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曹陸
攝影 | 王金奎
教育興則國家興
教育強則國家強
濟寧市第一中學誕生於清朝統治的晚期,建於1902年,初名為直隸州官立中學堂,系清末山東省興辦最早的「新學」之一。她的成立,開啟了濟寧教育的曙光,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讓那些身處於蒙昧混沌中的人們看到了「教育強國」的希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運河之水漫漫,鐘鼓之聲悠悠。從1902年清末山東省興辦最早的「新學」之一的直隸州官立中學堂,到1914年山東省立第七中學,到1949年山東省立濟寧中學,再到2000年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中學,直到2013年濟寧一中北湖校區啟用,濟寧一中走過了118年的光輝歷程。
如今的濟寧市第一中學,現擁有太白和北湖兩個校區,布局合理,功能區劃科學,建築面積179310平方米。學校現有96個教學班,學生5598人,專任教師439人,其中達到碩士學位的老師有135人,達到博士學位的老師有2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優秀教師15人,省、市級優秀教師50餘人,省市特級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教學能手100餘人,學歷達標率100%。學校被評為山東省重點中學,還是省教育廳確定的首批辦好的19所省重點中學之一以及山東省教育委員會命名為首批省級規範化學校。
「百年一中,為國育才,弦歌不輟,薪火相承。」
濟寧一中作為一所擁有118年悠久歷史的百年老校,一直在朝向百年名校進發的道路上前行著。學校歷經百年風雨,幾經變遷,依然能佇立在魯西南教育高地上,蓬勃發展,與時俱進,究其深因,在於學校始終遵循著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辦學原則。
學校自創建以來,無論是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萬象更新的新時代,始終秉持著為家國社會民族普育英才的辦學傳統,政界、學界、商界等各領域精英不斷湧現。立足新時代,強國之夢、復興之路要求學校更好履行為國育才的歷史擔當,弘揚立德樹人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是時代要求,也是責任所系,使命所在。唯有做好接續優良傳統的工作,百年一中才能穩固發展基石,穩健地走向未來。
李巖校長感慨道:「濟寧市第一中學和濟寧市的發展是相生相輔的。濟寧人民與我們同呼吸共命運,從校區建設到人才培養,一路走來,濟寧市第一中學的進步同濟寧市的發展也是一體一致的。」
就在這一代代一中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留下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求實質樸、團結民主、拼搏奉獻、爭創一流」的一中精神,在這種文化和精神的感召下,一中人不斷超越自我,創新發展,實現了一項又一項突破。
教育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樹人之本在於百年文化
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它是在長期共同的拼搏奮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全體師生所認同和接受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成為一種激勵和凝聚全體師生的精神力量。
李巖校長語重心長的說:「我們始終認為校區可以建新,但教育的本質還是促進人的發展。」
濟寧一中以「適應學生需求,立足科學素養、人文素養提高,全面促進學生發展和個性張揚」作為理念核心,精心培育校園文化。不斷充實校史內容,充分挖掘凝練百年一中的文化傳承。一中人大力弘揚「文明、團結、誠信、求實、創新」的校風,建設「敬業愛崗、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優良教風,努力形成「勤奮、嚴謹、善思、求真、會學」的良好學風,使之成為師生員工工作、學習的內在要求和外在規範。通過提倡師生學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標,穿著校服,使全體師生自覺關注學校發展,維護學校大局,珍愛學校聲譽。堅定全體師生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培育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奮鬥精神,形成與時俱進、昂揚向上、勇於創新的共同追求和開拓意識。
除此之外,濟寧一中還大膽探索,積極構建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文化。把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開好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多元的課程建構,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教師的潛能。充分運用課程資源滲透先進優秀文化,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如今的濟寧一中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包括學校打造教學的氛圍、班級的文化,開展一些學生的社團活動,走出去引進來,通過講座還有文藝演出、文體活動不斷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氣質、文化精神。
而在學校的課程當中則致力於「一切為了學生終身發展,使之擁有一個智慧人生」的教育理念。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基於當前時代背景下高中教育育人目標的把握和反思,立足於學校實際,以「適應學生需求,立足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張揚」為理念核心,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適應不同學生個人差異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即質量意識、改革意識、效率意識、服務意識;凸顯立體多元特色課程,建設完善「學科競賽、科技創新、藝術體育、自主招生、機器人大賽、研究性學習、學生發展指導」等立體多元課程體系,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質量、辦學水平、學生素質的全面整體優化。
「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我們還有讀書節,通過閱讀以後,用辯論賽的形式表達出來。另外我們開設了遊泳課,這是我們的特色課程。我們這是作為選擇性必修,所有學生都要進行遊泳課。從這兩年來看,我們的合格率能達到85%,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掌握這個本領。所以說我們在培養孩子素養方面就是通過一些課程,比如說英語之星大賽、心理健康節、演講比賽等。我們的自主招生課程、機器人課程還有綜合實踐課程來引導孩子們全面發展,有個性的成長。」李巖校長在採訪中介紹道。
教育的主體是老師,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一支好的教師隊伍是學校完成教學教育任務的保障,也是保證教育質量不斷發展的核心。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濟寧一中有一支龐大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作為教學資源的中流砥柱。而作為一個百年老校對於每年新入職的教師通過「青藍工程」建立導師制度,由中年義務骨幹作為這些新入職教師的導師,從各個方面指導他們的成長。
「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學校每年投入專項資金,針對新課程組織了多種類型的師資培訓。從領導層面來看,學校校長和各級領導都參加了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從教師的層面來看,濟寧一中的新課程培訓呈現多元化的特色,除全員參加山東省教育廳的遠程培訓,學校還利用暑期組織了濟寧一中的新課標新課程培訓,同時,又選派部分骨幹教師參加了各種形式的國培和省培。
濟寧一中現擁有一支團結奮進的教師隊伍,其中充滿朝氣的中青年骨幹是學校提升和保障教育質量的生力軍。目前學校的教師隊伍處在最優的狀態,一批富有經驗的老師指引方向,一大批中青年骨幹是主力軍。
濟寧一中近年來一批雙一流的博士生、碩士生也加入了教師的隊伍當中,使得原本的教師隊伍充滿更大的活力。
「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我們也學習和借鑑國內外一些先進的經驗來促進老師的專業發展。一方面我們選派管理團隊、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走出去,先後到上海、北京、浙江、深圳這些城市的優質名校進行學業交流,和全國一流的學校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另外一方面學校也邀請許多知名度專家學者走進學校,來突出問題導向,給學校老師傳經送寶,解決本校老師在新課程、新高考中存在的問題。」李巖校長說。
「百年一中,為國育才,弦歌不輟,薪火相承」。回顧往昔,在2020年的高考中,濟寧一中鄭又嘉同學以700分的總成績獲得濟寧市第一名,於新銳同學以697分的成績獲得濟寧市第三名,進入山東省高考成績總分前50名。
從2013到2020年,連續8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千人大關。濟寧市第一中學作為一個在不斷向陽成長的學校,一直致力於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比最初提出「本科上線人數逐年提升10%的戰略發展目標」竟超出了4.5倍。學校高考本科錄取率、重點率、高分率、名校率均在全市遙遙領先,進入全省領先行列,實現教育教學質量上的新突破,初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為濟寧基礎教育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李巖校長說:「我想我們教育的初心就是沒有忘記當時新文化運動時國家的積貧積弱,民主要圖富強。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也深深感覺到教育本身就是促進人發展的一個過程,我們始終把為國家圖富強,號召感召引領孩子們通過學習成才為國家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濟寧一中作為百年老校,我們想在新時代更好的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任務,我們一定要把學校辦成特色鮮明、學有風格、教有特點、學有所長,形成管理高要求,設施高標準、教師高水平、學生高質量的全市第一、全省領先、全國一流、全球知名的優質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