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帝至微仲衍世系
世系:黃帝-玄囂-蟜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太乙-太丁-太甲-太庚-太戊-河檀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微子啟;
微子啟:帝乙公長子,子:微伯,後為微氏。因生母身份低微,遂長不能繼位,所以傳小兒子辛。辛即紂王,被周王所滅,周王封微子啟於宋,而建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共傳三十四君〈微子啟-微仲衍-宋公稽-宋丁公-宋湣公-宋煬公-宋厲公-宋僖公-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殤公-宋莊公-宋閔公-子遊-宋桓公-宋襄公-宋成公-宋後廢公-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宋元公-宋景公-啟-宋後昭公-宋悼公-宋休公-宋闢公-宋剔成君-宋康王〉)。宋國第一位君王微子啟,卒後傳弟微仲衍。微仲衍子:宋公稽;後世尊微子啟為宋氏得姓始祖;
二、宋公稽至宋戴公世系
1世、宋公稽:微仲衍之子。宋國由微子啟始建,後世尊微子啟為宋氏開姓祖,微子啟之弟微仲衍為第2任宋國公,微子啟、微仲衍為宋氏開國之君,但仍然姓微氏,未改稱宋氏。微仲衍之子宋稽公雖是第3任宋國公,但其為宋氏第一人,即為宋氏之宗。子:丁公申;
2世、宋丁公:丁公申,宋公稽之子。子二:湣公共、煬公熙;
3世、宋湣公:湣公共,丁公申之子。宋湣公有二子: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附孔子世系:1世 微仲衍—2世 宋公稽—3世 宋丁公—4世 宋湣公—5世 弗父何(宋國上卿)—6世 宋父周—7世 世子勝—8世 正考父(戴、武、宣三朝宰相)—9世 孔父嘉—10世 木金父(避亂於祖上封地慄邑)—11世 祁父—12世 防叔(遷居魯地,今山東曲阜)—13世 伯夏—14世 叔梁紇(魯國陬邑大夫,孔子之父)—15世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子孔鯉,孫孔伋);
4世、宋厲公:厲公鮒祀,泯公共之子。子:僖公舉;宋緡公去世後,傳位給弟弟宋煬公。宋緡公次子鮒祀不服,將叔父宋煬公殺害,把國位給了長兄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鮒祀於是自立,稱為宋厲公,封弗父何為宋國國卿;
5世、宋僖公,也稱宋釐公,名舉,宋厲公之子。宋國第8位國君。在位28年(前858年―前831年在位)。子:惠公(間見);
6世、宋惠公:惠公(間見),僖公舉之子。子:哀公;宋惠公四年(前828年),周宣王即位。惠公三十年(前800年),惠公卒,子哀公立。葬於商丘。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等三公王陵三峰並峙,故名「三陵臺」;
7世、宋哀公:惠公(間見)之子。子:白(即宋戴公);宋國第10任國君。在位僅一年(公元前800年)。《禮記·檀弓》記載,宋哀公葬其夫人,裝了一百罐醋和肉醬。對此,曾子批評:「既曰明器矣,而又實之。」;
8世、宋戴公:名白,哀公之子。宋國第11任國君,宋戴公在位期間,由(孔子七世祖)正考父輔佐,愛民如子,深受萬民擁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去世,舉行國葬,人們長途跋涉湧進都城,在墓邊長跪不起,周平王特賜諡號為「戴」,並封為戴邑侯,故史書稱為宋戴公。生五子:武公、公子衎、公子充石、好父說、公子祝其。五個兒子的子孫先後創立了武姓、樂姓、皇甫姓、華姓、祝其姓、宋姓 等一百多個姓;宋戴公庶子戴撝為戴姓始祖,後裔戴喜(剔成)上演 戴氏取宋;
宋戴公-宋武公-宋成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宋元公-宋褍秦-公子糾-宋後昭公-宋悼公-宋休公-宋闢公;宋闢公,又稱宋桓侯、宋後桓公,宋國第30任君主。在位7年(前362年-前356年在位)。在位期間奢淫荒唐,大興土木,建築蘇宮。
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發生卿大夫奪權,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公元前355年,宋國也發生了「戴氏取宋」,(宋國第11任國君宋戴公庶子戴撝後裔)戴喜廢宋闢公而自立,是為宋剔成君(宋國第31任國君)。「戴氏取宋」的原因是,宋闢公將刑罰大權交由戴喜(字剔成)行使,致使大權旁落被篡位。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戴喜)之弟戴偃發兵篡位,戴喜兵敗奔亡齊國,戴偃自立為君,即宋康王;
三、戴氏取宋世系
1世、宋康王,宋戴公庶子戴撝後裔,戴氏,名偃,宋剔成君(戴喜)弟,逐兄自立,以宋國第11任君主宋戴公後裔而自居正統,改戴氏為宋氏,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86年在位(宋國第32代君主);同年,宋康王奪取齊國五座城池;奪楚地三百裡;向西打敗魏軍;於是與齊國、魏國成為敵對國。宋康王沉溺於酒色,霸佔韓憑之妻,辱罵或射死進諫大臣,幹盡壞事,宋國的百姓非常恐慌。因此諸侯都稱宋康王為「桀宋」,請求齊國攻打宋國。宋康王四十三年(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國君齊閔王聯合楚、魏兩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宋康王逃到倪侯的住所,很快被齊軍殺死在魏國溫邑(今河南溫縣),滅亡宋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附:宋康王見舍人韓憑的妻子何貞夫貌美,就把何氏霸佔過來,為此韓憑夫婦雙雙殉情自殺。宋康王發怒,讓他們的墳墓遙遙相望。後來,就有兩棵大梓樹分別從兩座墳墓的端頭長出來,根在地下相交,樹枝在上面交錯。又有一雌一雄兩隻鴛鴦,長時在樹上棲息不離開,交頸悲鳴,悽慘感人。宋國人稱這種樹為"相思樹"。說這種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精魂變成的。如今韓妻何氏所作的歌謠《烏鵲歌》《青陵臺歌》至今還在睢陽流傳;子:載;
2世、宋載,生卒年限不詳。曾執政宋國,稱宋元王,後被其父宋偃罷黜而被逐出宋國;子:玉;
3世、宋玉,字子淵,號鹿溪子。約公元前298年-前222年。戰國晚期楚國著名的辭賦家。曾任楚頃襄王朝廷大夫,故世稱楚大夫宋玉。宋玉與屈原並稱「屈宋」,宋玉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賦祖」和「賦聖」的美譽。宋玉騷體詩《九辯》《招魂》和散體賦《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子:義;
4世、宋義,名義,又名意,宋玉之子。生年不詳(約生於公元前275年左右),卒於公元前207年。曾任燕國勇士(公元前227年),參與荊軻刺秦的準備工作,後歷楚國令尹、楚國上將軍、卿子冠軍等,公元前207年被項羽所害;子:襄;
5世、宋襄,宋義之子。生年不詳(約生於公元前250年前),卒於公元前207年。在前去齊國擔任丞相的路途中被項羽兵丁殺死於無鹽(今山東東平縣東);子:昌;
四、西河宋氏世系
6世、宋昌,宋襄之子。(約公元前229年左右出生,公元前146年仍在世)。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山東起兵,由於其屢立戰功,被劉邦提拔為都尉,食邑於滎陽(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隨劉邦第四子、八歲的代王劉恆到晉陽任職代國中尉,負責保衛工作17年,宋昌於是率家人從楚地(今河南原屬宋國,後被楚佔領)遷居西河介休(今屬山西),宋昌為西河宋氏始祖;西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力勸代王劉恆到長安繼承帝位,隨劉恆進長安的僅有宋昌等六人,當晚漢文帝便拜其為衛將軍。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6月,封其為壯武侯(今山東即墨市西北的藍村鎮古城村),食邑一千四百戶。漢景帝中四年(公元前146年)國除,降為關內侯;子:忠;
7世、宋忠,宋昌之子。生卒年限不詳(約生於公元前200年左右)。父任為郎,遷中大夫,出使匈奴,未至而歸,遭免職;子:建;
8世、宋建,子:宋邑;
9世、宋邑,子:宋畸;
10世、宋畸,字翁一,詹事、大鴻臚、左馮翊、侍中、少府、關內侯;子:宋顯;
11世、宋顯,侍郎;子:宋尚、宋平;附:原宋國少府宋尚率家人遷居都城長安,這一支稱為京兆宋氏。宋尚的兒子宋弘官至太中大夫,封宣平侯。宋弘的弟弟宋嵩官至河南伊。宋嵩的兒子宋由官至太尉。宋由的長子宋漢官至太僕太中大夫,次子宋登任潁州太守。這一支宋氏家世顯赫;
12世、宋平,子:宋楊;
13世、宋楊,當陽侯,諡穆,妻子王氏,女兒宋大貴人、宋小貴人,女婿漢章帝劉炟,外孫清河孝王劉慶,外曾孫漢安帝劉祜、清河愍王劉虎威、廣川王劉常保,子四:宋衍(盛鄉侯)、宋俊、宋蓋、宋暹;宋楊之女被選入宮,在宮廷鬥爭中受打擊,其兄宋衍、宋俊、宋蓋、宋暹都被流放。昭雪後宋衍被封為盛鄉侯。東漢末年,宋楊的重孫宋豐之女被冊封為漢靈帝皇后。宋豐官至執金吾,封其鄉侯,成為扶風名門望族;
14世、宋暹,徙扶風平陵,子:宋瑗、宋琰;
15世、宋琰,子:宋衝、宋仲;
16世、宋衝,字子浚,子:宋冀;
17世、宋冀,公元192年去世,子:宋權;
18世、宋權,子:宋恕、宋敞;
19世、宋恕,子:宋奭、宋回;
附 宋濂家世:先祖宋敞,宋恕之弟,公元318年為晉愍帝侍中,生三子;宋敞長子宋哲(定國公、弘農太守、徵東大將軍);宋敞次子宋抽(廣州司馬、忠國公);宋敞三子宋興(冀州刺史西河郡公開國侯國侯,宋濂的遠祖,京兆鄠縣人。西晉永嘉元年九月,冀州刺史宋興率領精銳五千護送安東將軍司馬睿渡江南下至建鄴。建興五年十二月,西晉滅亡。太興元年三月,晉王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論功封冀州刺史宋興為開國侯,食邑建德,建宋府於公村,開國侯宋興為三都宋氏之鼻祖。宋興生二子,長子宋夔世居建德宋公村,逐為建德望族。宋興第四十五代孫宋伯成任婺州金華縣儒學教諭,後住金華縣潛溪,為金華潛溪始祖,宋濂即宋伯成之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
20世、宋奭,西河(山西)介休人,晉時為昌黎(遼寧省義縣)太守。公元317年慕容氏建立了前燕政權。居於西河介休的宋氏在前燕政權中出仕為官,即宋奭任慕容廆(前燕)長史。見《魏書列傳第二十一》、《北史·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鑑24·石虎肆虜》。子、宋晃(即宋活);
21世、宋晃,前燕將軍(公元337年9月)、護軍(公元338年)。公元349年自高句麗返燕後被前燕王俊改名為宋活,拜中尉、中書監。見《資治通鑑》晉記二十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子三、宋恭、宋畿、宋洽;
五、廣平宋氏世系
22世、宋恭,尚書,徐州刺史。慕容俊徙鄴,為廣平一世祖。子二:長隱、次輔;宋恭弟宋畿,後燕衛將軍、司馬,子:宋榮國;
附:公元317年,慕容氏建前燕政權,有長史宋奭,其子宋活曾任中書監。宋活的兒子宋恭任徐州刺史。宋恭的兒子宋隱任尚書吏部郎(隸屬於吏部尚書,六品)。宋隱五個兒子,三子宋溫任北魏中書博士,四子宋演拜明威將軍。宋恭三弟宋恰有四個兒子,長子宋宣官至中書博士兼散騎將軍。宋宣的長子宋瑛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死於遼西太守任上。次子宋鸞官至東莞太守,三子宋瓊以至孝聞名;
23世、宋隱,字處默,仕慕容垂,歷尚書郎、太子中舍人、本州別駕,後拜尚書吏部郎,尋轉行臺右丞。五子:長子宋經、三子宋溫、四子宋演、從子宋愔(父親宋榮國);
24世、宋愔,歷中書博士、員外散騎常侍,使江南。爵列人子。子二:宋世顯、宋叔珍;
25世、宋世顯,官拜廣平太守。無子,子繼宋弁(父親宋叔珍,英年早逝,子二:宋弁、宋機);
26世、宋弁,原名宋丹,字義和,魏高祖賜名為弁,意取弁和獻玉、楚王不知寶之也。官拜中書侍郎,兼員外常侍;後為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兼司徒左長史、本州大中正;遷散騎常侍,尋遷右衛將軍,領黃門;吏部尚書。卒年四十八。詔賜錢十萬、布三百匹,贈安東將軍、瀛州刺史,諡曰貞順。 見《魏書·列傳第五十一》。子二:宋維、宋紀;
27世、宋紀,字仲烈。歷參軍、太學博士、領侍御史、尚書郎、北道行臺、秦州大羌令(秦州、今甘肅甘谷東、天水)。卒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子二:宋欽道、宋欽仁(出繼伯父宋維);
28世、宋欽道,歷位大將軍主簿,典書記、中山太守、秘書監、黃門侍郎、侍中,卒後贈吏部尚書、趙州刺史。見《北齊書·第三十四卷·補列傳第二十六[一]》及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宋璟碑)碑文;子二:宋元節、宋萬壽;
29世、宋元節,定州田曹。子:宋弘峻;
30世、宋弘峻,大理寺丞,子:宋務本;
31世、宋務本,櫟陽縣令、藍田令。子:宋元撫;
32世、宋元撫,衛州司戶,贈邢州刺史(《顏魯公文集·卷二十五·書評五》載為贈戶部尚書)。見《舊唐書·卷一百·列傳第四十六》及《元和姓篡·卷八》;子:宋璟;
33世、宋璟,唐朝名相,(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閻裡鄉宋臺村)人,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於洛陽,追贈太尉,諡號文貞。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太子李顯、狄仁傑門生(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敬暉、袁恕己)等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黯然退位,李唐重掌天下;唐隆元年六月(710年7月21日),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在狄仁傑門生(姚崇、宋璟)的輔佐下,共創開元盛世,將大唐推向高峰,宋璟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大唐四大賢相。配崔氏,齊國夫人;繼金氏,封一品夫人;王氏,封一品夫人。史載六子:升、尚、渾、恕、華、衡。見《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四十九·姚宋》及《舊唐書·卷一百·列傳·第四十六》。碑文載八子:復、昇、尚、渾、恕、延、華、衡;宋璟後裔出現大宋提刑官宋慈等名人;
錦屏山文化振興研究會 溫昌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