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張氏源流對接暨晁公、資公世系研討會會 議紀要
2018年7月28—29日,正值盛夏,連城張氏聯誼會應省內外宗親之約迎來外省、外市、外縣張氏宗親,歡聚一堂,共同研討連城張氏源流及晁公、資公後裔外遷支系。參加此次研討會的宗親有:廣東大浦念三郎後裔;廣東茂名念三郎(另一支)後裔;廣東平遠法真公後裔;廣西融安和上海落戶的法真公後裔;廣東平遠小八郎後裔;江西於都晉(進)興公後裔;漳州平和琯溪鐵崖公後裔;漳州平和馬堂文通公後裔;漳州平和白水宗親;龍巖東肖三戶祠東源公後裔;共計42人。連城本地宗親近30人參與研討。所有與會宗親,為了理清世系祖源,正本清源,不顧遙遠、年高,冒著酷暑,自帶經費,其精神品德令人敬佩。
我們的祖先早在古代為躲避戰亂、災難,從中原往南遷徙,渡過長江、翻越武夷山脈,一路南下。於宋時期進入福建寧化,轉徙連城,繼而又繁衍延綿至廣東、廣西、湖南、四川、浙江、江西等地紮根。由於時代久遠,舊譜散失,加上「文化大革命」,一些僅存的家譜、宗(族)譜也遭劫難。以致尋根溯源困難重重。但各地張氏宗親仍然不畏艱辛,秉著追思、緬懷、崇敬先祖的心願,努力追尋,不斷探索。參與此次研討會的宗親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者,也包括由於工作、家庭或身體等原因許多無法撥冗參與研討會的宗親。
此次研討會歷時二天,內容豐富,成果亦豐。7月28日借用連城縣森林公安分局六樓會議室進行研討。上午連城張氏聯誼會張寶勝會長致歡迎詞和介紹連城張氏總祠籌建情況後,接著由張長明宗長代表連城張氏聯誼會作《連城張氏源流概況及對晁、資世系熱點問題的見解》的發言,之後由張宗宗宗長發言,介紹連城縣朋口鎮張家營村概況及祖源情況。下午宗親代表發言,依次是漳州平和琯溪張建明宗長、廣東大浦張上新宗長、廣西柳州融安張祥明宗長、連城豐圖張恆樹宗長等。他們各自提出需要探討的問題和建議。之後與會宗親熱烈討論交流,查對宗譜。未盡事宜繼續在住宿旅館交流對接。7月29日上午與會宗親相聚在連城張家會館繼續熱烈討論、分頭查閱族譜。為了更加深入,許多宗親代表放棄休息時間到張家營村、張坊村參觀走訪。參觀了張家營村的張氏宗祠「崇報堂」和張坊村的「敦睦堂」、「三問堂」,併合照留影。
此次研討會,經過查閱宗譜和討論交流,形成以下一些共識。
1、譜牒屬歷史學,不憑主觀意願,無需刻意雕飾,只求歷史真實。正本清源應以還原歷史為宗旨,以舊譜史料為依據,有多少記載說多少話。創立新說,豐富、發展或否定前人記載,均需提供充分確鑿的依據,並經同宗族裔共同論證、認可。
2、正本清源,必須理清世系脈絡。鑑於歷史形成的交叉穿插和開基祖與先代祖脫節以及宋元時期「以男為郎,以女為娘」名號雷同或近似的現象較為普遍,必須把先祖放在世系中考量,即其所自所出並參考輩系、年代等來衡量,是否同一人,自見分曉。凡世系顛倒、混雜的,須經論證澄清。
3、同宗各支族譜要相互參照印證,形成證據鏈。一種版本,一家之言,可能是依據,也許還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尤其當今信息繁雜,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更需把前人舊譜記載與今人的引申、套入和結論區分開,以免強加前人,誤導後裔。
4、在源流世系對接中,對接雙方必須記載相符、相接,銜接不上的,說明並非同一祖源,可能只是祖地,要把祖源和祖地分開。
5、在前段修譜熱中,急於求成出現的一些偏差,特別是否定本宗歷史記載的,應及時糾正,還原歷史,以免以訛傳訛。
6、求大同存小異。同在一個世系內,舊譜各有所據的,可率由舊章,待今後有更多佐證,形成共識時再求統一。
7、借鑑前人修譜經驗,以現有依據仍無法作出定論的,存疑存缺。
具體對接情況及成果如下:
(一)、澄清了晁公、資公世系與端公、孟祥世系相互穿插、對接之誤。
多年以來,資公世系是否出自端公、孟祥,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根據大埔張益祥的撰文、張坊張揚春整理的「三十郎公源流考」,東肖張羅收集整理的《壯公世系—九齡公脈至化孫公》、《睦公世系——堯建五郎》,張東民主編的東肖「三戶祠」世系譜等,以及近年來大埔張乃焯整理的《良公至念三郎公世系》、平遠張嶽峰提供的《廣東平遠張氏源流》,長澤宗親撰寫的《張氏南團水西三十郎探討》等,相互比照,以及上杭化孫公宗親會修譜研究組2004年綜合考證,化孫公世系所列,「景昌公生子一,端(瑞);端公,字臣楷,居陝西寶雞縣鎮北,宋徽宗重和時攜子孫南遷福建汀州石壁今南田村居住,為宋張氏入閩始祖。生子二,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譜載,生第三子邦欽。」而新編寧化君政公總譜(電子版),與化孫公譜完全一致。所載孟祥,端長子,字邦輔,——崔肱——憑——賢——長子標……」可見,硬把資、榮五郎公套上端公孟祥實在對不上號。查同宗有關族譜,這種記載,首見於民國甲戌(1934年)三修《長郡張氏族譜》,百二九代景昌子二,百三十代端公名楷,字忠承,瑞公。「百三一代端公長子孟祥名資,子一,榮,號五郎,子八(聖字輩)……」
而這種記載與本宗記載對照,放入世系來考量,自然難以立論。東肖著名歸僑張羅宗長對此曾作深入研究,正如他2008年5月給本會的信中指出的「長沙郡譜載孟祥(端公長子)名資(生於北宋徽宗癸未年1103),比壯公譜的仲祥(端公次子,生於神宗戊午年(1078年),兄比弟小26歲,年代對不上,故而套孟祥傳承是錯的」。
再者,據吳地譜載:晁公(北宋慶曆七年丁亥 1047)----
鳴(鴻)公 ------ 資公(賢、三十郎,北宋崇寧二年 1103)---- 榮(營,號五郎南宋建炎丁未 1127)。寧化君政公譜(電子版)載:端,字臣楷(北宋仁宗嘉佑戊戌 1058)生子二,長孟祥,次仲祥……。如若把榮公接端公後孟祥下,其上溯祖依次是榮公(1127)--資公---鳴公---晁公----肱公---孟祥----端公(1058)。榮公至端公時隔69年,中間跨越7代,6個生育期,平均每隔11年5個月為一代。顯然不符合實情。
(二)、現在連城縣朋口鎮張家營村始祖七郎榮亨與聖亨的關係得到理清,聖千、聖亨的後裔去向明確。
七郎(榮亨公)乃張家營開基祖。據現存清康熙丙寅歲(1686年)《清河張氏族譜》、同宗各支族譜與寧化《張公君政總譜》相對照印證,七郎(榮亨)公,生於南宋紹興己卯歲(1159年)或紹興丁卯歲(1147年),「由蓮花村——縣郭伍屋街大樹下遷入河源裡張家營」。在九齡三傳即:極---藏器——萬福(敦慶)之後與化孫公系分股。至於聖千、聖亨兄弟倆同時遷居張家營,聖亨即榮亨一說,始見於民國初年的上杭吳地譜。但與張家營譜根本對不上號。張家營譜記載:七郎,號榮亨,娶伍十二娘,生一子八郎,父親是宣義。而上杭吳地譜記載:聖亨,名發,號小十三郎,娶王氏,生三子,即三郎、四郎、八郎,父親是榮公。故此,聖亨不能等同於七郎(號榮亨)。而聖千、聖亨的後裔已從張家營遷居上杭吳地。張家營是聖千、聖亨後裔的祖地。
(三)關於南團水西(張坊)三十郎公
三十郎(五郎、仲五郎),約生於南宋光宗慶元二年,丙辰歲(1196年),配郭氏、續繆氏、羅氏,生子五:大一郎、大二郎、大三郎、大四郎、十七郎。約於1235年前後,由石壁遷入連城南團水西。據明朝成化、萬曆以來譜載證實,張坊三十郎公,既非資公(亦號三十郎)更非吳地譜指的聖千之孫,亦非由張家營遷入。而是資公之孫,五郎(榮)公之第五子,一郎(聖千)之五弟,由石壁中琴堡(今田背村)遷入水西。墓葬張坊與魏坊交界處——魏坊山。祖妣羅六娘與子十七郎合葬於張坊上頭山,至今皆保存完好。連城敦睦堂(張坊)譜(2004年版),限於當時條件,所稱三十郎為聖千之孫,居連城張家營四代之後遷入張坊,及九子之說,僅依吳地譜所云,皆誤,應作更正。
(四)鐵崖公及其上祖
據吳地譜載:晁公(北宋慶曆七年丁亥 1047)----
鳴公 (或鴻公,號二十四郎,生於北宋熙寧十年丁巳 1077)------ 資公(賢公、號三十郎,北宋崇寧二年 1103)---- 榮(營,號五郎南宋建炎丁未 1127)-----八子:聖千、聖祥、聖雲、聖集、聖元、聖亨、聖利、聖珍。聖千(號小十三郎,生於宋紹興壬申年 1152)---二十郎(十二郎,字炳淮,生於宋淳熙乙未 1175)。又據龍巖東肖張羅的祖父張德輝手抄本載:十二郎,居上杭吳地,生於宋末;其子三十郎,號馬烈,遷居永定太平裡孔夫,生於宋末年間。三十郎生三子:長石孫(行第一郎,居孔夫),次清孫(東源)(行第十一郎,遷居龍巖州表政裏白土溪兜營,三文孫(據祖地代代口口相傳遷居漳州平和小溪)。據建明宗長今年8月初到龍巖東肖、永定孔夫調查考證:初步確定馬烈公號鐵崖。理由如下:龍巖東肖譜有載,馬烈公號鐵崖。龍巖東肖東源公(清孫)於1298年由永定孔夫打槌坪遷來的。在永定孔夫祠堂,神龕裡有二世祖平和小溪的神主牌(手寫)。據查考,馬烈公生於1225年,1251年由上杭小吳地移居永定孔夫,1278年遷居漳州平和。(其在孔夫拍照,列下)
(五)廣東平遠法真公與化孫公關係
因古修譜,交通信息不便,加之社會因素,譜有多種記錄者,難勉有其真偽之疑,今,有譜記遷九鄉祖張法真公,為化孫公四房祥雲公之後,啟通公之子,法真公生於元朝大徳年間,啟通公生於明朝洪武年間,法真公比啟通公早出生九十幾年,再以法真公生於1297年,化孫公生於1175年,中隔122年,法真公記為化孫下第十代,中隔九個生育期,平均13年6個月20天一代人,是不符合生育事實,又有把法真公記入化孫公下十七房彼雲之子騰玉下,為慶承(名志道)之子,由騰玉到法真公,中有全上、昊軒、慶承,共五代人,四個生育期,以騰玉生於1272年,法真公生於1297年,中隔25年,平均6年3個月一代人,因此,遷九鄉開基祖張法真公與啟通及慶承(名志道),記為父子關係不能成立。
(六)小八郎之祖源及遷徙路徑
據相關舊譜載,榮(營,五郎)公生八子,依次為:聖千、聖祥、聖雲、聖集、聖元、聖亨、聖利、聖珍。聖珍排第八,故稱小八郎。舊譜皆載,留居祖宅。但後遷武平巖前(小八郎和其子十九郎之墓皆在巖前境內),其孫念二公輩再遷程鄉神崗,以至今平遠,應予肯定。其依據:一是平遠河頭康熙五十五年版族譜,通族紳士合序提到「今閱寧化張氏總譜……我族始於張嵩公,其謂營公八男,遷於古梅州後開平遠,即小八郎無疑矣。」平遠張文望先生讀該族譜後綜述,查祖上來歷《總傳篇》更為詳細,載有小八郎公是張賢(資)公之孫營(榮)公之子,神崗張氏族譜乾隆二年(1568年)張光裕譜序載有「神崗張氏由福建寧化中琴堡遷來」。二是小八郎及其子十九郎皆有墓。只是「1982年重修小八郎祖墳時,河頭去了10多人,見老碑已斷裂,並無騰玉之名,是當時主事者加上騰玉的」。現在小八郎眾裔皆已認定,小八郎是晁、資一脈,而不是化孫公一脈。這樣看來,平遠兩支,三十郎——大一郎——六一公——法真(敏政)公—脈和小八郎——十九郎公一脈,本是同胞兄弟,皆屬晁--資---榮公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