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如節世系考--範如節不是範祖禹

2021-02-07 範氏族譜網

範如節世系考

--範如節不是範祖禹


    據閩廣湘川黔滇等地的《範氏族譜》和《漳浦範氏族譜》記載:六十四世祖:如節公 純佑公之次子,字祖禹,號正鼎,又號淳莆,諡正獻。本命生於宋仁宗寶元三年(公元1040年),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祖籍蘇州吳縣。少因父母早逝,只得隨叔祖父範鎮到四川成都生活,範鎮是當時的朝庭命官,京都重臣,範鎮公一生為人忠直,祖禹公從小深受影響,受到良好的薰陶,好學上進,於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舉癸卯科進士,出任資州花水縣知事。後官任秘書省正字、朝中著作郎、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龍圖閣大學士等職。公元1066年曾與司馬光等同撰大型國史《資治通鑑》,他負責的是篇幅最大的《唐史》部份,共八十一卷,當時祖禹公年紀僅二十六歲。後被當朝權奸蔡京、章惇等誣陷受貶。宋哲宗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初貶陝州(即今河南陝縣),公元1093年貶永州(即今湖南醴陵縣),家人初遷湖南。後又再貶,家人隨遷,由北而南,公元1095年由湘入閩,攜家眷和五個兒子定居福建清流。公元1098年春,公又被貶至廣東化州,暫住在化州石牛崗(今名獅山)南山寺(家眷兒子仍留福建清流)。公因政治上打擊太大,加之長途拔涉,萬般奔波,水土不服,終於病倒在寺廟裡。這年冬天的十一月中旬歿於該寺,終年五十九歲。其時身邊只有四子範衝公一人在他身旁料理,即簡葬於獅山。當時的州署官員為其立碑曰:

「龍學範公墓」。妣施氏,封夫人,諡慈淑。生於公元1039年,歿葬福建清流觀音巖,癸山丁向。生由清流遷徙至寧化石碧村避難。五子曰:

長:衡(號亙一郎)。

次:徽(號亙二郎)。

三:衍(號亙三郎)。移居寧化石壁村葛藤坑

四:衝(號亙四郎)(給名)居故土。

五:御(號亙五郎)。

伯祖如符公:純佑公之長子,字正臣。官居奉政大夫,徙居至建寧府肇居。妣周氏,生二子曰:才松、才柏(後派不詳)。

    據筆者查閱《通志·氏族略》載:「範氏,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伊祁姓。自虞上為陶唐氏,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唐杜氏。周衰奔晉,為範氏。」《唐書·宰相世系表》云:範氏出自祁姓,隰叔之子士蒍,以官為姓,子孫稱為士氏。士蒍之孫士會,名大祿,字柏元,號武子,為晉國大夫。武子歷輔晉國五君而主盟諸侯,因功受賜國爵,加封太傅,執掌國政。周定王十五年(前592)封高平侯,以食採於範田為氏,乃有範氏。延續至今,相繼二千餘年。

    範履冰出生於懷州河內(今河南武陟),高祖武德六年(623)進士,號為「北門學士」,唐垂拱年間(685-688)任鸞臺、天官二侍郎,尋遷春宮尚書、同鳳閣鸞閣平章事、主持了大唐國史的修撰。後因坐舉逆人被殺。範履冰有三子:長子範冬芬、次子範冬倩、第三子範冬昌,俱進士第。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範冬芬一支遷居徽州,成為徽州範氏始祖。元和年間(806-820)範冬昌之孫範平先遷蘇州吳縣,後又遷居豫章(今南昌)豐城大順山前及槎村等地,為江西範氏始祖。據《範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居住在長安範坊的範履冰第十代孫範堃(據考當屬範氏61世、由豐城返遷長安第五代),率家離開了風雨飄搖中的長安城,跋山涉水,輾轉南下,遷徙到福建汀州黃連縣攀龍裡(今寧化縣屬)定居下來,成為寧化範氏始祖。至64世範如節之長子範衡、三子範衍,一度遠遷至湖南醴陵,後又返遷福建清流,旋又由清流遷徙寧化縣石壁村。

    範衡之子十郎,官長汀縣丞,先居寧化縣黃連崗石壁村。妣徐九娘、梁氏、張三娘均封宜人,共生11子,以百字為排行,自百一郎至百十一郎。因族人聚集石壁村,人滿為患,難以發展,十郎公乃攜家人又遷至汀江之濱的上杭縣城福壽坊中街開基創業,自號「寧壁」。寧壁即為江南範氏入閩遷居上杭之始祖。寧壁後裔共分11房支系。

明末清初,湖廣及閩粵贛兵燹連年,寧壁範氏家族11房系也不可避免地融身於流移大潮之中。遷粵始祖範敬茂,生於南宋寶祐六年(1258),屬「寧壁」百一郎松岡公後裔,宋末元初戰亂中由「寧壁」遷往嘉應州之興寧縣,後又遷往長樂縣定居。乾隆六年(1741),範氏由閩入粵第十一代孫範端雅遠遷四川華陽,端雅公為範氏遷居四川華陽之始祖。範氏從乾隆六年(1741)入川,到光緒年間,範氏在華陽已「世閱十八,人計千丁」。

    據蘇州《範氏家乘》監簿房世系:仲淹-純佑-正臣-直隱-公(序、武、素、恕)。純佑只有一字天成、無諡號。娶李氏(無封號)一子正臣。正臣無字、號,無子、直隱為過繼,秘丞房兄世京第三子耕過繼後更名直隱。

   另據:範祖禹主要生平事跡編年考略(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96期)範祖禹世系圖:昌祐-範遂-範度-範鍇-百趾(之)-祖禹-範衝

    成都華陽範氏家族成員:

範祖禹的祖先:範滂(東漢)……範履冰(唐代)—範冬倩—範昆光—範正始—範遠

範祖禹的鼻祖:範遠

範祖禹的遠祖:範隆

範祖禹的太祖:範彥朗

範祖禹的烈祖:範紹溫

範祖禹的天祖:範昌祐

範祖禹的高祖:範璲

範祖禹的曾祖:範度

範祖禹的祖父:範鍇(伯叔祖:範鎡、範鎮)

範祖禹之父親:範百之(或稱範百祉)

範祖禹的兄弟:範祖仁、範祖哲

範祖禹的遠房堂兄弟:範寥

範祖禹的兒子:範衝(呂希哲女婿)、範溫(25)(秦觀女婿)

範祖禹的孫子:範仲熊、範仲彪、範仲愈、範仲補、範仲考、範仲覺

範祖禹的曾孫:範華、範萊

範祖禹的玄孫:範擇言、範擇中、範擇庸、範擇能

   以範百朋後嗣為例:

   範度—範鍇—範百朋(衛尉寺丞)—範祖旦—範洧—範仲祖—範子升—範東叟(龍圖閣直學士,其墓誌出土於江西豐城)—範大有(承務郎)


   範祖禹家庭成員宋史記載:

   範■,妻索氏(蘇軾《範景仁墓志銘》作張氏),追贈嘉國夫人。(1)

   範度,妻李氏,追贈榮國夫人(一作漢國夫人);龐氏,追贈昌國夫人(一作唐國夫人)。(2)

   範鍇,妻郭氏,追贈昌國夫人。(3)

   範鎮,妻張氏,封清河郡君;李氏,封長安郡君。其女適司諫吳安詩,"復歸以卒"。(4)吳安詩,是曾任宰相吳充的兒子。(5)範鎮少年受學於鄉先生龐直溫,"直溫之子(■)卒於京師,公(範鎮)娶其女為孫婦,養其妻終身"。(6)

   範百祉,其妻封高平郡君。(7)

   範百祿,妻屯田郎中趙宗古之女,封蜀郡夫人;又妻職方員外郎宋端平之女,封蜀郡夫人。長女適鄧州法椽鮮于群。(8)鮮于群,閬州人,是鮮于■的次子。(9)

   範百嘉,妻朝奉郎李大昕之女;又妻資政殿學士曾孝寬之女。李大昕,情況不詳。曾孝寬,為曾在仁宗時任翰林學士、宰執官曾公亮之子,歷官樞密直學士、籤書樞密院、端明殿學士。(10)

   範百歲,妻直秘閣韓宗師之女。韓宗師是熙豐間曾任宰相的韓絳的兒子,累官至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11)

   範祖禹,妻呂公著之女。(12)司馬光之孫司馬植(司馬康之子)為其女婿。(13)呂公著是呂夷簡的兒子,元佑元年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為宰相,元佑四年卒。(14)司馬植,是邵伯溫的門人,早死。(15)

   範溫,妻秦觀之女。(16)秦觀字少遊,元佑時歷官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官。後被列入元佑黨籍,遭貶逐。(17)

   範■,妻華陽王氏(左朝議大夫王輔之女),封孺人,贈安人。(18)其女一適王唏孟,一適程師夔。(19)王唏孟,情況不詳。程師夔,犍為人,其父程揆累官知昌州、知資州。程師夔執經李石之門。(20)

   範仲黼,有女嫁師遇。師遇,成都人,理宗紹定年問中進士,"生平守南軒之教。至為醇固"。(21)

   範華,乃範衝之孫,是趙鼎的外孫,(22)即其母為趙鼎之女。趙鼎,宋高宗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曾與張浚並相,因與秦檜意見不合,被罷謫嶺南,紹興十七年卒。(23)

   從史記記載看出,範祖禹不是範如節:

   一、從籍貫方面分析範祖禹是成都人士(今四川成都市雙流縣華陽街道毛家灣人),範忡淹出生在真定府(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祖籍蘇州吳縣人氏;

   二、從出生時間看:宋史載範祖禹、宋慶曆元年(1041)生、自幼父母雙亡,而閩廣湘川黔滇範氏族譜則記載是範仲淹長子範純佑的兒子,而範純佑是1073年才去世的,此時範祖禹己30歲了,與「自幼父母雙亡」不符;而湘黔滇的範氏族譜記載範祖禹是範純佑的孫子、範純佑1024年生人、範祖禹1041年生人,範祖禹生時、範純佑才17歲、此時範純佑身為徵西大帥的先鋒官、連兒子還沒有呢、哪來的孫子?

   三、從範鎮與範仲淹關係看:範祖禹自幼義父母雙亡,由叔祖範鎮撫養長大,範鎮是華陽人(四川、成都),據史記載範祖禹並不是範仲淹五服內親人。

   四、從範祖禹的婚姻分析,範祖禹娶呂公著之女(呂夷簡之孫女)為妻,(12)司馬光之孫司馬植(司馬康之子)為其女婿。(13)呂公著是呂夷簡的兒子,元佑元年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為宰相,元佑四年卒。而範如節據(閩廣湘川黔滇)範氏族譜記載:範如節,妣施氏,封夫人,諡慈淑。生於公元1039年,其妻名字和時間都對不上,而且範如節其妻生於公元1039年,而範祖禹生於生於宋仁宗二年1041年,範如節生於宋仁宗寶三年(公元1040年),兩人出生時間對不上。

   五、從家庭成員分析:宋史記載範祖禹只有一子範衝,紹興十一年十一月,範衝卒於婺州(24),範華,乃範衝之孫,是趙鼎的外孫,因與秦檜意見不合,被罷謫嶺南,紹興十七年卒(23)。而範如節生五子:長:衡(號亙一郎);次:徽(號亙二郎);三:衍(號亙三郎);移居寧化石壁村葛藤坑;四:衝(號亙四郎)(給名)居故土;五:御(號亙五郎)。家庭成員也對不上。

   六、從埋葬地看:範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卒,先葬化州(今日廣東化州),位今河西獅子嶺(石牛崗)南麓(人民醫院北隅),坐北向南,背依龍岡盤石,面向欽廉驛道,不久由長子範衝遷回河南偃師縣洛南鄉土中村天地原家族墓地,明正德間曾有人毀其墓誌。女真入洛後,範衝攜家南遷衢州(範衝逝後葬在今衢州常山縣何家鄉黃崗村,清雍正八年範氏後人還曾在此重立墓碑),但其族人長期自稱「洛人」(26)。而範如節葬於福建。

   七、從範仲淹父子言論中看,範祖禹1041年生人,範仲淹1052年去世,範純佑1073年去世,範純佑去世時,範祖禹已30歲,幾十年中,未見有範仲淹父子說起過與範祖禹的關係的記載,也未發現範純仁、範純禮、範純粹提起過與範祖禹的關係。

   八、從族譜世系上看:範履冰-冬芬-昆光-正始-遠-隋-夢齡-贊時-墉-仲淹-純佑;範隆世系:範履冰-冬芬-昆光-正始-遠-隆;範祖禹世系:昌祐-範遂-範度-範鍇-百趾(之)-祖禹-範衝,範鍇是長兄,二弟範鎡,三弟範鎮。範隆和範隋是兄弟,(範隆是幼弟,長兄是範隋。


    據以上資料分析,筆者認為(閩廣湘川黔滇)範如節世系圖,範如節(如節公 純佑公之次子,字祖禹,號正鼎,又號淳莆,諡正獻)是範祖禹是錯誤的,範如節不是範祖禹。


    哪麼範如節是否是範仲淹後人?也有人分析範如節不是範祖禹也不是範仲淹後人,據《漳浦範氏族譜》記載:範堃-秋-榮重-仲延-彥瑤(移連城馬鋪前)。也有可能誤將範仲淹替代範仲延、用範如節替代範正臣,就變成現在看到的閩廣川世系圖:仲淹-純佑-如節,而湘黔滇世系:仲淹-純佑-正臣-直隱-如節。

    從族譜資料上看:

    (一)曹坊、大埔《範氏族譜》記載:六十一世範坤(範堃),唐,官任龍圖閣大學士。唐乾符元年(874年)為避亂,舉家十八口,流寓浙江錢塘江上。隨後移閩之南劍州沙縣、轉遷福建寧化攀龍裡黃竹逕,為福建寧化始祖。福建、廣東、族譜作一世記載。二世秋,字啟明,官居大學士。三世榮重,字六郎,生子四,仲淹、仲壽、仲迪、仲文。四世仲淹,字希文,諡文正,宋進士,官拜宰相。後裔分衍清流、連城、長汀、永定、上杭、龍巖、海陽、大埔、英德、梅縣、饒平、石城、瑞金、於都、贛縣、興國、萬安、遂川。

    (二)、據福建《漳浦範氏族譜》記載:

六十一世  範堃公(範坤) (南遷福建寧化為開基始祖。)

範堃公 字評,官任龍圖閣大學士,唐僖宗元年(公元873年),因亂,攜家口18人徙至浙江杭州錢塘,後又遷福建南劍州(即今南平市)沙縣孟蘭峽,後又再遷汀州府寧化石礕村黃竹逕(即今大坊裡)開基,妣俞氏,封夫人,生四子:春、夏、秋、冬。

六十二世

春公 堃公之長子,字丹春,妣唐氏,遷江西石城下茶坑。

夏公 堃公之次子,字梅青,妣餘氏,仍居寧化。

秋公 堃公之第三子,字啟明,妣丘、陳兩氏,封夫人,生二子:榮仕、榮重。

冬公 堃公之第四子,遷向不明。

六十三世

榮仕公 秋公之長子,字理,號五郎,官任吏部侍郎,妣甘氏,封夫人。生一子:五郎。遷江西石城七九寨,大柚坪等地開基。

榮重公 秋公之次子,號六郎, 妣廖氏孺人,生四子:仲延、仲壽、仲迪、仲文。

六十四世

仲延公 榮重公之長子,妣陳氏,生一子:彥瑤(移連城馬鋪前)。

仲壽公 移居泰坊,原又移長汀。生一子:十六郎。

仲迪公 妣陳氏,後派不詳。

仲文公 妣馬氏。生一子:彥寶(移連城徐地塘)。

六十五世

郎公 後裔居東坑、副頭等地。

椿郎公 後裔居殷地下等地。

十六郎公 生九子,又稱「九子公」。長曰璣郎、次曰均郎、三曰蓉郎、四曰瓚郎、五曰邈 郎、六曰裕郎、七曰值郎、八曰諒郎、九曰拽郎。

     從以上族譜可以看出三世榮重,字六郎,生子四,仲淹、仲壽、仲迪、仲文。這個仲淹是仲延而不是仲淹,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看出閩譜把仲延當成仲淹,這是錯誤的。

      哪麼範如節是否是範仲淹後人?在沒有充分證據之前,筆者持保留意見。本人也是範如節後人,為了能正本清源,寧為千夫所指,以上僅是個人意見,如有冒犯,敬請諒解!

     最後無論我們是誰的後代,族譜世系記載的錯誤並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錯誤,由於各種歷史原因:戰爭、起義、逃難、迫害、時間久遠、信息不通等原因造成。據史記載範汝為(?-1132),福建建州甌寧(今屬福建建甌)人,「粗知書」(熊克《中興小紀》卷九)。他的叔父範積中集聚一批破產農民,以販賣私鹽為業。當時福建內陸四州實行食鹽官賣,官鹽質低價高,故私鹽暢銷,許多貧苦農民成群結隊販賣私鹽。官府強制推銷官鹽,斷了破產農民的生路。跟隨範積中的徒眾多次要求起義,積中不從。後其徒眾殺人,「劫之為首」(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三《盜賊》),積中始終不肯,遂擁戴範汝為作領袖,於建炎四年(1130)七月二十一日,在甌寧吉陽回源洞(與建陽接壤的山區)舉行武裝起義(關於範汝為的叔父,《中興小紀》卷九說他在起義前被捕;《宋會要輯稿》一百七十六冊《兵》十則說,汝為被招安時,其叔父範積中補忠訓郎第三名,與《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三所說吻合。關於殺人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六說是汝為殺人;《中興小紀》卷九未明確是汝為或徒眾殺人;《朱子語類》則說是徒眾殺人。以上二事,均採朱熹所說)。範汝為起義失敗後,範忠仍領導千餘名農民軍堅持鬥爭到底。該部農民軍於紹興二年十一月攻佔松溪,殺了縣尉吳某及知泉州陳戩的妻子。繼而進入浙江龍泉,圍攻處州(今麗水)。十二月初一,高宗命神武前軍左部統領申世景、御前忠銳第六將單德忠率二千官兵馳援處州。但申、單官兵仍非農民軍對手,「處州復告急」。宋廷又派「忠銳第一將張守忠以精兵二千會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一)。範忠所部農民軍與四倍於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終因眾寡懸殊,遭到殘酷鎮壓。

   宋史記載:

   宋高宗建炎四年五月甲辰,以範宗尹為尚書右僕射兼御營使。

   六月甲戌,罷御營司。以範宗尹兼知樞密院事。戊寅,更御前五軍為神武軍,御營五軍為神武副軍。以知建康府權邦彥為淮南等路制置發運使。滁、濠鎮撫使劉位為賊張文孝所殺,命其子綱襲職。庚辰,置鎮撫使六人:陳規,德安府、復州、漢陽軍;解潛,荊南府、歸、峽州、荊門、公安軍;程昌寓,鼎、澧州;陳求道,襄陽府、鄧、隨、郢州;範之才,金、均、房州;馮長寧,淮寧、順昌府、蔡州。

   秋七月辛酉,建州民範汝為作亂,命統制李捧捕之。

八月辛巳,侍御史沈與求、戶部侍郎季陵以論宰相範宗尹,皆黜,宗尹復視事。癸巳,命福建安撫使程邁會兵討範汝為。

   九月辛酉,李捧擊範汝為於建州,官軍皆潰,捧遁去。金人犯揚州,統制靳賽逆戰於港河,敗之。金人陷延安府,執呂世存,又陷保安軍。

十月庚寅,遣前御史臺檢法官謝向招範汝為。召張浚以兵入援。追復李邦彥觀文殿大學士。

   十一月庚戌,命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宗討範汝為。

   十二月丁酉,範汝為降,詔補民兵統領。

   宋高宗紹興元年春正月己酉,嶽飛引兵之洪州。金人犯揚州。謝向率範汝為討平建陽賊劉時舉。金人犯秦州,吳玠擊敗之。

   二月癸未,詔辛企宗及謝向罷遣範汝為兵,汝為不聽命。丁酉,宣教郎範燾坐誣訟孟忠厚,且及太后,除名、潮州編管。

   六月丁亥,崇安民廖公昭合範汝為餘黨熊志寧作亂,眾既散,志寧復與建陽民丁朝佐合兵陷二縣。

   七月癸亥,範宗尹罷。

   八月庚寅,復李綱資政殿大學士。募人往京東、河南伺察金、齊動止,仍齎詔慰撫忠義保聚之人。蔡州鎮撫使範福棄城去,以土豪李祐代之。

   九月戊午,禁福建轉運司抑民出助軍錢。落範宗尹觀文殿學士。

   十月壬午,初置見錢關子,招人入中,以給軍食。範汝為復叛,入建州,守臣王浚明棄城走,辛企宗退屯福州。癸巳,範汝為犯邵武軍,守臣吳必明、統制李山率兵拒之,眾潰,退保光澤縣。

   十一月己亥,以婁寅亮為監察御史。範汝為犯光澤縣,李山走信州。

   十二月甲申,知龍州範綜、統制雷仲舉兵復水洛城。

   以上是《二十四史》之《宋史》「本紀第二十六」 之「高宗三」記載。    那麼範汝為起義可以說持續了兩年半之久。超過十幾萬群眾的起義規模,持續了一段時間。十幾萬這個數字說明,按當時擁有約100萬人口的建州百姓來推算,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成年男性參與其中。起義失敗後其範氏後人為避免朝廷迫害,被迫更改族譜,掛在範祖禹名下或名人譜下,隱姓埋名,遷居各地,也是事出有因,情非得以。

   無論怎樣,近九百年前的世系因各種原因錄入有誤並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錯,也是事出有因。每逢盛世修譜,作為範氏子孫,無論我們是誰的後裔我們都要學習、繼承、發揚、光大範氏先賢的光榮傳統,我們續修族譜就是要宣揚範氏文化,秉承文正家風!團結天下範氏!

   

   (1)(2) 《範景仁墓志銘》;《範太史集》卷39《錄事郎範君墓誌》。

   (5)  《宋史》卷312《吳充傳》;《宋史翼》卷6《吳安詩傳》。

   (7)  《範太史集》卷37《告先妣文》。

   (9)  鄒浩《道鄉集》卷25《浩然齋記》。

   (10)  《宋史》卷312《曾公亮傳》。

   (11)  《宋史》卷315《韓絳傳》。

   (13)    《範太史集》卷5《乞避親狀》。

   (14)    《宋史》卷336《呂公著傳》。

   (15)  《宋詩紀事》卷41 。

   (17)  《宋史》卷444《秦觀傳》。

   (18)    《朱文公文集》卷90《安人王氏墓表》。

   (19)  李石《方舟集》卷15《範叔原墓志銘》。

   (22)    《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泛舟遊山錄》卷2。

   (23)  《宋史》卷360《趙鼎傳》。

   (24)    《要錄》卷138"紹興十年十月己亥"條。

  (25)《鐵圍山叢談》曰:「祖禹子溫,遊大相國寺,諸貴璫見之,皆指目曰,此《唐鑑》之子。」   (26)鄧廣銘:《稼軒詞甲集》序文



相關焦點

  • 家譜:明辨祖宗世系、重溫先祖門風、教育鞭策後世
    家譜,是以特殊的形式記載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其價值和意義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一、明辨祖宗世系傳承家譜的基本功能是延續血脈親情的載體,是孝道文化的重要體現。一部家譜記載著家族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人口變遷等,通過修家譜,可以明辨祖宗世系傳承,尋根問祖,受到親情教育。
  • 略考《莆陽蔡氏世系表》及《戡序》
    面對這事實,作為考史人,我當然選擇務實求真,將其失實情況反映如下: 一、蔡確本屬用明六世孫(見《蔡姓之源》193頁),《莆陽蔡氏大宗世系圖表》把蔡確列入用元宗支內,與蔡襄稱堂兄弟。奇怪,十世蔡籲(修譜人)不知六世蔡確(丞相)是用明裔孫?二、蔡襄生三子:勻、旬、旻。蔡旻生三子:佃、仙、伸;仙生三子:岡、國、固;伸之子洗、孫戡,隨曼居常州,親密一家。
  • 中華陳氏世系
    且在田齊完公支派中,對實公上祖世系記載又不相同。在全國及世界各地陳氏華人的名家宗譜中。對實公上祖記載也多有分歧。在一些陳氏源流考和辭書中記載亦相逕庭:一方記載,陳實是齊王建第三子軫公十一世孫,屬齊王田建衍派,為田齊完公世系;一方記載,陳實是戶牖衍公和浚儀全溫公二十七世孫,為陳氏世系。究竟實公是那一支派後人?或者說實公上祖是陳氏世系,還是田氏世系?
  • 叫牒記式世系表,很古老的一種
    上一篇寫到家譜世系呈現的最基礎樣式,樹狀圖。這篇說說家譜世系呈現的第二個樣式,牒記式世系表。牒記式世系表,是一種很古老的樣式,不過現在還有些家族族譜在使用。先看看一個例子。這是範公仲淹後人所修的《範氏家乘》的一頁:
  • 琅琊世系:王守仁家族
    琅邪世系:(漢朝)王吉一王駿一王崇一王遵一王音一王仁一王誼一王雄一王渾一王戎。 王仁一王融一王祥、王覽。 (晉)王覽一裁一導一悅一混一嘏一恢、偃 王導(晉名相)一洽一珣一宏一錫、僧達。 ①王導長子世系:王導一悅一混一嘏、誕,嘏一懨、偃一藻、懋、攸、臻,懨一怘一靖。 混一誕一詡、澹。 ②王導二子世系:王導一恬一諶、誘、璞,誘一修一王瞬。 ③王導三子世系:王導一洽一珣一宏一錫、儈達,王珣一宏一錫一僧衍一茂璋一王衝(有三十子)。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新版重排
    開  平裝9787101135817168.00元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是廿四史中唯一的記錄帝室王族之外譜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計算為宰相三百五十八人)凡九十八姓的世系,記錄了唐代人物數萬名。
  • 崑山這個長長長長長的家譜世系圖!
    跨越300多年的時間,共十六世,其中還不乏歷史名人,這是潁川陳氏錦溪支世系圖所呈現出的別樣精彩。這個長卷總長4.5米、寬0.4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崑山最長的家譜世系圖。日前第一版正式完成。展開這幅錦綾裝裱、宣紙彩印的家譜世系圖長卷,濃厚的歷史感撲面而來,卷首人物為東漢名士陳寔,後續配有大有裡支、敦和裡支、長埭廊支、同昌裡支錦溪陳氏後人四個主要支系。清順治初年,陳元瑛從松江府青浦朱街閣鎮遷居至錦溪鎮,成為了遷陳一世祖,現錦溪陳氏共有十六世。
  • 西南地區王懋家族世系概要
    這一段與今天總譜局考證的三槐王氏世系連接基本吻合的世系。然後接下是:「…—明—用之—益—安道」這樣一段世系。這一段世系是臨川王氏世系,按照臨川王氏老譜記載安道公早逝,沒有下線記述。這也與我們祖傳的世系情況不相一致。
  • 沿河縣田氏世系概略
    1、泉口世系     祐恭之弟祐祥追賊至德江縣泉口石馬,見此地萬馬歸槽之勢,文峰秀麗,三橋鎖水口,更有珠砂、水銀之寶,遂卜居於此。     石馬本名馬喇溪,因一石其形肖馬,故名。石馬山後有衙宅移址,為祐祥祖衙署。
  • 歷史上的那些世宗們,都有哪些世系發生了轉移?
    在我們的文章中,多次介紹過廟號,不是沒有素材可寫,實在是廟號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含義,魯速希望能夠通過一篇篇文章把這些關於廟號的歷史說清楚。另外,「世宗」同「世祖」一樣,都有皇族內部帝系轉移的含義,這些世祖、世宗多不是平穩入繼皇位的,一般都伴隨著和平或者武力的政治鬥爭。
  • 家譜|世系編修格式、形式、字體、人員信息格式詳解!
    世系是家譜的重要部分,由於人員比較多,所以編排時,經常會出現錯誤。所以錦秋今天為大家講解一下編修世系的一些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排版形式一般來說,家譜世系排版形式分為一世到底和一家到底。一世到底是按照世系輩分來排列;一家到底是按照家庭來排。一般來說,當族人較多,且分支較廣,用一世到底的排版辦法,讓世系清晰,一目了然。但用這種辦法時,前期需要先整理家族成員的輩分世系圖,然後從第一世開始對家族成員進行排序,在進行排版。
  • 連城張氏源流對接暨晁公、資公世系研討會會議紀要
    鑑於歷史形成的交叉穿插和開基祖與先代祖脫節以及宋元時期「以男為郎,以女為娘」名號雷同或近似的現象較為普遍,必須把先祖放在世系中考量,即其所自所出並參考輩系、年代等來衡量,是否同一人,自見分曉。凡世系顛倒、混雜的,須經論證澄清。3、同宗各支族譜要相互參照印證,形成證據鏈。一種版本,一家之言,可能是依據,也許還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主要方面是讀者沒有家譜查閱、檢索的常識;但編者也需要反思,我們在編輯世系圖表時,有沒有考慮到檢索的便利性?要想讀懂家譜,首先要對世系圖表有個總體認識。一、世系圖表的內容通俗地說,世系圖表就是一個家族所有人員構成的大名單。
  • 大唐賢相宋璟世系
    一、黃帝至微仲衍世系世系:黃帝-玄囂-蟜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太乙-太丁-太甲-太庚-太戊-河檀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微子啟;微子啟:帝乙公長子,
  • 蒙古世系總表
    蒙古汗國世系(1206-1634,包括元朝和北元)1、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 1206-12272、睿宗拖雷監國(太祖四子) 1227-12293、太宗窩闊臺(木亦堅汗,太祖三子) 1229-12414、乃馬真皇后監國(太宗後) 1241-12465、定宗貴由(庫裕克汗,太宗長子) 1246-12486、海迷失皇后監國
  •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多人考證!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1-90世、跨約2800年)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梁金河考證)梁氏是遠古黃帝世系家族的一個重要成員,在黃帝世系1—48世後,梁姓的1世康伯公誕生,(代)排列表(梁金河整理並考證)梁氏,是遠古黃帝世系家族的一個重要成員。
  • 遼宋夏皇帝世系關係網
    遼皇帝世系遼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八年。壽命最長的皇帝為耶律洪基70歲,最短的是耶律阮34歲,平均48歲,較唐朝長壽2歲。在位最長者是耶律洪基(也是壽命最長)為46年,最短為耶律阮(呵呵)4年,平均在位24.2年,在位時間相當穩定,可見皇權還是比較穩固。
  • 【黃氏家譜】中華民族總始祖13世世系圖--黃姓世系圖表
    原標題:【黃氏家譜】中華民族總始祖13世世系圖--黃姓世系圖表 中華民族總始祖13世世系圖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國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黃帝) 第
  • 中華丘氏大宗譜·八郎公系譜之三(<十六>世傳篇 吊線總圖、世系譜)
    其間共隔220年,沒有留下源流世系的記載,故志翀公據所可知從二十七郎起編纂。祠成入主時,按昂公譜記,四四郎裔孫夢鯉公、四三郎裔孫之麟公,四九郎裔孫潤谷公召集三房嗣孫議決:「考之於古,質之於今,於禮甚合是祠內神主及祖墳碑記,皆以八郎公為始祖,祿公一世祖,由是二世、三世以至百世子孫皆依次以為序焉」的三房會議決議,否定了華公的錯誤譜記。上杭黃坑人臣颺公於光緒元年編譜序曰:「概尊八郎公為始祖,二十七郎公為一世祖,群皆貼服,並無纖微可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