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圖表是記載家族成員信息的結構圖與表格,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編修(續修)族譜的中心工作。
編修者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把辛辛苦苦新修的家譜展現給族人時,族人的第一句話是:辛苦了!第二句話可能就是:我在哪一卷(冊、本)上,怎麼找不到呢?是不是把我落下了?編者:……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尷尬狀況呢?主要方面是讀者沒有家譜查閱、檢索的常識;但編者也需要反思,我們在編輯世系圖表時,有沒有考慮到檢索的便利性?
要想讀懂家譜,首先要對世系圖表有個總體認識。
一、世系圖表的內容
通俗地說,世系圖表就是一個家族所有人員構成的大名單。而這個名單中的成員並不是雜亂羅列的,而是一個用血緣聯繫起來的系統。
首先,我們可以把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視為系統的一個要素,他們按照「祖—父—子—孫」的關係構成了一個樹狀結構。
這個樹狀結構的最頂端(或者說根部)一般是一個家族的始遷祖(也叫肇基祖),也即血緣關係上的始祖。下面是一個個的層級結構,每一個層級上的成員(或者說「要素」)都是由他的子代、孫代、三代、四代乃至無窮代構成。
表中的主體是成年男性,在他的名諱一側,還載有很多信息(下面是完全模型):
①他的字、號,職官,生卒年,墓地行穴方位;
②配偶的姓氏(或姓名),其父(或兄弟)姓名,籍貫,其生卒年;
③雙方子女數量,子名,女嫁某地某門,婿名(或甥名);
④對家族或社會有突出貢獻者的附傳。
二、世系圖表的形式
繁多的成員,豐富的信息,該用什麼形式體現出來呢?那就是世系圖表。其實,世系圖與世系表是表述世系的兩種不同的方式。
世系圖,是典型的樹狀結構圖,用家譜的術語叫「寶塔式」,或者「葡萄架式」,這是最適應家譜內容的形式。「祖—子—孫」以豎線連接,兄、弟以橫線連接,關係一目了然。如下圖所示:
而世系表則是在樹狀圖基礎上發展擴充而成的,有牒記式的,如下圖,五世一提式的如文中圖2。
從原則上說,一個家族無論成員多少,都可以把他們的信息組織進這個樹狀圖中。可是實際上卻受諸多條件限制。
第一點,如果家族傳承時間久遠、成員眾多,這個圖表會很長,長到紙張容納不下。
做一假設:一個包含20000多個名字,傳了30幾代的家族如果用一張樹狀圖表達出來,您估計得準備多長的紙?
有個家族就試過了:他們把始遷祖至十八世這18代男性成員的名諱做成了一個折頁,結果這個折頁完全展開後長達15米!現在他們已發展至30幾代,如果都放進樹狀圖中,這長度不可想像。
第二點,樹狀圖要素越簡單,結構越清晰,越讓人容易理解。
如圖3世系圖所示,除去主要名諱外,僅僅有右上角有「一二三四」等表示兄弟排行的數字及右下角表明傳承與遷徙的簡單說明。如果名諱旁再加上這一成員帶有的諸多信息,那麼結構會十分複雜,不僅讀譜人搞不清楚,連編修者也會陷入超密集信息所帶來的思維混亂中去。
那麼世系圖(樹狀圖),對編輯者與族譜修編有何作用,又應該如何合理使用呢?
第一、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存在。
首先,修(續)譜者,在頭腦中應始終存在著這樣一個圖,辨別縱向的親代關係與橫向的兄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