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賢相宋璟世系

2020-12-13 錦屏山下

一、黃帝至微仲衍世系

世系:黃帝-玄囂-蟜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太乙-太丁-太甲-太庚-太戊-河檀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微子啟;

微子啟:帝乙公長子,子:微伯,後為微氏。因生母身份低微,遂長不能繼位,所以傳小兒子辛。辛即紂王,被周王所滅,周王封微子啟於宋,而建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共傳三十四君〈微子啟-微仲衍-宋公稽-宋丁公-宋湣公-宋煬公-宋厲公-宋僖公-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殤公-宋莊公-宋閔公-子遊-宋桓公-宋襄公-宋成公-宋後廢公-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宋元公-宋景公-啟-宋後昭公-宋悼公-宋休公-宋闢公-宋剔成君-宋康王〉)。宋國第一位君王微子啟,卒後傳弟微仲衍。微仲衍子:宋公稽;後世尊微子啟為宋氏得姓始祖;

二、宋公稽至宋戴公世系

1世、宋公稽:微仲衍之子。宋國由微子啟始建,後世尊微子啟為宋氏開姓祖,微子啟之弟微仲衍為第2任宋國公,微子啟、微仲衍為宋氏開國之君,但仍然姓微氏,未改稱宋氏。微仲衍之子宋稽公雖是第3任宋國公,但其為宋氏第一人,即為宋氏之宗。子:丁公申;

2世、宋丁公:丁公申,宋公稽之子。子二:湣公共、煬公熙;

3世、宋湣公:湣公共,丁公申之子。宋湣公有二子: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附孔子世系:1世 微仲衍—2世 宋公稽—3世 宋丁公—4世 宋湣公—5世 弗父何(宋國上卿)—6世 宋父周—7世 世子勝—8世 正考父(戴、武、宣三朝宰相)—9世 孔父嘉—10世 木金父(避亂於祖上封地慄邑)—11世 祁父—12世 防叔(遷居魯地,今山東曲阜)—13世 伯夏—14世 叔梁紇(魯國陬邑大夫,孔子之父)—15世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子孔鯉,孫孔伋);

4世、宋厲公:厲公鮒祀,泯公共之子。子:僖公舉;宋緡公去世後,傳位給弟弟宋煬公。宋緡公次子鮒祀不服,將叔父宋煬公殺害,把國位給了長兄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鮒祀於是自立,稱為宋厲公,封弗父何為宋國國卿;

5世、宋僖公,也稱宋釐公,名舉,宋厲公之子。宋國第8位國君。在位28年(前858年―前831年在位)。子:惠公(間見);

6世、宋惠公:惠公(間見),僖公舉之子。子:哀公;宋惠公四年(前828年),周宣王即位。惠公三十年(前800年),惠公卒,子哀公立。葬於商丘。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等三公王陵三峰並峙,故名「三陵臺」;

7世、宋哀公:惠公(間見)之子。子:白(即宋戴公);宋國第10任國君。在位僅一年(公元前800年)。《禮記·檀弓》記載,宋哀公葬其夫人,裝了一百罐醋和肉醬。對此,曾子批評:「既曰明器矣,而又實之。」;

8世、宋戴公:名白,哀公之子。宋國第11任國君,宋戴公在位期間,由(孔子七世祖)正考父輔佐,愛民如子,深受萬民擁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去世,舉行國葬,人們長途跋涉湧進都城,在墓邊長跪不起,周平王特賜諡號為「戴」,並封為戴邑侯,故史書稱為宋戴公。生五子:武公、公子衎、公子充石、好父說、公子祝其。五個兒子的子孫先後創立了武姓、樂姓、皇甫姓、華姓、祝其姓、宋姓 等一百多個姓;宋戴公庶子戴撝為戴姓始祖,後裔戴喜(剔成)上演 戴氏取宋;

宋戴公-宋武公-宋成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宋元公-宋褍秦-公子糾-宋後昭公-宋悼公-宋休公-宋闢公;宋闢公,又稱宋桓侯、宋後桓公,宋國第30任君主。在位7年(前362年-前356年在位)。在位期間奢淫荒唐,大興土木,建築蘇宮。

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發生卿大夫奪權,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公元前355年,宋國也發生了「戴氏取宋」,(宋國第11任國君宋戴公庶子戴撝後裔)戴喜廢宋闢公而自立,是為宋剔成君(宋國第31任國君)。「戴氏取宋」的原因是,宋闢公將刑罰大權交由戴喜(字剔成)行使,致使大權旁落被篡位。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戴喜)之弟戴偃發兵篡位,戴喜兵敗奔亡齊國,戴偃自立為君,即宋康王;

三、戴氏取宋世系

1世、宋康王,宋戴公庶子戴撝後裔,戴氏,名偃,宋剔成君(戴喜)弟,逐兄自立,以宋國第11任君主宋戴公後裔而自居正統,改戴氏為宋氏,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86年在位(宋國第32代君主);同年,宋康王奪取齊國五座城池;奪楚地三百裡;向西打敗魏軍;於是與齊國、魏國成為敵對國。宋康王沉溺於酒色,霸佔韓憑之妻,辱罵或射死進諫大臣,幹盡壞事,宋國的百姓非常恐慌。因此諸侯都稱宋康王為「桀宋」,請求齊國攻打宋國。宋康王四十三年(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國君齊閔王聯合楚、魏兩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宋康王逃到倪侯的住所,很快被齊軍殺死在魏國溫邑(今河南溫縣),滅亡宋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附:宋康王見舍人韓憑的妻子何貞夫貌美,就把何氏霸佔過來,為此韓憑夫婦雙雙殉情自殺。宋康王發怒,讓他們的墳墓遙遙相望。後來,就有兩棵大梓樹分別從兩座墳墓的端頭長出來,根在地下相交,樹枝在上面交錯。又有一雌一雄兩隻鴛鴦,長時在樹上棲息不離開,交頸悲鳴,悽慘感人。宋國人稱這種樹為"相思樹"。說這種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精魂變成的。如今韓妻何氏所作的歌謠《烏鵲歌》《青陵臺歌》至今還在睢陽流傳;子:載;

2世、宋載,生卒年限不詳。曾執政宋國,稱宋元王,後被其父宋偃罷黜而被逐出宋國;子:玉;

3世、宋玉,字子淵,號鹿溪子。約公元前298年-前222年。戰國晚期楚國著名的辭賦家。曾任楚頃襄王朝廷大夫,故世稱楚大夫宋玉。宋玉與屈原並稱「屈宋」,宋玉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賦祖」和「賦聖」的美譽。宋玉騷體詩《九辯》《招魂》和散體賦《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子:義;

4世、宋義,名義,又名意,宋玉之子。生年不詳(約生於公元前275年左右),卒於公元前207年。曾任燕國勇士(公元前227年),參與荊軻刺秦的準備工作,後歷楚國令尹、楚國上將軍、卿子冠軍等,公元前207年被項羽所害;子:襄;

5世、宋襄,宋義之子。生年不詳(約生於公元前250年前),卒於公元前207年。在前去齊國擔任丞相的路途中被項羽兵丁殺死於無鹽(今山東東平縣東);子:昌;

四、西河宋氏世系

6世、宋昌,宋襄之子。(約公元前229年左右出生,公元前146年仍在世)。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山東起兵,由於其屢立戰功,被劉邦提拔為都尉,食邑於滎陽(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隨劉邦第四子、八歲的代王劉恆到晉陽任職代國中尉,負責保衛工作17年,宋昌於是率家人從楚地(今河南原屬宋國,後被楚佔領)遷居西河介休(今屬山西),宋昌為西河宋氏始祖;西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力勸代王劉恆到長安繼承帝位,隨劉恆進長安的僅有宋昌等六人,當晚漢文帝便拜其為衛將軍。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6月,封其為壯武侯(今山東即墨市西北的藍村鎮古城村),食邑一千四百戶。漢景帝中四年(公元前146年)國除,降為關內侯;子:忠;

7世、宋忠,宋昌之子。生卒年限不詳(約生於公元前200年左右)。父任為郎,遷中大夫,出使匈奴,未至而歸,遭免職;子:建;

8世、宋建,子:宋邑;

9世、宋邑,子:宋畸;

10世、宋畸,字翁一,詹事、大鴻臚、左馮翊、侍中、少府、關內侯;子:宋顯;

11世、宋顯,侍郎;子:宋尚、宋平;附:原宋國少府宋尚率家人遷居都城長安,這一支稱為京兆宋氏。宋尚的兒子宋弘官至太中大夫,封宣平侯。宋弘的弟弟宋嵩官至河南伊。宋嵩的兒子宋由官至太尉。宋由的長子宋漢官至太僕太中大夫,次子宋登任潁州太守。這一支宋氏家世顯赫;

12世、宋平,子:宋楊;

13世、宋楊,當陽侯,諡穆,妻子王氏,女兒宋大貴人、宋小貴人,女婿漢章帝劉炟,外孫清河孝王劉慶,外曾孫漢安帝劉祜、清河愍王劉虎威、廣川王劉常保,子四:宋衍(盛鄉侯)、宋俊、宋蓋、宋暹;宋楊之女被選入宮,在宮廷鬥爭中受打擊,其兄宋衍、宋俊、宋蓋、宋暹都被流放。昭雪後宋衍被封為盛鄉侯。東漢末年,宋楊的重孫宋豐之女被冊封為漢靈帝皇后。宋豐官至執金吾,封其鄉侯,成為扶風名門望族;

14世、宋暹,徙扶風平陵,子:宋瑗、宋琰;

15世、宋琰,子:宋衝、宋仲;

16世、宋衝,字子浚,子:宋冀;

17世、宋冀,公元192年去世,子:宋權;

18世、宋權,子:宋恕、宋敞;

19世、宋恕,子:宋奭、宋回;

宋濂家世:先祖宋敞,宋恕之弟,公元318年為晉愍帝侍中,生三子;宋敞長子宋哲(定國公、弘農太守、徵東大將軍);宋敞次子宋抽(廣州司馬、忠國公);宋敞三子宋興(冀州刺史西河郡公開國侯國侯,宋濂的遠祖,京兆鄠縣人。西晉永嘉元年九月,冀州刺史宋興率領精銳五千護送安東將軍司馬睿渡江南下至建鄴。建興五年十二月,西晉滅亡。太興元年三月,晉王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論功封冀州刺史宋興為開國侯,食邑建德,建宋府於公村,開國侯宋興為三都宋氏之鼻祖。宋興生二子,長子宋夔世居建德宋公村,逐為建德望族。宋興第四十五代孫宋伯成任婺州金華縣儒學教諭,後住金華縣潛溪,為金華潛溪始祖,宋濂即宋伯成之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

20世、宋奭,西河(山西)介休人,晉時為昌黎(遼寧省義縣)太守。公元317年慕容氏建立了前燕政權。居於西河介休的宋氏在前燕政權中出仕為官,即宋奭任慕容廆(前燕)長史。見《魏書列傳第二十一》、《北史·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鑑24·石虎肆虜》。子、宋晃(即宋活);

21世、宋晃,前燕將軍(公元337年9月)、護軍(公元338年)。公元349年自高句麗返燕後被前燕王俊改名為宋活,拜中尉、中書監。見《資治通鑑》晉記二十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子三、宋恭、宋畿、宋洽;

五、廣平宋氏世系

22世、宋恭,尚書,徐州刺史。慕容俊徙鄴,為廣平一世祖。子二:長隱、次輔;宋恭弟宋畿,後燕衛將軍、司馬,子:宋榮國;

附:公元317年,慕容氏建前燕政權,有長史宋奭,其子宋活曾任中書監。宋活的兒子宋恭任徐州刺史。宋恭的兒子宋隱任尚書吏部郎(隸屬於吏部尚書,六品)。宋隱五個兒子,三子宋溫任北魏中書博士,四子宋演拜明威將軍。宋恭三弟宋恰有四個兒子,長子宋宣官至中書博士兼散騎將軍。宋宣的長子宋瑛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死於遼西太守任上。次子宋鸞官至東莞太守,三子宋瓊以至孝聞名;

23世、宋隱,字處默,仕慕容垂,歷尚書郎、太子中舍人、本州別駕,後拜尚書吏部郎,尋轉行臺右丞。五子:長子宋經、三子宋溫、四子宋演、從子宋愔(父親宋榮國);

24世、宋愔,歷中書博士、員外散騎常侍,使江南。爵列人子。子二:宋世顯、宋叔珍;

25世、宋世顯,官拜廣平太守。無子,子繼宋弁(父親宋叔珍,英年早逝,子二:宋弁、宋機);

26世、宋弁,原名宋丹,字義和,魏高祖賜名為弁,意取弁和獻玉、楚王不知寶之也。官拜中書侍郎,兼員外常侍;後為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兼司徒左長史、本州大中正;遷散騎常侍,尋遷右衛將軍,領黃門;吏部尚書。卒年四十八。詔賜錢十萬、布三百匹,贈安東將軍、瀛州刺史,諡曰貞順。 見《魏書·列傳第五十一》。子二:宋維、宋紀;

27世、宋紀,字仲烈。歷參軍、太學博士、領侍御史、尚書郎、北道行臺、秦州大羌令(秦州、今甘肅甘谷東、天水)。卒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子二:宋欽道、宋欽仁(出繼伯父宋維);

28世、宋欽道,歷位大將軍主簿,典書記、中山太守、秘書監、黃門侍郎、侍中,卒後贈吏部尚書、趙州刺史。見《北齊書·第三十四卷·補列傳第二十六[一]》及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宋璟碑)碑文;子二:宋元節、宋萬壽;

29世、宋元節,定州田曹。子:宋弘峻;

30世、宋弘峻,大理寺丞,子:宋務本;

31世、宋務本,櫟陽縣令、藍田令。子:宋元撫;

32世、宋元撫,衛州司戶,贈邢州刺史(《顏魯公文集·卷二十五·書評五》載為贈戶部尚書)。見《舊唐書·卷一百·列傳第四十六》及《元和姓篡·卷八》;子:宋璟;

33世、宋璟,唐朝名相,(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閻裡鄉宋臺村)人,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於洛陽,追贈太尉,諡號文貞。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太子李顯、狄仁傑門生(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敬暉、袁恕己)等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黯然退位,李唐重掌天下;唐隆元年六月(710年7月21日),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在狄仁傑門生(姚崇、宋璟)的輔佐下,共創開元盛世,將大唐推向高峰,宋璟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大唐四大賢相。配崔氏,齊國夫人;繼金氏,封一品夫人;王氏,封一品夫人。史載六子:升、尚、渾、恕、華、衡。見《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四十九·姚宋》及《舊唐書·卷一百·列傳·第四十六》。碑文載八子:復、昇、尚、渾、恕、延、華、衡;宋璟後裔出現大宋提刑官宋慈等名人;

錦屏山文化振興研究會 溫昌凱整理

相關焦點

  • 唐朝四大賢相之一,開元盛世的功臣,今天卻鮮為人知
    說起宋璟,就不得不提及與他同一時期的大唐名相姚崇了。唐玄宗正是重用了這兩名賢相才奠定了「開元盛世」的根基。頗具趣味的是,這兩位賢相的人生經歷倒也蠻相似的,就連施政綱領也相差無幾,以致於後人打趣道這是唐朝的「蕭規曹隨」。
  • 中華陳氏世系
    齊桓公賢之,使為工正(12),食採邑(13)于田。完公感其恩,便易陳姓為田姓(一說古代陳、田二字同音而通用),是為周代齊國田氏始祖。其子孫均仕齊為官,傳至七世田常時,田姓完全控制了齊國政權。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常之孫田和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列於周室,稱齊侯太公,於是姜姓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史稱「田齊」。
  • 我的高考作文題:長治久安豈能依靠賢君良相
    長治久安豈能依靠賢君良相按照今天的話術,這是一個充滿著「正能量」的故事。鮑叔甘居人下,還甘於居自己競爭對手之下,把相位拱手讓人,心胸開闊非常人所比。有賢君、有良相、有義臣,按照這個故事發展下去,統一中國的就應該是齊國,而不是秦國。秦滅齊,依靠的同樣是賢君秦孝公和良相商鞅。
  • 古代賢后驚人的共同點,東漢明德皇后與大唐文德皇后
    古代賢后有很多,東漢明德皇后和大唐文德皇后,都是非常著名的一代賢后。除了待人寬厚、善待後宮妃嬪,生活作風勤儉,禁止親戚幹政,東漢明德皇后和大唐文德皇后,那些戲劇性的相似經歷,讓人覺得歷史真的非常有意思。
  • 連城張氏源流對接暨晁公、資公世系研討會會議紀要
    多年以來,資公世系是否出自端公、孟祥,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根據大埔張益祥的撰文、張坊張揚春整理的「三十郎公源流考」,東肖張羅收集整理的《壯公世系—九齡公脈至化孫公》、《睦公世系——堯建五郎》,張東民主編的東肖「三戶祠」世系譜等,以及近年來大埔張乃焯整理的《良公至念三郎公世系》、平遠張嶽峰提供的《廣東平遠張氏源流》,長澤宗親撰寫的《張氏南團水西三十郎探討》等,相互比照,以及上杭化孫公宗親會修譜研究組2004年綜合考證,化孫公世系所列,「景昌公生子一,端(瑞)
  • 唐憲宗李純:勵精求治企圖恢復大唐盛世
    他在位的這十六年,大唐又呈現了興旺氣象,歷史上稱為"元和中興"。李純生於大曆十三年(778年),第二年,他爺爺即位,他父親被立為太子。童年時期的李純很聰明。《舊唐書》本傳上說,他長到六七歲的時候,時為太子的李誦把他抱在膝上,逗他說:"你是誰家的孩子啊,怎麼會在我的懷裡?"小李純機智地回答道:"我是第三天子。"李誦聽了,又驚又喜,從此對他疼愛有加。
  • 琅琊世系:王守仁家族
    遷居府城光相坊。  卒嘉靖元年,壬午二月十二日,七十七歲。  葬山陰天柱峰之南麓。  大學士楊一清誌其墓,以子守仁,恩,封光祿大夫、兵部尚書,新建伯,崇祀鄉賢。  王華的長子,王守仁,行雲一,字伯安,號陽明,生明朝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三十日,丁亥時。宏治壬子舉人。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新版重排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編纂工作,據《宋史》卷三三一《呂夏卿傳》:「夏卿學長於史,貫穿唐事,博採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於《新唐書》最有功雲。」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卷六「唐書世系表」條云:「《新書·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譜牒。」清代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卷八云:「想修唐表時,祇取諸家譜系雜抄之。」
  • 西南地區王懋家族世系概要
    無論入仕者,肄藝者,從農者,從商者、乃至執教鞭者,旨在以社稷族眾為重任,全然盡其文明之道,善循喜則相慶,憂則相吊,患則相救,貧者相恤,園其同宗族屬之舊德,服先祖之選疇,慈幼敬老,無疚睦族。這一段與今天總譜局考證的三槐王氏世系連接基本吻合的世系。然後接下是:「…—明—用之—益—安道」這樣一段世系。這一段世系是臨川王氏世系,按照臨川王氏老譜記載安道公早逝,沒有下線記述。這也與我們祖傳的世系情況不相一致。
  • 重慶市墊江縣廖氏源流世系
    和公分落上浯,生子六,依次是:應賢、應魁、應源、應新、應輔、應發。應發公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79年)從軍,立籍雲南省楚雄衛定遠右江五、六、七甲,東塘八、九甲。其子,友恭公亦隨父落業雲南。今無聯繫。居本邑者為賢、魁、源、新、輔即和房五大分支。 應賢公:嗣裔今已傳至二十七代,五千多人。公生子五:友義、友信、友文(又名惲,重慶墊江族譜記載的是永公)、友禎、友祥。
  • 臨別詠嘆,宋璟《送蘇尚書赴益州》:我望風煙接,君行霰雪霏
    《送蘇尚書赴益州》[唐]宋璟我望風煙接,君行霰雪霏。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是唐朝著名宰相兼詩人宋璟。宋璟(663-737),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縣)人。其人博學多才,雖被人喻為「鐵石心腸」,然而卻能屬賦《梅花賦》,風流嫵媚處引人驚嘆:「漫道廣平心似鐵,詞賦風流,不盡愁千結」(趙鼎《蝶戀花》)。《全唐詩》錄其詩六首。
  • 漫話古銅山蘇氏的家聲與家教(世系表)
    史載蘇傳素長子蘇檢,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拜相時,朱溫已尾大不掉,昭宗欲籠絡朱溫,以蘇檢女晉為公主下嫁朱溫之子,後朱溫反唐建梁,欲蘇檢繼續為相,蘇檢不從,以至被殺。 蘇易簡則樹立了為官清廉、為人坦率、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等優秀品質,以至連續七年做主考官主持貢舉。時有「蜀人何光逢,易簡父執友也,嘗任縣令,坐賂削籍,流寓京師。
  • 高陽溫氏族譜世系
    一、上古溫氏世系:黃帝(娶嫘祖生少昊、昌意)-昌意(娶昌僕生顓頊)-顓頊(娶女祿生伯稱、季禺)-伯稱(娶女嬌氏生老童)-老童(娶驕福生重黎、吳回)-吳回(官至祝融)-陸終(娶女嬇,生六子:己樊、參胡、彭祖、鄶人、曹姓、季連,分為祝融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己樊(封於昆吾)……溫平(
  •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多人考證!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1-90世、跨約2800年)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梁金河考證)梁氏是遠古黃帝世系家族的一個重要成員,在黃帝世系1—48世後,梁姓的1世康伯公誕生,梁氏1世:康伯夏陽開基,被分封到夏陽少梁之邑,立為梁國,後人以國為姓(梁姓的鼻祖康伯公誕辰於西周的周宣王5年,即公元前822年,到2010年的今天,梁氏有記載可查的文字史已經達2832年)梁氏5世:梁益耳(官徙河東,公生於周惠王2年)梁氏9世:梁鱣(音shan,叔魚公,公生於周靈王21年,是目前梁氏族史中有史可查的主要先祖,許多支脈梁氏由此而來,公在孔子72賢中列
  • 崑山這個長長長長長的家譜世系圖!
    跨越300多年的時間,共十六世,其中還不乏歷史名人,這是潁川陳氏錦溪支世系圖所呈現出的別樣精彩。這個長卷總長4.5米、寬0.4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崑山最長的家譜世系圖。日前第一版正式完成。展開這幅錦綾裝裱、宣紙彩印的家譜世系圖長卷,濃厚的歷史感撲面而來,卷首人物為東漢名士陳寔,後續配有大有裡支、敦和裡支、長埭廊支、同昌裡支錦溪陳氏後人四個主要支系。清順治初年,陳元瑛從松江府青浦朱街閣鎮遷居至錦溪鎮,成為了遷陳一世祖,現錦溪陳氏共有十六世。
  • 大唐架空歷史搞笑小說推薦
    隨後他發現,整個大唐就是一個巨大的坑,李二坑他,李承乾坑他,成妖精坑他,牛魔王坑他,就連一代賢后長孫皇后也坑他。大唐朝野無好人啊!日子還要過,上有白髮蒼蒼的祖母要孝敬,下有八個妹妹要嫁妝。身為高級貴族的雲燁感覺鴨梨山大。
  • 中華丘氏大宗譜·八郎公系譜之三(<十六>世傳篇 吊線總圖、世系譜)
    其間共隔220年,沒有留下源流世系的記載,故志翀公據所可知從二十七郎起編纂。採用歐蘇譜法,橫排世系,縱貫時間,知者續之,不知者寧缺勿錯」。眾編委鑑於上代雲杳難稽,訛傳不一,認墳始可認祖(據錦章公譜序),從現掌握的資料中清醒地認識到「三惟」源流世系是一個「集合體」,很多同宗不同世系的支脈枝接其中,出現三個四一郎公,八個千七郎公,十幾個萬二郎公等等,裔孫達幾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