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氏家譜】中華民族總始祖13世世系圖--黃姓世系圖表
中華民族總始祖13世世系圖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國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黃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長子;與黃帝同為華夏族祖先。
黃帝——少典次子;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因奠定了傳男制度,又號公孫,國於有熊,受禪於神農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長而墩敏,成而聰明」,開物成務,文明漸啟,黃帝是中國古代野蠻時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後世之「炎黃子孫」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兩人同姓.
12姓為:姬(兩人同姓)、酉、祁(祈)、己(妃)(兩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環)、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為正妃,配女節,配彤魚氏,配嫫母;史載子四(昌意、玄囂、青陽、苗龍)
第3世祖
昌 意——黃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僕;子二(高陽、日安)
第4世祖
橋 極——玄囂之子;子一(高辛)
高 陽——昌意長子;即顓頊帝,是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歲時成為氏族酋長,12歲時率領本族東遷少昊(即嬴摯)東夷部落所在地窮桑地區(今山東曲阜一帶),得信任而輔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後,20歲的顓頊即帝位,不久又內遷中原,承繼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初國於高陽,後都於帝丘,在位78年;配鄒屠氏,騰皇氏;子十六(姒鯀、駱明、窮禪、季番、歡頭、瘦約、伯服、檮杌、蒼舒、聵凱、檮盛、大監、寵降、中容、仲達、稱)
日 安——昌意次子;居於西方,後入中原,子孫以安為姓。
第5世祖
高 辛——橋極之子;即嚳帝;配陳峰氏之女慶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摯,慶都生放勳)
窮 禪——高陽三子;子一(敬康)
稱 公——高陽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稱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吳回)
第7世祖
吳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誅後,繼兄位為祝融火神,後人在天水關,築火神苗宇來紀念之;子一(陸終)
第8世祖
陸 終——吳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蓮、籛鏗、會人、曹安、季連)
第9世祖
季 連——陸終六子;受封羋姓,封地在今河南省東北、山東省西南之地,其後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連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業(本宗),名繇,字庭堅,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他出生於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賜其為偃姓。
據《世本》和劉向《說苑·君道》,皋陶當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史書上說當時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小人畏懼,天下太平。
舜帝對他的成績極為讚賞,便把他封於皋,所以,又叫「皋繇」。因為上古「陶」、「繇」讀音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的領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為自己的接班人,正準備讓位,但皋陶卻於這時去世了。死後,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縣。古時,這裡有皋陶墓,世人又稱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華;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賾凱,又字虞餘,是傳說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輕時的伯益,就很聰明,有才智,最早發明打井取水。
由於伯益富有才華,夏禹就向當時中原氏族聯盟政權首領帝舜推薦他,帝舜派他輔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張水利地圖。治水成功後,被帝舜賜封為嬴姓,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成為嬴姓14氏之血緣始祖,時間約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為:黃氏、徐氏、趙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終黎氏、運奄氏、莬(wèn)裘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來自東夷少昊鳥氏族,所以傳說他能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漢書》云:「伯益知禽獸」。
《後漢書》云:「伯益綜聲於鳥語」。夏啟即天子位以後,便開始消滅伯益的勢力,在夏啟六年,將伯益殺害。伯益死後,夏啟以隆重之禮厚葬伯益,又「歲善犧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犧牲來祭祀他的亡靈。
伯益雖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後裔卻十分繁榮昌盛,所分衍出黃、趙、江、秦等十多個姓氏,都尊他為始祖。伯益娶塗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長子;號東方,夏帝啟在殺害伯益之後,為籠絡、安撫伯益部落及其後人,遂加封伯益的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
封長子大廉於有黃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帶,建立古黃國。從此,古老的黃國一直生存延續到公元前648年,後被楚國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黃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懷文、隱)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啟封若木於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國,其後人乃以徐為姓。
恩 成——伯益三子;餘情不詳。
文/傳承黃氏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