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名校 | 濟寧第一中學:弦歌不輟為國育才,薪盡火傳以勞為基

2021-02-08 齊魯名師名校

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界面新聞、澎聚傳媒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待16個地市訪談結束後,將「圍繞總結示範新成果,服務山東教育新發展」,做好活動成果的提煉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把「一枝獨秀」變成「滿園春色」,讓高端訪談活動成為響噹噹的教育宣傳品牌。



作者 | 曹陸

攝影 | 王金奎


濟寧,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儒家創始人先生孔子的家鄉;亦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亞聖孟子的故裡;是《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的文學家孔融所成長的地方;亦是「博好經方,尤精診處」的脈學創始人王叔和所居之處。古往今來,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無數的名人泰鬥。他們相繼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無比濃重的一筆,而後人們則源源不斷地傳承著他們的文化與智慧。而在這片神聖土地上紮根著的濟寧市第一中學,歷經歲月蹉跎,滿載文化與智慧,結出了育人碩果,煥發著時代生機。「百年一中,為國育才,弦歌不輟,薪火相承」,始終是學校不變的底色,「勤奮、嚴謹、善思、求真、會學」這一有靈魂的育人目標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本期齊魯名校,讓我們一同走進濟寧市第一中學,探尋這所歷史名校滿腹的傳奇和故事。

教育興則國家興

教育強則國家強


濟寧市第一中學誕生於清朝統治的晚期,建於1902年,初名為直隸州官立中學堂,系清末山東省興辦最早的「新學」之一。她的成立,開啟了濟寧教育的曙光,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讓那些身處於蒙昧混沌中的人們看到了「教育強國」的希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運河之水漫漫,鐘鼓之聲悠悠。從1902年清末山東省興辦最早的「新學」之一的直隸州官立中學堂,到1914年山東省立第七中學,到1949年山東省立濟寧中學,再到2000年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中學,直到2013年濟寧一中北湖校區啟用,濟寧一中走過了118年的光輝歷程。


如今的濟寧市第一中學,現擁有太白和北湖兩個校區,布局合理,功能區劃科學,建築面積179310平方米。學校現有96個教學班,學生5598人,專任教師439人,其中達到碩士學位的老師有135人,達到博士學位的老師有2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優秀教師15人,省、市級優秀教師50餘人,省市特級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教學能手100餘人,學歷達標率100%。學校被評為山東省重點中學,還是省教育廳確定的首批辦好的19所省重點中學之一以及山東省教育委員會命名為首批省級規範化學校。



「百年一中,為國育才,弦歌不輟,薪火相承。」


濟寧一中作為一所擁有118年悠久歷史的百年老校,一直在朝向百年名校進發的道路上前行著。學校歷經百年風雨,幾經變遷,依然能佇立在魯西南教育高地上,蓬勃發展,與時俱進,究其深因,在於學校始終遵循著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辦學原則。


學校自創建以來,無論是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萬象更新的新時代,始終秉持著為家國社會民族普育英才的辦學傳統,政界、學界、商界等各領域精英不斷湧現。立足新時代,強國之夢、復興之路要求學校更好履行為國育才的歷史擔當,弘揚立德樹人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是時代要求,也是責任所系,使命所在。唯有做好接續優良傳統的工作,百年一中才能穩固發展基石,穩健地走向未來。


李巖校長感慨道:「濟寧市第一中學和濟寧市的發展是相生相輔的。濟寧人民與我們同呼吸共命運,從校區建設到人才培養,一路走來,濟寧市第一中學的進步同濟寧市的發展也是一體一致的。」



就在這一代代一中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留下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求實質樸、團結民主、拼搏奉獻、爭創一流」的一中精神,在這種文化和精神的感召下,一中人不斷超越自我,創新發展,實現了一項又一項突破。



教育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樹人之本在於百年文化


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它是在長期共同的拼搏奮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全體師生所認同和接受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成為一種激勵和凝聚全體師生的精神力量。


李巖校長語重心長的說:「我們始終認為校區可以建新,但教育的本質還是促進人的發展。」



濟寧一中以「適應學生需求,立足科學素養、人文素養提高,全面促進學生發展和個性張揚」作為理念核心,精心培育校園文化。不斷充實校史內容,充分挖掘凝練百年一中的文化傳承。一中人大力弘揚「文明、團結、誠信、求實、創新」的校風,建設「敬業愛崗、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優良教風,努力形成「勤奮、嚴謹、善思、求真、會學」的良好學風,使之成為師生員工工作、學習的內在要求和外在規範。通過提倡師生學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標,穿著校服,使全體師生自覺關注學校發展,維護學校大局,珍愛學校聲譽。堅定全體師生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培育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奮鬥精神,形成與時俱進、昂揚向上、勇於創新的共同追求和開拓意識。


除此之外,濟寧一中還大膽探索,積極構建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文化。把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開好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多元的課程建構,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教師的潛能。充分運用課程資源滲透先進優秀文化,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如今的濟寧一中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包括學校打造教學的氛圍、班級的文化,開展一些學生的社團活動,走出去引進來,通過講座還有文藝演出、文體活動不斷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氣質、文化精神。



而在學校的課程當中則致力於「一切為了學生終身發展,使之擁有一個智慧人生」的教育理念。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基於當前時代背景下高中教育育人目標的把握和反思,立足於學校實際,以「適應學生需求,立足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張揚」為理念核心,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適應不同學生個人差異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即質量意識、改革意識、效率意識、服務意識;凸顯立體多元特色課程,建設完善「學科競賽、科技創新、藝術體育、自主招生、機器人大賽、研究性學習、學生發展指導」等立體多元課程體系,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質量、辦學水平、學生素質的全面整體優化。


「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我們還有讀書節,通過閱讀以後,用辯論賽的形式表達出來。另外我們開設了遊泳課,這是我們的特色課程。我們這是作為選擇性必修,所有學生都要進行遊泳課。從這兩年來看,我們的合格率能達到85%,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掌握這個本領。所以說我們在培養孩子素養方面就是通過一些課程,比如說英語之星大賽、心理健康節、演講比賽等。我們的自主招生課程、機器人課程還有綜合實踐課程來引導孩子們全面發展,有個性的成長。」李巖校長在採訪中介紹道。

教育的主體是老師,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一支好的教師隊伍是學校完成教學教育任務的保障,也是保證教育質量不斷發展的核心。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濟寧一中有一支龐大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作為教學資源的中流砥柱。而作為一個百年老校對於每年新入職的教師通過「青藍工程」建立導師制度,由中年義務骨幹作為這些新入職教師的導師,從各個方面指導他們的成長。



「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學校每年投入專項資金,針對新課程組織了多種類型的師資培訓。從領導層面來看,學校校長和各級領導都參加了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從教師的層面來看,濟寧一中的新課程培訓呈現多元化的特色,除全員參加山東省教育廳的遠程培訓,學校還利用暑期組織了濟寧一中的新課標新課程培訓,同時,又選派部分骨幹教師參加了各種形式的國培和省培。


濟寧一中現擁有一支團結奮進的教師隊伍,其中充滿朝氣的中青年骨幹是學校提升和保障教育質量的生力軍。目前學校的教師隊伍處在最優的狀態,一批富有經驗的老師指引方向,一大批中青年骨幹是主力軍。


濟寧一中近年來一批雙一流的博士生、碩士生也加入了教師的隊伍當中,使得原本的教師隊伍充滿更大的活力。



「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我們也學習和借鑑國內外一些先進的經驗來促進老師的專業發展。一方面我們選派管理團隊、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走出去,先後到上海、北京、浙江、深圳這些城市的優質名校進行學業交流,和全國一流的學校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另外一方面學校也邀請許多知名度專家學者走進學校,來突出問題導向,給學校老師傳經送寶,解決本校老師在新課程、新高考中存在的問題。」李巖校長說。


將希望種子植根於當下把視野放眼於廣闊未來

「百年一中,為國育才,弦歌不輟,薪火相承」。回顧往昔,在2020年的高考中,濟寧一中鄭又嘉同學以700分的總成績獲得濟寧市第一名,於新銳同學以697分的成績獲得濟寧市第三名,進入山東省高考成績總分前50名。


從2013到2020年,連續8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千人大關。濟寧市第一中學作為一個在不斷向陽成長的學校,一直致力於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比最初提出「本科上線人數逐年提升10%的戰略發展目標」竟超出了4.5倍。學校高考本科錄取率、重點率、高分率、名校率均在全市遙遙領先,進入全省領先行列,實現教育教學質量上的新突破,初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為濟寧基礎教育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李巖校長說:「我想我們教育的初心就是沒有忘記當時新文化運動時國家的積貧積弱,民主要圖富強。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也深深感覺到教育本身就是促進人發展的一個過程,我們始終把為國家圖富強,號召感召引領孩子們通過學習成才為國家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濟寧一中作為百年老校,我們想在新時代更好的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任務,我們一定要把學校辦成特色鮮明、學有風格、教有特點、學有所長,形成管理高要求,設施高標準、教師高水平、學生高質量的全市第一、全省領先、全國一流、全球知名的優質名校。」



相關焦點

  • 抗戰烽火中,滬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輟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滬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輟 91歲的楊葆生,曾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教務長,現任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
  •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2020-06-12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名校高考作文模擬題及範文 | 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2020名校高考作文模擬題及範文: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是一種德行,奢侈是一種惡行。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國慶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新的時代,仍要節儉」,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 南京市第十四中學:六十六年流金歲月,六十六年弦歌不輟
    通訊員 張敏  歷史厚重 推陳出新  十四中始建於1948年,其前身為"私立浦口六藝中學",2008年晉升為江蘇省"三星級"高中。2010年下半年,浦口區委區政府、區教育局明確了十四中新的歷史定位:著力將十四中打造成浦口東部片區名牌優質高中。歷史的機遇為十四中注入了無窮的動力,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
  • 「弦歌不輟,砥礪前行」後勤服務部召開部門工作會議
    弦歌為止,薪火相傳。為增強後勤服務部班子成員的凝聚力,推動工作可持續的開展,9月14日上午,後勤服務部召開了部門會議。新任後勤分管領導、副院長周邵明第一次出席後勤部門工作會議。他表示,後勤服務部在謝愛明副院長帶領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為醫院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對於今後的工作,周邵明副院長寄予了殷切希望,並提出四點要求。一是要講政治,履職盡責。每個人都應當各負其責,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二是要講效率,用心主動。紮實認真的工作,把工作的效果放在首位,並做為衡量工作能力的標準。三是要講協作,相互團結。
  • 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庚子年的疫情讓人們更加警醒,我們當以節儉奏曲,為時代發聲!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勿忘初心,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 80年弦歌不輟!山東這所高校向40萬校友發出邀請
    1941年,在抗大一分校的大力支持下,臨沂大學前身——濱海中學(抗大式學校)在&34;誕生。80年薪火傳承,學校歷經濱海建國學院、臨沂師範學校、臨沂教師進修學院、臨沂教育學院、臨沂師範專科學校、臨沂師範學院等發展階段,臨沂農業學校、臨沂工業學校、沂水師範、費縣師範相繼併入,幾經遷徙合併,校名幾度更迭,始終文脈廢續、弦歌錚鳴,在歷史尋繹中傳承紅色基因,在沂蒙精神哺育中成長壯大,積澱形成&34
  • 2020年高考作文練習題目: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2020年高考作文練習題目: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2020-03-24 17:05:43 來源:網絡整理
  • 中大梅州情脈相通 弦歌不輟影響深遠
    中大先後遷往雲南澄江和韶關坪石,在烽火硝煙中弦歌不輟、堅持辦學,教學、科研成果對國家維繫戰時生產、發展大後方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44年4月,日軍發動以打通大陸交通線為目的的「一號作戰」。6月長沙失守,8月衡陽淪敵,粵漢鐵路全線告急。廣東省政府發出緊急疏散的命令,各機關、團體紛紛遷至韶關坪石,多暫借當時在坪石辦學的中山大學的校舍辦公。
  • 北大數學百年弦歌不輟
    原標題:北大數學百年弦歌不輟    無論名稱如何演變    志存高遠,心卻平常    積澱出北京大學數學學科的——百年成就    「大學宗旨,凡治哲學文學應用科學者,都要從純粹科學入手;治純粹科學者,都要從數學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數學係為第一系
  • 寧波檔案丨風雨百年,弦誦不輟!記憶山靈水秀間的慈湖中學
    慈湖中學創立於1902年,是慈谿創辦的第一所中學,其前身為慈湖書院。相傳三國時,吳相闞澤隱居於此,南宋名儒楊簡築室講學湖上,從而慈湖為興學之所,後建慈湖書院。本來因吳相闞澤舊居在此,校園之後的山稱「闞峰」,校園之前的湖稱「闞湖」,後人因楊簡號慈湖先生,遂改為慈湖。
  • 弦歌不輟 薪火相傳
    一九九三年暑期調入泗陽中學,到如今已經快三十年了,論年紀也快退休了,走之前總感到有責任為泗中寫點什麼,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心裡在起作用吧。    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好似有一塊石頭壓在心頭,所以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
  • 齊魯名師 | 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張斌:「有效教與學」,讓教育充滿...
    以下文章來源於齊魯名師名校 ,作者山東教育記錄者 齊魯名師名校傳播山東先進教育理念,解讀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在實踐中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以及向全國宣傳山東教育成就,為全國教育改革的推進貢獻山東經驗。
  •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傳薪」學術沙龍活動現場為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聚焦主責主業,堅持研學為戰,注重提質增效,豐富拓展第二課堂活動,創新「四個能力、一個熟悉」管理模式,努力提升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育人水平,激發畢業學子的傳幫帶作用,研究生大隊組織了第三期傳薪沙龍活動,邀請五名即將畢業的碩博研究生作為「傳薪人」,向學弟學妹們傳授經驗技巧
  • 傳承典範丨丹拿Heritage Special 弦歌典藏版震撼上市
    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丹拿迎來HiFi家族新成員Heritage Special 弦歌典藏版兩千多年前,莊子曰:「孔子遊於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弦歌」讚揚無論外部環境變化如何,禮樂教化都不應中斷之意。
  • 守正創新 弦歌不輟(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復旦要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圈,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多層次互補的「課程思政」育人圈層效應。新聞學院,正是「課程思政」的先行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帶頭人童兵教授,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新聞學博士,2001年,他領銜組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團隊,這門課一亮相就是新聞學院本科生必修課,3年後變成全校人文類基礎課,很快成為復旦、上海乃至國家級精品課程。青年海歸姚建華副教授也是團隊成員之一。
  • 踏千山嘗百草 學醫問道弦歌不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堅持48...
    原標題:踏千山嘗百草 學醫問道弦歌不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堅持48載尋覓大山裡的中華瑰寶「我們要進山採藥嘍!」又到一年採藥季。10月19日清晨,旭日初升,在武義縣西聯鎮大溪口村山腳下,一群來自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的小藥童集結完畢。
  • 七秩芳華 弦歌不輟 長沙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辦學70周年匯報展演
    紅網時刻長沙1月18日訊(通訊員 鄧東京 崔玉芹)七秩芳華,弦歌不輟。1月15日下午,長沙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辦學70周年暨專業技能匯報展演活動,在該校北校區實驗劇院舉行。學前教育學院全體教職工朗誦《學前教育專業讚歌》「我們以國家和兒童的需要為前進的方向,我們以創新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品牌,培養優秀的學前教育師資為奮鬥目標。
  • 西北大學附中「名校+」教育聯合體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暨表彰活動隆重舉行
    秋日澄澄 天闊地迥 長空鳴雁 桃李春風篳路藍縷 弦歌不輟西北大學附屬中學「名校+」教育聯合體成員校:我們相信,沐浴在歷史名校百年西大下的西北大學附中名校+教育聯合體,將繼續靠著知難而進的頑強毅力、對莘莘學子的深厚情誼,把培育人才奉為終生使命,以精良的團隊承載社會的厚望,以生命的激揚唱響和諧的樂章,以創新的勇氣追求心中的理想。
  • 王佐良先生的學術堅守之弦歌不輟
    」的說法:「孔子絕糧三日,而弦歌不輟。」抗戰時代,武漢大學校長王星拱在宣布可能需要撤退的信息時曾言:「我們已經艱難地撐了八年,絕沒有放棄的一天,大家都要盡各人的力,教育部命令各校:不到最後一日,弦歌不輟。」彼時烽火硝煙中的書聲琅琅之弦歌不輟其實也未嘗不可進一步引申之,即在人生和歷史的隱形硝煙中我們也可以堅守自己精神世界的「弦歌不輟」!當年的武大學生齊邦媛這樣說:「人生沒有絕路,任何情況之下,『弦歌不輟』是我活著的最大依靠。」