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連江縣地處福建沿海,是福建省革命老區重點縣,下轄22個鄉鎮277個村(居),農村黨員1.4萬名。如何加強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發揮他們的先鋒模範作用,保證黨的農村工作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是連江縣委亟需破解的重要課題。2016年9月以來,連江縣委從解決鄉鎮黨校建設的場所、經費、師資、辦學、管理等問題著手,堅持「樹正氣、接地氣、聚人氣」和「常態化、規範化、特色化」的目標要求,大膽創新,在各鄉鎮建立黨校,村居全面設立教學點,實現農村黨員教育管理全域覆蓋、全面提升,累計辦班2523期,輪訓黨員8萬餘人次,受到了農村黨員的普遍歡迎,探索出一條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新路子。
一、背景和動因
(一)打造新時代的鄉鎮黨校,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到農村基層的必然要求。當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是黨員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務。農村基層黨員數量眾多、教育條件薄弱,有的農村黨員甚至一輩子沒進過黨校。要把新思想貫徹到農村基層組織和全體黨員,就必須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要求讓鄉鎮黨校這個陣地再強起來,解決好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最後一公裡」問題。
(二)打造新時代的鄉鎮黨校,是破解農村黨員教育管理難題的客觀要求。當前,農村經濟社會正面臨轉型,農村黨員流動更加頻繁,網絡全面普及使農村意識形態陣地受到較大衝擊,這些新形勢都對黨員教育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從實踐經驗看,僅僅靠村黨組織開展黨員教育管理,無論是場地、師資、經費還是制度機制、內容方法等已經難以適應形勢發展。建強鄉鎮黨校,有利於對黨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做到力量下沉,網絡延伸,上級可以更有力地指導村黨組織提高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三)打造新時代的鄉鎮黨校,是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實需要。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黨組織力量來自黨員。實施鄉村振興,黨員不僅要成為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的先鋒模範,還要練就脫貧攻堅和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過硬本領。建強鄉鎮黨校,便於黨員在家門口學習,便於在最貼近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的地方開展培訓和實踐,從而更有效地引導農村黨員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二、做法與經過
基於鄉鎮黨校長期虛化弱化的狀況,連江縣加強鄉鎮黨校建設分為四個階段逐步推進。第一階段是試點,選取6個鄉鎮用兩個月時間試行;第二階段是全面實施,總結經驗,制定規範,全縣22所鄉鎮黨校全面開班;第三階段是質量檢驗,開展量化考核,評星定級;第四階段是提升完善,全面健全鄉鎮黨校村居教學點和黨性教育實踐基地,形成教學體系。
(一)突出新思想,把「黨味」貫徹始終。始終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根本任務,聚焦主課主業,推動新思想深入基層。堅持政治方向,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一切教學活動堅持黨性原則,遵守黨的政治路線,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內容佔黨校總課時70%以上,其中黨性教育課時不少於20%。抓好源頭,對講師先行開展黨性教育,對教學內容實行預審制,保證政治方向不偏。堅持紅色傳承,發揮革命老區優勢,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到連江調研視察的重要指示精神並組織學習,編寫適合本縣黨員的《連江縣黨員學習讀本》等鄉土教材,教育黨員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堅持潛移默化,鄉鎮黨校以黨徽、黨旗為主標識,以紅色為主色調,以「習語金句」、黨史、黨章黨規、入黨誓詞等為教室布置內容,投放黨建學習機滾動播放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等,使黨員時時受到新思想的薰陶。
(二)適應新時代,讓黨的陣地全覆蓋。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構建鄉鎮黨校立體化教育陣地,最大程度地把教育覆蓋到每個角落和每名黨員。一是強化「線下」培訓陣地。以鄉鎮、村居會議室為教學場所,按照「有標識、有場所、有設施、有氛圍、有臺帳、有管理」的「六有」要求開展標準化建設。22個鄉鎮黨校把教學點延伸到277個村居,並設立46個黨性教育實踐基地作為現場教學點。根據黨員生產生活實際,將教學點向黨員分布較為集中的海上黨支部、非公企業黨支部、離退休黨支部等拓展,共建立12個特色教學點。二是拓寬「線上」教育渠道。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多渠道開展教學。依託黨員遠程教育平臺開設「黨課直播間」,並延伸到公園、廣場等群眾聚集處,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授課,實現縣鄉村三級、黨員和群眾同步學習。通過「即會通」、YY語音課堂等實時視頻系統,實現流動黨員與在家黨員同上黨課。向長期出海作業的漁民黨員、70周歲以上老黨員以及行動不便黨員發放了6000餘臺「黨課隨身聽」小廣播,每季度更新黨課音頻。開通「黨課大家聽」廣播欄目,每天定時播放黨課。在微信公眾號開設「微學習」黨課,便於黨員隨時學習。
(三)探索新方法,讓教育深入人心。關注黨員需求,貼合黨員實際創新教學方法。一是營造「儀式感」。規定鄉鎮黨校每月第二周為辦班周,每年黨員必須輪訓一遍;村級教學點辦班與「三會一課」制度結合,每季度至少辦班一期。要求黨員佩戴黨徽上課,按照「5+N」模式(5即重溫入黨誓詞、通報黨務、教師授課、小組討論、頒發培訓證書五個環節,N即若干自選動作)辦學,營造莊重的儀式感,有的老黨員第一次進課堂甚至流下的激動淚水。二是強化「體驗感」。 挖掘老區紅色文化,圍繞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牢記初心」「綠水青山」「親親兩岸」等七條不同主題的紅色學習路線,配備紅色講解員宣講新思想,並精心設計走革命小道、看史跡、聽故事、唱紅歌等體驗環節。如今年3月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系列活動,至今有逾萬名黨員群眾重走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途經地,部分黨員還組織全家老小一起參加。三是突出「親近感」。用當地方言錄製新思想和主題教育黨課音頻,鼓勵講師推出方言黨課,讓黨員倍感親切;提倡「黨課人人講」模式,鼓勵黨員「曬一曬」身邊故事,談一談自身感悟,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大白話講好大道理。
(四)打造新機制,實現教育常態化。從組織領導、機制體制、師資建設、激勵引導等方面保障鄉鎮黨校有序運行。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縣委成立鄉鎮黨校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依託組織部,下設3個鄉鎮黨校指導室,對22個鄉鎮分片指導。明確鄉鎮黨委書記為鄉鎮黨校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副書記為鄉鎮黨校校長,配備一名專職副校長,並成立校委會加強日常管理。二是完善制度體系。分別制定鄉鎮黨校、村級教學點建設意見,建立縣鄉財政撥付、黨費補充等黨員教育資金整合機制,保障黨員每人每年100元教育經費;對建設達標的村教學點,由縣財政另按每村3萬元標準予以獎補。健全教學管理、學員管理考評、講師掛鈎聯繫等8個配套管理制度和月抽查、季通報、年考核的督查機制,保障工作落實。三是配強師資力量。從全縣黨政幹部、專家人才、先進典型等中選聘100餘人組成縣黨員教育培訓「百人講師團」,由縣委黨校統一培訓管理,各鄉鎮黨校另配置3-5名「鄉聘教師」,解決教學力量不足的問題。實行「點單式」教學,將授課課題匯總形成課程庫,由鎮村「按需點單」,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四是加強激勵引導。分五級開展鄉鎮黨校星級評定,在經費、表彰等方面對四星級以上黨校予以傾斜。開展評先評優工作,授予成績突出的黨校工作者「鄉鎮黨校優秀校長」「鄉鎮黨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授予優秀講師「金話筒」榮譽稱號,並評選一批「優秀學員」,營造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
(五)倡導新理念,構建黨員發揮作用平臺。提倡知行合一、學做結合、黨性與技能同步等理念,創新載體,為黨員實踐和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提供平臺。一是黨員技能提昇平臺。以鄉鎮黨校為依託,成立了22所鄉村振興學堂、7個鄉村人才實訓基地,幫助農村黨員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如海上黨支部人才實訓基地多次開展《鮑魚養殖》《防範赤潮災害》等水產養殖技能培訓,提升漁民黨員科學養殖水平。二是黨員攻堅克難平臺。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引導黨員率先攻堅克難。比如在徵地現場開設「項目黨課」,發動黨員帶頭配合徵地工作。再如開設移風易俗專題黨課,成立了以老黨員為主體的「白髮勸導隊」,帶頭抵制大操大辦的陋習,樹立文明鄉風。三是黨員志願服務平臺。將黨員教育與志願服務相結合,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開展服務群眾活動。如召集黨員志願者講解國家「垃圾分類」政策後,組織開展垃圾清理和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受到群眾好評。四是黨員關懷互助平臺。健全黨內關懷機制,打造「黨員之家」。如茶廠黨員通過鎮黨校牽線,為貧困黨員免費開設茶葉採摘製作的黨課,並與20戶貧困黨員籤訂了茶葉收購合同,幫助貧困茶農順利脫貧。五是黨員建言獻策平臺。組織黨員領導幹部到鄉鎮黨校和村教學點講黨課並聽取意見,進一步改進作風,暢通聯繫基層、服務基層的渠道。
三、主要成效
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連江鄉鎮黨校受到黨員廣泛認同,相關做法得到省、市委充分肯定並在全市推廣,同時被中辦法規局列入黨內法規制定試點工作,眾多媒體深度報導。
(一)責任實起來,黨委責任由被動變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是辦黨校管黨校建黨校的主體,黨委書記是辦黨校管黨校建黨校的第一責任人」。鄉鎮黨校的成立,讓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有了抓手。鄉鎮黨委通過辦黨校、管黨校,從而必須研究農村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倒逼他們從「被動履責」轉為「主動盡責」,真正讓黨建實起來。
(二)隊伍強起來,黨員作用由模糊變清晰。通過鄉鎮黨校實行全員輪訓,每月組織黨員進黨校「熔爐」淬鍊,在濃厚的黨建氛圍和常態化的教育培訓下,農村黨員的黨性修養不斷提升,黨員的黨性意識由「淡」變「濃」,黨員作用發揮由「虛」變「實」,黨員隊伍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三)機制活起來,黨建工作由弱化變強化。鄉鎮黨校體系化運作模式,把黨內人數最多、生活在社會最基層的農村黨員納入黨校的教育管理範疇,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教育向經常教育深化,同時抓住了農村黨建工作的上下聯接點,推進了黨員教育管理常態化、科學化,開創了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新局面。
四、經驗探討
總結鄉鎮黨校建設經驗,我們認為,加強農村黨員教育管理,要堅持以下幾點:
(一)要堅持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黨員教育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要把鄉鎮黨校建設好,就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明確目標定位,圍繞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來通盤謀劃、搭建平臺、統籌各方力量協同推進,並長期堅持。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農村實際,既統一規範,又一鎮(村)一策。
(二)要堅持重心下移,資源整合。大部分鄉村受自身條件限制,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力量比較薄弱。在這種情況下,縣級必須堅持重心下移,加大對基層的場所、師資、資金等資源的傾斜力度,有效整合各方資源,這樣才能為鄉鎮黨校有效運轉提供堅實保障。
(三)要堅持需求導向,以人為本。在黨校課程安排上,既要突出加強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也要滿足農村黨員就業創業、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在教學載體方法上,要主動適應不同黨員的特點,設計滿足不同黨員的學習需求的方式,提高辦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要堅持尊重基層,鼓勵創新。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基層的創造性是無窮的。在鄉鎮黨校的建設過程中,要尊重和吸收基層的創新,充分調動鎮村積極性,鼓勵他們創新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在保證黨味的基礎上做到接地氣,這樣才能源源不斷為鄉鎮黨校注入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