導為何「毀譽參半」?
    從2000年上映的《漂流欲室》,到《空房間》《阿里郎》《聖殤》等名片,金基德導演的電影在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等各大國際影展中多次斬獲獎項,在歐洲是備受寵愛的頂級名導。金基德是三大電影節常客  因為深陷性醜聞,加上其作品風格對韓國觀眾的口味漸行漸遠,金基德近年來愈發被韓國影壇邊緣化。於是他萌生了晚年去東歐發展,甚至在當地定居的想法。
  • 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 金基德導演的人生以悲劇落幕
    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金基德導演都充滿爭議,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都說「人生如戲」,金基德導演的人生,遺憾得以悲劇落幕。有喝酒抽菸的時間,還不如走路,我主要走路,就是單純地走路。邊走邊想。有時候路過電影院,就進去坐下看電影。這時候,會突然蹦出一些靈感,但可能與我正在看的電影沒有任何關聯。比如在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某個瞬間會突然構思出《壞男人》或《春夏秋冬又一春》裡的形象。而且我有個毛病,不管什麼地方,可以隨時睡著,似醒非醒間,會出現人們所說的多維空間,那些空間裡有許多混合的形象。」
  • 從自我放逐到客死他鄉,「毀譽參半」的金基德為何讓人尊敬?
    染病時身邊連一個助理都沒有,最後竟是一個人孤獨地告別了這個世界。有業內人士稱,金基德從2016年開始就基本不在韓國拍片了,這是因為他在本國的口碑有些不好,「不是因為電影,主要是他私生活有些亂。」2017年,韓國電視臺 MBC的《PD手冊》欄目播出節目《電影導演金基德,大師的真面目》,指控金基德襲擊和性騷擾女演員,轟動了整個電影界。
  • 死在異鄉的金基德,終究還是要回到不喜歡他的韓國
    從作品呈現的越來越殘忍冷酷被抨擊,大多數普通韓國觀眾不認可他的電影,到ME TOO風潮中的性騷擾等醜聞衝擊,與助手決裂,和妻子離婚,金基德最終無法承受在國內越來越差的風評環境,決定遠離是非之地。他年初去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拍片,據說他的首部俄語新片《溶解》已經製作完畢。
  • 金基德突然去世,2020令人窒息
    在我的想像中,金基德怎麼能走的如此輕易呢,生機勃勃的他應該是和伍迪·艾倫、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們那樣,活到老拍到老。對我而言,金基德是讓我深入韓國電影世界的第一個導演。最開始看韓國電影,只是見識純純的愛情,或者暴力的血腥。
  • 金基德與山西的電影緣
    今年9月,金基德專門錄製了視頻為這部影片開機祝賀。  12月11日晚,山西晚報記者採訪了山西演員師清峰、導演李珈西,他們回憶了與金基德導演合作電影的幕後故事,言語中有太多對這位電影前輩的不舍和惋惜。在他們的講述中,個人藝術標籤強烈的金基德導演,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 金基德:死於七千公裡之外
    原來自從兩年前的Metoo運動之後,金基德離開韓國影壇,一直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活動,去年更是擔任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今年還在哈薩克斯坦用俄語創作了新作。三位沒有具名的女演員以受害者的身份,控訴金基德藉助導演身份對她們進行性騷擾、性侵和暴力的行為。有人說在拒絕與金基德發生關係後被解僱,有人說在劇組集體住宿時被導演強姦。
  • 再見了,獨一無二的金基德
    2020年12月11日,韓國導演金基德在拉脫維亞去世。筆者想起高二時趁著周末用教室裡的班班通看《聖殤》,由此成為電影啟蒙之一,不禁作此文,以為紀念。金基德的作品一向被詬病主題先行、符號性強、空間封閉、基調壓抑、幾乎沒有臺詞等。換言之,他的電影有太強的個人風格,太「金基德」,經常「叫好不叫座」。
  • 金基德《聖殤》入圍威尼斯 稱反省痛苦毫無意義
    金基德作為曾經的旗手型的人物,金基德在韓國乃至世界影壇的地位都不容小覷。但是在抑鬱症的襲擾之下,金基德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去年的坎城電影節,金基德攜《阿里郎》復出。比如昨晚和你(本報特約記者)交談時,你會誠實地告訴我你對這部作品的判斷,有哪些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我希望和媒體之間是有這樣的交流。南都:有評論說「《阿里郎》將是金基德最孤獨的一部影片」。其實,當這部影片創作出來後,心中的孤獨、抑鬱等這些負面情緒是不是也隨之消散了?在拍的過程中,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 金基德 在極度熱愛與難以忍受之間
    1979年,樸正熙被暗殺,次年「光州事件」爆發,此後十多年,1960年代生的韓國人都在「卑怯」地活著。 「金基德作為同代人,當別人站在高處想、站在高處向下看的時候,他卻一直自下向上看。這一視覺方向很重要。站在高處看的電影主題往往會變形,而金基德則一路仰望著走了過來。他創作了我們文化上未曾嘗試過的主題,那是他的生活經歷所賦予他的。
  • 60歲的金基德,死在離韓國很遠的異鄉
    但他的離世又無疑帶著一層與眾不同的傳奇色彩,冥冥之中似乎也印證著他的孤獨宿命。他沒有死於韓國,而是死於離故鄉很遠的波羅的海之濱,拉脫維亞。金基德在亞洲電影的語境之下,敢於赤裸裸地用男性目光審視邊緣人世界,將在傳統倫理秩序教育中歪曲成長的自卑、懦弱甚至醜惡的男性形象絲毫不加遮掩地放置到大銀幕上去,甚至是大聲地告訴全世界,毫無疑問只有金基德獨一家。在這一點上,我欽佩他這麼多年來創作的勇氣。
  • 金基德性侵女演員的細節,被韓國女演員爆出
    還有網友分析指出,金基德之所以要千裡迢迢跑到拉脫維亞去,一是要逃避國內對他的性侵討伐,二一個是因為拉脫維亞盛產美女,而且這個國家對色情業管理不到位。還有網友爆料說,金基德甚至已經在拉脫維亞買下了房產,打算要辦一個永久居留。沒想到,天譴來了。
  • 金基德:生于禁忌,死於新冠
    如果是金基德來當導演,會怎樣拍自己人生的這個結局?他要從哪裡說起?他會從2017年開始的那場醜聞談起嗎?那一年,他在韓國被一位女演員以性騷擾等罪名起訴,雖然最後他只因為毆打女演員被罰款大約3萬人民幣,但從此聲名一落千丈。
  • 金基德:即使我現在死去,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
    (《訪談:金基德的自我告白》,收錄於《野生 金基德》,範小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在金基德後來的作品,如《撒瑪利亞女孩》、《莫比烏斯》等中,都可以看到對父親的複雜情感。金基德九歲時,為了讓他的大哥受到更好的教育,全家人遷居首爾。結果他的大哥並沒有取得優秀的表現,失望的父親也沒有允許金基德繼續深造。
  • 金基德去世,讓我們再回憶一下經典的《空房間》
    突聞噩耗,韓國著名導演竟然因為新冠去世了,又走了一位頂尖的導演。 有多少人是從《空房間》開始知道金基德的,又有多少人是從《空房間》開始喜歡上金基德的,今天回憶一下這部經典電影《空房間》。
  • 金基德13天拍完,女主被軟禁全片只有3句臺詞,觀眾:大師的手筆
    這也是金基德影片的特色。他的影片中主人公大多社會關係簡單、孤獨、並且心理自我封閉嚴重,人物有不同於常人的外在行為和心理特徵。泰石,一直獨來獨往穿梭於空房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有沒有家人、朋友?而那些空房間不僅見證著善花在泰石面前一點點打開封閉的心,也見證著兩顆孤獨的靈魂在塵世間的流浪和相擁。金基德總是通過這些邊緣性人物的悲劇性人生經歷,赤裸地揭示人性中尊嚴、絕望、欲望等種種問題。但在絕望中又給予更多的人性關懷和溫情。
  • 金基德去世,韓國電影藝術從此缺一角
    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2020年12月11日於拉脫維亞,因新冠病情惡化去世。金基德1960年12月20日出生於慶尚北道奉化郡,距離他六十歲生日還有9天,享年59歲。在國內眾多熟知的韓國導演中,金基德絕對有一席之地。
  • 紀念丨金基德:即使我現在死去,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
    金基德越走越遠,對於他來說,創作似乎沒有所謂的邊界與尺度。2012年,以極致的殘酷關照人性悲憫的《聖殤》,拿下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獅獎。之後的《莫比烏斯》,是金基德作品中少見的取得不錯商業成績的一部。影片講述想要懲罰出軌丈夫的妻子,錯手閹割了自己的兒子,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丈夫又選擇自宮的離奇故事。
  • 金基德:我的人生自敘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以下文字源自《金基德:野生,或者贖罪羊》(鄭聖一 幸福讀書出版社 編譯 焦豔)「我問你們,你們有不看金基德電影的信心嗎?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惡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我的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自大傲慢了,不過這應該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 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在拉脫維亞去世
    據韓國《朝鮮日報》援引俄羅斯消息人士12月11日報導,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Ki-duk Kim),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當地時間2018年2月17日,德國柏林,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基德。人民視覺 資料圖據悉,金基德11月20日去拉脫維亞,原本想在當地買房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