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名校高考作文模擬題及範文: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是一種德行,奢侈是一種惡行。「儉以養德」,通過節儉的生活來培養道德品質,是自古至今都被倡導的人生之道。古人認為儉有四利:養德、養壽、養神、養氣。可是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同學不認同節儉生活,不願意節儉。有的說:「過去中國窮,所以提倡節儉,現在國家富裕了,還節儉啥?」有的說:「我花自己家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礙別人啥事了?」也有的說:「根據經濟學原理,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提倡節儉豈不是打擊經濟?」此外,我們身邊確實有一些生活奢侈的現象。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國慶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新的時代,仍要節儉」,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作文審題參考:
1.任務的限制
題目設定的寫作對象是「本校同學」,文體是「演講稿」,主題是「新的時代,仍要節儉」,內容應體現「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多項任務皆需完成,缺一不可。題目要求寫演講稿,那麼就必須按照演講稿的格式來寫,避免犯與書信格式相混淆的錯誤。另外,文體當選擇體現思辨性的議論文,不可寫成抒情類散文。
2.寫作背景的限制
話題核心是「新的時代,仍要節儉」,提供了寫作背景,新的時代。確實,進入新的時代,新環境,新生活,新觀念,傳統價值面臨重估。節儉,作為古老的傳統價值之一,也面臨重估。重估不等於否定,而是在新的時代情境中來認識、評價之,看其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析其如何繼續發揮價值。所謂話題背景,就是話題存在的社會情境。今天談「節儉」和40年前談「節儉」,談論的背景是差別很大的,立論的依據和側重也有很多不同。如果現在談論「節儉」和40年前的畫風一樣,文章就失去了當代的意義,也就沒有多少意義了。這就是談論一個話題需要關注其存在背景的原因。
話題已經確定了觀點,寫作主要在分析論證闡述其正確性、其價值所在,從而讓節儉的傳統價值繼續得到接受、弘揚、傳承,成為當代主流價值洪流的一部分。
3.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章的核心詞應為「節儉」。
節儉是培養道德品質的一種重要途徑。選擇相對節儉的生活,就是把控自己的物質欲望,而把控自己的欲望是修身養性的基礎。一個人一旦打開了物質欲望的閘門,整個人性的閘門將都趨於失控。而且,物質欲望的滿足是無止境的,一旦沉淪往往不能自拔,陷入人生的「第二悲劇」。把控欲望,其實就是把控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始終走在平坦明亮的大道上,而不至於滑入欲望的深淵。
因此古人總結出節儉四利:養德、養壽、養神、養氣。就是能培養道德品質,能延年益壽,能心平氣和,能涵養心中的正氣。
界定時,不可將話題偏移為「勤儉」而大談勤勞;偏移為「儉樸」而大談樸實的品質,等等。節儉是我們應當繼承並發揚的傳統美德,而不是需要樹立的「新風」。對概念的正確定位可體現出考生的思維品質。
4.材料中三個觀點的辨析
①有的說:「過去中國窮,所以提倡節儉,現在國家富裕了,還節儉啥?」
首先中國現在只是局部富裕,很多地方還不富裕,發展還很不平衡,還有很多人還在貧困之中。
第二,即使有的地方有的家庭富裕起來了,但也經不起奢侈,沒有多少家庭能經得起奢侈。
第三,節儉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之一,還要繼續發揚。社會風氣一旦走向奢靡,將很難扭轉。
第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沒有實現,正處於實現的關鍵時刻,更是需要繼續勒緊褲腰帶,扌魯起袖子加油幹的關鍵時刻。
第五,中國是人口大國,很多資源勉強夠用,還有很多資源嚴重短缺,經不起浪費和奢侈。
②有的說:「我花自己家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礙別人啥事了?」
首先,一個人是家庭人,也是社會人,個體的價值追求應該主動和社會主流價值保持一致,自覺融入社會主流價值的洪流中,而不是和社會主流價值對著幹。作為青年學生,更應該如此。
第二,錢是自己家的,但資源是大家的,環境是大家的,奢侈消費意味著更多的資源耗費,更多的碳排放,更多的環境壓力,同為地球人,有義務為減輕資源環境的壓力而付出自己的努力。花錢自由之外還有環境正義。
第三,作為青年學生,花自家的錢其實就是花父母的錢,節儉其實是對父母辛勤付出的尊重。
③有的說:「根據經濟學原理,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提倡節儉豈不是打擊經濟?」
首先,「消費」不等於「浪費」,過分地強調「消費」的經濟學意義,就會忽視「浪費」的破壞性作用,甚至把「浪費」視為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建立在「浪費」基礎上的經濟絕對是不健康的,是不可持續的。
第二,提倡節儉,並不影響合理消費,而是要努力杜絕浪費和奢侈。建立在合理消費基礎上的經濟才是健康的,可持續的。
第三,經濟發展不能以敗壞社會風氣為代價,那樣是得不償失的。
5.題目的開放性
文章側重點是開放的。題目具體羅列了三種「不認同節儉生活,不願意節儉」的觀點,考生可以任選其中的兩個進行辨析,並形成有機關聯。
命題方向
人文底蘊:人文積澱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典型任務的限制。題目設定的寫作對象是「本校同學」,文體是「演講稿」,主題是「新的時代,仍要節儉」,內容應體現「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多項任務皆需完成,缺一不可。題目要求寫演講稿,那麼就必須按照演講稿的格式來寫,避免犯與書信格式相混淆的錯誤。另外,文體當選擇體現思辨性的議論文,不可寫成抒情類散文。
2.寫作背景的限制。題目將演講稿的中心話題限定為「新的時代,仍要節儉」,那麼寫作背景就不應脫離「新的時代」。但在「新的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同學不認同節儉生活,不願意節儉,而我們身邊也確實有一些生活奢侈的現象。這是背景內容的限制性體現。節儉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新的時代,是否仍需節儉」才是本題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價值判斷的限制。材料的傾向性很明顯,話題也已經確定為「仍要節儉」。文章內容應批駁材料中羅列的三種錯誤觀點以及其他生活奢侈的現象,不可對其持贊同態度。
4.核心概念的限制。文章的核心詞應為「節儉」,不可將話題偏移為「勤儉」而大談勤勞;偏移為「節約」而縮小概念的範圍;偏移為「儉樸」而大談樸實的品質,等等。
開放性
1.文章側重點是開放的。題目具體羅列了三種「不認同節儉生活,不願意節儉」的觀點,而其後的「此外」一句亦表明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考生可以任選其中的一兩個進行辨析,也可以逐一對不同觀點進行批駁論證。
2.聯想與思考是開放的。考生可以由此及彼,從生活中與節儉相關的現象,闡述節儉的正確性;也可以旁徵博引,縱論古今,分析論證節儉美德在新的時代的價值;還可以從接受、弘揚、傳承的角度去談節儉這一話題。只要體現出自己的「認識與思考」即可。
解題
這是一則典型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嚴格模擬2019全國Ⅰ卷「勞動光榮」的命題模式來設置情境與任務,旨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批判思維和價值觀。而與2019高考題不同的是,本題還設置了具體的寫作背景「新的時代」。考生的論述必須在這一寫作情景的限制之下展開。節儉自古以來便是中華傳統美德,脫離了「新的時代」大談節儉的重要性是沒有意義的。另外,部分考生對「節儉」這一概念的定位不準確,節儉是我們應當繼承並發揚的傳統美德,而不是需要樹立的「新風」。對概念的正確定位可體現出考生的思維品質,而所提「希望與建議」可以體現出考生對社會生活的參與程度。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世殊時異,節儉不移。
2.共築富強夢,節儉不可拋。
3.贊節儉之風,歌時代之魂。
4.以節儉奏曲,為時代發聲。
5.青春逢盛世,節儉彰美德。
6.儉以養德,奏時代弦歌。
偏題立意:
1.反對鋪張浪費,樹立節儉新風。(節儉是傳統美德,而不是「時代新風」)
2.勿以儉小而不為。(沒有體現出「新的時代」的寫作背景)
3.節約為本,反對鋪張。(將核心詞「節儉」偏離為「節約」)
【範文展示一】
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弦歌不輟,節儉不息」。節儉自古乃中華民族之美德,正所謂:「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想必從小就背著《憫農》長大的我們,應該對「節儉」二字有更深刻的體會。作為新的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有幸能生活在一個富裕的新的時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將節儉的美德拋之腦後。在新的時代,仍要節儉。
節而儉之,不論富裕與否。
每當有人提倡在生活中節儉時,總會有人認為國家已經富裕了,不必節儉。而我想說:節儉不論富裕與否。20世紀的中國一窮二白,物資不足,使得人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本世紀的中國正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我們更應養成節儉的習慣,讓國家集中物資力量辦大事。馬旭是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她和丈夫迄今為止已向家鄉學校捐贈超過一千萬元,這些錢都是她發明的專利所得。老兩口省吃儉用,能縫縫補補再用的東西絕對不扔,家中只有四件像樣的家具。她擁有千萬資產,生活顯然可以十分富裕,但她仍然選擇節儉,將財富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她用行動告訴我們,不論富裕與否,都應當節儉。
節而儉之,心中當有天下。
有人認為:我花自己家的錢,關別人什麼事?的確,花自己家的錢無可非議,但物資是屬於大家的。現在,偏遠的西北地區還有許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因交通不便,扶貧政策還未有效實施。若我們心中有天下,又怎能心安理得地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呢?與其將錢財無端揮霍,不如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從我做起,弘揚傳統美德。
有人認為,提倡節儉會抑制經濟發展。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相反,我認為養成節儉的消費習慣會使物盡其用,這樣才會促進經濟發展。作為新的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從身邊小事做起。隨手關燈,及時關閉水龍頭,主動踐行「光碟行動」,適度消費……從自身做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讓以己之力促節儉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己之力,讓我們離中國夢更近一步!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點評
這篇文章勝在精準地完成了各項任務。文章從三個層面回應了材料中的兩個問題。用馬旭老人的例子,有力地回應了「富裕不必節儉」的觀點,用「物資屬於大家」的觀點回應了「花自家錢可隨意」的觀點,而最後一層完美地完成了提出「希望與建議」的任務。思路清晰,令閱卷老師一目了然,值得同學們學習與借鑑。
【範文展示二】
時代浪花翻湧,節儉永立潮頭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憑欄遠望,勤儉傳統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五千年上下星河;放眼今朝,節儉美德依舊是炎黃子孫薪火相傳的精神坐標。面對日新月異的當下生活,我依舊可以篤定地講:縱然時代浪花翻湧,節儉美德永立潮頭!
儉以養德,持之可以正己身、行大道。
「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古訓猶在耳,「耕讀傳家,克己恭儉」的傳統影響未消,有些人卻早已將「節儉」二字塵封遺忘。儉以養德、堅持勤儉不是迫使人們回歸簞食壺漿、劃粥斷齏的清苦生活,而是讓你在富足生活中多一份留意,少一份妄為。倘若人人皆沉迷於聲色犬馬的意志消喪,留戀於紙醉金迷的膚淺生活,又何談立身天地、雄獅夢醒?又何談道德站立、民族崛起?節儉,是人立身之本。
儉以蓄力,持之可以饋鄉梓、強大國。
或許有人覺得當下生活富足,節儉已無必要。其言大謬!節儉不只為個人,也可以回饋家鄉和國家。馬旭老人清貧一生,節儉到每餐只吃一點麵條和青菜,卻將科研經費積攢多年,以千萬巨額在家鄉捐助學校,灌溉一世的鄉愁。葉嘉瑩先生鮐背之年節儉過活,卻將退休金捐出資助學術研究,促進古典詩歌的傳播。節儉是為了將更多的資源運用到亟需之處。這樣的思想境界與奉獻情懷又豈是山珍海味可以比擬?
儉以傳承,持之可興炎黃、照四方。
勤儉之風是中華民族一直具有的精神特徵,它與經濟發展、國家富強並非冰炭同器難以相融。時代發展下的物質生活提高是表,但我們不能捨本逐末而忘記炎黃的根。提倡節儉,其實不只是為守好民族的傳承,更為開闢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節儉,是華夏民族賴以傳承的核心品格。
同學們,新的時代的號角吹響,但節儉的美德卻永不能忘。做好身邊的小事,就是在踐行勤儉節約的風尚。或許因你的一分努力,我們可用的資源便多了一成,力量便強了一分。流沙成塔,涓滴匯海,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將勤儉節約化作日常生活,讓其融入民族崛起的火苗,在浪花翻湧的時代中勇立潮頭、綻放光芒。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
點評
這篇文章勝在論述的力度。文章層層遞進,「儉以養德,持之可以正己身、行大道」談的是節儉可以修身;「儉以蓄力,持之可以饋鄉梓、強大國」談的是節儉可以強國;「儉以傳承,持之可興炎黃、照四方」談的是節儉可以傳承民族品格。既有對自身的關注,又有宏大的格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